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埃及 Egypt

國名: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面積:100.145萬平方千米 首都:開羅 人口:8670萬(2014) 民族:阿拉伯人約占87%,科普特人約占11.8% 語言: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中上層通用英語、法語

埃及國土的大部分位于非洲東北部,而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則位于亞洲西部,是一個地跨非、亞兩大洲的國家。國土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并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瀕地中海,海岸線長約2900千米,全境干燥少雨。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相傳,“埃及”的名字來源于古城孟斐斯,意思是“黑顏色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人類文明在古老的尼羅河畔生息、繁衍,為后人留下了太多真實的奇跡和縹緲的謎團。直至今日,這片黑顏色的土地早已易了主人,然而憑借著歷史上的聲望和地位,埃及依然是非洲,乃至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家之一。

荒涼、沉寂的“惡魔之地”,這里動植物難以生存,天地間惟有滿目無邊無際的莽莽黃沙。

自然地理

埃及全境95%是干旱的沙漠,尼羅河縱貫國土南北,注入地中海,兩岸形成狹長的河谷,入海處形成了2.5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全境干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氣候,平均氣溫1月份為12℃,7月份為26℃,其余大部分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干燥,氣溫可達40℃以上,年均降水量不足40毫米,水源奇缺,動植物難以生存,被人們稱為“惡魔之地”。

西奈半島的海灘

西奈半島

西奈半島屬埃及國土的亞洲部分,位于亞洲西部,北瀕地中海,形狀大致呈倒三角形,面積約6.07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面積的6%。有許多干谷貫穿半島,南部地勢高峻,有不少高度超過2000米山峰,其中凱瑟琳山海拔2637米,是埃及的最高峰;半島中部是提赫高原,平均高約1000米,向北緩傾成為以沙漠為主的平原。西奈半島連接著亞、非兩大洲,是非洲、歐洲通往亞洲的阿拉伯半島和波斯灣的要道,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沿蘇伊士灣有阿布魯代斯等油田、氣田,以及石膏礦和錳礦,地中海沿岸的阿里什以南還蘊藏著豐富煤礦,是埃及人財富的一大來源。

生命之水尼羅河

埃及的大部分國土屬于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沙漠地帶,尼羅河幾乎是埃及唯一的地表水源,在埃及境內長1530千米,是維系著這個文明古國發展與繁榮的生命線。尼羅河是世界第一長河,它發源于東非布隆迪高地,蜿蜒6671千米,干流流經盧旺達、烏干達、坦桑尼亞、南蘇丹等國家,最后在埃及入海,大部分河段在蘇丹和埃及兩國。中游河段稱白尼羅河,流到蘇丹的喀土穆后,又有發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塔納湖的青尼羅河匯入。青、白尼羅河在喀土穆匯合后始稱尼羅河,也就是尼羅河的下游河段,埃及境內的尼羅河就是這一河段,其間有著名的“尼羅河六瀑布”,阿斯旺水壩就是在第一瀑布處修建的。河流在開羅以北入海,沿海形成了尼羅河三角洲,成為世界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代的埃及人就是在此利用尼羅河的洪水進行灌溉、發展農業,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

尼羅河在開羅以北分成了兩支,呈扇形向地中海平疇開展,這一帶就是著名的尼羅河三角洲。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退去的洪水為三角洲留下了非洲最肥沃的土壤。

沙漠綠洲的海拔都在100米~150米左右,砂巖中含有豐富的承壓水,可以自行流出,是良好的灌溉水源。

沙漠與綠洲

埃及在地質構造上屬于北非臺地的一部分,地形以高原為主,大部分海拔200米~700米,沙漠廣布,尼羅河谷地的兩側都屬于沙漠高原。河谷以西為廣闊的利比亞沙漠高原,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3,自南向北降低,其中西南部的大吉勒夫高原海拔700米~1000米,分布著種類各異的礫質、砂質和石質沙漠;尼羅河谷地中部以西,是廣闊綿延的沙丘帶,長達數百千米,沙漠中分布著一系列低地,如蓋塔拉洼地、奈特倫低地等。其中最大的蓋塔拉洼地面積1.8萬平方千米,有70%的地面在海平面以下50米,最低處達-133米,氣候惡劣,水源奇缺,被人們稱為“惡魔之地”。與低地并存的是一系列的綠洲,如錫瓦綠洲、哈里杰綠洲等,這些綠洲與奈特倫低地是埃及西部沙漠中重要的農耕區。

