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最美的地方精華特輯走遍日本
- 《國家地理系列》編委會
- 8270字
- 2020-04-13 15:25:29
往事并不如煙
Kinkaku-ji Temple金閣寺·金閣碧波兩相歡
搜索地標:京都

金閣寺本名鹿苑寺,但因為寺院外墻全部以金箔裝飾,閃閃發光,美輪美奐,故又得名金閣寺。它不僅僅是日本人心中的國寶,也是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產,代表了那個年代庭院建筑的最高水平。

金閣寺舉世聞名。它是一座三層的樓閣,每一層都具有一種別樣的特色。
雖然日本京都金閣寺的名氣在全世界都已叫得響亮,但其實這座古寺的本名叫做鹿苑寺,但因為寺院外墻全部以金箔裝飾,閃閃發光,故又得名金閣寺。它是被日本人視為國寶的旅游勝地,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為金閣寺的盛名之上又增添了耀眼的光芒。
金閣寺位于京都市北,是一座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寺院,落成于14世紀,當時是著名的幕府家族,足利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別墅。提起足利義滿的名字大家可能并不陌生,說不定馬上就會想起《聰明的一休》里那位總是想捉弄一休、促狹得有些可愛的將軍,想不到他也有如此豪華之大手筆,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幕府將軍作風吧。足利將軍去世后,金閣寺被改為禪寺“菩提所”。據說以舍利殿為中心的庭園就是極樂凈土,金色的殿外墻投映在鏡湖池水之中,金影蕩漾于碧波之上,已成為京都最具代表性的風景。

金閣寺金光閃耀的一角。
金閣寺是一座三層的樓閣,每一層都象征著不同時代的特色。第一層叫法水院,是典型的平安時代貴族建筑風格;第二層叫潮音洞,供奉著觀音神像,是鐮倉時代武士的建筑風格;第三層則是仿效了中國禪宗佛殿風格的四方形佛堂。二三層的外墻全部由金箔包裹,在陽光下金碧輝煌,華麗非凡,“金閣”之名即由此而來。寺頂是寶塔狀的結構,最高處裝飾了一只金銅合鑄的鳳凰,栩栩如生,似乎隨時都能展翅高飛,絕塵而去。

金閣寺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金閣寺矗立在鏡湖池水畔,每逢晴好天氣,金閣寺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在靜謐之中透著高貴端莊之氣,金燦燦的寺院與碧藍色的晴空共同倒映在鏡湖池一汪碧水之中,金得華麗,藍得清澈,相映成趣,池水搖曳中金閣也跟著微晃,令人目眩神迷,嘆為觀止。
金閣寺是日本庭園建筑文化的杰出之作。它最出色的地方就在于將各種文化格調和諧地納于一體——住宅式的建筑,配以佛堂式的造型,環境清幽,氣氛休閑;三層結構分別是三種不同時代的不同風格,搭配起來卻無任何突兀,層與層之間銜接的自然得體;禪房外貼了金箔,將所處時代的傳統文化與新興的物價文化巧妙融合,優雅且華麗,可以說代表了當時建筑與文化的最高水平,這也是金閣寺備受推崇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見足利義滿將軍對各種文化的借鑒和應用頗為得心應手,有著很高的藝術品位,并不是像動畫片里那樣,整天只惦記著找一休麻煩的人。
在欣賞金閣寺的同時,你多半也會在心里暗暗為這位將軍正了名。

金閣寺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其住宅式的建筑風格,并配以佛堂式的造型,環境清幽,氣氛淡雅。
這座“四周明柱、墻少”的建筑物,讓人聯想起海面上的木船,寺頂上飛檐嶙峋,如同迎風上翹的桅桿,金鳳在寺頂張望著前進的道路。下邊的一池碧波則象征著大海。歷經7個多世紀風浪的金閣寺,正如一艘劈波斬浪,穿越時間的蒼茫大海,行駛至今的美麗的船,它還將駛向更加遙遠的未來,沒有盡頭。
Toshodai-ji Temple唐招提寺·日本佛教文化的博物館
搜索地標:奈良縣
唐招提寺如同吸收了中國盛唐風韻的一朵文化奇葩,飽含鑒真高僧的心血,綻放在日本的土地上,成為連接中國與日本文化的紐帶,歷盡歲月滄桑,容顏不改,精神不衰。

