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專題:清朝官服

朝的官服稱為補服。早期只有武官為補服制。順治九年(1652)后,對補服的制作有了改變,幾乎全盤承襲了明朝的定制,只有個別紋樣有所刪改。補服為石青色,圓領、對襟、平袖過肘、身長過膝。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員,及科道、侍衛等職,均需項掛朝珠,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制成,共108顆。構成清朝官服的又一特點。

官帽和頂戴花翎

清朝的官帽分暖帽和涼帽兩種,前者為冬春所戴,后者為夏秋所戴。暖帽為圓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檐邊,多用皮、呢、緞、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頂有頂珠。涼帽無檐,形如圓錐,用白、湖藍或黃色羅為表,紅紗綢為里,帽表也綴以紅色帽緯。

頂珠即頂戴,俗稱“頂子”,用不同材料標識官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為青金石,五品為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為陽文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頂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嵊袉窝?、雙眼、三眼之分,眼多者為貴?!把邸敝傅氖强兹隔嵘舷裱劬σ话阋蝗N爛鮮明者,一個就叫一眼。藍翎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清初,貝子和固倫額駙(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駙(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戴單眼花翎。親王、郡王、貝勒向例不戴,后也時有賞戴,漢人因封爵賞戴或文臣而兼提督、巡撫銜者,也開始賞戴。到道光年間開捐官之例,花翎藍翎可由捐而得。

清朝文官補服

補子

官服上綴繡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識。補子分圓補和方補兩種。圓補用于貝子以上皇親者,上為五爪金龍紋,分別飾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補均用于文官和武將等官員。文官采用飛禽式樣,武官采用走獸圖案。

文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仙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云雁,五品為白鷴,六品為鷺鷥,七品為,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

武官綴繡的補子圖案分別為: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獅,三品為豹,四品為虎,五品為熊,六品為彪,七品為犀牛,八品與七品相同也為犀牛,九品為海馬。

清文六品官補子

清文七品官補子

清文八品官補子

清文九品官補子

清武一品官補子

清武三品官補子

清親王團龍補子

清文一品官補子

清文二品官補子

清文三品官補子

清文四品官補子

清文五品官補子

明清補子的區別

清朝的補子直接襲于明朝,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除了部分動物不同外,二者的主要區別還包括:

在形制上,明朝補子施于袍,清朝補子用于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明朝的補子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直接繡在補服上的;清朝則為單獨織繡成后再縫綴到補褂上的。明朝的補子大約40厘米見方;清朝的補子稍小,約30厘米見方。明朝的補子多以紅色等顏色為底,金線繡花,四周多為光邊;清朝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繡,四周加工精細,多采用花邊。明朝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繡有一對飛禽;清朝的禽獸均繡單只。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邑县| 清徐县| 建湖县| 巴青县| 东莞市| 和平区| 太原市| 双城市| 蕉岭县| 安岳县| 姚安县| 沙田区| 仁寿县| 江陵县| 昆明市| 唐山市| 镇安县| 东乡| 瓮安县| 尉犁县| 八宿县| 武鸣县| 睢宁县| 青海省| 蒲城县| 宾阳县| 海南省| 安远县| 津南区| 信丰县| 喜德县| 彭阳县| 孟州市| 晋中市| 芦山县| 阿瓦提县| 枞阳县| 孟村| 松溪县| 田林县|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