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五代:夢回千年的盛世華章
- 龔書鐸 劉德麟
- 2648字
- 2020-04-13 16:41:41
17 天可汗
時間:630~649
唐太宗李世民的少數民族政策的成功,在于他能夠將各部族人民放在與漢人同等的地位上加以對待,并不因語言或者習俗上的差異而厚此薄彼。有容乃大的李唐王朝在這一精神的指引下,迅速邁上了強盛的道路。
唐王朝建立初期,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突厥汗國的威脅,猶如一把利刃高懸在唐太宗李世民治下大唐帝國的頭上,錚錚鐵蹄隨時都有可能席卷而來,將戰亂之后難得的平和與安逸攔腰截斷。同時,如何處理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以來形成的各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太宗君臣所必須解決的一道難題。
東突厥的敗亡

唐太宗書溫泉銘
貞觀元年(627),趁著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立足未穩,東突厥汗國的頡利可汗親率十萬大軍南下,直逼渭水河畔,駐扎于便橋之北,意圖奪取李唐王朝的政治中心長安。唐太宗聞訊,召集留守的禁軍,出城與突厥人在渭水相拒。唐太宗本人身先士卒,帶領大臣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直抵陣前,以示必戰的決心。
正在營中謀劃軍事的頡利可汗聽說唐朝天子親自前來,也上馬出營來到河邊。唐太宗隔著河水指責頡利可汗違背了雙方曾經立下的盟約,是為不義之舉。而后唐軍主力陸續抵達渭水,軍容整肅而旌旗蔽野,頡利可汗見狀面有懼色。唐太宗讓軍隊退后結陣,并邀頡利可汗單獨談話。于是雙方就在便橋之上宰殺白馬、歃血為盟。唐太宗答應贈給頡利可汗金帛,而頡利可汗也再度立誓不再進犯中原。隨后,雙方各自退兵,一場危機就此瓦解。
“白馬之盟”為唐朝贏得了休養生息的寶貴時間。唐太宗在致力于鞏固政權、恢復生產的同時,也采取靈活的外交手段對突厥各部加以分化和拉攏。當時突厥地區因連年霜雪天災致使牲畜大量死亡,頡利可汗卻對屬下各部橫征暴斂,一時間眾叛親離、國力衰微。得知這一情況,朝廷上下認為征伐突厥的時機已經成熟。貞觀三年(629)冬,太宗調集兵部尚書李靖、并州都督李、華州刺史柴紹等人,以十余萬的兵力,由李靖統一指揮,分道舉兵北上。

