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通史:少年彩圖版.帝國崛起
- 郭方
- 2532字
- 2020-04-13 15:22:20
遠古文明的交相融匯——波斯文明
“石匠來自愛奧尼亞和薩爾第斯,金銀匠是米底人和埃及人,制磚的是巴比倫人,裝飾墻壁的是米底人和埃及人。”看,來自不同文明、不同種族的人都為新的主人——波斯王的行宮修建而揮汗如雨。因此,宏偉的行宮不僅是辛勤汗水澆灌的嬌艷花朵,更是一股股遠古文明的溪流交相融匯的結晶!
輝煌的物質文明
波斯帝國的統治者在武力征服的同時,也意識到游牧民族的落后,便以寬容大度的姿態,保留了被征服地的優秀文明成果。在開啟嶄新文明的同時,又匯集著一條條文明的溪流,并將之引入新的只屬于波斯文明的世界!
再偉大開明的君主,注定只是歷史長河中的匆匆過客,讓歷史銘記的只是他所烙下的文明之印。波斯帝國雖然曇花一現,卻擁有輝煌燦爛的物質文明。
古老的波斯從高原到海濱,使游牧文明與農業文明第一次交會,并形成灌溉農業文明。各地的大莊園主在國王的鼓勵下,不斷地研發新的農業產品,采用埃及的精耕細作制度,發明了高原灌溉的坎兒井。充實的糧食儲備不僅為帝國東征西討奠定了物質基礎,也為帝國賺取了豐厚的外匯。而傳承亞述古國的驛道制度,波斯卻神奇地打開了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的主干道,即由巴比倫開始,經哈馬丹、帕提亞和巴克特里亞直通中亞和印度河流域。

波斯陶罐
這就打通了波斯和外界進行文明交流的門戶。中國洛陽古墓發掘出的玻璃目珠與波斯宮廷職官科泰夏斯稱中國為“賽里斯”(即產絲之國),就是最好的見證。這條通道不僅翻開了帝國物質文明交往史的新一頁,而且通過交往極大地豐富了帝國的物質種類,為輝煌燦爛的物質文明添了重重的一筆。來自高原的波斯人在吸收兩河流域和埃及服飾風格的基礎上,帽子、面紗及裝飾品成為其高雅服飾的特征。交通的通達,促進了地區間經貿的發展,帝國充盈的財富更是物質文明高度的體現,當亞歷山大東征撬開帝國的金庫,里面竟有12萬塔蘭特銀和無數珍寶,東征的士兵瞬間個個成為腰纏萬貫的富翁。
然而,龐大帝國的農業文明、服飾文明等輝煌的物質文明,最終都被亞歷山大的東征摧殘殆盡!
新奇的制度文明
波斯帝國史無前例地建立了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世界帝國,囊括了70多個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歷代波斯王不僅把帝國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創造了彪炳文明史冊的瑰寶!帝國的統治者如何來維系偌大的帝國呢?制勝的法寶就是鐵血大帝大流士一世締造的一整套維系和管理帝國的制度文明。
公元前522年,大流士登上國王寶座后,以“眾王之王”自居,將遠古文明的精髓與自我創新相結合,進行制度文明的建設。
大流士傳承亞述帝國,建立了行省制度。將帝國版圖劃分為23個行省,每個行省由國王直接任命波斯上層貴族擔任總督,重要省份則由王室成員出任總督。圣明的大流士就這樣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
為密切中央和地方的聯系,大流士繼承和完善了亞述帝國的驛道制度,把帝國各省通過驛道連接起來。最長的一條驛道是以弗所至蘇薩的“御道”,全長2400千米,途中設有驛站,每站備有騎手和馬匹輪換,迅速地傳遞著帝國政府發往各地的信件和情報,有利于緊急情況下派遣軍隊,也便于商人往來,促進了各地的經濟聯系。
此外,大流士以埃及法律為藍本,建立和完善了法律和司法制度,歷經22年用埃蘭文和阿拉米文編成一部法典,頒行埃及行省,以約束祭司和士兵的行為。大流士還根據波斯社會實況,建立了鑄幣、賦稅和軍隊制度。一整套傳承和創新結合的制度文明,把容有70多個民族的大帝國推向了輝煌的巔峰,更展現了創新與遠古文明交相融匯的波斯文明的魅力!

波斯王宮殘墻上的雕像
兼容并蓄的文化瑰寶
龐大的波斯囊括了兩河、埃及和印度河這三大文明中心。然而,波斯既沒有夜郎自大,故步自封,也沒有成為三大文明同化的犧牲品。它貪婪地從三大文明中汲取精華的乳汁,使波斯的文化寶庫流光溢彩。
多種文明熏陶下的波斯文字。大流士在“神仙之地”的懸崖峭壁上,用古波斯、埃蘭和巴比倫三種文字銘刻了記載自己鐵血鎮壓各地起義經過的《貝希斯頓銘文》。延續米底文明的序曲,汲取埃蘭文明的精華,而后雄霸世界,注定了作為交流的基本工具——古波斯文字也是在多種文明熏陶下變化多樣。開國元勛居魯士時期,受埃蘭文字熏陶,古波斯使用楔形文字,但其書寫需要大量黏土板,十分不便。伴隨亞述帝國的腳步,阿拉米語出現,大流士將其確定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一般情況下,楔形文字用于石刻,阿拉米語用于官方文件的往來。
文藝寶庫中的建筑奇葩。波斯王宮的建造,調動了帝國內所有可用的因素。遍采各地材料,聘請各地巧匠,融合各地藝術風格,兼容并蓄,彰顯自己的藝術特色。波斯王宮從樣式、風格到雕刻,好似各種文明交融的盛會。大流士的行宮主體是宏偉的貴賓廳,用來接見各地王公。貴賓廳采用的是埃及的柱廊結構,由36根12米高的柱子支撐,氣勢宏偉。木式屋頂,細長苗條的柱子不比埃及柱子的粗壯,于宏偉中透出靈氣。柱礎和柱頭上是埃及風格的垂花式,柱頭下方的旋渦紋則是古希臘建筑風格,柱頂的公牛和獅頭像卻是美索不達米亞風格,而背對背的一對動物則是波斯人的獨創,臺階兩側莊嚴逼真的儀仗隊人物浮雕是不折不扣的亞述作風。這難道不是遠古文明與波斯自我創新交相融匯的巧奪天工之作嗎?

波斯帝國在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達到了鼎盛,而其子薛西斯在希波戰爭中的慘敗,則標志著帝國衰落的開始。圖為大流士一世時期的王宮遺址,從這些斷壁殘垣中依稀還能看到帝國當年的氣勢和輝煌。
善與惡的二元論宗教
古老的波斯在宗教文化上延續了蘇美爾的自然宗教,形成了古老波斯精神文明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就是瑣羅亞斯德教,傳入中國后又稱祆教。
瑣羅亞斯德教于公元前6世紀由波斯人瑣羅亞斯德創立。它是波斯文明最重要的遺產,與佛教和猶太教一起,構成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產生之前世界著名的三大“世界宗教”。它主張善惡二元論,崇拜代表善神、光明之神和正義之神的阿胡拉·馬茲達,而阿里曼是惡神、邪惡之神和黑暗之神,善惡相爭,善必取勝。該教有七大節日,參加節日慶典和堅持每日五次祈禱,是教徒必須履行的兩大義務。它也帶有濃厚的倫理色彩,教徒不能說謊,否則要受到懲罰。其經典是《阿維斯塔》,包含了諸多伊朗語部落最古老的文學創作,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大流士統治時宣布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瑣羅亞斯德教對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瑣羅亞斯德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