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不列顛混戰與亞瑟王

公元5世紀~公元9世紀

關鍵詞:亞瑟王/混戰

從羅馬人撤離不列顛到諾曼人征服不列顛的這段時期,被后世定義為亞瑟王和他的傳奇英雄們的時代。雖然不乏英雄氣概和偉業豐碑,可不列顛的歷史卻風雨飄搖、苦難不斷。這是民族遷徙的時代,是未來的國家在動蕩中萌芽的時代,是歷史的陣痛期。

凱爾特人引狼入室

自公元初年成功占領不列顛島之后,羅馬帝國對英國進行了長達400年的統治。當時的不列顛人在羅馬人占領不列顛之后,也被編入了羅馬帝國,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然而,從公元4世紀后期開始,羅馬帝國開始面臨一波又一波野蠻的馬上民族的侵襲。為了對抗歐洲大陸上的入侵者,羅馬帝國不得不撤回其在不列顛島上的軍團。

羅馬人撤走后,變為獨立自治的不列顛很快就卷入了內部沖突之中,并面臨著來自異教蠻族的攻擊。公元5世紀中葉,為了驅逐異教的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當時的不列顛國王沃爾蒂格恩做出了一個后患無窮的決定——他向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撒克遜人求援,并許下了豐厚的條件。但沃爾蒂格恩沒有料到,撒克遜人雖然成功如約驅逐了皮克特人,可其卻成了不列顛人更為強大的敵人。

古代撒克遜人

撒克遜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起初居于波羅的海沿岸,后遷至德國境內的尼德薩克森一帶,稱為薩克森人。為了區分于薩克森人,史學界便把居于不列顛的薩克森人稱為撒克遜人。

盡管不列顛人支付了龐大的報酬,卻仍然無法滿足這些蠻族的貪欲——不列顛島土地肥沃、城市富裕,而且地處交通便利的位置,因此,撒克遜人興起了征服該地的念頭,并在隨后的一個世紀中,日耳曼的其他部落和民族,如朱特人和盎格魯人,也加入了這一行列。由于這三個部族語言文化一樣,當時的不列顛人仍統稱他們為“撒克遜人”。這就是英國歷史上所謂的“日耳曼人征服”,也稱為“條頓人征服”。

圓桌騎士

圓桌騎士是傳說中不列顛偉大國王亞瑟王所領導下的高貴騎士。傳說騎士最多時曾有150名,他們在戰場上沖鋒陷陣,在圓桌上商議國事。圓桌也有平等、團結之意。

亞瑟王的傳說

傳說中偉大的亞瑟王在日耳曼民族入侵的這段時期里,以凱爾特人的英雄身份登場了。據說,亞瑟王是不列顛國王尤瑟的兒子,其在魔法師梅林的幫助下,率領驍勇善戰的圓桌騎士們東征西討,最終建立了一個強大而統一的王朝。

作為一位近乎神話般的傳奇人物,有關亞瑟王究竟是否真有其人,其故事最初如何誕生、源自何處,皆無從考證。一般認為,亞瑟王的原型生活在公元6世紀左右,其可能是凱爾特人部落的一個首領,或者干脆是將一個或幾個英雄形象糅合在一起而塑造的人物。

但撇開具有強烈羅曼蒂克和英雄主義氣質的神話成分,亞瑟王的傳說生動地反映了凱爾特人反抗異族入侵的精神。

公元9世紀時,威爾士的修道士兼歷史學家內尼厄斯在其作品《不列顛史》中,比較詳細地記載了這位偉大的英雄反抗撒克遜人的12場戰役,并稱亞瑟“和不列顛諸王并肩作戰,但他才是戰役的領袖”。

內尼厄斯生動地描述道:亞瑟和不列顛島上的其他領主聯合起來對抗撒克遜人,亞瑟是他們的首領。第一次戰斗發生在萊茵河口。第二次到第五次發生在林賽境內的杜布格拉斯河。第六次發生在巴蘇斯河上。第七次發生在卡塔克特—卡里登,即卡里登森林。第八次是吉納亞城堡之戰,在這次戰斗中,亞瑟肩扛圣母神像——在耶穌和圣母的保佑下,異族人被打得狼奔豕突,許多人淪為不列顛人的刀下鬼。第九次戰斗在萊格寧斯城。第十次在特里比特河岸邊。第十一次在安格尼德山上。第十二次在巴頓山,亞瑟單槍匹馬輕取960人的性命。在這12次戰斗中,亞瑟均大獲全勝。

此后數百年間,有關亞瑟王的故事開始借吟游詩人之口在歐洲廣泛流傳,內容漸成體系,充滿了瑰麗的想象。其中,公認最為完整的描述亞瑟王傳奇的文學作品是15世紀的英國作家托馬斯·馬羅禮編寫的《亞瑟王之死》,該書在西方流傳非常之廣,僅次于《圣經》和莎士比亞的作品。