埃及由于沙漠廣布,全國90%以上的人口蜜居在尼羅河河谷及三角洲地區。

埃及的地下水儲量巨大,西部沙漠中承壓水有8個含水層,是良好的灌溉水源。

尼羅河在埃及境內有明顯的枯水期和洪水期,在每年春夏之交定期泛濫。

經歷了數千年的滄海桑田,當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中的其他6個都已傾頹消泯,唯有古埃及的金字塔依然屹立在古老的尼羅河畔,為遠古時代的輝煌留下了偉大的見證。

歷史文化

埃及,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名字,一個傳承了數千年的文明,自原始的洪荒年代起,埃及就一直是個充滿著誘惑的國度。波光瀲滟的尼羅河水,黃沙烈日下屹立千年的金字塔,神秘莫測的圖坦卡蒙王詛咒,陷落海底的亞歷山大燈塔……沒有任何古老的文明能像埃及那樣生動地展現著自己。埃及是真實的,埃及是夢幻的,埃及為世界留下了太多的傳奇。

法老時代

公元前3100年,埃及已出現最早的統一國家,其后經歷古王國時代、喜克索斯人入侵,第十七王朝最后一位國王卡摩斯的弟弟阿赫摩斯一世重新統一埃及,將法老定為國王正式頭銜,建立了著名的第十八王朝,即法老時代的開端。這是埃及歷史上最為強盛輝煌的時代,曾稱霸北非和西亞,建立起一個北至敘利亞北部、南抵尼羅河第四瀑布的強大軍事帝國。與此同時,得到法老寵信的阿蒙神祭司集團勢力日益膨脹,為此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進行了廢除阿蒙神的宗教改革,但死后改革即被廢止。終導致了第二十一王朝時祭司長僭權成為埃及的實際統治者,法老時代漸趨衰落,直至前332年亞歷山大軍隊占領埃及,法老時代最終結束。

象形文字的書寫方式有直式和橫式兩種,直式從上向下寫,橫式從左向右寫。

古老的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體系之一,是古代埃及人直接描摹物體形象的文字符號。自公元前3500年起逐漸形成,一直使用到公元2世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由原始的圖畫符號演變而來的,按符號在文字體系中的作用可分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兩類。據統計,當時經常使用的文字符號共計700個左右。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通常刻在廟墻、陵墓、石棺、調色板、雕像、洞穴峭壁等石質材料上,有時也寫在陶片、木料和紙草上。這些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步入文明時代的象征,也是研究古埃及文化的重要依據。

金字塔——埃及的象征

古埃及的太陽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歷法之一。

蓮花是埃及的國花,白蓮花是埃及古老的植物,在古代埃及民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阿布·辛拜勒神廟原址在修建阿斯旺水壩時即被淹沒,現在的神廟是埃及人將神廟分批運走、又在附近高地上按原樣遷建的。

亞歷山大燈塔正式的名字是法羅斯燈塔,人們為了紀念亞歷山大大帝而將其稱為了亞歷山大燈塔。

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埃及最令人心馳神往的古跡。在埃及已發現和發掘出的金字塔有90余座,規模最大的是開羅西南吉薩高地上的3座大金字塔。其中被認為是第四王朝國王胡夫陵墓的大金字塔,是已發現的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世界上體量最大的單體建筑之一。它的西南方是被稱為哈夫拉的金字塔,體積略小;與其毗連的是高度約為胡夫金字塔一半的一座金字塔,被稱為門卡烏拉金字塔。3座大金字塔的周圍還有3座小金字塔、獅身人面像以及一些神殿,它們共同構成了埃及吉薩高地的古建筑群。