清新淡雅的荷花為唐招提寺增添了些許寧靜、祥和之感。
唐招提寺離我們非常遙遠,隔著茫茫滄海;但它似乎又近在咫尺,漢風古韻,如夢回大唐,通往盛唐文明之路就在我們的心中。
759年,著名的高僧鑒真已經是第六次東渡日本,中華文化在日本的國土上落地生根,深刻地影響著這個正在努力吸收外來文明的國家。
鑒真大師決定仿照唐朝風格,興建一座雄偉的佛教寺廟,進一步弘揚博大精深的佛學文化,他本人親自主持建造工作,遺憾的是直到去世那一年,鑒真也未能等到寺院的落成。直到他去世之后的770年,唐招提寺才勝利竣工。這座帶著明顯的中國盛唐時期的建筑風格的建筑,既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同時也成為對鑒真高僧永恒的紀念。如今這座千年古剎已是日本的國寶建筑。
唐招提寺作為著名的古寺院,坐落于日本奈良西京五條街。主要有金堂、講堂、經藏、寶藏以及禮堂、鼓樓等建筑物。其中,金堂最大,有鑒真大師坐像。金堂、經藏、鼓樓、鑒真像等被譽為國寶。每年來此觀光旅游的游客絡繹不絕。

走進唐招提寺,只見庭院幽靜,亭臺殿宇重重。
1998年,作為“古都奈良的文化財產”,唐招提寺躋身于世界文化遺產之列。
寺院的大門上書有“唐招提寺”四個紅色大字,筆法秀逸,平和自然,乍一看似有中國書法大家“二王”之神韻,令人備感親切。實際上,這是日本孝謙女皇當年模仿二王之字體所書,頗得其書法之神韻精髓。進得寺內,但見松林蒼翠,庭院幽靜,亭臺殿宇重重。
香火最盛時,唐招提寺曾有僧徒三千,建成千余年間,經歷了不斷地完善和改造,將各個年代的建筑集于一體。這里有天平時代的講堂、戒壇;奈良時代的金堂;鐮倉時代的鼓樓、禮堂以及各個時期的佛像、法器和經卷,如同一座日本佛教的博物館。盡管經過改修之后,已融進了一些日本建筑風格,連屋頂都比之前陡峭了些,但總體來看,外觀仍然是氣勢恢宏,結構強勁有力,透著顯著的中國唐朝建筑特征。
金堂是唐招提寺的主殿,正面7間,側面4間,坐落在約1米高的石臺基上,為鑒真的弟子如寶主持修建,以建筑精美著稱,是天平時代最宏大美觀的建筑。金堂內供奉著金色的主佛盧舍那佛像,高3.7米,是用奈良時代特有的脫乾漆建造而成的。而兩側高為5.36米的千手觀音佛立像和高約2.03米的藥師如來佛立像,都是木心乾漆造的,工藝精巧。此外,3尊大佛像前還有梵天、帝釋天兩尊小像和4尊天王的木雕像,堂內還有平安初期大日如來的木雕神像。其中,金堂、盧舍那佛像、千手觀音佛像、藥師如來佛像也都是日本的國寶。
講堂位于金堂之后,面寬9間,單檐歇于山頂,建于8世紀初,本是平城宮中的朝堂,建寺時由皇家施舍,后遷入寺中,成為平城宮流傳至今的唯一建筑物。
講堂內有一尊涂漆加色的彌勒如來佛像,佛像兩側有兩座小亭,外形似轎,是當年鑒真師徒講經之地。講堂庭院內的藏經室,至今還收藏著1200多年前鑒真自中國帶去的經卷。
御影堂建于公元1688年,供奉著鑒真坐像,高2尺7寸,面向西方,雙手合十,結跏跌坐,閉目含笑,雙唇緊閉,表現的是鑒真763年圓寂時的姿態。這位為中日佛法交流作出了杰出貢獻的高僧,面對凝結了自己畢生心血的唐招提寺今日的盛況,想必終是可以安心坐化了。現在,鑒真像已被定為國寶,每年只開放3天供人瞻仰。日本著名的畫家還為御影堂繪制了60幅屏障壁畫,有《云影》、《濤聲》、《黃山曉云》等。

