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見的世界史:中國簡史(全集)
- 童超主編
- 3169字
- 2020-04-14 10:20:55
縱橫之術動天下
戰國中后期
關鍵詞:合縱/連橫
在戰國中后期,魏、楚、齊相繼衰落,秦國成了唯一的“超級大國”。面對這一形勢,那些在各國間奔走的縱橫家們,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外交政治主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合縱”和“連橫”。合縱,是指東方各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因為其國家態勢為東方各國間南北向的聯合,所以稱為“合縱”;連橫是指東方各國分別與秦國交好,國家態勢為東方各國與秦進行東西向的聯合,所以稱為“連橫”。為了爭取盟友,孤立敵國,戰國諸強們本著“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的原則進行了錯綜復雜的縱橫結約活動,戰國時代也成為中國古代“伐交”謀略運用最頻繁的時期。
蘇秦佩六國相印
在戰國時期的縱橫家中,推行合縱政策最為得力的是燕國的蘇秦(?—約前284)。蘇秦是東周洛陽人,相傳他曾到齊國跟隨鬼谷子先生學習,和張儀(?—約前309)是同窗關系。最初,蘇秦在外游說諸侯,沒有人理睬他,他的盤纏耗盡,只好返回家鄉,遭到親人和鄉里的冷遇和嘲諷,于是更加發憤讀書,“頭懸梁,錐刺股”,終于學業大進。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國乘機大舉攻燕,幾乎滅掉了燕國。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他不忘亡國之恥,廣納賢才,力圖報仇。這時蘇秦來到燕國,他受命出使齊國,勸說齊宣王歸還了燕國土地,因此受到燕王器重。他一生主要謀求燕國的強大,在齊國從事反間活動,同時奔波于齊、趙、韓、魏等國之間,組織合縱攻齊和合縱攻秦。

猿形銀帶鉤·戰國
這件帶鉤為猿猴造型,伸出右側長臂,以蜷曲的猿爪為鉤,背后設置安在帶上的圓鈕,構思極為精巧。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和齊湣王相約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秦、齊聯合對其他國家更加不利,燕昭王于是再次派蘇秦到齊國,勸說齊王進攻宋國。宋處在齊國南面,齊若攻宋,必然就減弱北面對燕的防守;宋與楚、魏接壤,而且還和秦國交好,齊國進攻宋國,肯定與這三個國家產生矛盾,處于四面樹敵的境地。蘇秦又勸齊湣王放棄帝號,孤立秦國,拉攏各國反秦,以便乘機滅宋,齊湣王采納了他的主張。于是蘇秦于公元前287年分別游說韓、趙、魏、燕四國國君,各自出軍兵糧草,進攻秦國。這次合縱聲勢很大,聯軍與秦國軍隊對峙在滎陽(今屬河南)、成皋(今屬河南)一帶。然而,各國表面上聯合起來了,其實都有自己的打算。齊國乘各國無暇東顧之機,同時出兵攻打宋國,引起各方不滿。秦國乘機對五國聯盟進行分化瓦解。齊國并不賣力,其他各國自然也都互相推讓,逡巡不進,聯軍始終未與秦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盡管如此,這次合縱還是取得了一些成果,秦昭襄王放棄了帝號,退還了過去所占魏國、趙國的一些土地。

中山王方壺·戰國
壺是古代盛酒或盛水的器皿,這件方壺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在壺體上刻有448字,壺體的四棱也附有4條頭上尾下的龍,顯示了中山地區古拙渾厚的藝術特征。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掉了宋國,土地和人口大大擴張,各國感到了齊的強大壓力。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趁機約韓、趙、魏、燕攻齊,在濟西(今屬山東)大敗齊軍。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趁機派樂毅率軍南下攻入齊國。由于齊湣王對蘇秦十分信任,所以對燕軍毫無防備,齊軍大敗,幾乎亡國。但蘇秦身在齊國、心在燕國的間諜身份完全暴露,被處以車裂之刑。從此以后,東方巨人齊國一蹶不振,秦國獨霸的局面形成。
此外,戰國時期還有一批縱橫家,如李兌、公孫衍等人,他們也曾發起和組織合縱,但是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影響上都比不上以前。
張儀替秦奔走

