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家地理百科全書:山東、安徽、江西
- 張妙弟
- 2227字
- 2020-04-13 15:41:09
水系
山東省河流較多,長度在5千米以上的達千余條,分屬黃河、淮河,海河和邊緣水系。黃河是山東省內最大的河流,從東明縣入省境后,向東北蜿蜒達600余千米,在墾利縣注入渤海。京杭大運河橫過黃河,是山東省的第二大河。其余多為短小獨流水系。湖泊集中分布在魯中南山地丘陵區、魯中西南平原之間的魯西湖帶,以濟寧為中心,以南為南西湖,以北為北五湖,主要湖泊有微山湖、東平湖等。
東平湖
東平湖是黃河下游的老年性淺水湖泊,是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和漁業基地。位于魯西南,地處梁山、東平和平陰3縣間。為古梁山泊的殘留部分,由黃河泛濫潴水而成。注入東平湖的主要河流是大汶河,大汶河流域占整個東平湖流域的95%。為保障黃河汛期行洪安全,1958年將湖區向南擴展,修建了東平湖水庫(又稱二級湖),主要承擔黃河的滯洪任務。新老湖區共占地600多平方千米,平時二級湖區廣植小麥、大豆、玉米及紅麻等作物,這里是魯西南重要的糧、麻產區。東平湖水源充足,水量較大,污染較輕,淤泥深厚,水質肥沃,浮游生物、底棲動物及水生植物資源豐富。湖南有梁山,相傳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曾以此為根據地。東平湖與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和馬場湖一起總稱為“北五湖”,與“南四湖”相對應。

夕陽下的東平湖
東平湖,古時稱蓼兒洼、大野澤、巨野澤、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豐年間才定名稱為東平湖,它是《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遺存水域,198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同時也是山東省推出的水滸旅游線路中的重要景區。
南四湖
南四湖是微山、昭陽、獨山、南陽四個串連湖的總稱,因在濟寧之南而得名。這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湖面南北長約125千米,東西寬5.6千米~30千米,總面積約1266平方千米。南四湖匯集蘇、魯、豫、皖4省3.17萬平方千米面積的來水,入湖河流40多條,呈向心狀水系。經調蓄后,湖水由韓莊運河、伊家河和不牢河三個口流出。上下兩級湖總庫容63.7億立方米,環湖大小支流汛期洪水匯集后,南出韓莊運河與不牢河泄入中遠河。整治南四湖以來,水利狀況已明顯改善,部分濱湖地區已建成商品糧基地。南四湖地區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煤炭資源豐富,棗莊、賈汪煤礦開采歷史悠久,還有兗州、滕南和大屯等煤礦;建有韓莊、大屯等大型坑口電站。微山湖中微山島上有殷微子墓和漢張良墓等古跡;沿湖有多處鐵道游擊隊活動的舊址。

微山湖萬畝荷花
微山湖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泊,風光秀麗,自然灑脫,山、島、林、湖,漁船、蘆葦蕩、荷花池,還有醉人的落日夕陽、炊煙裊裊,和諧統一,構成了微山湖獨特的美麗畫面,是天然的休閑旅游目的地。
泗河
泗河是山東省中部較大的河流。發源于魯中山地新泰市南部的太平頂西麓,西南流入泗水縣境后改向西行,至曲阜市和兗州市邊境復折西南,于濟寧市魯橋鎮入京杭運河。干流長159千米,泗河為山洪性河流,河水主要由降水補給,汛期洪水集中,常形成洪澇災害。新中國成立后修建了賀莊、華村、尼山等120多座大小水庫及其他治山治坡工程,下游河道也進行了疏浚,基本上解除了水害。泗河流域現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古泗河原為淮河下游的主要支流之一,在魯橋鎮以南至南陽鎮,經今昭陽湖西、江蘇省沛縣東,又南至今徐州市東,東南經今泗陽縣至今淮陰區碼頭鎮(即古淮陰縣)北入淮河。明朝黃河南徙奪徐州市以下泗水和淮陰區以下淮河干流入海,由于河道淤高,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沖開了北堤,向東北方向流入原來河道,使泗、沂、沭諸河都失去了入淮的河道。泗河逐漸潴積為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和南陽湖諸湖泊(通稱南四湖)。從此,泗河之稱僅限于上游魯橋鎮以上一段。

泗河濕地
沂河
又名沂水。在山東省南部,江蘇省北部,東與沭河分流。發源于魯中南山地的沂源縣西部,源頭有南、北二支:北支源于魯山南麓;南支源于南岱崮西麓。二支匯于南麻鎮南,沿深山峽谷曲折東南流,至沂水縣城西折向南,蜿蜒流經沂南、臨沂2縣,于郯城縣西南部入江蘇省,繼續南流注入駱馬湖。長386千米,山東境內長287千米。流域面積11600平方千米,山東境內面積10772平方千米。年徑流量為35.1億立方米。主要支流多在右岸,有東汶河、蒙河、白馬河等。屬淮河水系,山洪河道。流域地勢北高南低,落差較大。上游流經500米以上的山區,下游流經山東的沂沭平原和蘇北平原。流域是山東省降雨最豐富的地區,降雨集中,洪水迅猛,一瀉而下,易造成下游洪澇災害。河水漲落迅速,含沙量大,下游多淺灘沙洲。

沂河濕地
魯運河
又稱山東運河。在山東省西部平原上。這一河段,北起冀魯交界處的臨清、南到蘇魯交界處的臺兒莊,長425千米。全程分為黃河以北的會通河段,即山東北運河段,黃河南岸到濟寧的濟州河段和南四湖河段,二者合稱山東南運河段。魯運河是京杭大運河中地勢最高的一段。中部即著名的南旺水脊的所在地。濟州河巧妙地利用梁山泊(東平湖)和馬場、南旺等湖作為主要調節水源。湖群之間再連以人工河道,還北引汶河、東引泗河之水,使運河水源得到基本保證。會通河利用梁山泊和汶河為水源,使河段內保持一定的水深,沿線還采取建牐筑壩的措施,以利梯級通航。明清兩代以來,由于黃河多次決溢改道,運河經常被淤塞,也曾多次疏浚重修。目前,魯運河因水源充足,濟寧市以南河道在南四湖調節下,可保持常年通航,濟寧以北的濟州運河段僅有某些河段可維持通航。近年來為解決華北缺水問題,國家計劃利用京杭運河河道實施南水北調的宏偉計劃,魯運河全面修復通航的希望也將隨之變為現實。魯運河流域內旅游資源豐富,濟寧、曲阜、鄒縣、梁山、微山湖等都是旅游勝地。

古城臺兒莊與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