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老子與道家哲學

春秋時期

關鍵詞:道家

道家學派的始祖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厲鄉曲仁里人,曾擔任周王室守藏室的官職,掌管國家圖書,晚年西出函谷關退隱,著《老子》一書。《老子》亦稱《道德經》,成書略晚于《論語》,共81章。《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書中以“道”來說明宇宙萬物演變生息的規律,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主張“絕圣棄智”“無為而治”的政治觀點和忘情寡欲的修身方式,這些哲學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老子之道

關于老子其人及其生平、生活年代,歷來都有爭議,有說他是太史儋,有說是老萊子,較多學者認為是李耳。李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他被尊為道家學派的始祖。老子年輕的時候曾擔任周王室守藏室的官職,掌管國家圖籍,晚年西出函谷關退隱,著《老子》一書。

作為一位極具智慧的古代哲學家,老子深入觀察自然萬物變化的情況,以及古往今來社會發展的關系與因果,發現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古代哲學家都更為廣泛和深刻。老子提出“道”是萬物的本源,它先于天地而生,最終歸于靜止,無聲無形無味,是不可認識的精神性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還將“道”說成是“無”。“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但是同時也要注意到,老子認為“道”是混沌原始未分化的物質,有物、有象、有精,還循環往復地運動著,這就包含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老子的哲學本體論是矛盾的,所以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思想家都有影響。

認識與政見

老子的認識論基本屬于先驗論的范疇。他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相反“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所以他主張“塞其兌,閉其門”,完全與實踐脫離,只要“致虛極,守靜篤”,就能獲得認識,并且“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老子的這種思想是其愚民政策的依據。

老子已經認識矛盾的辯證性,特別是正反兩面互相轉化的法則成為老子學說的精髓。他認為有無、難易、長短、美丑、剛柔、強弱、福禍、生死、智愚等都是互相依存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同時這些矛盾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他認為“物極必反”,提出“反者道之動”的著名命題,這是對《易經》辯證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但是作為沒落貴族的代表,老子學說的精神不是解決矛盾,向前推進,而是要阻止發展,保持原狀甚至向后倒退。他消極地防止事物的充分發展,保持柔弱的地位,避免轉化到反面去。“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就是老子以柔弱勝剛強的理論,也反映出他所代表階級的日趨沒落和畏懼斗爭的心理。

犧尊·春秋

尊是商周時代的一種酒器,這件獸紋犧尊的尊體為牛形,腹部中空,背部有三個孔洞,正好用來注入酒水。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和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他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因此要采取“無為”的策略來治理國民。其具體內容包括:反對“法治”,反對“尚賢”,反對“禮治”,反對戰爭,反對多征地稅。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劇烈,人民迫切希望安靜休息,老子的“無為”“清虛”和“靜止”思想,反映出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為達到“無為而治”,老子提出“小國寡民”的設想。他要“使民無知無欲”“復歸于嬰兒”狀態,企圖回復到“小國寡民”的遠古時代去。有器械不用,有舟車不乘,有甲兵不戰,廢除文字,結繩記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騎牛圖·明·張路

張路(1464-1538),字天馳,明代畫家。此圖繪老子坐于青牛背上,手持《道德經》卷,正抬眼注視著一只飛蝠。人物的面部刻畫得非常傳神,衣紋的穿插也靈活巧妙,整幅畫給人一氣呵成之感,形象生動而富有情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城县| 修武县| 武山县| 邵武市| 垣曲县| 宣汉县| 临夏市| 兴城市| 吴川市| 海原县| 凤山市| 宁波市| 柞水县| 永福县| 内丘县| 集贤县| 新民市| 祁门县| 镇雄县| 肇州县| 商城县| 六盘水市| 大连市| 海城市| 左云县| 集贤县| 桐乡市| 慈利县| 乐山市| 牡丹江市| 滁州市| 化州市| 万载县| 福泉市| 湖南省| 隆安县| 江门市| 吴川市| 武陟县| 平邑县| 赞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