- 看得見的世界史:中國簡史(全集)
- 童超主編
- 2454字
- 2020-04-14 10:20:54
孟子和荀子
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38年
關鍵詞:性善論/性惡論
孟子是傳統儒家的主要繼承人,地位僅次于孔子,因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杰出貢獻,對儒學的繼承和發展,被人尊為“亞圣”“中國之柏拉圖”。荀子是孟子之后、戰國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后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進行比較,對儒家思想體系的發展有所貢獻。
孟子其人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他受業于孔子的嫡孫子思,在思想上與孔子一脈相承。孟子一生的經歷和孔子有些類似,少年求學,壯年懷揣政治理想,帶著學生游歷齊、宋、滕、魯等國,前后長達二十多年。然而孟子到了任何一國,都在宣傳他“效法先王、施行仁政”的主張,被梁惠王、齊宣王等急于“富國強兵”的君主視為空談家,一生都未得到重用。晚年,孟子回到老家著書立說,教育子弟。孟子的核心思想都記錄在《孟子》一書中,書中還包括他多年的政治活動、政治理想和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等等。

孟子墓碑
孟子墓位于山東鄒城東北的四基山西麓,墓前有螭首龜趺巨碑,上書“亞圣孟子墓”,為清道光十四年(1834)重建。

孟子像·現代·吳承硯
孟子,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在政治上,孟子主張效法先王,實行“仁政”和“王道”,反對當時部分國君的虐政和霸道,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他竭力鼓吹堯舜,說:“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他把政治體制分為“霸道”和“王道”兩種,“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所謂的“王道”,實質就是他的政治理想,即“尊賢使能,俊杰在位”“為民制產”“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這樣就能使人民歸心,“無敵于天下”。“民為本”“民貴君輕”,這就是孟子的仁政學說的核心所在,也可以說是孟子人本精神的集中體現。
在個人修養方面,孟子主張人性本善,這是他“仁政”思想的理論依據。他認為人的性情本來是善的,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端,這是天生的仁、義、禮、智的萌芽,只要不為物欲所累而滿心向善,“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的修養論并不局限于內心的自省自律,他更提倡力行,激勵人們于憂患之中錘煉自己,由此而引出了“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著名論斷。他認為,只有通過苦、勞、餓、乏、亂等磨難來錘煉意志,強健筋骨和體膚,增強思維水平和辦事能力,人才能擔當重大使命。孟子從先賢的人生經歷中感悟到:險惡的不幸往往更易激發人,使人不斷地完善自己;而安逸的生活卻會磨滅人的意志,使人頹廢,正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客觀地說,孟子的思想仍然帶有歷史唯心主義世界觀的局限性,但他痛恨暴政、重視人民生活的思想又具有古代民主的特征,對之后的中國歷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荀子其人
荀子(約前313—前238,另一說約前298—前238),名況,被尊稱為荀卿,趙國人,是戰國后期儒家學派杰出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生和孔子、孟子非常相似,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曾經到齊國、趙國、秦國、楚國等國游歷,參與了很多的政治活動。在齊威王、宣王時期,荀子游學齊國著名的稷下學宮,曾三次擔任祭酒的職務。后來因為遭到齊國人的妒忌,荀子前往楚國游歷,楚國重臣春申君任命他為蘭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隱居著書,教導子弟,其中最出名的兩個學生,一個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韓非子,另一個是為秦國統一天下立有汗馬功勞的重臣李斯,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荀子的著作《荀子》現今僅存32篇,主要有《天論》《非相》《正名》《議兵》《非十二子》《勸學》等篇。

荀子像·清
作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因為這兩位學生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因此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于儒家學者,認為其近于法家,或者稱其為“外儒內法”更加合適。
就學派而言,荀子屬于儒家,但他政治思想與孔孟有許多不同,甚至有許多截然相反的地方。比如說荀子主張尊王道,舉賢能,與孟子相同;而兼稱霸力,法后王,則與孟子相反。荀子以儒家思想為出發點,批判地吸收春秋戰國時期各家的理論,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荀子否定天命論,宣傳樸素的自然觀。荀子認為自然界有其規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社會的治亂興衰與“天命”沒有關系,人事才是決定性的力量。此外,荀子還認為人對自然不是無能為力的,可以通過人的主觀努力去改變自然,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在當時是非常進步的。
荀子主張“法后王”,以“禮”“法”“術”實行有效統治,崇尚君權集中和思想統一,也就是所謂的“尊無上”“一天下”。荀子更強調學習后王,從實際出發,解決社會問題。荀子認為國家和家庭一樣,只有樹立一個權威,才能徹底安定。他主張“天下為一”,在追求政治上統一的同時,思想上也必須統一,應該是“天下無二道,圣人無二心”。這些思想都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
此外,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孟子認為人的道德觀念是先天的,因此啟發人的“良知”就可以使人為善,成為圣人。而荀子則認為人的道德觀念和社會環境教育有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這種環境決定人道德品質高下的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荀子還強調后天教育和隆禮重法的作用,認為禮與法并舉才能做到“無功不賞、無罪不罰”。
歷史斷面
孟母教子
孟母就是孟子的母親,也是中國歷史和教育史上最善于教導子女的女性之一。據說孟子幼年喪父,全靠母親含辛茹苦地把他養育成人。最初,孟子家住在墓地附近,孟子耳濡目染下以埋死人作為嬉戲。孟母怕環境對孟子影響不好,就將家搬到市集附近,結果孟子又開始學商販叫賣。孟母再次搬家,遷徙到學宮附近,孟子在游戲時開始模仿各種禮儀,孟母認為找到了潛移默化教育孩子的好地方,這才將家安定下來。在后來的學習中,孟子不肯用功,孟母非常生氣,用刀把正在織的布割斷了,以此教育孟子做事不要半途而廢。這兩個故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和“孟母斷織”。毫無疑問,孟子后來能成為一代宗師,母親的教育起到了不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