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歷史文化

早在10萬年前,就有“曲江馬壩人”在珠江流域活動生息。先秦時期廣東為百越民族的居住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今廣東境內設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廣州)。從此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廣東不斷吸取著先進的中原文化。同時,出于外交和財政的需要,即使在明清兩朝實行“海禁”期間,廣東也沒有完全封閉,一直是中國通過海路進行對外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地區。因此,廣東的文化中也有許多外來文化的色彩。比起中國其他地區來,廣東文化更具有廣泛的包容性。由于歷史原因,廣東開發較晚,宋代以后才開始大規模開發,但到了明代,后來居上的廣東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在清朝末年,廣東更成為中國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的革命主要策源地。近代史上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涌現出許多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人物,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石峽遺址

石峽遺址位于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西南3千米處的獅子巖,是新石器時代遺址,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將馬壩人遺址合并保護。獅子巖是兩座相鄰的石灰巖山峰,遠看像伏地的獅子,北山為獅頭,南山為獅尾。1958年在獅頭山的溶洞中發現古人類頭骨化石,鑒定為直立人向智人過渡的早期類型人類化石,命名為馬壩人。1973年,在獅子巖獅頭山與獅尾山之間又發現了為新石器時代遺址,稱為石峽遺址。石峽遺址有4個文化堆積層:第一層是距今約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第二層是距今約5000~4000年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層(被命名為“石峽文化”);第三層是距今約3800~3100年的早期青銅文化層;第四層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時期相當的晚期青銅文化層。石峽遺址內發現有柱洞、灰坑、陶窯等遺存,清理墓葬136座,出土有石器、陶器及玉器等大量文物。

石峽遺址

石峽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是廣東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填補了嶺南秦漢以前古文化的空白,為探討與鄰近省區及東南沿海地區同時期文化之間的關系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對考古學和歷史學都有重要意義。

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位于廣州市解放北路越秀公園西側象崗。于1983年發現并挖掘,為第二代南越國文王趙昧(自號文王)之墓。南越國是西漢初期的地方割據政權,都城設在今廣州。墓中共出土文物千余件,是繼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后中國漢代考古的又一發現。墓用紅砂巖建在山腹中,分前后兩部分,共7室,墓頂用24件大石塊覆蓋,上面及四壁有朱墨彩繪卷云紋,墓主雖棺槨已朽,但身著的玉衣,以及玉璧、玉飾、玉帶鉤、玉杯、玉佩、寶劍、金印等仍光彩熠熠。最大的一枚“文帝行璽”是國內首次出土的漢代帝王印,也是當今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另外還有“泰子金印”、趙昧王印等珍貴文物及殉人遺骨10余具,是研究嶺南地區早期工藝、冶鑄、飲食和廣州城市發展、對外貿易等方面的重要實物。

南越王墓墓葬遺址

整個陵墓坐北朝南,成“士”字形平面,面積在100平方米左右,仿照“前堂后寢”的形制由七個墓室構成,前面三室分別為前室和東、西耳室,后面四室為主棺室、東西側室和后藏室。

六祖創南宗

禪宗六祖慧能是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人。因聽人讀金剛經而有所感悟,決心為法尋師,輾轉投入禪宗五世祖弘忍門下。弘忍認為嶺南人無佛性,只讓慧能做一個舂米行者帶發修行。一天弘忍想選一個徒弟繼承他的衣缽,便讓大家各做一個偈(和尚唱的詞句)。700多個徒弟中有一個叫神秀的地位最高,大家都自知不是人選,便一致推舉他來寫。神秀做的偈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大家看后都大加贊賞,爭相傳誦。慧能聽到后,不以為然,因為不識字,就請人代筆在神秀的偈旁另寫了一個,內容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看后大為驚奇,于是給慧能秘密講授了金剛經,并將祖傳袈裟傳授給他。由于慧能在寺中的地位卑下,得了祖傳袈裟就會有人來謀害他,所以弘忍讓他急速返回原籍。慧能離開三天后,弘忍才向大家宣布禪宗繼承人已經到南方去了。慧能為躲避別人的劫殺,便隱姓埋名,在山中隱藏了16年。后來他到廣州法性寺(現在的光孝寺)聽高僧印宗法師講經。一次,幾個僧人聚在一起辯論寺廟門前旗桿上的旗幟動的道理。一個和尚說是旗子自己在動,另一個僧人說旗子動是因為風在動。慧能聽后大聲說:“不是旗子在動,也不是風在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印宗法師聽到后十分驚異,經詢問得知慧能竟是禪宗第六代傳人,于是拜慧能為師。慧能就在法性寺正式剃度出家,開創了南派禪宗,主張“頓悟”,與神秀創立的主張“漸悟”的北派禪宗對立。

