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國家地理百科全書:歐洲1
- 王越主編
- 6769字
- 2020-03-30 15:55:29
瑞典 Sweden
國名:瑞典王國
面積:44.99萬平方千米
首都:斯德哥爾摩
人口:968萬(2014年)
民族:80%以上為瑞典人,此外還有薩米人、芬蘭人、挪威人、丹麥人、德意志人、猶太人等
語言:官方語言為瑞典語,通用英語
瑞典位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半部,西邊以斯堪的納維亞山為界與挪威相鄰,東北與芬蘭接壤,東臨波羅的海,西南瀕卡特加特海峽,同丹麥隔海相望。海岸線長2181千米,領海12海里。瑞典大部分地區屬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最南部屬溫帶闊葉林氣候。

瑞典冬季長短南北相差懸殊。最北部冬季漫長,皚皚積雪7個月不化。
自然地理
瑞典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北歐國家之一。由于緯度比較高,因此冬天的氣候十分寒冷。和其他的北歐國家一樣,瑞典的森林資源和水力資源都很豐富,為本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主要的貢獻。
豐富的水力資源
瑞典的水力資源比較豐富,湖泊多與河流相通,有些河流水勢湍急,形成瀑布,再加上各地河流的水流量因季節變化而不同,更為合理利用各地水力資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北部山地河流在冬季時因冰雪堆積而水量減少,而在暮春或夏季冰雪融化時便形成洶涌持久的流量。被人們稱為“山洪”或“盛夏洪”的呂勒河,水勢洶涌,最高流速達到每秒1910立方米。南部的河流在春季時水量較小,最大流量則發生在秋季。建于19世紀初的哥塔運河是世界工程的奇跡之一,該運河穿過幾個湖泊,連接瑞典西部的哥德堡和斯德哥爾摩。

森林中的瑞典博物館。
森林之國
瑞典是世界上著名的“森林之國”,森林覆蓋面積約占其國土的54%左右,蓄材26.4億立方米。森林在瑞典素有“綠金”之稱,與鐵礦和水力并為三大骨干產業。瑞典林業的發達主要得益于國家的有效管理。國家實行了森林的多種所有制,推動各方面的育林、養林的積極性。同時,國家還依法治林,對于濫砍濫伐林木的人繩之以法。在瑞典有大批的林業專門學校,由這些學校培育出合格的林業人才。
瑞典的降雨量
瑞典各地的年降雨量非常不均衡。降雨量的多少主要與大氣環流、海拔的高低有關系。瑞典西部地區降雨量最多的季節是冬季,因為在冬季往往有強烈的氣旋活動。南部地區的西面,因為海拔比較高,年降雨量大概在1000毫米左右。而西部與挪威交界的山區海拔更高,年降水量也越大,薩爾克山區年降水量竟高達2000毫米。相反,不受上述因素影響的地區降水量則較少,在諾爾蘭北部內地,年降水量僅為300毫米~400毫米。
維納恩湖
維納恩湖是歐洲第三大、北歐最大的淡水湖泊,總面積5584平方千米,地處瑞典的西南部,北有克拉爾河注入,西南有納塔河流出,通卡特加特海峽,東南部經過運河與韋特恩湖相接,并由此通往波羅的海。維納恩湖水面寬廣,景色宜人,湖岸種植著垂柳和鮮花,其中還密布著許多溪流。湖邊有許多美麗的18世紀的建筑,使得這里成為北歐人向往的旅游度假勝地。
各具特色的地形區
瑞典地形狹長,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為諾爾蘭高原,那里的山區約占國土面積的2/3,自然資源豐富,有茂密的森林、眾多的瀑布和豐富的礦產資源。南部及沿海多為平原或丘陵,那里多是起伏平緩的土地,土質肥沃,氣候溫和,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另外瑞典還有低地湖區和較低高原區,這兩種地形也是瑞典自然景觀的組成部分,低地湖區有冰川形成的起伏山嶺,有星羅棋布的湖泊,景色十分優美;較低高原區海拔多在150米以下,多森林和泥巖層。

