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天下·全球通史系列人類的文明
- 郭方
- 2765字
- 2020-05-13 17:12:34
Chapter 2 尼羅河傳奇
古埃及的搖籃
——尼羅河
光榮啊,起源于大地的尼羅河!你川流不息,為的是使埃及蘇生!……你灌溉田地,使一切生物欣欣向榮。你生出大麥和小麥,好讓神廟里歡度節日。要是你水流遲緩,植物就會停止生長,全國人民都會陷于貧困。當你河水上漲的時候,大地眉飛色舞,一切生物都歡騰,大家開口笑呵呵。
——《尼羅河頌》
生命之河
河流是古代文明的搖籃,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都產生于大河之畔。
埃及地處非洲東北部,由南向北、川流不息的尼羅河縱貫全境,成為埃及的母親河。埃及人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為尼羅河所支配,國內降雨量極少,尼羅河是他們唯一穩定的新鮮水源。尼羅河灌溉了兩岸的大片土地,而且堆積了大片厚厚的黑油油的沖積土,形成了非洲最肥沃的土壤。在肥沃的土壤上,埃及人一年可以收獲幾茬莊稼。尼羅河的定期泛濫,供給了埃及充足的水源用于飲用和灌溉農田。尼羅河上游流經熱帶草原,當河水泛濫時,洪水攜帶大量的礦物質和腐爛植物順流而下。這些礦物質和腐爛植物在河水流經埃及境內時,逐漸沉淀下來,成為植物生長的天然肥料。埃及人的歷書中所記載的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每年夏季因埃塞俄比亞高山積雪融化所引起的洪水泛濫。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事實確實如此,埃及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尼羅河的贈禮,尼羅河不僅提供了人們生活所需的河水,而且在尼羅河兩岸和三角洲上蓋上了一層肥沃的沖積土。

尼羅河之晨
晨曦初露,偉大的尼羅河也似乎剛從沉睡中蘇醒。古埃及人認為法老死后,靈魂每天清晨會坐上太陽船從尼羅河東岸升起,到神廟接受祭拜,晚上則返回西岸陵墓休息,周而復始。
尼羅河也是上天賜予埃及人民的禮物,尼羅河兩岸的燦爛文明又是埃及人民對尼羅河的回贈。古埃及人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水給人以生命,水灌溉了土地并使土地肥沃,水能夠使萬物生長。在埃及的每一寸土地中,都蘊涵著水的恩澤、人的精髓、神的智慧。這就是古埃及人的神秘宇宙觀,它撥開了古埃及文明的曙光。

捕獵水鳥
在已經發現的古埃及壁畫中,這種捕獵水鳥的場面屢見不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尼羅河流域物產的豐饒和古埃及人生活的祥和與歡樂。
水就是尼羅河,火便是太陽,埃及人的生命和智慧都離不開太陽和尼羅河。他們堅信尼羅河東岸是太陽初升的地方,是活人的國度,而尼羅河的西岸是太陽落山之處,是死者的世界。因此,埃及人生活在尼羅河的東岸,而將金字塔建造在河的西岸,尼羅河成為生與死的界限。
灌溉之源
埃及有一句諺語:“只要喝過尼羅河水的人,無論他走到哪里,他的心一定會留在埃及。”埃及人崇拜尼羅河,他們認為尼羅河不僅給他們提供了生活資源,而且還是神的化身。
尼羅河流域的居民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開始利用尼羅河水位變化的規律來發展洪水漫灌。人們知道充分利用泛濫帶來的好處,于是,土地被分成一塊一塊的,灌溉水渠縱橫其中。公元前2300年前后,埃及人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莫伊利斯水庫,通過優素福水渠引來了尼羅河洪水,經調蓄后用于灌溉。這種灌溉方式持續了數千年。
由于河水為患,人們必須在河床兩邊建筑高大的河堤來控制洪水,臨近的村莊必須合作起來,才能修建大堤和在汛期進行護堤工作。古埃及國家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統一修建主堤壩、蓄水池和運河等大型工程。百姓們參與挖河修渠,引水灌田,把排除水患視作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這種國家與百姓自覺的角色認同,意味著彼此合作的開端,也意味著組織工作、管理制度和地方政府的起源。這樣,地區性的統一和地方政府的最初階段在其他地區出現國家組織之前就在尼羅河兩岸出現了。由于尼羅河的恩賜和對尼羅河水利工程的要求,埃及首先擺脫了人類野蠻時代的羈絆,形成了國家組織,并有效地發揮管理和協調職能,在尼羅河三角洲上修建了縱橫交錯的河渠網絡,使農業生產迅速發展。

