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五代:夢回千年的盛世華章
- 龔書鐸 劉德麟
- 1472字
- 2020-04-13 16:41:42
19 貞觀之治
時間:627~649
從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君臨天下,至二十三年(649)太宗去世,是為貞觀時期。太宗親身經歷了隋末的社會大動亂,他實行一系列的開明政策和利國利民的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從而形成了一個比較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這個時期是封建社會少有的治世,被后世譽為“貞觀之治”。
安民撫農
太宗即位以后,面對的是一個經過戰亂洗劫的局面,他的首要任務就是吸取歷史教訓,與民休息,勸課農桑。“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太宗厲行節約,提倡儉樸,終其一生不去泰山封禪。
為了使百姓“衣食有余”,太宗特別重視農業生產。唐朝初年制訂“庸”法,也就是農民交納一定量的絹、布,便可代替徭役,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農業生產。太宗特別注意不奪農時,即不誤農事,他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當太子的加冠典禮和農時發生沖突時,太宗恐妨農時,將冠禮改在十月農閑季節。太宗還用法律手段來落實不違農時的原則,對在農忙時節擅自征發徭役、耽誤農時的官員依法論處。
由于太宗為恢復農業生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再加上此后連年風調雨順,出現了清平世界的景象。史書記載,當時“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過往商人從京師到嶺南,從山東至于滄海,不用自帶糧食,皆取給于路。可謂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任人唯賢
太宗認識到,治理國家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應當“廣任賢良”,所謂“治安之本,唯在得人”。太宗要求臣下推薦人才,自己也留心觀察、發現和提拔有用之才,推行“任人唯賢”的路線。太宗選拔人才,基本上做到不以個人恩怨好惡為標準,也不以新舊親疏為轉移。他說:“我選擇做官的人,惟才是舉。如果沒有才能,再親近的人也不能用;如果有才能,即使是仇人也不會放棄。”魏徵原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曾勸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不計前嫌,對魏徵也加以重用。
太宗認為,所用之才不可求全責備,他說“使人如器”,即根據人才的情況來區別任使。太宗用人,也不以門第為限。他任用的宰相張亮“素寒賤”,馬周“孤貧”,戴胄出身“門下錄事”。太宗用人還不以華夷為隔,他任用的將領,如阿史那社爾、執失思力等都是少數民族。同時,太宗也能做到用人不疑。他指出,君臣應“義均一體,宜協力同心,事有不妥,可極言無隱。倘君臣相疑,不能各盡肝膈,實為國之大害也”。
太宗還具有知人之明,對自己臣下的性格、能力了如指掌,因此他能做到人盡其才。太宗曾經對魏徵說:“為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正是由于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賢,使得貞觀年間涌現出了一批具有治國才能的杰出人才。太宗靠這批人才盡心竭力的輔佐,使唐王朝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從諫如流
太宗善于納諫,他對侍臣說:“朕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太宗對于臣下的諫書,相當重視。他說:“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朕總粘之屋壁,出入觀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盡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魏徵和太宗的關系就是貞觀朝進諫和納諫的典范。
在太宗的倡導下,進諫蔚然成風,不僅大臣進諫,連宮中的長孫皇后、徐賢妃也能進諫。為了集思廣益,太宗把各種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化。他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入閣議事,要有諫官隨同,有失便諫。貞觀元年,太宗下詔“宰相入內平章國計,必使諫官隨入,預聞政事”,參與討論。太宗還規定,五品以上京官,要輪流到宮中值宿。
任人唯賢、從諫如流是太宗政治上取得成功的兩個重要的主觀原因。太宗之所以能成為封建帝王的典范,可以說,與他能夠知人善任、兼聽納諫關系極大。

蠻夷職貢圖·唐·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