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見的世界史:中國簡史(全集)
- 童超主編
- 2916字
- 2020-04-14 10:20:53
專題 車戰與戰車
⊙戰車結構 ⊙武器裝備 ⊙貴族戰爭 ⊙基本戰術⊙靈活戰法 ⊙戰車衰落 ⊙淡出舞臺
在人類戰爭史上,步兵是最古老的兵種。步兵對軍隊裝備要求不高,易于組建和維持。相應的,人類戰爭的形式最初也主要是步戰。在中國歷史上,原始社會的戰爭也以步戰為主,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商代前期。但是到了商代晚期,這種步戰方式開始逐漸讓位于新崛起的車戰。到春秋時期,車戰已是當時重要的作戰方式。

銅“山”字形器·戰國
器體呈山字形,因此得名。該器雄偉莊重,既是王權的象征,又是中山國之徽標。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
戰車結構
在安陽殷墟已發掘出殷商時的戰車18輛,可以知道商代的戰車用木制作,其形制是獨轅、兩輪、長轂。車廂內可容納甲士3人和他們攜帶的兵器、馬鞭、修理車的工具等。這種基本形制,西周和東周的戰車承襲下來,但在結構上有所改進。一是車轅的曲度加大,轅端抬高,減少了服馬的壓力,馬的拉力由此增加;二是車廂加寬,甲士完全可以在車上自由揮動兵器,有利于甲士在戰車行進時靈活刺殺。為了使戰車更加牢固、耐沖撞,一些關鍵部位的青銅加固件有所增加。此外,西周的兵車種類也增多了:除了供進攻用的輕車外,還有供防御用的廣車,有以皮革遮蔽矢石的蘋車,有指揮用的戎車,有用于填補空缺的闕車(被稱為王車),此外還有攻城用的臨車、沖車;有裝器物用的輦。
武器裝備
戰車上的進攻性武器包括戈、酋矛、夷矛戟、殳等長兵器,用于近距離肉搏、隨身防衛的短兵器刀、劍等,還有用于遠距離攻擊的弓矢。戰車上甲士的護衛裝備有盾、甲胄等。車戰時,近距離的格斗發生在兩乘戰車交錯時,所以具有鉤割功能的戈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殺傷工具。戈裝有長柄,主要適于在戰車上掄動作戰。矛是尖形的刺殺工具,也是西周、春秋戰車上常見的兵器。從商周到春秋戰國,矛的形狀不斷改進,矛身逐漸加長,兩翼則變得窄小,這樣能刺得更深,增強了殺傷力。戟是戈和矛的復合體,兼有二者啄、刺、勾三種功能。春秋時期戟的形制也在不斷變化,戰國時期更是出現了鋼鐵制造的戟。殳是一種打擊兵器,由棱形的金屬頭和竹、木桿構成。戰國時殳的金屬頭往往帶刺或棱。用于防衛的盾有木、竹、藤、金屬等各種質地;甲形如衣服,披在身上;胄形如帽子,戴在頭上,就是頭盔。

銅馭手俑·戰國
俑呈站立狀,頭挽發髻,目視前方,身著長袍,雙手前伸如執轡。身上衣物以勾云紋為裝飾。整體造型反映了戰國時期的人物形象。現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楚王酓璋戈·戰國
戈長援(戈的長條形鋒刃部分),有“胡(指由援向下轉折延長的弧形部分)”,胡殘,援及胡飾嵌金鳥篆銘文18字:“楚王璋嚴南越,用作戈,以邵揚文武之。”記楚王璋進攻南越,作此車戰用戈,用以宣揚先王之武功。
貴族戰爭
春秋時期是車戰的鼎盛時期,當時的大國,動輒擁有萬乘戰車,小國也擁有千輛戰車,各國的軍事實力,也以戰車數量來衡量。其時的戰爭,絕大部分都是車戰。總體而言,當時的車戰尤其是春秋早期的車戰是貴族式戰爭,崇尚禮節,本應是殘酷的戰斗卻彌漫著藝術化的氣息。兩國發生大規模沖突時,作戰軍隊相會,首先安營扎寨駐軍,稱為“次”或“軍”“舍”。例如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時,晉軍“次于城濮,楚師背而舍”。然后雙方約定戰斗時間和地點。戰斗在約定的日期開始,雙方要排列好陣勢,這是車戰最主要的步驟,春秋車戰無一例外地遵循預先列陣、先陣后戰的原則。如城濮之戰時,“晉師陳于莘北”。宋襄公意欲爭霸,與楚軍交戰時等到楚軍過河擺好陣勢再進行決戰,被后世譏笑為不知變通,其實這也表現了春秋及以前戰爭尚禮、先陣后戰的風氣。此外,春秋的車戰基本都在白天進行,若有少數白天不見勝負的戰爭,則夜晚休戰,雙方清理死傷,重組部伍,以待明日再戰。
基本戰術
春秋時期列國之間戰爭頻仍,在戰爭中車戰戰術也取得了顯著進步。首先是車戰陣形有了很大發展,比較普遍地采用了中軍和左翼、右翼三部分相配合的寬正面橫向陣形。隨著車戰規模擴大、參戰車輛增加,戰車編隊也擴大了。其次,出現了初級的野戰防御方法——營壘,能夠阻礙戰車的沖擊。另外,春秋時尤其是春秋晚期的戰爭中詐術開始使用,信義在戰爭勝負的比照下顯得微不足道,比如趁對方陣形尚未列好就發起攻擊。又如魯僖公三十三年(前627),晉、楚軍隊隔河對峙,因為渡河的一方在渡河時很容易被對方攻擊而潰敗,所以雙方相持不下。這時晉國內部發生動亂,晉軍急切回撤,于是晉軍將領寫信給楚帥,提出了一個建議:或者晉軍后退30里,楚軍過河,然后雙方列陣決戰;或者楚軍后退,讓晉軍過河。楚帥接受了后一種辦法,他沒想到等楚軍撤退后,晉軍乘機也撤回國了,追之不及。

