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天下·全球通史系列殖民爭霸
- 郭方
- 2872字
- 2020-03-30 15:46:30
拿破侖會戰馬倫戈
這位野心勃勃的科西嘉貴族后裔對軍事拿破侖的秘訣在于集中,而他的繼承者的秘訣卻在于分散。當拿破侖看到自己不得不在兩個不同的戰場上作戰時,例如在對奧地利的戰爭中,他就立即把自己的最大部分兵力集中在有決定意義的作戰線上……而把較少的兵力留在次要的戰場上……因為他相信,即使他的軍隊在次要戰場上打了敗仗,他自己在主要作戰線上的勝利也能比任何直接的抵抗更可靠地阻擋敵軍的前進。
——《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
明修棧道
奉行“光榮孤立”的英國政府一直力圖維持歐洲大陸均勢,因此風起云涌的法國大革命即將締造的嶄新的法國令它寢食難安。1798年,法國國內軍事力量空虛,英國政府急忙照會俄、奧、葡、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國,組織起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決心用刀與劍阻止法國革命的發展。

法國元帥繆拉
此時,主持法國的督政府對內無力挽救羅伯斯庇爾“恐怖統治”時期遺留下的千瘡百孔;對外更無力抵抗反法同盟強大的軍事進攻,幾個月之內意大利北部、多瑙河流域的土地喪失殆盡,法國再次全線告急。1799年11月9日,從一張舊報紙上獲悉國內局勢動蕩,決心趁此建立功勛的“荒野雄獅”拿破侖·波拿巴火速從埃及趕回法國,發動“霧月政變”,從軟弱的督政府手中接過權力,成了法國第一執政。
這位野心勃勃的科西嘉貴族后裔對軍事似乎有著天生的敏銳感觸和嗅覺。他惱恨英王喬治三世和奧皇弗蘭西斯二世不把他放在眼里,因此為他們對他和平倡議粗魯的拒絕感到十分滿意,他曾高興地搓著手對他的外交部部長塔列蘭說:“這是再好不過的了,這一回答充分地滿足了我。英國需要戰爭,英國將會得到它。是的,是的,殊死的戰爭!”于是,拿破侖立刻著手備軍,他的首要目標是奪回失去的意大利。

阿爾克萊大橋上的拿破侖
1796年11月15日,畫家格羅隨拿破侖的軍隊到達阿爾克萊,他畫出拿破侖將三色旗插到橋頭的景象。
為了迷惑在戰場上接連得勝、得意揚揚的奧地利軍隊,拿破侖精心為潛伏在周邊的英奧間諜制造了一系列假情報。1800年4月,他先是成立了一支所謂支援熱那亞的預備軍團,其實是僅僅由3000到6000名新兵和服役過期的老兵,其中還包括一些殘廢軍人組成的臨時隊伍。5月初,他又大張旗鼓地檢閱了那支未經訓練、衣著不全的部隊。依據這些情報,戰場上的奧軍主帥梅拉斯斷言法國預備軍團根本就是捕風捉影,充其量不過是烏合之眾。
暗度陳倉
其實,做足了表面功夫的拿破侖并沒有放松對整個戰爭形勢的研究。他發現,因為梅拉斯愚蠢的判斷和對阿爾卑斯山天險的盲目相信,奧軍主力正在全力以赴進攻意大利西北部的薩沃納、熱那亞等地,而放心地把自己的后防交給了高高的阿爾卑斯山,毫無防范。這一漏洞自然沒有逃過拿破侖的鷹眼,他制訂了一個大膽而冒險的計劃:突破阿爾卑斯山山口,突降奇兵于梅拉斯的背后,并且從1800年1月開始親手秘密組織一支真正的預備軍團。
5月7日檢閱完假預備軍團之后2個小時,拿破侖飛速趕往日內瓦,在那里,他先是會見了派去探測圣伯納德大山口的工程師馬來斯戈,聽取了關于大小圣伯納德山口的情況。這兩處山口海拔高達2473米,高處常年積雪,通過非常困難。但拿破侖決心學習古時漢尼拔,戰勝這個天險突入意大利。
5月15日,拿破侖親率3.5萬人的主力部隊,攜帶40門大炮,開始強行登山。高聳入云的山峰間只有一條狹窄的小道,漫長的隊伍猶如一條灰色的長蛇緩慢前進。士兵們只能徒步穿越在懸崖峭壁、嶙峋怪石和深深的積雪中,他們把大炮等輜重設備全都化整為零,或由騾馬馱著,或由戰士肩背手拖。為了鼓舞士氣,拿破侖身先士卒,從馬背上下來,和所有戰士一同步行。

