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見的世界史:中國簡史(全集)
- 童超主編
- 5119字
- 2020-04-14 10:20:52
春秋五霸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關鍵詞:尊王攘夷/踐土會盟/問鼎中原
西周末年,由于受到戰爭、災荒和內亂的破壞,建都于關中地區的周王室的勢力遭到嚴重削弱,周平王依靠晉、鄭兩國諸侯的幫助,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東周時期。周東遷后,所能控制的范圍僅限于洛邑周圍,失去了號令諸侯的權力,昔日的王者尊嚴和威望蕩然無存。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四方諸侯憑借武力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以各種形式奪取霸主的地位。“春秋五霸”就是五位取代周天子發號施令的君主。由于取舍標準的差別,“春秋五霸”所指的是哪五位國君也有不同的說法,較為主流的是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霸。

齊桓公銅像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齊國北杏(今山東東阿西北)召集宋、陳、蔡、邾四國國君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代替周天子充當盟主的諸侯。

齊侯子行匜·春秋
1977年10月出土于山東臨朐嵩山公社泉頭村。前有長流,后有龍形卷尾鋬,曲口圜底,下有四個獸頭蛇身扁足。口沿飾竊曲紋,腹飾瓦紋。內底鑄銘文14字:“齊侯子行作其寶匜,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齊桓公首霸
齊國地處黃河下游,大致在今山東省境內。周武王伐紂滅商后,太公姜尚受封于齊,建國于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后來遷都到臨淄(今山東臨淄)。早年間齊國“少五谷而人民寡”,從太公開始,齊國重視發展魚鹽工商,使得齊地“人物輻輳”。至春秋初年,齊國已經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傲然屹立于崤山以東。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前685~前643在位)即位,任用管仲進行改革。管仲(?—前645),名夷吾,是中國古代社會杰出的政治家。他先前輔佐公子糾,桓公與公子糾爭奪國君之位時,管仲曾用箭射傷桓公。桓公取得君位后,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執掌國政。管仲政治上推行國、野分治的制度,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齊國,國中設立各級軍事組織,規定士農工商各行其業、各居其所;經濟上采取“無奪其時”“相地衰征”等許多有利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使齊迅速國富兵強,為以后開創霸業積聚起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歷史也由此揭開春秋五霸爭雄的壯闊畫卷。