瑞典的水力資源比較豐富,維納恩湖的儲水量十分豐富,當年積水甚至可供來年使用。

瑞典豐富的水資源。

瑞典海港的帆船。
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
瑞典自然資源豐富,在崇山峻嶺和丘陵平原區,埋藏著形形色色的礦藏。鐵礦、森林和水力是瑞典的三大資源,現已探明的鐵礦儲量為36.5億噸,瑞典是歐洲最大的鐵礦出口國。同時,瑞典還是歐洲鈾礦量較多的國家,鈾礦儲量為25萬噸~30萬噸。森林覆蓋率為54%。可利用的水力資源有2014萬千瓦,已經開發81%。此外,瑞典的中部和北部地區還有硫、銅、鉛、鋅等礦,但是儲量不大。
沿海冰情
瑞典沿海的冰情受氣溫和風向的影響較大。由于波羅的海和波的尼亞灣的含鹽度較低,所以每年冬天都結冰。最北面的海灣從11月開始結冰,而且冰期很長,要到5月末才開始融化;最南面的港灣從2月才開始結冰,冰期持續80天左右。冰期的長短與冬季氣溫高低密切相關,風力與風向對冰期長短也有重要影響。通常西南風向對瑞典海港有利,因為它把漂行的冰塊由瑞典海岸吹向芬蘭海岸。自從破冰船使用以來,瑞典海港的封冰期大為縮短,這對航海貿易較為有利。
瑞典一詞由中世紀該國南部的“斯維亞國”一名演變而來,瑞典語有“親屬”的意思,又稱“歐洲鋸木場”。
國王為全國武裝力量名義上的統帥,內閣為實際最高權力機構。三軍總司令負責提出軍事戰略,領導部隊訓練,指揮全軍作戰。
瑞典的陸海空交通運輸已實現高度的現代化,全國形成一個四通八達、緊密相連的交通運輸網絡。

瑞典的傳統狂歡節,瑞典人通常很注重節日的慶祝活動。
歷史文化
瑞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8000年前,歐洲大陸冰雪消失,境內開始有居民。公元1100年前后開始形成國家。1397年起屬丹麥控制的卡爾馬聯盟。1523年脫離聯盟獨立。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瑞典曾一度是一個中立的國家,致力于和平事業的發展,因此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瑞典著名科學家諾貝爾所設立的諾貝爾獎涉及到經濟、文學、醫學、化學、物理、和平等方面,為推動人類的進步做出了貢獻,在世界范圍里影響頗大。
迎接光明的露西亞女神節
每年12月13日是瑞典傳統的露西亞女神節。露西亞女神相傳原為羅馬帝國的一位官員夫人,因為信奉基督教而被羅馬當局刺瞎了雙眼,但是她仍然虔誠地向耶穌祈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于又重見光明。露西亞被人尊奉為“圣女”。瑞典人傳稱露西亞在每年的12月13日夜晚降臨人間,給人間帶來光明。在斯德哥爾摩,這一天太陽直到上午9點鐘才“千呼萬喚始出來”,到下午3點時便早早落下。但是從這一天以后,長夜日見縮短,白晝日見延長。所以,每年12月13日這一天瑞典人都滿懷喜悅地慶祝露西亞女神為他們送來了光明。這種慶祝活動最開始出現在瑞典西部農村,后來逐漸遍及全國。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首都斯德哥爾摩又有了一項推選露西亞小姐的慶祝活動。當選的露西亞小姐可以在市政廳接受當年度諾貝爾獎獲得者加冕的殊榮。這已經成為瑞典露西亞女神節一道亮麗的風景。時至今日,仍長盛而不衰。
諾貝爾獎的評選活動
瑞典著名的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諾貝爾(1833~1896)在遺囑中規定:諾貝爾獎金每年頒發一次,授予上一年度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或者醫學、文學與和平事業中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1968年,瑞典銀行又增加了經濟學的獎項。諾貝爾獎的評選不受來自任何國家官方的影響,無論政治方面還是外交方面的影響,評選委員會一概都不理會。各個獎項只頒發給個人,但是和平獎也可以授予某個機構。每年的12月10日是諾貝爾獎的頒獎日,除了和平獎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頒獎儀式之外,其余的獎項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
奉行中立的國家政策
進入20世紀以后,瑞典的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依靠豐富的水力資源,發達的交通和高科技,瑞典向著現代化社會迅速邁進。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瑞典在大戰期間堅持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從而為本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殘酷激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瑞典繼續奉行中立政策,不介入國際間的戰爭沖突,再一次避免了戰爭之苦,經濟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此后,瑞典加入了聯合國,積極參與國際間的合作,致力于緩和東西方之間的緊張關系。直到1995年,瑞典才放棄了幾十年里一直奉行的中立政策,于1995年1月1日加入了歐洲聯盟。
瓦薩號沉船博物館
瑞典博物館眾多,瓦薩號沉船博物館是其中獨具特色的一座博物館,它專門展覽一艘從海底打撈上來的瓦薩號沉船,瓦薩號是以當時國王的名字命名的。1628年8月10日,歷時3年才建成的瓦薩號舉行下水的首航式,當船剛剛揚帆起航的時候,海面上突然刮來了一股強勁的風,船體劇烈晃動后便慢慢沉入海底。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該船的打撈一直未能如愿以償。一直到1961年的4月24日,在海底沉睡了300多年的瓦薩號才重新浮出水面。今天,人們在博物館所看到的瓦薩號最大限度地接近了當年的瓦薩號。整個船體都用精致的鍍金木雕。

