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譯本序

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 1902—1994)是出生于奧地利的猶太人。他于1928年獲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7年任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學院哲學講師。1949年任倫敦經濟學院邏輯和科學方法講座教授。1969年退休。他在當代西方哲學界占有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他定居英國,1965年被授予爵士稱號,現在是英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波普爾的哲學廣泛涉及科學和社會問題。然而,他的烜赫聲名和重大影響主要來自他的科學哲學。現代西方科學哲學發端于20世紀20年代形成的邏輯實證主義。如果說從那時以后的長時間里,西方科學哲學是一枝獨秀,那么,從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開始,形成了流派紛呈,新思想、新學說迭出的空前繁榮局面。打開這個局面并居于中樞的人,正是波普爾。

波普爾的科學哲學被稱為批判理性主義。它的提出是針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經驗主義科學哲學的,它是對現代自然科學作出的唯理主義反應。他根據這個基本觀點建立起了呈嚴密理論形態的“猜想—反駁方法論”。這個科學方法論就是他的科學哲學乃至整個哲學的主體。他的科學哲學的其余部分——主要的也就是他那主張知識客觀性的著名的“三個世界”理論——則是對這個主體的發揮。

波普爾的主要科學哲學著作是《研究的邏輯》(1934,德文初版;英譯本為《科學發現的邏輯》,1959)、(1)《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1963)和《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1972)。(2)大致說來,就哲學貢獻而言,第一本著作提出了他的批判理性主義觀點;第二本建立了猜想—反駁方法論,其中自然也包括對他的批判理性主義的闡發;第三本倡言他的“三個世界”的學說。《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一書在他的整個哲學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完全可以從這本書來認識他的科學方法論。

邏輯實證主義是現代自然科學革命的第一個哲學產兒。它本質上是從經驗主義觀點出發,運用現代邏輯工具對這場科學革命所作的方法論總結。由于囿于經驗主義,它把科學知識歸納為通過歸納法從經驗確立起來的即得到證實的真命題,科學的發展是這種命題和由它們構成的理論的累積;它把方法論分析局限于用形式邏輯工具對現成知識——概念、命題和理論——作靜態的分析。因此,它最終只是建立了關于科學證明的現代邏輯方法論。

然而,現代自然科學處于革命的時期,也就是作出重大發現的時期。因此,最需要的是建立科學發現的方法論。波普爾正是順應了這種需要。他的猜想—反駁方法論就是關于科學發現的方法論。

波普爾在這樣的哲學和科學背景之下,從愛因斯坦和康德那里找到兩個思想來源:批判和唯理主義,并獨創地把它們糅合成他的“批判理性主義”。找到了這個出發點、基石和內核,他就著手建立他的科學發現方法論。

首先,他建立了同邏輯實證主義針鋒相對的科學知識觀。這就是他提出的反歸納主義—證偽主義,其結論是:知識是假說。

他認為,現代自然科學革命表明,科學的精神是批判,也即是不斷推翻舊理論,不斷作出新發現,而科學發現是理性的活動,無需新的經驗參與。這就是說,科學就是理性不斷作出的假說,而這假說不斷遭到批判,即被證偽。因此,他提出,科學和非科學的“劃界標準”不是邏輯實證主義的“可證實性”判據,而應當是他所謂的“可證偽性”判據。他進而提出,“可證實性判據”不僅不合理,而且不可能,因為它的工具即歸納法是無效的。相比之下,他的“可證偽性判據”不僅合理,而且可能。它的工具是否定式假言直言三段論這種演繹法,因為據之可借助“判決性實驗”從單稱陳述的真論證作為科學知識的全稱陳述的假,即可實現證偽。他還提出,作為科學知識之表征的可證偽性還可定量地加以刻畫,為此他引入了“可證偽度”的概念。這樣,只有可證偽的陳述才是科學的陳述,而科學陳述的可證偽度越高,即它禁止得越多,它的經驗含量也就越多,也即知識含量越多。

其次,他從這種證偽主義出發對科學作分析。他突破把知識看做靜態的積累而加以邏輯分析的框框,把科學看做知識增長的動態過程,以批判理性主義的證偽主義加以分析,從而把這過程通過“理性重建”而復現為著名的四段圖式:“問題→嘗試性解決→排除錯誤→新的問題”。