镈·春秋
器高大,呈上小下大的合瓦狀。鏤空扁鈕作變龍吞噬翼獸狀,翼獸上半身已被吞入口中,僅留長尾、后肢及生于股際的兩短翼在外;器身兩面有微凸螺狀枚36個,篆間、鼓部均飾云雷紋。器身鑄銘文18行,記載了制器者的祖先鮑叔有功于齊國,齊桓公賞賜鮑叔采邑的史實。制器者為了勉勵自己,鑄此樂器,以祭祀其亡母仲姜,并祝愿自己的子孫后代幸福。
為配合稱霸的需要,管仲根據當時的形勢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尊王”就是安定周王室;“攘夷”就是北阻戎狄、南卻強楚,保衛中原較弱的諸侯國。首先,周王室雖日益衰微,但仍然具有相當的政治號召力,打“尊王”的旗號能減少爭霸的阻力;其次,當時被稱為蠻、夷、戎、狄的周邊族群經常向中原較弱諸侯國發動進攻,誰能幫助這些諸侯國維護和平自然就能受到擁戴。所以舉起“尊王攘夷”的旗幟,既可以減少爭霸的阻力,又能夠增加爭霸的政治資本。公元前664年,北方的山戎進攻燕國(全盛時期疆域范圍大致為今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西一帶),燕莊公向齊國求救,齊桓公親自率軍北征,擊敗山戎,解救燕國。公元前661年,北狄進攻邢國(今河北邢臺),齊國率軍救邢。公元前660年,北狄伐衛(今河南淇縣),衛僅剩遺民五千余人。接著,北狄于公元前659年再舉攻打邢國,齊、宋、曹三國軍隊救邢。齊桓公“救邢存衛”,遷邢于夷儀(今山東聊城西南),遷衛于楚丘(今河南滑縣),史稱“邢遷如歸,衛國忘亡”。齊桓公因而名聲大振,各諸侯國云集響應,競相歸附,與齊結盟。
齊桓公崛起后,原本附屬楚國的許多諸侯國都轉向齊,這使楚國頗為氣惱,于是連年進攻鄭國,作為報復。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魯、宋、陳、衛等國軍隊擊潰追隨楚的蔡國,遂進而伐楚,指責楚國不向周王室納貢,迫使楚國承認錯誤。最后兩國于召陵(今河南郾城東)會盟。這次討伐,齊雖未勝,但使楚的北進計劃受到阻撓。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民權縣境內)會盟,周王室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這標志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齊桓公在位期間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先后滅掉三十多個小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晉文公的霸業
晉是周成王之弟唐叔虞的封國,叔虞之子燮改國號為晉,建都于翼(今山西翼城)。《左傳》說,“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由于晉國是“表里山河”,雖有易守難攻的優勢,但對晉和中原的交往不利。春秋初年的晉國實力較弱,其疆域僅包括今晉南和汾、澮地區。至獻公時,晉國發展成為北方的強國,開始與中原諸侯會盟,已經初步積累起向外爭霸的潛在實力。
春秋爭霸中,真正接替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是晉文公。晉文公名重耳(前636~前628在位)素有賢名,曾因內亂而在外流亡19年,先后流落齊、宋和楚地,備嘗艱難險阻,最后與秦結好,登上君位,時年已62歲。他重用趙衰、狐偃等人,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為稱霸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公稱霸主要是由兩件事奠定的。一是“勤王”。文公即位初年,周王室發生內亂,周襄王被其庶弟王子帶趕出都城,流亡逃難。次年,文公出兵平亂,護送襄王歸國。通過這次興兵勤王,晉文公除得到4座城池作為賞賜外,還提升了晉在中原諸侯中的威望。二是“城濮之戰”。公元前633年,楚圍攻宋國,宋向晉告急。晉文公率軍救宋。晉軍為避開楚軍的鋒芒,未開戰前,主動“退避三舍”(古制三十里為一舍)。最后晉聯合秦、齊、宋,出兵車700乘,在城濮(今山東范縣臨濮鎮)重創楚軍。戰后,晉文公會諸侯于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西南),與會的有魯、齊、宋、蔡、鄭、衛、莒等國,盟約規定:“皆獎王室,無相害也。”周襄王也被招來參加,并冊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正式成為中原的新任霸主。
孟子說《春秋》是“其事則齊桓、晉文”。桓公死后,齊國霸主地位緊隨著就宣告結束,晉文公和他的后繼者將晉國的霸業時斷時續地維持到春秋末期。
秦穆公霸西戎
秦本嬴姓,原是東方部落,周初西遷,最后到達今甘肅天水附近。直到東周時秦才被周王室認可為諸侯國,原因是秦襄王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秦原來居于今隴東,后占據岐西,德公始遷至雍(今陜西鳳翔),到穆公時逐漸強大,開始向晉文公的霸業提出挑戰,展開爭霸活動。秦、晉通過聯姻,關系密切,但因兩國接壤也常有矛盾。晉文公死后,秦穆公乘晉喪派兵東向襲鄭,但被商人弦高所騙,誤以為鄭有備而退兵,行經崤(今河南洛寧)遭晉伏擊,全軍覆沒,主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俘。其后數年間,秦、晉時有戰事,由于實力不如晉,秦屢與晉戰都難以占到便宜。同時,晉國占領著秦國東進要塞——桃林塞,即后來的函谷關,于是秦穆公轉而向西,吞并戎狄,壯大實力。史稱穆公“兼國十二,開地千里”,稱霸西戎。


子犯和鐘·春秋
子犯和鐘是一組編鐘,成組八件,各有刻銘,連讀共132字,記載晉文公重耳流亡19年后返晉掌權,及晉楚城濮之戰等重要史實。制器者子犯,即晉文公(重耳)之舅父狐偃。據第一鐘的銘首:“惟王五月初吉丁未”,唯知這套和鐘記事的重要年代是周襄王二十年(前632),晉文公五年的紀時,而全銘意述晉文公一直蒙受舅父的佑助,在外流亡19年后返晉匡復其邦國,后又與楚有“城濮之戰”,大敗楚軍,從而有“踐土會盟”之稱霸,是春秋亂世繼齊桓公而起的新霸主,使得周王賴以鞏固王位;除了周王對子犯的厚賜,諸侯也送給子犯大量美銅,因而子犯鑄制這套和鐘,并銘記勛績傳頌子孫,永寶用樂。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當然,秦穆公并未真正成為春秋時期的霸主,他的霸主效力僅限于西戎地區。與東方各國相比,秦國社會要落后和野蠻得多,秦穆公死時就用177人為他殉葬,就連號稱子車氏“三良”的奄息、仲行和鍼虎都在殉葬之列。終春秋之世,穆公以后至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再也沒有在政治舞臺上有過上佳的表現。