宋 梁楷 六祖截竹圖

國繪禪宗六祖蹲踞執刀斫竹時的情景。六祖為唐高僧慧能,是佛教禪宗的南宗開創者,提倡頓悟法門。畫家繪人物衣紋用爽勁的折蘆描,用筆寥寥而形神畢現,且僅略勾眉目、鼻耳,人物雖為側影,而專注、自如的神情躍然紙上。人物身后的樹干直接用間有飛白的淡墨皴出,不事勾染,竹子亦不雙鉤。全圖用筆率略草草,這在當時是一種大膽的創新,豐富了人物畫的表現手法,對后世的人物畫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海上絲綢之路

早在新石器晚期,嶺南的百越民族與東南亞及太平洋島國就有海上貿易往來。到了秦漢時期,廣州就已經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起始港口。此后2000年中,無論是國內戰亂,還是朝廷實行“海禁”,廣州與世界的貿易往來始終沒有中斷過。直到現在,廣州仍然是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之一。這一點是中國其他海港所不能比擬的。與以長安(今西安)為起始點的陸上絲綢之路相比,海上運輸有運費低廉、方便快捷,不受地區變亂、封鎖影響的優勢。而且很多海洋島國也只能通過海上交通進行貿易往來。隨著中國造船工業的發達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從廣州起始的絲綢之路不斷向西方延伸。在秦漢時期就可到達印度半島南端,南北朝時期能通往西亞,隋唐時期已經能夠直達東非沿岸。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等商品,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發明以及哲學思想等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往西方,豐富了西方人的生活,加快了世界文明的發展歷程。國外的水稻、玉米、番茄、菠蘿、水仙、甘蔗、煙草等物種,印度、阿拉伯和歐洲的宗教、自然科學、藝術等也源源不斷地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輸入到中國。在7、8世紀,廣州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城市,形成了以它為中心的世界貿易圈,范圍遍及東亞、南亞、西亞、阿拉伯地區和非洲地區,甚至包括歐洲各國。現在從南海神廟、鎮海樓等文物古跡和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以及海底沉船考古中,依然可以看到海上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的輝煌成就。

“南海一號”沉船

2014年12月30日,在位于廣東海陵島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里,在水下沉睡800多年的南宋商船“南海一號”,經過整體打撈、淤泥清理,現已進入沉船內部發掘和文物提取階段,將有更多“海絲路”遺留文物重現人間。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南海一號”的考古團隊2日透露,自去年11月“南海一號”保護發掘項目正式啟動至今,已發掘小件器物瓷器標本623件,金器107件,漆木器11件,銅錢5000余枚,殘損標本2100多件,另有少量動植物殘骸。

冼夫人

冼夫人是南朝、隋初的高涼(今廣東陽江)人。她出身于嶺南俚族首領世家,誠實守信、有勇有謀,從青年時代起就是一個卓越不凡的領袖人物。南朝梁大寶元年(550),冼夫人支持陳霸先起兵討伐,平定了侯景之亂。并通過建議,使梁朝在海南島俚人地區重新恢復了郡縣制度,加強了中原地區與海南島的聯系。陳朝建立后冼夫人又支持陳朝消滅了以歐陽紇為首的割據嶺南地區的豪強勢力。由于她協助破敵有功,陳朝冊封她為中郎將、石龍(郡)太夫人,并給她刺史級別的待遇。之后她還革除了俚族相互攻掠的惡習。嶺南各部相繼依附,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進軍嶺南,遭到陳朝舊臣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抵抗,冼夫人獲悉后立即派她的孫子前往迎接隋軍,并把自己所管轄的8個州歸附于隋朝,使隋軍能夠順利進至廣州,最后完成嶺南地區的統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為譙國夫人。受她影響,在她去世后,她的孫子也沒有稱王割據,而且主動歸附唐朝,為唐朝統一嶺南地區做出了巨大貢獻。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具備稱雄割據的條件。但她在全國處于混亂分裂的時候,始終擁護中央朝廷,并積極維護祖國的統一,成為支持南朝梁、陳兩代和隋與唐初穩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為促進當地政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后人為了紀念她的豐功偉業和高風亮節,在兩廣的高、雷、化、欽、廉等州為她建造了很多廟宇。