露西亞女神節上頭頂蠟燭的美麗少女。
民俗露天博物館
建于1891年的斯坎森博物館是世界上同類博物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博物館位于斯德哥爾摩市一個風景秀麗的山坡上面。在這里,游人可以親身體會17世紀瑞典的真實生活。博物館占地30余公頃,共有150幢房舍。這些房舍都是從瑞典各地搬遷來的特色建筑。有瑞典南方的草頂木房或者磚房,有北部地區拉普蘭人的圓錐形木屋,還有教堂的尖塔和鐘樓。在這里,游人仿佛置身于中世紀的北歐。山坡的另一側是雄偉的現代化高樓大廈,歷史的建筑與現代建筑遙相對應,現代的繁華與古老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現在,這里已經成為首都斯德哥爾摩重要的文化娛樂中心,經常舉行各種藝術展覽和音樂、戲劇演出。每到仲夏節和露西亞女神節,斯坎森就成了歡樂的海洋。

斯坎森民俗露天博物館可以讓游人們親身體會瑞典17世紀的真實生活。
春天慶典
每年4月30日~5月2日,瑞典人民都要慶祝春天的到來,家家戶戶備下豐盛的餐點,供人們開懷暢飲。節日里,每當夜幕降臨之際,到處燈火通明,人們在涂以紅色的木樁上綴滿色彩斑斕的花朵和一片片綠葉。大家便圍著這象征著春天來臨的“五月樹”,跳起瑞典的民間舞蹈。另外,瑞典人還舉行其他的慶祝活動,有給大學生頒發學位的典禮,有為工人和職工舉行的慶賀“五一”的活動。春天的慶典一般持續三天,最后一天晚上,人們會再度聚會,等待觀看早上太陽的升起。

建于1911年的市政廳內外均按古傳統裝飾,它是每年諾貝爾獎的頒獎地,也是現實主義與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杰作。
大事年表


