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見的世界史:中國簡史(全集)
- 童超主編
- 2935字
- 2020-04-14 10:20:49
巾幗女將婦好
公元前1250年前后
關鍵詞:婦好墓
婦好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有史記載最早的女性軍事統帥,堪稱是中國女性的杰出代表。她的相關事跡多見于甲骨卜辭之中,但她真正為世人所關注,還是從1976年殷商考古專家鄭振香、陳志達主持發掘了她的陵墓而開始的。
婦好其人
婦 好 是 商 王 武 丁 的 妻子,商代著名女將。其名好,“婦”為親屬稱謂,銘文中又稱其為“母辛”。婦好的名字在甲骨文中頻繁出現,不只因為她是商王的妻子,更重要的是,她曾是活躍在武丁時期一名杰出的政治活動家和軍事家。婦好武藝超群,力大過人。現在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表明,在武丁對周邊方國、部落的一系列戰爭中,婦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員,屢任軍將征戰沙場,協助武丁南征北戰,建立豐功偉業,使武丁時期的商王朝處于極盛狀態。她曾統兵1.3萬人攻羌方,俘獲大批羌人,成為武丁時一次征戰率兵最多的將領。她還曾參加并指揮對土方、巴方、夷方等的多次作戰。

玉虎·商
這兩件玉虎均出自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玉虎四肢伏地,頭部下伏,張口露齒,如同作勢欲撲,是寓動于靜的玉雕佳作。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婦好作為女統帥,每次出征,都帶著成千上萬的人馬。有一卜辭寫著“登婦好三千,登旅萬,呼伐羌”,意思就是商王征集婦好所屬3000人和其他士兵1萬人,命婦好率領他們去征伐羌國。1.3萬人的隊伍在當時來說,可謂規模巨大,而婦好不僅自己握有重兵、親臨戰陣,在某些時候她還指揮其他軍事將領,起到軍事統帥的作用,可以說,當時婦好在軍事方面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這一點可以從她的墓室文物中得到佐證。婦好墓中曾出土了四把銅鉞,兩大兩小,上面都刻有“婦好”二字的銘文。兩把大銅鉞,每把都重達八九千克。這兩把巨大厚重的銅鉞象征著商王朝極高的王權,這樣的象征物被當作殉葬品隨同婦好下葬,可見婦好在當時的軍事政治地位。
婦好的權威應該是在一次次成功的軍事征伐中得以確立的,她的軍事征伐也為商王朝政權的鞏固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武丁之前,距商朝都城(今河南安陽小屯村附近)正北數百千米的土方常常侵擾商朝邊境,這是個強悍的族群,他們一進入商朝所屬的田獵區即肆無忌憚,隨意掠虜人口財物。商王曾多次對土方部族發動戰爭,都未能制服敵人,土方仍連年不斷地南下侵擾,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武丁時期。武丁即位后,命婦好率兵討伐土方,婦好率領軍隊徹底挫敗了土方軍隊。土方從此再也不敢侵擾商地,其勢力也從此衰落下去。當時位于商朝東南方的夷國雖然國力并不強盛,但是為了生存,他們也偶爾突發奇兵侵入商朝疆土殺人掠物。婦好受武丁之命再次帶兵迎敵。她來到前線后卻按兵不動,而是暗中窺探敵軍動態,等待出擊時機。當時機成熟,婦好帶軍猛然全線出擊,夷國軍隊一敗涂地。只此一仗,就讓夷國人領略到了婦好的厲害,此后再也不敢滋擾生事了。