拿破侖與獅身人面像
拿破侖在埃及的時候,小試身手,鋒芒畢露。法蘭西的旗幟在埃及上空飄揚。面對獅身人面像,拿破侖應當是躊躇滿志,在盤算著自己的人生夢想。
5月16日,部隊順利翻越山口,來到山谷地帶,并于17日旗開得勝,在沙蒂隆附近消滅一小股奧軍。5月23日,又攻陷巴爾德堡炮臺,法軍主力終于走出阿爾卑斯山區,皮埃蒙特平原就在眼前。得到消息的梅拉斯將軍大驚失措之下又一次做出錯誤判斷,他以為拿破侖會南下都靈,于是就留下奧特部繼續圍攻熱那亞,自己率軍北上迎戰。自4月以來,一直堅守熱那亞的馬塞納的部隊雖然英勇奮戰,但因為與敵人力量對比懸殊,眼看城內就要彈盡糧絕,危在旦夕,不斷向拿破侖告急求援。經過再三衡量,拿破侖斷然決定,暫時放棄熱那亞,主力直取米蘭,在那里與蒙賽部會合,切斷奧軍與國內聯系的通道,然后包抄奧軍。6月2日,法軍未費吹灰之力便占領米蘭城,梅拉斯馳援已晚,大呼上當,急忙東進亞歷山大里亞,準備迎戰拿破侖大軍。而拿破侖則于6月9日從米蘭揮師西上,次日到達波河,組織司令部,布置與奧軍的大會戰。好消息接踵而來,11日上午,從埃及趕到的德賽將軍率軍與拿破侖會師,法軍力量陡然壯大不少。
遭受挫折
可是,大戰在即,致命的偵察失誤卻使拿破侖犯了一個錯誤,他誤以為梅拉斯聞風而逃撤往熱那亞了。于是他決定將法軍兵分兩路,一路駐守,一部由德賽將軍率領向南去切斷梅拉斯的后路。
6月14日清晨的馬倫戈平原上一片寂靜,上午9時,這寂靜忽然被打破。奧軍如潮水一般涌出亞歷山大里亞城,三路齊驅,直向法軍撲過來。馬倫戈西靠豐塔農訥河,周圍村莊、農舍和葡萄園星羅棋布,本來形勢比較利于防守,但無奈法軍此刻孤掌難鳴,分兵之后,只有維克托軍團9000人孤軍奮戰,與奧軍2.8萬人展開廝殺。
奧軍有備而來,殺得法軍措手不及,因此聲威大震,而且,70多歲的老將梅拉斯所乘坐的戰馬雖然兩次遭到炮彈襲擊,但他仍然堅持親臨戰場,鼓舞士氣,指揮戰斗。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拿破侖充分顯示了其天賦的軍事家本色。他臨危不亂,親率800名士兵加入戰斗之中,指揮法軍全力拼殺,前后4次反擊,奪回陣地。
但是,敵我力量對比懸殊,下午2時,法軍已經傷亡殆盡,平原上布滿法軍尸體,泥土都被鮮血染紅。面對如此景況,拿破侖只能忍痛撤退,下令部隊有秩序撤離馬倫戈。
梅拉斯見此欣喜若狂,認為大局已定,不可一世的拿破侖已經被他徹底擊潰。他立即命令信使回維也納告捷,然后清理戰場,點數戰俘。大戰之后,放松了緊繃神經的梅拉斯感到十分疲憊,于是他將追擊法軍殘部的指揮權交給了部下查赫,自己回到亞歷山大里亞高枕無憂地休息去了。
一決生死
梅拉斯犯了最后一個致命的錯誤。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查赫并未聽從梅拉斯的命令乘勝追擊,而是下令奧軍分批休息用飯直至酒足飯飽。而沉著撤退的拿破侖卻在堅忍地等待時機,他相信戰斗只是剛剛開始。他已經命令德賽部隊火速返回馬倫戈,只要兩軍會合,他便要與奧軍一決生死。果然,下午5時,德賽部隊趕到了。他不僅帶來了士兵,而且還帶來了15門大炮。拿破侖下令部隊立刻調轉方向,發動反擊。剛剛還趾高氣揚的奧軍被打得措手不及,驚慌失措中大批奧軍被勇猛的法國士兵或開槍擊中或揮刀削首。戰場上一時血肉橫飛,但更多奧軍則是成批成批地跪地投降。清點戰果,奧軍損失了將近1萬人,但是法軍也傷亡將近6000人,其中包括英勇善戰的德賽將軍。
馬倫戈一役,拿破侖集中優勢兵力,靈活應變,相機而動,最后取得了全面勝利,迫使奧地利再次投降,重新簽訂《呂內維爾和約》,第二次反法同盟也因此而土崩瓦解。

大戰后的馬倫戈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