斯德哥爾摩交通發達,城市的立體交叉道路網舉世聞名。
主要城市
瑞典的城市大多為中小城市,每個城市都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有的現代建筑林立,有的風光秀美,有的遍布名勝古跡,有的地理位置顯赫。這些城市大多分布在南部、中部和海岸線一帶。現在,瑞典的城市建設日趨現代化,在中部內地出現了許多新興城市。這些城市注重綠化,市政和商業區面積較小,別墅面積增大,已經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
“北方威尼斯”——斯德哥爾摩
斯德哥爾摩是瑞典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地處波羅的海和梅拉倫湖的交匯處。斯德哥爾摩是一座具有700余年歷史的文明古都,在瑞典語中是“木頭島”的意思。相傳從12世紀起,這里的人們為了防止海盜的騷擾,在湖區出海口的一座小島上用大塊的木頭蓋起崗樓,并在水中設置木樁。小島因此被人們稱為木頭島,而在這個小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斯德哥爾摩便有了“木頭島”的雅號。斯德哥爾摩被人們稱為“北方威尼斯”,城區內水道縱橫,大大小小的島嶼有數十座大橋連接在一起。這些島嶼猶如璀璨的群星,散落在茫茫無際的碧海之中。斯德哥爾摩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花繁樹茂、天水相連的旖旎風光,溫度宜人的良好氣候以及聞名遐邇的古跡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

哥德堡是瑞典旅游勝地之一,城市風光秀麗。
斯德哥爾摩的“地下城市”規模之大名列世界前茅。地下城市包括地下鐵道、地下機庫、地下油庫、倉庫、電站和軍用飛機場等。自1809年以來,瑞典已經超過兩百年沒有卷入戰爭了,但是,長期的和平生活并沒有使瑞典人高枕無憂,這些地下建筑在和平時期可以被廣泛地使用,如果發生戰爭,瑞典所有隱蔽部分和其他地下建筑也可以容納全國的大部分居民。
西部窗口——哥德堡
哥德堡位于卡特加特海峽的東岸,與丹麥隔海相望,是成為瑞典與西歐通商的主要港埠,終年呈現著一片繁華的景象。17世紀的時候,哥德堡發展成為瑞典的商業中心,大批的荷蘭商人遷居此地,并展開頻繁的貿易活動。一直到現在,哥德堡仍然有某些荷蘭遺風。在瑞典的經濟中,哥德堡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聞名于世的瑞典滾珠軸承公司和沃爾沃汽車公司的總部均設在該城。哥德堡還是西部地區的文化中心,有著名的哥德堡大學、哥德堡工程學院等。哥德堡也是瑞典旅游勝地之一,城市風光秀麗,并建有國際機場,每年吸引數十萬名國外觀光旅客云集于此,爭睹城中17世紀建造的皇家住宅、1699年建造的舊市政府、18世紀中葉建造的瑞典東印度公司以及1815年建造的大教堂等名勝古跡。

有“北方威尼斯”之稱的斯德哥爾摩是一個與湖海相依,同波濤粼粼的水面渾然一體的水城。
南部港城馬爾默
馬爾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也是瑞典海軍基地和交通樞紐。該城坐落在瑞典南端,隔厄勒海峽與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相望。兩城相距僅26千米。馬爾默市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瀕臨海洋,為運河環繞的老區;另一部分是向腹地延伸的現代化新區。城市建筑頗具特色,市政府具有荷蘭文藝復興時建筑風格,圣彼得大教堂是哥特式的建筑。城中還有許多16世紀時的精美建筑物。造船、化學、紡織、制糖、水泥、橡膠等行業尤為發達。對外輸出谷物、糖和水泥等。

馬爾默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古城堡建筑。
文化古城——烏普薩拉
文化古城烏普薩拉地處瑞典東部。城市四周有肥沃的田野和茂密的森林,景致優雅清新。烏普薩拉城是瑞典舊王朝的故都。12世紀時,瑞典各公國經常在此召開會議。它也是當時著名的宗教圣地,北歐最古老的烏普薩拉教堂就建在此城。烏普薩拉還是世界上小有名氣的文化城市,瑞典歷史最悠久的大學——烏普薩拉大學就建在此地,附近有眾多的研究所,其中有享譽世界的地震觀測所。烏普薩拉教堂是瑞典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坐落在烏普薩拉市中心,曾經是瑞典國王的加冕之地。教堂建于13世紀,宏偉壯麗,高大的塔尖聳入云霄,教堂外部呈紅色,內部金光燦燦。教堂內還有豐富的文物。