秦公镈·春秋
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重62.5千克,對研究秦代先祖的歷史極為重要。1978年于陜西省寶雞市太公廟出土。現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是長江、漢水流域的蠻族國家,傳說是帝顓頊高陽的后裔,西周時主要活動在丹陽(今湖北秭歸)地區,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北),后來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逐漸強盛起來。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伐鄭,當時鄭為楚的仆從國,楚出兵救鄭與宋軍戰于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宋軍本可以乘楚軍渡河和陣列混亂的時候擊敗楚軍,但宋襄公不知亂世尚力,拘泥“古道”,硬是要楚軍渡過河擺好陣勢后才開戰,結果貽誤戰機,宋軍慘敗,宋襄公迂腐的“仁義”爭霸成為千古笑柄。這時的楚國已能與北方的強國相抗衡。到楚莊王(前613~前591在位)時,任用孫叔敖為宰相,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國勢尤為強盛,開始北進稱霸。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攻打姜戎,兵至洛水,觀兵于周疆,周定王被迫派人前去慰勞,莊王竟詢問起象征王權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儼然有滅周的野心和架勢。從中也可以看出,齊桓公、晉文公“尊王”和“勤王”的旗幟已經倒下,取代它的將是弱肉強食的法則和名正言順的殺伐。
公元前597年,楚圍攻鄭,晉出兵救鄭。次年,晉、楚軍戰于邲(今河南滎陽北),結果晉軍慘敗,狼狽逃走。楚莊王飲馬黃河,雄視北方。公元前595年,楚圍宋,宋向晉告急,晉畏楚而不敢出兵。從此,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公元前575年,楚攻鄭、衛,晉以鄭附于楚為借口而伐鄭。鄭向楚求援,楚共王率軍救鄭,晉、楚兩軍在鄢陵(今河南鄢陵縣)展開戰斗,結果楚軍敗退。公元前571年,晉悼公在虎牢(今河南汜水)筑城逼鄭,使鄭背楚向晉。這時晉的勢力略勝于楚,晉悼公復霸成功,但晉也已開始走下坡路,中原爭霸接近尾聲。
吳越爭霸
面對戰爭給人民和弱國帶來的災難,公元前546年,宋國大夫向戌提出“弭兵”的建議,即建議各諸侯國間停止戰爭。晉、楚、齊、秦四強國表示同意,霸業由晉、楚兩強平分,齊秦兩國地位超然。接下來的40年,中原各國間軍事沖突較以往明顯減少,爭霸的戰場轉移到東南吳、越地區。吳、越地處長江下游的江浙地區,春秋初期和中原地區交往較少。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兩國逐漸發展,開始復制中原諸侯爭霸的歷史鏡頭。
公元前515年,闔閭登上吳國王位,重用逃亡到吳國的原楚國貴族伍員(即伍子胥)和齊國的孫武,改革內政,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擴充軍隊,加強戰備,制定“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略方針。楚國為聯合越國挾制吳國,積極扶植越王允常。公元前510年,吳國進攻越國,兩國就此展開長期的爭霸拉鋸戰。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進楚都郢(今湖北荊州北)。次年春天,越王允常乘吳國國內空虛,出兵襲擊吳都姑蘇(今江蘇蘇州),闔閭急忙抽兵回救,迫使允常撤兵。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病逝,吳王遂乘勾踐新立的機會,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吳軍慘敗,闔閭傷重不治而亡,其子夫差即位后立志復仇。

越王勾踐劍·春秋
青銅劍劍體表面平整光滑,側刃呈兩度弧曲的曲線,最后弧曲內收形成銳利的尖鋒。劍格正面嵌飾藍色琉璃,劍體滿布菱形紋,并在近劍格處有鳥篆銘文八字,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興兵敗越,占領越都。勾踐采納范蠡提出屈辱求全的建議,表示愿意臣服吳國,并用珍寶和美女賄賂吳大夫伯嚭,要他從中斡旋。在成功麻痹吳王后,勾踐帶著范蠡等人給夫差當奴仆,甚至親自為夫差牽馬,終于騙得夫差的信任,于3年后被釋放回國。勾踐歸國后,臥薪嘗膽,選賢納諫,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為滅吳積累力量。為了讓夫差放松警惕,勾踐向夫差進獻美女西施、鄭旦,同時用重金收買吳國大臣。公元前482年,夫差率領3萬精兵北上會盟,勾踐趁機揮師進入吳國都城姑蘇。這時夫差正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晉定公爭當霸主,聽說越軍襲擊姑蘇,連殺7名來報告軍情的使者以封鎖這個不利消息,勉強當上霸主,然后急忙回國向越求和。
公元前473年,勾踐大舉伐吳,圍困姑蘇時達三年,最終滅掉吳國,迫使夫差自殺。之后,越國挾滅吳的余威,渡淮北上,與諸侯會盟,勾踐成為春秋末年的最后一位霸主。
《孟子·盡心下》說“春秋無義戰”。的確,據史書記載,春秋近300年的時間內,被滅掉的諸侯國達50多個,戰事近500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450余次。諸侯爭霸使得整個國家兵連禍結,給百姓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也引起眾多弱國的厭倦。從這個意義上說,“春秋無義戰”是有道理的。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些戰爭客觀上有利于促進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不同族群間的接觸與融合,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歷史就是經常有這樣的戰爭,它不可避免地要帶來暴行和災難,但仍然具有進步的意義。

吳王夫差矛·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