婦好鉞·商
1979年于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鉞身略呈斧形,弧形刃,平肩,長方形內,肩上有一對長方形穿,肩下兩側有小槽六對。鉞身兩面靠肩處均飾雙虎噬人頭紋,以云雷紋為地。有銘文“婦好”二字。鉞作為兵器,象征著軍事指揮權。婦好出土的青銅鉞共有兩件,說明婦好對軍隊有著不一般的指揮權。
商朝對巴方的軍事勝利也是婦好的戰績之一。巴方位于商朝的西南方,這個族群可以說是商朝的宿敵,與商朝時常發生戰爭。為了摧毀巴方,武丁曾親自出兵殺敵。這次戰斗打響前,武丁與婦好議定計謀:武丁帶領精銳部隊去偷襲巴軍軍營,婦好則率兵在巴軍退路方向預先埋伏,準備痛擊巴方退兵。武丁帶領的商兵突然出現,令巴軍驚慌失措,巴軍不及應戰即紛紛潰逃,正好落入商軍所設的埋伏圈內。婦好指揮伏兵迎頭截殺,全殲了巴方的這支軍隊。這是中國戰爭史上記載的最早的伏擊戰。
地位顯赫
除了以上幾次成功的征戰,婦好還打退了西北方羌國的入侵。她的勇武善戰和雄才大略令商朝周圍的那些方國部落不敢輕舉妄動。她的威名甚至一直延續到她死后。
武丁對婦好可謂敬愛有加,在婦好生前就時常占卜她的起居、健康、生育等方面的情況;在婦好去世后,武丁為祭祀她,在她的墓壙上修建了宗廟建筑,墓上建有享堂。在武丁之后的歷代商王心目中,婦好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武丁死后,他的后人沒有把婦好作為依附于武丁的妻子,將其尸體移入大墓與武丁合葬,而是單獨保留了婦好的墓穴;祭祀祖先時單獨為婦好舉行祭祀。這可以看作是母系氏族社會的一種遺風,處于奴隸社會階段的商朝,宗法制度尚未健全,婦女在社會中占有一定地位。至于婦好這樣的貴族婦女,則更能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她的聰明才智,甚至在沙場上立下顯赫戰功。
隨葬瑰寶
由于武丁極其寵愛婦好,在婦好去世后,武丁在其墓葬內放置了大量的隨葬品,使婦好在死后也能享受她生前所享有的一切特權。在婦好墓出土的1928件隨葬品中,包括青銅器、玉石器、骨牙器等,還有近7000枚的海貝。其中鑄造有“婦好”“好”字銘文的銅器有109件。這些銅器都是武丁時期青銅器中的精品,而婦好三聯甗、婦好偶方彝、婦好鸮尊和司母辛四足觥更是其中罕見的珍品。

婦好鸮尊·商
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系商朝晚期器物。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婦好偶方彝,高60厘米,長88.2厘米,重71千克,主要用于盛載食物。此器物較為獨特,為長方形,從外觀上看像由兩個方彝聯合而成,每個側面皆有一個象頭形裝飾物,器身都用獸面紋裝飾。其蓋似屋頂形,頂兩端置鈕。器內有鑄銘“婦好”二字,其造型凝重雄偉,紋飾精美富麗,鑄造工藝高超,形制獨特,宛如一座殿堂,是殷墟青銅器中的珍品。
婦好鸮尊,高45.9厘米,口徑16.4厘米,重16.7千克。形體呈鸮狀,頭部微微向上昂起,寬大的尾部和粗壯有力的雙足,共同支撐軀體。鸮的神態端莊,有王者之氣,不是一般自然界中的猛禽可比。鸮周身紋飾精細,面中部及胸前中部各有一道扉棱,冠面外側有羽紋,內側飾倒夔紋。在鸮的背部還鑄有一只呈飛翔狀的鳥和一條小巧的夔龍,整個器形透著雄健蒼勁的氣勢。商代超絕的青銅工藝和工匠高雅的審美情趣及浪漫氣質,在此得到了充分體現。
司母辛四足觥,高36厘米,重8.5千克,是一件樣子很奇特的盛酒器。從整體形狀看,應是四足奇獸。若再仔細觀看,前部似牛呈立獸狀,頭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為卷龍紋,后部呈鳥狀,足為兩蹄兩爪,究竟是何神獸,有待考古學家進一步考證。該器從嘴至尾為器蓋,通體飾細膩精致的紋飾,蓋內與器身內均有“司母辛”三字銘文。其豐富的想象力、巧奪天工的工藝讓我們不得不嘆服商代藝術家的巧思。

司母辛四足觥·商
是一件商代晚期的宮廷盛酒器具。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龍·商
這件玉龍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整體呈墨綠色。龍身蜷曲,短吻短角,張口露齒,龍尾卷于身體右側,是殷商晚期的小型玉雕作品。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另外,墓中的四面銅鏡,表明至少在商王武丁時期中國已使用銅鏡。隨葬玉石器中,多為商代玉器中的精品。十余件玉石人物雕像,是研究當時衣冠發式的珍貴資料。另有3件帶把象牙杯,也是罕見的古代藝術瑰寶。婦好墓中出土的玉龍,龍身短小,并出現單一的云雷紋、重環紋、菱形紋等裝飾,龍尾似刃,薄而鋒利,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婦好墓的發現為我們研究商代武丁時期的歷史、社會風貌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從奢華的墓葬反觀歷史,婦好這位女中豪杰,同時又是一個殘暴的奴隸主貴族,讓人不得不感慨“一將功成萬骨枯”,千秋功過又有誰能說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