瑞典烏普薩拉城。
波羅的海上的古城——維斯比
維斯比是瑞典第一大島哥得蘭島的首府,地處該島的西部,瀕臨波羅的海。早在2000年前,維斯比已經有人居住,到800年時成為瑞典的一部分。由于這里物產豐富,地理位置重要,丹麥與瑞典曾經對這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奪。其間,維斯比幾易其主,一直到1645年才重新回到瑞典的手中。這里的建筑大多保持舊日的風采,吸引了大批游客來這里觀光。小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5千米的石灰石構筑的城墻。城內狹長的街道上鋪著碎石,其中建于中世紀的教堂就有17座。在現代社會中,保存如此完好的舊城實屬罕見。所以維斯比今日的行政中心仍設在老城,而繁榮熱鬧的商業區則多在城外。
瑞典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65歲以上的老人占全國人口的18%。為此政府采取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措施,給予產婦及嬰兒種種優厚待遇,但收效甚微。
瑞典人忌諱陌生人詢問他們的政治傾向和年齡,忌諱黃色、藍色。
瑞典禁酒嚴格,對酒后開車罰款很重。在家飲酒也需持特許證到指定地方購買,并交納稅款。
首都斯德哥爾摩是璀璨的北方明珠,一年一度舉行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的市政廳被推崇為20世紀歐洲最美的建筑物之一。
瑞典人的體育成績素為世人所稱羨。體育強項包括網球、冰球、乒乓球和足球等。
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至20世紀60年代末期,瑞典的經濟一直保持著上升的態勢,現在,瑞典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瑞典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是因為有大量的鐵礦石、木材和紙漿的出口,給瑞典政府發展經濟積累了大量的資金。同時,長期奉行的不結盟的中立政策以及國內政局的長期穩定也為瑞典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內外環境。

車水馬龍的瑞典。
馳名世界的金屬加工和機械制造業
作為瑞典工業中最重要的部門之一,瑞典具有現代意義的金屬加工和機械制造業在19世紀7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企業約400家左右。阿爾法——拉瓦爾、埃里克遜、瑞典滾珠軸承公司是其中最大的幾家企業。瑞典的機械產品的優點在于精密度高、耐用以及工藝水平高,尤以滾珠軸承、冷凍設備等傳統產品最為有名,早已享譽國際市場。金屬加工和機械制造產量占整個工業產量的40%,其中有一半左右的產品供出口。出口產品2/3以上銷往工業國家,1/3銷往發展中國家。沃爾沃和薩布——斯堪尼亞兩家汽車制造公司以及埃里克特羅律克斯公司等都是著名公司,在世界上頗有名氣。

瑞典的皇家戰斗機。
現代化的農業
瑞典原為農業國家,農業生產基本滿足國內之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政府先后對農業采取一系列支持性措施,從而促進農業進一步向機械化、科學化和集約化方面發展。耕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6%。2011年,農、林、牧、漁從業者占總人口1.1%,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其中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80%。自從政府實行對農業的支持性政策以來,瑞典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單位面積產量和商品率顯著增加,目前瑞典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居歐洲國家前列。

美麗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鐵路運營——人均居歐洲之冠
自1853年~1854年瑞典議會正式批準修建國營鐵路以來,瑞典的鐵路事業一直處于蓬勃發展之中。1856年,馬爾默至斯德哥爾摩、哥德堡至斯德哥爾摩之間的干線部分開始運行。到1900年全國鐵路網總長已達1萬千米。1979年,為18666千米。但是,由于公路汽車運輸的激烈競爭,瑞典的一些鐵路干線上的運輸量銳減。瑞典的鐵路通車里程現為11236千米。盡管如此,但瑞典人均擁有的鐵路運營里程仍居歐洲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