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見的世界史:中國簡史(全集)
- 童超主編
- 2271字
- 2020-04-14 10:20:53
兵圣孫武
春秋時期
關鍵詞:孫子兵法
先秦時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春秋戰國四百余年間,戰亂四起,出現許多名將,例如樂毅、趙奢、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創造出許多新的戰術和軍事思想,且被總結寫成兵書。例如吳起的《吳子》、司馬穰苴的《司馬法》、尉繚的《尉繚子》、托名姜尚的《六韜》等,其中最著名的兵學家和兵學著作就是孫武和他的《孫子兵法》。
孫武其人
孫武,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山東廣饒)人。孫武出身于齊國貴族,因齊國內亂隨父親流亡到吳國,隱居郊外躬耕,潛心鉆研兵書。吳王闔閭即位后,注重搜求各種人才,孫武經伍子胥推薦,把自己撰寫的兵法十三篇呈獻給吳王。

銅胄·春秋
銅胄是中國古代將士防護頭部的裝具,又稱兜鍪、頭鍪、頭盔等。由于它常與護體的鎧甲配套使用,所以“甲胄”一詞成為中國古代防護裝具的統稱。
根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記載,孫武和闔閭的初次見面并不愉快,闔閭抱著游戲的態度讓孫武訓練180名宮女。孫武慨然應諾,他將宮女們分為兩隊,讓闔閭最寵愛的兩名妃子為隊長,發給這些宮女長戟,然后三令五申地說明前進后退、向左向右的命令和如何執行。可到了實際演練的時候,孫武擊鼓下令,宮女們卻哈哈大笑,沒有按照命令行事。孫武又三令五申地重復命令,直到宮女們表示已經記清??僧攲O武第二次擊鼓下令時,宮女們依然大笑不止,沒有執行命令。孫武認為這是軍令不嚴、隊長沒有執行主將命令的原因,于是下令將左右隊長斬首。正看得高興的闔閭沒想到孫武如此執法無情,急忙向孫武求情,可孫武卻硬邦邦地回了一句讓君王們郁悶的名言——“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最終,孫武斬殺了兩個隊長,用其他宮女替代了她們的職位。在接下來的演練中,宮女們動作整齊劃一,猶如經過嚴格訓練的戰士,闔閭這才意識到名將的價值,開始重視孫武。公元前506年,闔閭以伍子胥為謀臣,孫武為主將,以3萬吳軍大舉伐楚。孫武將他的軍事天才展露無遺,五戰五勝,將20萬楚軍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終順利攻入楚國郢都。一時間,吳國兵鋒“西破強楚,北威齊晉,顯名諸侯”。破楚之戰后不久,孫武就辭官歸隱,再無事跡載入史冊。
兵法名篇
《孫子兵法》內容豐富,其核心是對戰略戰術的論述。全書結構嚴謹,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形成完整的軍事理論體系,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成熟的標志。作為一名職業軍事家,孫武對戰爭保持著一種慎重的態度。他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本鹾蛯㈩I不能輕易興兵,要做到“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他認為解決敵對勢力的最好辦法并不是戰爭,“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選擇。

孫武像·清
孫武的《孫子兵法》一書在公元7世紀左右傳入日本。18世紀后,陸續傳入歐洲,有了英、法、德、俄等文譯本,成為世界軍事文化寶庫中的明珠。
在戰略思想方面,孫子的見解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戰爭與政治環境息息相關;二是將帥的軍事素質對戰爭勝負有重要影響;三是對敵我軍事情報的掌握至關重要。
孫子認為良好的政治大環境和戰爭息息相關,他將其稱為“道”。有道的戰爭是可以得到百姓擁護,從而達到“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死”,也就是上下一心,同心協力,《謀攻篇》稱其為“上下同語者勝”。戰爭的勝負與將帥的指揮有密切的關系。對于將帥的主要素質,孫武在《計篇》中提出了“智、信、仁、勇、嚴”是將帥的“五德”。智是指智力的運用;信是功必賞、過必罰,與將士們守約、守信;勇是指將領勇敢果決,敢于承擔責任;仁和嚴則是治軍的態度,講究對將士體恤和對軍紀的嚴格執行。孫子還非常重視軍事情報,也就是敵我軍情的掌握。他認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边@里的知己知彼,知道的不只是簡單的敵我情況,還包括交戰區域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等軍事情況。
在具體的戰術方面,孫武的軍事哲學含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戰爭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制”;駐軍要選擇避免背陽潮濕的地方,防止疾??;同時要善于利用水、火等形式進攻敵人。戰爭絕不能依賴任何迷信,只能相信眾人的力量?!俺晒Τ鲇诒娬?,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彼J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優秀的將帥要能夠“因敵變化而取勝”,因此將在外可“君命有所不受”。治亂、勇怯、強弱的矛盾對立都是可以轉化的,“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他提出許多帶有辯證色彩的作戰原則和方法。如“因利而制權”“與敵變化”“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等等。
春秋戰國時期,作戰重信義、講禮節的傳統已被破壞,“詭詐”或者說“智謀”成為用兵的核心。孫武說,“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他的這種思想集中體現在所謂的“詭道十二法”中,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边@是對春秋戰國軍事謀略史的深刻總結。
孫子之后,歷代軍事學家大多將《孫子兵法》奉為經典,戰國時期的吳起、孫臏等人都受到孫武的影響。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曹操等軍事家爭先為《孫子兵法》做注釋,以表示對這部千古奇書的重視。宋代編纂軍學巨著《武經七書》時,更是將孫子兵法居首,號稱《兵經》……千百年來,引用、采納孫子兵法中的論斷行兵作戰、獲取勝利的事例更是舉不勝舉,這都說明了這本兵書在軍事學術領域的價值。

青銅矛·春秋
矛是中國古代常見的長兵器。圖中的青銅矛的后端是中空的,將木柄安裝其上,才能作為一柄完整的長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