寺內懸掛著各式各樣的供奉用品。
御影堂前有鑒真墓,埋葬了鑒真遺骨,四周種著來自中國的松樹、桂花、牡丹、芍藥、瓊花等等,松柏常青,花團錦簇,將一代高僧的長眠之地圍在其中,不知他可否能感受到來自大唐家鄉的氣息?
唐招提寺如同吸收了中國盛唐風韻的一朵文化奇葩,和這些名花異卉一樣,綻放在日本的土地上,成為連接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的紐帶,歷盡歲月滄桑,容顏不改,精神不衰。
Horyu-ji Temple法隆寺·佛教歷史的見證者
搜索地標:奈良縣

建于飛鳥時代的法隆寺是日本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它記錄了佛教在日本流傳興盛的歷史過程,見證了千余年來佛教流傳的古老歷史,被認為是日本宗教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足以成為后人景仰膜拜的圣堂。
飛鳥時代,著名的圣德太子在斑鳩地區興建了斑鳩宮,又于斑鳩宮附近興建了法隆寺。這些木制建筑物記錄了佛教在日本流傳興盛的歷史過程,被認為是日本宗教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以“法隆寺地區佛教建造物”之名義,法隆寺也因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法隆寺又稱斑鳩寺,位于日本奈良生駒郡斑鳩町,占地約19公頃,是一個龐大的廟宇建筑群,由東院、西院和一些附屬廟宇組成。西院保存了金堂、五重塔,東院有夢殿等建筑。寺內珍藏著自飛鳥時代以來的眾多文物珍寶,有17座被指定為國寶的建筑物,是佛教藝術的一大寶庫。

法隆寺整個寺廟全部用木料建成,據說這是日本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

法隆寺的樣式受中國南北朝建筑風格影響很大,是所謂“飛鳥樣式”的代表。
法隆寺最古老的建筑誕生于7世紀,但這部分現存的只剩下一座三層的寶塔,孤零零地矗立著,見證了日本佛教千余年風雨飄搖的動蕩歷史。西院和東院建立于8世紀至13世紀之間,附屬廟宇的時間更晚些,落成于12世紀。

法隆寺的大講堂外觀,宏大而寧靜,它是所有佛教信徒頂禮膜拜之圣地。
法隆寺東院是在圣德太子居住的斑鳩宮遺跡上建立的,以八角圓堂夢殿為中心,四周環繞回廊。夢殿曾是圣德太子居住的地方,現在安置著一座觀世音菩薩立像。中宮寺內珍藏的一尊木刻彌勒佛像是日本木刻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西院右為金堂,左為五重塔,外圍是“凸”字形的回廊。五重塔歷史悠久,金堂內供奉著中國北魏風格的釋迦牟尼青銅佛像、藥師如來像,這是日本現存的最古老的佛像。中門門柱上有外曲線形成的花紋,這是仿西方建筑的藝術特色。不同藝術風格的統一,正是在那個時代,日本兼收并蓄,學習東西方優秀藝術文明的成果。
任何一種文明的推廣,都需要先驅者的推動。佛教自中國傳入日本,歷經波折,終于落地生根,離不開法隆寺的主人——圣德太子的促進作用。法隆寺興建的年代,正是佛教剛剛進入日本的關鍵時期。寺名法隆,也是含著希望佛法興旺昌隆的意思。圣德太子是歷史上著名的佛教支持者,他鏟除了各派異己勢力,成功地立佛教為國教,為日本佛教文化的繁榮興盛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所以對于日本的佛教信徒,法隆寺有著不可取代的紀念意義,它的珍貴價值已經無法估量,今人將其當做圣堂一樣虔誠地膜拜著,在繚繞的香火中追憶那段遠去的歷史。
Himeji Castle姬路城·展翅飛翔的白鷺
搜索地標:兵庫縣

再沒有一座建筑能像姬路城這樣,將軍事戰略、生活情調和藝術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優雅的外形美感,高超的建筑手法,精巧的防御系統,都向我們展示了江戶時代日本的最高建筑水平,是日本古城堡建筑史最杰出的代表。