獅身人面像之謎

在吉薩高原的凹地、離大金字塔僅有372米的地方,雄踞著一尊高20.3米的巖石雕像,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獅身人面像——斯芬克斯。由于雕像就位于哈夫拉金字塔之側,人們通常認為它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下令建造的,其臉部就是仿照哈夫拉王的面容雕刻的。然而,近年來發現的一些證據卻顯示出它修建的年代似乎遠遠早于人們最初推斷的時間,于是它的修建年代成了古埃及一個懸而未解的謎。不過盡管這個謎團可能會長久地存在,但獅身人面像那比法老更古老的無表情的面容,以及那巨大的形體中所蘊涵的某種神秘因素的存在,已使它成為古埃及造型意識不朽的紀念碑。

永恒的凝視——阿布·辛拜勒神廟

阿布·辛拜勒神廟是一個雕鑿在懸巖上的奇跡。它建造于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神廟在尼羅河西岸的峭壁上鑿成,高約33米,寬約37米。正面4個巨大雕像即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本人,他們逼真地再現了法老的形象,其中的一個由于地震破壞而缺損了頭部。在4尊雕像的小腿之間有一些小雕像,為拉美西斯二世的妻子和兒女。神廟內的石壁上有圖畫和象形文字,描述拉美西斯二世執政期間的生活情景、與赫梯人的戰爭等。阿布·辛拜勒神廟就是拉美西斯二世為了紀念對努比亞人的勝利而修建的,是埃及文明堅定不移的意志的象征。

隱匿著財富、神秘和死亡詛咒的帝王谷現在已成了一架空空的軀殼。

不平靜的陵墓——帝王谷

自從法老們意識到金字塔由于目標過于顯著、容易招致盜墓者后,便將陵墓工程轉入了隱蔽的地下。坐落在尼羅河西岸的穆魯克,由于聚集了自法老圖特摩斯一世以后數百年內歷代法老的陵墓而被稱為“帝王谷”。法老們命人在峭壁上開鑿出隧道作為墓穴,在幽閉的地下,堆放了無數價值連城的隨葬品,洞口封閉后,墓穴便與世隔絕。這些隱秘的地下工程為法老們維護了三千多年的安寧之后,終于未能逃脫處心積慮的珍寶發掘者們靈敏的嗅覺。隨著象形文字的破譯,1817年意大利冒險家貝爾佐尼在這里發現了第一座陵墓,從此開始帝王谷橫遭劫難。僅僅100年時間,從最早西索斯一世到最后的圖坦卡蒙,無數墓葬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被洗劫一空,今天,空闊的山谷墓穴中,只余下了歷盡滄桑的古老靈魂們輕聲的嘆息。

大事年表

古老的開羅靜靜地橫在尼羅河岸,現代文明的不夜燈火又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

城市和經濟

掀過古老塵封的歷史,今天的埃及已經是個充滿伊斯蘭教色彩的阿拉伯國家,然而開羅、亞歷山大、塞得港等大都會快節奏的生活,無不使人深深感到埃及并不僅僅是擁有古跡而已。現在,埃及是非洲第三大經濟體,擁有完整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體系。服務業約占國內生產總值50%,石油天然氣、旅游、僑匯和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四大外匯收入來源。

非洲第一大城——開羅

埃及的首都開羅,是非洲第一大城市、重要的國際交通樞紐、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它位于尼羅河三角洲頂點以南14千米的地方,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全國主要公路和鐵路都在此交會,與國內各大城市往來方便。開羅歷史非常悠久,前身是福斯塔特城,7世紀時的阿拉伯人在此建城。它既是一座世界文化古都,也是北非及西亞地區的文化中心。有市區外圍舊城中歷史悠久的清真寺古跡,又有尼羅河畔新城的高樓大廈;有吉薩高地的大金字塔,又有為其帶來“千塔之城”美譽的400多座古老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今日的開羅已是個充滿了古埃及遺風的阿拉伯大都會,是一座古老與現代并存的大都會。