冼夫人墓

冼夫人墓位于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電城鎮山兜村,為南梁俚人領袖冼夫人之陵墓,始建于隋朝,在宋、明、清均有重修。其遺址面積約13530平方米,是廣東考古發現的首個隋唐墓園建筑實例,墓周圍的地形地貌尚存,較完整地保存了歷史環境風貌。自2002年7月17日起,冼氏墓被納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又被進一步核定并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茂名市境內的首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里抗英

鴉片戰爭時期廣州地區人民群眾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武裝斗爭。1841年5月《廣州和約》的訂立、侵略軍的劫掠燒殺激起廣州人民的憤怒。同月29日,一群英軍闖入三元里騷擾,被韋紹光等村民擊斃數人,余者逃回四方炮臺。村民在村北、三元古廟集會,決定武裝抗擊,并即與各鄉進行聯絡,蕭崗舉人何玉成“柬傳”廣州東北郊、南海、番禺、增城各鄉進行聯合抗敵。各鄉代表集議于三元里村北、蕭崗村南的牛欄岡,共商作戰大計。30日,英軍統帥臥烏古率軍出犯。義勇誘敵于牛欄崗,頓時,滿山遍野武裝抗敵群眾四起,前來參戰者有三元里及周圍103鄉農民、打石和紡織工人、駐防石井水勇等。午時,突降暴雨,英軍企圖突圍,抗英群眾將敵分割包圍,英軍死傷百余人,軍需官畢霞少校斃命。直至天黑,英軍尚不能全部逃回駐地。31日,103鄉群眾和趕來助戰的增城縣、花縣、從化縣群眾數萬人圍困四方炮臺,英軍大恐,急求廣東當局解圍。兩廣總督祁(1777~1844)命廣州知府余保純率南海、番禺知縣親到現場勸脅彈壓,群眾被迫解圍散去。這是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性的大規模武裝反侵略斗爭。當年的三元古廟今已辟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

廣州三元里平英團遺址(三元古廟)

孫中山

孫中山(1866~1925),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原名孫文,字逸仙,因為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所以大家常稱之為孫中山。他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2歲時到檀香山留學,17歲回國。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廣州、香港學醫。畢業后,在澳門、廣州行醫,并致力于救國的政治活動。1894年上書李鴻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張,遭到拒絕。于是再次回到檀香山,創立了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并組織了廣東惠州三洲田起義,失敗后繼續在國外組織革命活動。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被大家推舉為總理,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政治綱領,系統地提出了三民主義思想,并與改良派進行了激烈的論戰。1895年至1911年,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雖然屢遭挫折,但他已經被公認為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中最偉大的旗手。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得到各省響應。十七省代表聯合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1912年4月讓位于袁世凱后,他一度致力于經濟建設的宣傳。后來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孫中山于1913年發動“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1914年他在日本組織成立了中華革命黨。1917年,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任大元帥,開展護法運動。1919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擔任總理。1921年就任非常大總統,再舉護法旗幟。1923年,孫中山第三次在廣州建立政權,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復任大元帥。同年接受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建議,決定實行國共兩黨合作,以推進國民革命。1924年1月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了國民黨,提出新三民主義。同年秋,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孫中山應邀北上共商國是,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醫治無效,逝世于北京。

孫中山頭像

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館位于廣州市越秀山南麓,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紀念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而建立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庆县| 凌源市| 广昌县| 明光市| 双桥区| 乌拉特后旗| 康保县| 象山县| 黑山县| 海林市| 邯郸县| 三江| 塔河县| 丰镇市| 盖州市| 航空| 包头市| 尚志市| 蕲春县| 彝良县| 莱芜市| 札达县| 牙克石市| 安乡县| 万荣县| 外汇| 平罗县| 庆安县| 河西区| 巨野县| 汪清县| 澄城县| 宜兴市| 信宜市| 凤山县| 前郭尔| 双鸭山市| 莒南县| 大冶市| 庆阳市| 将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