出于防火需要,姬路城外部墻壁都涂了白色的灰漿,因此遠遠望去通體潔白。
“姬路”在日語中是“蠶繭”的意思。姬路城所鄰的姬山、鷺山兩座山岡酷似蠶繭的形狀,故由形得名,沿城方圓一帶被人們稱為“姬路”。
姬路城是一座日本著名的古城堡,坐落于本州兵庫縣姬路市的姬山之巔。遠遠望去,姬路城通體潔白,聳立在姬山之上,被郁郁蔥蔥的樹木掩映著,像一只優美高雅的白鷺,層層飛檐蜿蜒起伏,如白鷺展翅欲飛,高傲的身姿卓然不群。
在群雄割據的戰爭年代,各路諸侯為了加強防御,紛紛大興土木,修建城堡。在現存的這些古代城堡中,姬路城是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風格最典雅的一座,在技術和藝術上都具有極強的代表性。它的內部包括83座建筑物,擁有高度發達的防御系統和設計精巧的防護裝置,體現了幕府時代日本高超的建筑和戰略防御技能。了解姬路城的歷史,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的封建文化。如今大部分的建筑物都已被視做日本國寶,1993年,姬路城成為日本首個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古跡。
由于姬山位于兵庫縣南部的交通要塞,自古就已有軍隊駐扎,1346年開始在此修建城堡。1580年,著名的豐臣秀吉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正是他下令建造了最雄偉的望樓“天守閣”,姬路城已初步具備今日的輪廓。1681年,德川幕府重建城堡并擴大成今日的規模。在當時這真是一件耗時耗力的浩大工程。城堡的總占地面積約230萬平方米,耗費了387噸木材,7萬5千塊瓷磚,總重達3000多噸,尋找大量每塊重約1噸的巨大石塊成了一項相當困難的工作。但姬路城最終還是矗立起來了,建成后300余年的時間里,先后有13個家族入住于此。
姬路城外形優美雅致,帶著日式城堡特有的靜謐之美,其實它并非像外表上看上去的那般柔弱。內里結構嚴密,固若金湯,精心設計的戰略防御工事如一道道堅固的屏障,拒敵于千里之外。
姬路城的城邊筑有壕溝和石垣,固守著城堡,外敵無法輕易進入。石垣呈陡斜狀的扇形斜坡,上部向外翹出,讓人難以攀登。城內采用的是三重螺旋狀結構,構思獨特巧妙,將城主居所、武士居所、外圍工事嚴格地劃分開來,這種構思在整個日本只有姬路城和江戶城可以看到。各建筑的屋頂綿延相連,一望無邊,城郭間設置了大門和瞭望塔,城墻和瞭望塔上開有小孔,以便射箭打槍。

坐落在姬路城畔的好古園,也是來姬路城賞玩的游人不可錯過之處。
內庭的道路百轉千回,曲曲折折,讓人好像掉入了迷魂陣,辨不清方向,即使很短的道路也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但是從頂樓瞭望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每座建筑的屋頂上都掛著巨大華麗的魚形裝飾,這是專為防火之用的辟邪物——對于以木料為主體構造的姬路城來說,防火乃是頭等的大事。

春日里,通往古城的石階兩旁櫻花盛開,潔白的山墻與粉紅的花樹相映襯,構成了一種優美的色彩平衡。
天守閣傲然屹立于城的正中央,這是一座外觀5層、在姬路城中海拔最高的建筑。在主樓的四角緊密依附著四座小城樓,每座都呈正方形,但統一之中又富含變化,五座城郭被獨特的系列防御墻巧妙地連為一體,高低不一,錯落有致,給人以寧靜雅致之感,屋頂飛檐四方漫射,從靜態中又透出動態之美。
姬路城的城郭下寬上窄,這種構造可以有效地防止地震的破壞以及敵人爬墻攻城,守城一方占據了極為有利的戰場位置,攻城一方只能長時間的暴露在敵人的監視和武力之下。在姬路城中,軍事戰略、生活情調和藝術美感被巧妙地融為一體,互不影響,互不矛盾,滿足了各方面的需要,這在日本的建筑史上是個杰出的創舉,它代表了江戶時代日本最高等級的建筑水平,為后世留下了一座不朽的文化遺產。
江戶時代,烽煙漸息,姬路城里的防御工事從來未曾真正的在戰斗中投入使用,對姬路城和日本歷史而言,也許這該是慶幸大過遺憾。
盡管如此,它的匠心獨運依舊給人以難以磨滅的印象。經歷幾百年風雨的姬路城,正像一只未染過俗塵的白鷺,滄桑之中依舊保持著自己的純凈與高傲,遺世而獨立。