亞瑟王壁畫

傳說中的亞瑟王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中古不列顛國王,圓桌騎士的偉大首領。但人們對他的認識主要來自凱爾特神話傳說和中世紀的文獻,沒有涉及他的真實生活。

七國時代

盡管傳說中的亞瑟王最終于巴頓山一役一舉擊潰了撒克遜人,將所有外來侵略者驅逐出了英倫,但從現在殘存的對那段歷史的文獻記錄來看,當時的凱爾特人最終未能阻止日耳曼民族的入侵。

凱爾特人被擊敗后,一部分人逃到了現在的威爾士以及英格蘭西南部的康沃爾地區,還有一部分人越過英吉利海峽定居于現在法國的布列塔尼地區。而作為戰勝者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朱特人,慢慢地在這塊孤懸于歐洲大陸之外的土地上開始建立起自己的統治。

自公元6世紀起,英國出現了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為核心的7個“蠻族”國家——肯特、諾森布里亞、東盎格利亞、麥西亞、埃塞克斯、薩塞克斯和韋塞克斯,這便是英國歷史上的“七國時代”。

英國的這段歷史堪比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代,這期間,各國烽煙四起,群雄并出,爭王稱霸。

肯特是第一個建立的獨立王國,同時也是最著名的一個。這個王國的創建者就是曾與不列顛人國王沃爾蒂格恩簽訂友好協議,協助其擊退皮克特人但最終掉轉槍口的撒克遜人首領亨吉斯特。

到了公元6世紀末,肯特王國的第五代統治者艾特爾伯特成為第一位稱霸大不列顛島的國王,據說其霸權范圍一直延伸到杭伯河以南區域。

597年,艾特爾伯特在首都坎特伯雷接待了羅馬教皇格列高利派出的傳教使節圣奧古斯丁,并在圣奧古斯丁的影響下接受了洗禮,成為七國中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國王。

第二位接受基督教的國王是諾森布里亞的第四任國王埃德溫,也是繼肯特的艾特爾伯特之后,七國時代中第二位稱霸的國王。

諾森布里亞最初是由兩個以迪斯河為界,分別叫作伯爾尼西亞和德拉的獨立小王國組成。伯爾尼西亞的國王埃特爾弗里特將兩個小王國合并為諾森布里亞王國,并為王國增加了蘇格蘭和威爾士的領地。然而不久之后,此前被吞并的德拉王國的王子埃德溫起兵復仇,打敗了埃特爾弗里特,自己當上了諾森布里亞王國的國王。

愛格伯特像

這幅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印刷品是愛格伯特的肖像,在肖像的下部畫的是他在海岸上打敗維京人的情景。

627年,埃德溫接受洗禮后成為基督教徒。在這位國王的出色治理下,諾森布里亞也迅速在英格蘭建立了霸權。不過,好景不長,632年,威爾士的格溫尼德王國與麥西亞王國結盟,合力攻打諾森布里亞,埃德溫在戰爭中被殺死。埃德溫死后被教會追封為圣徒,因此他又被稱為諾森布里亞的圣埃德溫。此后的諾森布里亞王國則連番動亂,國勢衰微。

這一時期還有一位著名的國王——韋塞克斯的愛格伯特。還是王子時的愛格伯特曾因王位繼承紛爭而逃至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大帝的宮中避難。直到韋塞克斯前任國王過世,他才返回不列顛繼承了王位。

正是在愛格伯特的手中,韋塞克斯王國先后征服了七國中的部分王國,將它們的疆土納入自己的版圖,并首次將其統治下的國家稱為英格蘭。

然而,獲得初步統一的英格蘭卻很快因新的敵人的來臨而陷入了漫長的痛苦時期——他們就是來自丹麥和挪威的維京海盜,英格蘭人統稱他們為丹麥人。

此后的數百年,尚未完成“安內”工作的英格蘭人只好分出大部分精力“攘外”,苦苦與這些海盜們周旋,對付他們燒殺擄掠和侵占領土的惡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茂名市| 三原县| 喀什市| 绥中县| 会理县| 阿克| 上栗县| 雷波县| 翼城县| 萨嘎县| 南京市| 济阳县| 康马县| 抚州市| 安阳市| 灵川县| 镇坪县| 包头市| 肥西县| 日土县| 河西区| 通道| 江津市| 临朐县| 宁国市| 固原市| 拜城县| 洛隆县| 革吉县| 广饶县| 峨山| 芒康县| 大渡口区| 深圳市| 阿鲁科尔沁旗| 龙泉市| 南丰县| 大同县| 旬邑县| 钟山县|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