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6 房謀杜斷

時間:579~648

人談論到唐代的名相時,都以“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加以評述。姚崇、宋是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的功臣。以此反論,房杜二人在貞觀一朝的地位也可見一斑。

三層五足銀熏爐·唐

房玄齡與杜如晦并稱“初唐名相”,是唐太宗李世民基業草創時期的主要大臣。李建成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也多次提及“秦王府中所可憚者,唯杜如晦與房玄齡耳”。房、杜二人深得李世民信任,多方籌謀,為日后“貞觀之治”局面的開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國家名器

房玄齡(579~648)名喬,字玄齡,后人多以字稱呼他,齊州臨淄(今屬山東臨淄)人。房玄齡為人機敏,博覽經史,工書善文,有“國器”的美譽。他曾經對自己的父親說:“(隋文帝)沒有功德,僅僅是依靠著北周王室姻親的關系才得以篡奪皇位,又不擅于為子孫后代作出長遠的打算,滅亡只是早晚的事情。”充分顯示了他的遠見卓識。后來李世民以敦煌公的身份駐扎在渭北,房玄齡便投奔到李世民麾下。李世民與房玄齡一見如故,立刻任命他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多隨征戰,“軍符府檄,或駐馬即辦,文約理盡,初不著稿”。李世民評價房玄齡心思細密、籌劃有方,雖“千里外猶對面語”。

王佐之才

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西南)人。史書記載:他“少年英爽,尤喜讀書,常以風流自命,而內負大節。”煬帝大業末年,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幕府,任兵曹參軍一職。杜如晦曾經一度因為人事調動而被外派地方,得知這一消息后,房玄齡對李世民說:“如晦聰慧過人,且有膽識,有王佐之才,您若想成就大業,必然需要他的輔佐。其他人調走多少都不足惜,只有如晦是不能舍去的。”從而力諫李世民將杜如晦留在了身邊。此后杜如晦“常參帷幄機秘”,并且遇事善斷,處理公務迅速準確,以干練著稱。武德三年(621),李世民設立文學館,置十八學士,杜如晦就是其中之一。

玄武門之變

奪嫡之爭中,太子李建成為了削弱李世民的力量,在高祖李淵跟前造謠說房、杜二人有不利國家的舉動。信以為真的李淵下令將二人逐出秦王府,并且不得私自與李世民見面。深感形勢迫切的李世民遂決心下手除掉太子一黨,便又派大將尉遲敬德將他們召回府中共商大事。經過再三詳細商討和周密安排之后,李世民于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率領玄齡等人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李淵立李世民做了太子,而房玄齡、杜如晦也分別被任命為中書令和太子左庶子。

吾之蕭何

房玄齡與杜如晦追隨李世民多年,功勛卓著,所以李世民登基稱帝之后,不久,授房玄齡尚書左仆射、封邗國公,杜如晦尚書右仆射、封蔡國公,由二人共秉朝政。淮安王李神通自詡太原起兵的首義之臣,又為皇室宗族,反而位不及房、杜這樣的“刀筆吏”,在李世民面前多有怨言。李世民告訴他說:“玄齡等人對我而言就好比漢高祖身邊的蕭何,有‘決勝帷幄、定社稷之功’,名爵當然要在眾人之上。”李神通聞言羞慚不已。而當時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每當朝廷為了國家章程、政策實施的問題爭論不休時,房玄齡就會對李世民說:“這件事情非如晦不能決斷。”等杜如晦一到,就立即建議李世民采用房玄齡的辦法,所以《新唐書》上說:“如晦長于斷,而玄齡善謀,兩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濟謀。”當時人論及良相,必然首推房、杜二人。

名相終焉

貞觀四年(630)初,杜如晦病重,太宗曾親去其家探望。同年三月,杜如晦因病去世,時年46歲,太宗為他廢朝三日,以示哀悼,并令人為其作碑。房玄齡則以70歲的高齡,于貞觀二十二年(648)去世,死后追贈太尉、并州都督,謚文昭,陪葬昭陵。唐高宗即位后,又詔令配享太宗廟廷。

六曲熊紋銀盤·唐

盤高1厘米,口徑3.4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熊作張口待食或嚎叫狀。熊本為笨拙而兇猛的動物,但經匠師的精心設計,卻顯得溫順可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冀州市| 湛江市| 黄陵县| 黄陵县| 榆树市| 冷水江市| 张家川| 蒙山县| 麦盖提县| 长丰县| 濮阳市| 甘孜县| 平塘县| 探索| 嘉义市| 馆陶县| 扎兰屯市| 吉水县| 利川市| 渑池县| 淮南市| 且末县| 托里县| 三门峡市| 高安市| 邯郸县| 黎平县| 武穴市| 东乌| 桂林市| 福清市| 太保市| 思南县| 镇江市| 新丰县| 行唐县| 鄄城县| 温泉县| 扎鲁特旗| 贡觉县| 怀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