昂首佇立在姬路城中的天守閣,在華麗夜燈的照耀下,氣勢磅礴,令人敬畏。
Itsukushima Shrine嚴島神社·茫茫海上有仙山
搜索地標:廣島

自古以來,景色秀美的嚴島就被認為是充滿靈氣、有神明居住的島嶼,所以人們建起嚴島神社,用來供奉和崇拜。海面上突然躍出的朱紅色鳥居,便是人與神的結界之門,它靜默地存在卻似一種無聲召喚,等待你去跨越。
坐船行駛在茫茫的日本海上,滿眼的海天一色,灰蒙蒙地令人倦怠。突然,一個高高的朱紅色牌樓躍入眼簾,廊柱宏偉,飛檐陡峭,背后是一片若隱若現的島嶼,似突然蹦出來的海市蜃樓一般如夢如幻,驚心動魄,讓人疑心是不是到了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嚴島神社標志性的朱紅色牌樓高達17米,它也是日本現存最大的鳥居。
這可不是虛幻的海市蜃樓,它正是日本最著名、最華麗的海上仙境——嚴島神社,是所有日本人心中一個極為神圣的場所。

在嚴島神社東側相鄰而建的五重塔,朱紅色的塔身與朱紅色的神社建筑相映成趣,是嚴島上另一處美輪美奐的景觀。
嚴島神社位于廣島市的嚴島之上,需要轉乘渡船才能到達。因為地理位置獨特,景觀空靈秀美,在善搞神明崇拜的日本人心中,嚴島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充滿靈氣、有神明居住的島嶼。故遵循舊習,在嚴島上建起了嚴島神社。最早的創建時間已無據可查,據傳說是在推古天皇登基元年所建。811年,嚴島神社首次被列入日本歷史,收錄在著名神社的名錄之中。平清盛時代,嚴島神社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陸續的又修繕了內部建筑,成為平氏一族祭拜祖先神靈的場所。由于平家勢力日益擴大,嚴島神社在貴族圈子中盛名遠播,香火鼎盛,甚至有京都的皇親貴族跨海來此參拜。嚴島神社著名的舞樂表演就是從這段時期開始的,當時流行的平安文化慢慢地被引入。平家滅亡之后,取而代之的源氏族人依舊將嚴島神社視為神明所在,賜予非常優厚的待遇,嚴島神社得以一直繁榮昌隆。等到豐臣秀吉奪得天下之后,便大興土木,重新修建此社,這就是今日我們看到的嚴島神社的模樣。江戶時代以后,明治政府與廣島當地對嚴島神社加以大力的支持和保護,前來神社參拜的信徒絡繹不絕,現在嚴島神社已經成為日本國內最重要、最知名的觀光景點之一。神社內收藏了許多國寶級的文物珍品,1996年,它與神社后方彌山上的原始林區雙雙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

游客在神社里虔誠地祈禱。
神社的鳥居矗立在海水之中,它便是海上來客第一眼望到的、疑心為海市蜃樓的朱紅色牌樓。這華麗宏偉的建筑儼然已經成為日本最知名的海上地標,也是日本神社文化的表征。它的水上部分由樹齡約400年的樟木制成,水下部分則選用了不易腐爛的楠木,雖長時間浸泡在海水中也不會腐朽。每到漲潮的時候,海水翻涌在鳥居底部,朱紅色的鳥居便如同一座正要揚帆遠航的巨船,搭載游人穿過結界,直達神明居所。而落潮之后,海水褪去,鳥居的柱子便會完全露在海灘之上,游人來到近前就可以看到鳥居全貌,相比從遠處眺望水中英姿,近在咫尺的大鳥居給人以截然不同的感受,恍惚間分不清是幻是真。