春秋戰車復原圖
春秋列國軍隊典型的編制一般有軍、師、旅、卒、兩、伍6級制,一伍由五名戰士組成,一兩由五個伍和一乘戰車組成,戰車是戰斗核心。四兩是一卒,五卒組成一旅,五旅成一師,五師成一軍。

秦始皇陵二號銅車馬·秦
這輛銅車馬屬于駟馬單轅車,比例約為真實車輛的二分之一,重量約為1.2噸,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的銅車馬之一。
靈活戰法
春秋時期的戰車陣戰靈活運用了多種作戰方法,比如迂回側后、攻其不備,佯退側擊和設伏合圍等。在城濮之戰中,晉楚雙方各自都有左、中、右三軍。晉軍首先擊潰了薄弱的楚軍右翼陳、蔡聯軍,接著上軍和下軍同時向后佯退,楚左師孤軍追擊晉上軍,結果造成側翼暴露,晉中軍趁機從旁側擊,晉上軍也回師夾攻,楚左師大敗。這是佯退側擊的著名戰例。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當齊軍敗退時,曹劌阻止魯莊公匆忙追擊。他觀察齊軍敗退時的旗幟和車轍,確認齊軍是真的潰敗后才下令追擊,就是因為害怕齊軍佯退設伏。
車戰衰落
商周時期,軍事角逐的中心區域在關中和中原地區,這里地勢開闊平坦,是適合戰車馳騁的平原地帶,馬拉戰車的巨大沖擊力是早期步兵無法抗拒的。春秋中期以后,由于爭霸戰爭不斷發生,作戰區域擴大,地形也變得復雜,其中不乏山川沼澤,戰車無法在這些地方列陣沖鋒,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于是一些國家又組織了適應能力更強的步兵,或將車兵改編為步兵。這些現象預示了車戰的衰落和步戰的復興。
淡出舞臺
到戰國時期,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殘酷性增強,傷亡也隨之增多,必須征召大量軍隊。戰國群雄軍隊數量較之春秋時期十倍幾十倍地增長,秦國有帶甲百萬,齊國有帶甲數十萬,楚國也有帶甲百萬。這些軍隊都來自農民,平時沒有經過車戰必需的長期系統的訓練,而以各國的實力,也根本沒有可能將這樣龐大的軍隊裝備成車兵,以農民為主體的大規模軍隊必然是步兵。另外,車戰也有其固有弱點,除了對地形依賴較大外,它作戰方式呆板,主要是速戰速決的野戰,不適于攻城,缺乏有效的攻擊手段。戰國時期,經濟發展,城市作為商品貿易和政治中心的戰略地位不斷上升,攻城滅國成為大國兼并的直接目標,城市的防御功能也顯得突出。車戰既然不能擔任起攻城的重任,其地位也必然下降。戰國時期步兵的戰術有了很大突破,在野戰方面,廣泛采用了先進的密集陣形和更加堅固的布障設壘等防御方法,能夠與戰車抗衡;步兵的武器裝備也有了很大改進,特別是大量使用了威力巨大的遠射兵器——弩,能夠在寬大的正面上有效遏制戰車的沖擊。戰國時期作戰區域進一步擴大,地形更加復雜,正是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車戰風光不再,步戰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