王子喬吹笙引鳳鏡·唐
第二年正月,李靖率驍騎三千自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出發,夜襲定襄(今山西定襄),大破突厥。得知唐軍遠來的頡利可汗大驚部下們說:“唐軍如果不是傾國而來,李靖又怎么敢孤軍深入呢?”慌忙將自己的牙帳北遷。李靖乘勝追擊、連戰連捷,最終于陰山一役粉碎了頡利可汗的抵抗,將唐朝的疆域拓展到了陰山以北的大漠,從而徹底解除了北方邊境最大的安全隱患。
夷狄之臣
唐軍大敗頡利可汗后,為了決定如何安置投降和俘虜的突厥部族,一時間唐廷的朝堂之上爭論不休。大臣魏徵以為,突厥既然是戎狄之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如果盡數接納的話,將來必然會釀成大禍,不如統統驅逐出境以絕后患。這一提議也與大多數朝臣們的意見相同。
但御史大夫溫彥博勸諫唐太宗說,真正的王道是應該對天下之人一視同仁,一如孔子所說過的“有教無類”;更何況突厥人在國破之時前來投奔,我們更應該挽救其于危難之中,“授以生業,教之禮義”,這樣一來他們自然也會成為大唐的子民,又怎么會有后患呢?
唐太宗聽從了溫彥博的建議,將這些突厥部族遷到朔方一帶,并且保全突厥原有的部落及其風俗習慣,仍由酋長們治理突厥子民。于是內遷的突厥各部紛紛得到安撫,一些突厥人還住進了長安城中,京城里蕃漢雜居,彼此之間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彩繪騎馬武士木俑·唐
高昌王族張雄(584~633)墓隨葬大量木俑。張雄是高昌左衙大將軍,兼兵部要職,死后葬儀隆重。這組騎馬武士木俑是他的部分儀仗隊。木俑制作均分段雕刻出人物的上身、下身(與馬的軀體連在一起)及馬首、四肢,膠合成型。接縫處粘貼紙條,最后通體施以彩繪。
至于仍舊居住在突厥故地的部落們,唐太宗也采取了類似的措施,不但保留其酋長,并且免除其向中央政府交納賦稅的義務,只是在其州府之上設立都護府,委派官員代表中央行使職權,處理邊防及民族之間的事務。這一政策后來也被沿用到其他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對穩定國家邊境、促進民族融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據史料記載,貞觀三年(629)從塞外返回中原的漢族人民及內遷的少數民族,便達到了百萬之巨。
同時,唐太宗還大量起用突厥和各少數民族的貴族為官。僅朝中的武將而言,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便有一百余人,幾乎占到總數的一半。他們不僅享有與漢人官員和將領相同的待遇,并且只要做出政績、立下戰功,也會得到應有的封賞,并不會因為他們的出身而有所區別。就連一度與唐朝兵戎相見的頡利可汗本人,在數年后被擒往長安城面見唐太宗時,也受到相當程度的禮遇,官至右衛大將軍,死后還得以風光大葬,其爵位也由兒子世襲——這些突厥將領們在唐太宗鞏固邊疆的進程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四夷共主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大大提升了唐朝政府在各個少數民族之中的威望。貞觀四年(630)三月,內屬唐朝的四夷君長們進入長安城朝拜唐太宗,想要尊太宗為“天可汗”,意即天下各族人民的共同君主。唐太宗聞言后問他們說:“我已經是大唐的天子,還要肩負起可汗的職責嗎?”四夷君長和文武大臣們都山呼萬歲,要求太宗答應。從此在唐太宗發往各族的文書中,都蓋有“天可汗”印璽。

唐安西都護府、西州都督府、高昌、天山、蒲昌、柳中等地方官印印模
緊接著,唐太宗又主動采用和親政策,以鞏固中央政府與各地方少數民族部落及政權之間的聯系。太宗認為北方少數民族由于其獨特的風俗,權力往往為后妃們所操縱,如果嫁過去一個公主,那么生下的孩子就是唐朝皇帝的外孫,不會出兵侵襲唐朝,至少可以保得30年的平安。因此,當突厥薛延陀部的首領真珠可汗前來求婚的時候,太宗對大臣房玄齡說:“我是百姓的父母,凡事只要對百姓有利,就不能愛惜一個女兒。”就將自己的一位公主下嫁到了薛延陀部。
和親政策在唐太宗執政時期堅持不懈地施行了下去,許多部族都與大唐天子成為了姻親。而這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文成公主嫁給年輕有為的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得到文成公主帶來的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手工業等技術的吐蕃王國日漸強盛,松贊干布也對此感恩戴德。

《資治通鑒》中有關唐太宗對突厥戰略的記載
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李世民在含風殿逝世,時年53歲。
得知皇帝駕崩的消息,各族在朝廷為官的貴族和前來朝貢的使者們悲慟萬分,以剪去自己頭發甚至于劃破面孔、割掉耳朵等各種方式表達對太宗的思念之情;少數民族出身的將領阿史那社爾等更是從駐地趕回長安,請求殺身殉葬;松贊干布也上書對繼任者高宗李治說:“先皇剛剛駕崩,天子新立,臣子們如果有不忠的,我將率兵赴難,為您鏟除這些惡黨。”這無一不證明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不僅成功,在當時為各族人民所稱頌,也是歷代封建王朝的帝王們難以望其項背的。

安西都護府前治所交河(今新疆吐魯番)故城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