黑瓦、紅柱、白墻,神殿宛如漂浮在嚴島水面之上,外形靜美,還蘊含著一種宗教儀式的莊嚴在其中,將隨和與端莊之美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嚴島神社因傍海而建,很容易受到海風海浪的沖擊。而古代的建筑師早已在這方面做了充足的準備,用巧奪天工的設計一一化解了自然的挑戰。正殿之外的地板并未深埋,而是放在支撐木地板的支柱上,每當風浪來襲,木板跟著漂浮移動,化解了沖擊的力道。木板之間還留有細細的縫隙,海浪從縫隙之間瀉出,也被化解了部分力量。這些巧妙的結構使得風浪到達正殿前力量已經衰退,無法破壞。正是先人的古老智慧保護了他們心目中的神祇,嚴島神社歷經千年風浪,卻依舊完好無損。
嚴島還有一個奇怪的規矩:這是一個拒絕出生和死亡的小島,生與死的過程不可以在這個神圣之地上演。日本人不愿用污穢和絕望沾染了島之靈氣,一顆向神的心極為虔誠。
或許你我并沒有如此根深蒂固地信仰和寄托,但嚴島神社的美景仍是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那是屬于人類普遍精神享受的范疇,超越了信仰之上,深深印在我們每個人心中。
Kamakura鐮倉·幕府的開始與終結
搜索地標:神奈川縣
雖然只是海邊不起眼的小城,鐮倉卻是日本的三大古都之一。它代表著一場開天辟地的傳奇,幕府的時代曾經在此拉開大幕。幕府的印記與這個城市密不可分的融為一體,給今日鐮倉的靜謐增添了幾分空明的睿智。

鐮倉之于日本,并不僅僅是一個地名,還代表了一場傳奇,菊花古劍,戰國硝煙,幕府的時代就在此拉開帷幕。
鐮倉與京都和奈良并列,是日本的三大古都,在日本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另外兩個國際化的都市相比,鐮倉不過是神奈川縣海邊的一座小城,處處透著過盡千帆的淡然與安靜。小城的車站很樸素,設備簡單,鐵軌與街道很近的平行著,一直延伸向遠方,依稀能看見海的模樣。鐮倉三面環山,只有東面臨海,海岸線綿長,近海海面上還有一個名叫江之島的小型海島,地理條件優越,尤其是在兵戎相見的時代,易守難攻,正是得天獨厚的條件決定了它絕不會沉寂,終將在歷史舞臺上粉墨登場。

鐮倉的報國寺,又稱“竹之寺”,正是因這寺廟正殿后的大片竹林而聞名遐邇。

明月院中盛開著的紫陽花。
12世紀末,以源賴朝為代表的源家勢力擊敗了貴族階級的實權派平清盛一族,成為日本實際的掌權者,在鐮倉建立了以武士階級為核心的鐮倉幕府,鐮倉成為中世紀初期的政治中心。多年以后從歷史的角度回首望去,才會發現這并不是一次簡單的江山易主,朝代更迭。鐮倉幕府的成立意味著天皇從此成為國家的傀儡,貴族時代地位相當低下的武士打了個翻身仗,將這個國家牢牢地控制在手中。盡管源家的統治也沒能逃過歷史車輪的滾滾前行,并未持續太長的時間,幕府大權在不同的武士家族中多次易手,但幕府作為一種新型的、獨特的統治形式卻在日本持續下來,鐮倉作為幕府的中心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也隨著幕府的滅亡而衰落,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出熱鬧的大戲落幕了,戲臺復歸冷清,但那繁華過后的遺跡猶在,與這個城市密不可分的融為一體,所以鐮倉的靜謐已經多了一份滄海桑田的歷練,在沉靜中透出古老的睿智。
除了幕府的建筑、武士的宅邸,鐮倉還曾建有眾多神社和寺院,盛極一時。自北鐮倉站向鐮倉站出發,一路上便可以逛遍久負盛名的鐮倉古街。一列列和式小庭院古樸中帶著溫馨;高德院的鐮倉大佛高大宏偉,現在已成為日本的國寶之一;明月院又稱紫陽花寺,這里不但有盛開在6月的燦爛的紫陽花,還號稱是全日本最佳的賞月地點,故此得了這清幽風雅之名。在日本的風景明信片中,這是可以與富士山并列的美景之一。
沒有高樓大廈,燈紅酒綠,在海邊展開一道最樸實的風景,褪去昔日千般顏色,斂眉低目地生活著,今日的鐮倉猶能體會素面朝天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