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簡史(套裝共3冊)
- 郭方
- 2648字
- 2020-04-14 10:22:20
追憶蘇美爾城邦文明
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
關鍵詞:城邦文明
在肥沃的新月地帶,朝氣蓬勃的小男孩——蘇美爾城邦,洋溢著少年的活力,漫步在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留下了一個個小小的腳印,為近東文明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初興的城邦文明

蘇美爾男神石雕像
蘇美爾是最早建立城市的民族,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誕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埃利都。根據考古學上的烏魯克文化期,約公元前3500年,位于幼發拉底河岸邊的烏魯克城市中已出現了大規模的神廟、宮殿建筑,神廟中分有神殿、倉庫、生活區等,多級寺塔是整個城市的制高點。出土的泥版中有人類最早的文字記錄,這些象形符號多是用來記錄物品的名稱和數量,據此可以推測那一時期的商業貿易活動應該很頻繁。到公元前3100年,神廟里出現了專門的祭司階級,這表明此時國家已經形成,國家的職能已有了較詳細的分工,蘇美爾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城邦文明。

烏爾徽牌立面
烏爾徽牌可以說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最為重要、最為著名的一件工藝品。整個徽牌以貝殼、天青石和紅色石灰石鑲嵌而成,描繪的是戰爭結束以后慶祝勝利的宴會場面。
在兩河流域南部,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出現了十幾個城邦,它們組成一個城邦群——著名的有埃利都、烏爾、烏魯克、拉伽什、溫瑪、基什等,這些小國基本上是以一個城市為中心,聯合周圍村鎮而形成的奴隸制國家,我們稱之為城邦。蘇美爾人千里迢迢來到南平原后,逐步擺脫了原有的氏族部落格局,以地域為原則的城市國家取而代之——初期城邦規模不大,人口也不多,但各城邦都有王、祭司、軍隊指揮官、法官等,城邦文明由此可見一斑。
城邦的經濟說到底是奴隸制的國家所有制,土地一分為二,其中一部分是神廟土地,另一部分是地域公社的土地。當時各邦的神廟經濟很強大,它從公社中獨立出來以后,雇用許多自由民和奴隸耕種土地,神廟則付給他們一些實物供應或小塊糧田。依附者們平時為神廟勞動,戰時還需要服兵役。國家規定爆發戰爭時,神廟要向國王提供一支由依附人員組成的軍隊。久而久之,神廟勢力越發膨脹,還壟斷了青銅制造業等重要的手工業部門和國家的商業,成為全國經濟活動中心。這樣,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以國王為首的王室經濟與神廟經濟的分庭抗禮,但是國王利用他作為城邦主神代理人的身份,逐步取得對神廟經濟的管理大權,最終擊敗神廟祭司,將神廟經濟全部納入王室經濟中。至于公社的土地,很早就劃歸為幾個大家族所有,世代沿襲。后來土地買賣現象頻繁發生,城邦失地嚴重,公民的境遇每況愈下。
最早的民主城邦
一提到城邦,我們就會想到民主、自治。的確,早期蘇美爾城邦的國家權力主要掌握在恩西、公民大會和長老會議3個機構手中。恩西是城邦的國王,或稱盧伽爾(霸主的稱號),是神的人間代理,負責代神理財、保護本國公民的福利。他主持城邦會議,統率軍隊,負責修建水利設施、城墻宮室,還握有司法行政大權,統治者一般均為終身制和世襲制。
公民大會和長老會議在初期對國王的權力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在《吉爾伽美什史詩》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基什王阿伽派遣使者來到烏魯克,向國王吉爾伽美什提出“挖井”的要求,即讓烏魯克人承認基什王的霸主地位,并愿意為他效勞。吉爾伽美什立即主持召開了長老會議和公民大會,商討降戰的問題。國王發表了自己決心作戰的言辭后,長老們紛紛加以反對,主張向基什王投降。而民眾回答說:“我們不要向基什家族投降,我們要用武器打它。”吉爾伽美什根據公民大會的決定準備作戰,后來兩個城邦以議和結束戰事。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烏魯克城邦的3個管理機構——國王、長老會議和公民大會,國王個人沒有決定戰與降的最高權力,而人民的意志有較高的威信。
但在不斷爭霸的過程中,王權日益強大,而以神廟祭司為代表的貴族勢力卻日漸衰退,尤其是當神廟經濟變成王室經濟后,祭司貴族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君主政體逐漸形成。
奴隸制城邦的典型
20世紀之后,伴隨著重大的考古發現,蘇美爾城邦文明再次震驚了世界。轟動一時的烏爾王陵重現了4000多年前的烏爾城邦。