張儀像
張儀,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人,魏國貴族后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如果說蘇秦是合縱政策的第一推行人,那么組織連橫最有成效、最著名的就是秦國的張儀。張儀是魏國貴族的后代,據說他曾經到楚國游說,和楚相飲酒。不久楚相發現自己的一塊玉璧不見了,他的手下都懷疑是張儀偷的,于是抓住并鞭打他,張儀不肯承認,只好釋放了事。張儀的妻子埋怨他說:“要是你不去讀書游說,怎么會受到這樣的羞辱呢?”張儀對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著說:“還在。”張儀說:“這就夠了?!?/p>
公元前329年,張儀進入秦國,公孫衍離秦赴魏。張儀入秦后,被秦惠文王拜為客卿,直接參與謀討伐諸侯的大事。不久之后,秦國就發兵進攻魏國,奪取河東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皮氏(今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門峽西)、曲沃(今河南漯河東)。公元前328年,張儀建議秦王把剛剛攻占的蒲陽歸還魏國,向魏國示好,游說魏王結盟秦國。結果魏王被張儀說動,割地與秦,兩國結好。張儀的連橫政策首戰告捷。公元前323年,縱橫家公孫衍趁機發起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王”,就是五國國君都宣布稱王,互相承認,聯合抗秦,借以增強魏國的防御力量。但是,楚國就在當年發兵攻魏,大敗魏軍,占領了八個城邑,魏與楚結下了深仇。張儀再次出使,討好和拉攏魏國,魏惠王果然放棄公孫衍的合縱政策,接受了張儀的聯合秦、韓以對付齊、楚的政策。公元前319年,張儀為秦國謀利的內情暴露,被趕出了魏國,公孫衍在齊、燕、趙、韓、楚五國的支持下做了魏相。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發起合縱,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伐秦。但由于各國的利害關系不同,楚、燕兩國對合縱不熱心,沒有出兵,在公元前317年的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之戰中,三晉聯軍大敗于秦軍,被斬首8萬,這次合縱以失敗告終。
眼見秦國越發強盛,齊國和楚國開始接近,互相結盟,加強了與秦國爭雄的力量。因此,齊楚聯盟成了秦國的心腹之患,而離間齊楚聯盟,削弱齊楚力量就成了張儀推行連橫的關鍵。公元前313年,張儀來到楚國見楚懷王,宣稱只要楚國斷絕與齊國的關系,秦惠文王就獻出商於(今河南淅川、內鄉一帶)六百里的土地給楚國。目光短淺的楚懷王中計了,決定和齊國斷交,派人去秦國接管土地。張儀假裝墜車受傷,三個月不上朝。楚王以為張儀嫌他與齊國斷交的意念不誠,于是派人罵了齊王一頓。齊王盛怒之下,和秦國聯合起來,要進攻楚國。這時張儀卻翻臉不認賬,對楚國使者說:“秦國的土地怎么可能隨便送人的呢?我答應讓給楚國的是我的六里封地,不是什么六百里。”楚王得到使者的回報后勃然大怒,于公元前312年調集大軍進攻秦國,結果在丹陽(今河南淅川北)一戰中被秦軍打得大敗,楚國的漢中(今陜西西南部)也被秦國奪去。失敗的消息傳到楚國,懷王惱羞成怒,傾全國之力進攻秦國。同年,秦楚又戰于藍田(今陜西藍田縣),楚軍再次大敗。這時,韓、魏兩國趁火打劫,攻擊楚國,楚軍兩面受敵,只好割城與秦國,草草撤兵。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派使者知會楚懷王,說愿意以秦國武關以外的地方換取楚國的黔中地。懷王對張儀痛恨未已,說:“只要得到張儀,就愿意獻上黔中地?!睆垉x聽說后請求到楚國去,秦惠文王認為危險,張儀卻認為在秦強而楚弱的大環境下,楚王不敢對自己下手。果然,張儀到楚國后被關押起來,張儀買通了楚懷王的寵臣靳尚和愛妃鄭袖。鄭袖對楚王說,殺掉張儀于事無補,而且勢必破壞與秦國的關系,不如放掉張儀,與秦國和好。懷王果然聽從了她的意見,放了張儀。之后,張儀又游說齊國、趙國、燕國與秦國連橫,都取得了成功,受封武信君。不久,秦惠文王病死,秦武王繼位。武王自幼討厭張儀,群臣中忌妒張儀的人又趁機向武王進讒言,張儀害怕大禍遲早降臨,因而辭掉相位,去了魏國,于公元前309年病死。從公元前328年開始,張儀游說于魏、楚、韓等國之間,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或組織連橫,或拆散合縱,為秦國利益謀劃。盡管他不講信義,在外交場上運用欺騙伎倆,為人所不齒,但在整個秦惠文王時期,他使秦國在外交上連連取得勝利,為秦國日后統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心懷機詐權謀,巧舌如簧,活動于政治舞臺,一旦他們的主張被采納,各國關系就可能面臨調整,關系到一國興衰,所以《孟子》上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弊阋娝麄兊挠绊懥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