開羅城中的尼羅河
泛著綠意的尼羅河從開羅城中穿城而過,點點白帆綴于其上,洋溢著現代人對于尼羅河的喜愛和享受。
播種與收獲之地
尼羅河每年的泛濫很有規律,時間是每年的7月19日。這一天,太陽、天狼星在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尼羅河亦開始泛濫,河水水量大、流速急。泛濫的水溢過河岸,淹沒了農田。兩岸大量的泥沙和有機物順流而下進入平原地區,沉積在兩岸的低地,形成了自開羅以下面積為2.4萬平方千米的尼羅河三角洲。泛濫為期四個月,到了10月末,河水逐漸退去,田里留下一層厚厚的肥沃的土壤,將田界也掩蓋住了。于是人們在河水退下去后,要重新丈量劃定田界,然后再耕耘播種。
埃及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小麥和大麥,這些也是面包和啤酒的原料。據說播種之后,埃及人將豬羊趕進田里。在來回奔跑的過程中,讓它們將種子踏進土壤中。經過三到六個月的生長后,人們將會看到滾滾的麥浪。于是,大家帶著歡快的心情在麥田里收割希望,有時候軍隊也會參加到火熱的收割隊伍中。有著豐富的農作經驗的埃及人非常清楚,在炎熱的夏天來臨之前,必須完成麥子的收割。只有這樣,才能在下次洪水到來之前完成溝渠的修葺。
驢子馱著收割的麥子來到打麥場,人們將它們平整地鋪起來,趕著驢子和牛來踐踏,以使麥粒與殼分離。農民將收割物的十分之一交給國王,然后就可以全家人聚集在一塊品味豐收,分享喜悅。
被譽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到達埃及后驚訝地發現,這里的居民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易于不費力氣而且輕松地取得大地的果實。農民們等到尼羅河水自行泛濫后,將種子拋撒在田里,然后叫豬去踏這些種子,此后便是等待收獲的說法未必完全屬實,但也確實反映了尼羅河給埃及人民的農業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恩惠。
科學與藝術之源
尼羅河承載著古埃及文明史,沒有尼羅河,埃及將會是一片沙漠。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尼羅河不僅是埃及的生命之河,尼羅河更是古埃及文明的搖籃。在古埃及人看來,尼羅河與太陽交融在一起,創造了囊括陰陽兩界的整個宇宙。
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古埃及人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太陽歷。太陽歷用于計算尼羅河的漲落期,它根據尼羅河水的漲落規律,將一年劃分成12個月,一共365天,這種紀年非常精確,所測算的1年只比現行的歷法少了1/4天。在劃定年的同時,埃及人還根據農作物生產和尼羅河水量情況,將一年分成泛濫、播種、收獲三個季節。第一年6月到9月是河水上漲的泛濫季。10月到第二年一月是播種季,河水退回到原來的河床,在河谷平原留下大量的沉積物,農民在肥沃的土地上耕種。第二年2月到5月是收獲季,這時氣候干旱,河水降到最低點,作物在此季節收獲。
由于每年的實際耕作周期短,所以埃及人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去從事宗教、宮廷重大建筑和其他藝術活動,可以思索周圍的自然現象,感受和贊美尼羅河的奔騰不息。人們把尼羅河看作荒漠中的甘泉和藝術的搖籃,而所有這些都根植于尼羅河三角洲。古埃及人改造自然、發展生產的社會踐,給埃及人的藝術創作帶的靈感,構成了古埃及文化的對埃及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估量的激勵和推動作用。

農耕雕像
表現了古埃及人進行農耕生產的一個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