亞歷山大城

亞歷山大城位于尼羅河三角洲西側,與法羅斯島相連,地處亞、非、歐三大洲海上航路,是埃及最大的海港、僅次于開羅的全國第二大城市,也是地中海沿岸最優良的港口之一。亞歷山大至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亞歷山大經歷了希臘、羅馬、拜占庭、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幾個王朝,幾經破壞和恢復發展,成為今日的一座現代化都市和重要的國際港口。亞歷山大港分東、西兩港,東港較淺,為漁港和海上游覽區;西港較深,為商港和軍港。城市地處地中海濱,氣候宜人,是著名的旅游勝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亞歷山大法羅斯燈塔就建于此(今已毀)。

在開羅等現代化大城市中,有些婦女又重新戴上了面紗,她們認為這是抵制西方生活方式的一種最有效的做法。

古城上的盧克索

盧克索是位于埃及中東部的歷史古城和著名旅游中心。它位于尼羅河右岸、古埃及王國首都底比斯南半部的遺址上。底比斯是埃及中王朝和新王朝的都城,它為今天的盧克索留下了大批廟宇、宮殿、雕像、陵墓等古跡,使其作為著名的文明古城而蜚聲全球。古跡中最著名的有位于市中心河岸上的盧克索神廟、距市中心不到10千米的卡納克神廟等,其中卡納克神廟是底比斯古代建筑群體中的杰出代表、埃及最龐大宏偉的神殿,也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規模最大的古代廟宇,被視為古代世界建筑中的一個奇跡。在盧克索附近的山谷中,大約隱藏著500多座古代陵墓,著名的帝王谷就坐落于此,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

錫瓦綠洲

埃及95%的國土是沙漠地帶,但在這些不毛之地中也分布著一系列綠洲,錫瓦綠洲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埃及西部的利比亞沙漠中,低于海平面約20多米。這里有200多眼天然泉水,土地肥沃。居住在這片綠洲上的主要是由埃及、柏柏爾、蘇丹等人種長期混合發展成的錫瓦人,他們有自己傳統的民俗和生活習慣,雖然已經伊斯蘭化,但又與現代的埃及人有所不同。綠洲內還有著名的“死人山”陵墓群,是埃及珍貴的考古遺址之一。

農業

埃及實行開放型市場經濟,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目前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埃及政府重視擴大耕地面積,鼓勵青年務農。可耕地面積略超國土總面積的3.7%。埃及的主要農作物有棉花、小麥、水稻、玉米、甘蔗、水果、蔬菜等。經過近幾年的改革,農業生產已實現了穩定的增長,是經濟開放首當其沖和見效最快的部門,農產品中可供出口的有棉花、土豆和大米。

工業

過去埃及的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紡織和食品加工是其傳統工業。近些年來,成衣及皮制品、石油工業、建材工業、水泥生產、肥料、藥品等發展也比較迅速,化肥可以自給。埃及為非洲第四大產油國。目前埃及工業生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6%。

坐落在開羅市解放廣場的埃及博物館是世界大博物館之一,著名的圖坦卡蒙王墓出土的黃金王棺和黃金面具都收藏在這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宣县| 项城市| 龙井市| 新昌县| 永吉县| 武邑县| 庆云县| 靖州| 吉水县| 错那县| 色达县| 肃宁县| 泰顺县| 桦川县| 教育| 集贤县| 千阳县| 镇安县| 英吉沙县| 祁连县| 张北县| 霞浦县| 图木舒克市| 蒙阴县| 靖西县| 无锡市| 临湘市| 张家港市| 莱州市| 麻栗坡县| 徐水县| 南华县| 新乐市| 姜堰市| 肃北| 乡宁县| 左权县| 明光市| 金沙县| 固始县| 望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