烏爾王朝軍旗
這是一幅烏爾王朝時期的軍旗上的畫面,描繪的是戰爭后的場面。
從1922年開始,英國考古學家查爾斯·萊昂納德·伍利在兩河南部的烏爾展開了長達13年的考古發掘,最后共發掘出1800多座墓穴。其中有17座陪葬豐富的大型王陵,與簡陋狹小、陪葬品少而粗糙的平民墳墓形成天壤之別。王陵中出土了許多貴重物品,有黃金頭盔、黃金短劍、大馬車和馬具,還有七弦琴、船形豎琴等樂器。在王后墓中也有許多黃金飾品,還有天青石、瑪瑙項鏈等藝術珍品。可見當時的烏爾手工業相當發達,特別是冶金業,蘇美爾人精湛的技藝令人驚羨。
同時,這也反映出商業貿易的繁榮,因為烏爾的金屬、木材、石料都很匱乏,需要從其他地區“進口”。墓葬中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大批人殉的發現,在著名的蘇巴特王后墓中,有59名殉葬者,包括戴頭盔的戰士、樂師、舞女等。這與中國的早期墓葬習俗相同,都認為死后的世界仍與生前一樣,國王、王后自然需要仆從、近臣的伺候,殉葬也就是理所當然的。這充分暴露出了烏爾城邦早期奴隸制的殘暴性、野蠻性,到公元前30世紀后期,人殉制度才逐漸被廢除。
最早的社會改革家
拉伽什是另一個聞名于世的蘇美爾城邦,在這個城邦中有一位目前所知的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改革家——烏魯卡基那。拉伽什曾稱霸蘇美爾南部200多年,它從建立政權以來,多次與鄰邦溫瑪發生戰爭,在基什王的調解下,雙方言歸于好,并立碑為界。后來溫瑪王越界占領了拉伽什的土地。盧伽爾安達做王之后,奪回了被侵占的土地,向南北遠征,成為蘇美爾的一大霸主。
接連不斷的戰爭給國內人民帶來很大的負擔,苛捐雜稅繁重不堪,百姓衣食難保。走投無路的人民發動起義,推翻了國王的統治。約公元前2378年,擁立反對暴政、以恢復城邦舊制為旗號進行改革的烏魯卡基那為王。
烏魯卡基那上臺后,為鞏固自己的政權,頒布了一系列保護平民利益的改革詔令。他廢除了過去的各種弊政,禁止各級官吏豪強以強凌弱,欺壓百姓;改善平民的處境,提高他們的地位,頒布擴大公民權等政策,使公民人數增加了10倍。
烏魯卡基那的改革引起了鄰邦溫瑪貴族的恐慌,他們又重新挑起戰爭,并聯合烏魯克進犯拉伽什。公元前2371年拉伽什被洗劫殆盡,城敗民亡。正當溫瑪與拉伽什苦戰之時,北方的基什王薩爾貢一世乘機崛起,逐步統一南北各邦,擊敗溫瑪,在蘇美爾北部興建阿卡德城作為首都。薩爾貢一世的統一結束了蘇美爾的城邦文明時代,開啟了西亞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時期。
蘇美爾城邦文明不僅是美索不達米亞早期文明的輝煌篇章,也是東方大地上永遠閃耀的文明之光。

烏魯克城出土的合金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