這里,嘗試性解決就是所作出的科學發現,它們往往同時有好幾個,這就要通過排除錯誤來作選擇。他認為,這時才需要訴諸經驗,即接受那些較好地經受住了經驗檢驗的理論(嘗試性解決),盡管它將來最終還是會被證偽。他把這稱為確認。他還引入了確認度作為相應的定量表征。較好地經受住證偽的理論被認為是確認度高的理論。此外,他還用所謂逼真度取代“真理”,作為對科學進步的量度。他認為,一個理論的內容包含真性和假性兩部分,而逼真度是真性內容減去假性內容的差。

現在,波普爾就根據這個知識增長圖式建立他的“猜想—反駁方法論”。

他提出,科學發現包含猜想和反駁兩大環節。科學家根據問題,大膽進行猜想,努力按照可證偽度高的要求提出假說,這樣的假說具有較多的真性內容。這里無需經驗參與。嘗試性的理論即假說提出后,就進入反駁,這時要根據經驗,按確認度高的要求進行排除錯誤,從而保證所接受的理論假性內容減少或不增加。這樣,通過猜想—反駁,科學發現便獲致逼真度高的理論。

他還分別為猜想和反駁制定了具體的方法論原理。猜想的原理包括四點:理論不是始于觀察,觀察中滲透著理論;形而上學起重要作用;科學發現的心理學;猜想應滿足簡單性、可獨立檢驗性和不會很快就被證偽這三個要求。反駁的原理可歸結為三點:批判;排除錯誤;判決性實驗。

波普爾的最大貢獻在于從唯理主義出發,建立了關于科學發現的猜想—反駁方法論,由此把邏輯實證主義開創的科學方法論研究大大推進了一步,更確切地說,使科學方法論研究增加了新的方面,更符合科學的實際。

波普爾的貢獻是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發展,而他的問題則是看不到邏輯實證主義方法論本身的合理性。首先,可證實性劃界標準是科學的必要表征,盡管科學的標準不能僅僅歸結為這種劃界標準。其次,證明方法論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其實,波普爾方法論的反駁環節中的確認和確認度要求也具有證明方法論的意義,可以作為對證實的證明方法論的一種補充和修正。總之,波普爾企圖以自己的方法論取代邏輯實證主義的方法論,不免失之偏頗。這已為現代西方科學哲學后來的發展所證明。

從波普爾自己開辟的科學方法論發展方向來看,他的方法論主要在兩個地方顯得過于狹隘。

其一,他對“獲得知識的動態過程”的分析,局限于“知識增長的動態過程”,因而囿于主要用“理論”這個邏輯范疇來重建過程。這樣,他的科學發現方法論同科學實際相比仍然顯得貧乏。

其二,他片面地把證偽、批判和革命等方面強調到不恰當的程度,抹殺了科學正常時期的建設性活動,因而他的方法論未能反映科學實際的這一方面。

但是,波普爾的科學方法論的這種局限性卻給后來的發展指示了方向,留下了廣闊地盤。庫恩和拉卡托斯等人的所謂科學哲學“歷史學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樣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波普爾的科學哲學在西方自然科學家中間也產生相當廣泛的重要影響。

波普爾作為科學哲學家,同時對社會和政治問題極感興趣,并且把他的批判理性主義和猜想—反駁方法論運用于這個領域,提出了他的社會哲學。這個哲學的根本特征是反對歷史決定論,并采取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這些思想系統地反映在他的兩部社會哲學著作《歷史決定論的貧困》(1957)和《開放社會及其敵人》(1945)之中。他的這種哲學在本書中也有相當的反映。

波普爾錯誤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歷史決定論加以反對。他提出了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唯心史觀,否認歷史唯物主義揭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及其作出科學預言的能力;他認為資本主義本性已經改變,反對進行社會革命,主張所謂“逐步的社會工程”。

波普爾認為,歷史決定論是把牛頓和達爾文科學的決定論運用于社會歷史領域的產物。而他的科學哲學表明,科學的精神是批判,是試錯性(他把猜想—反駁方法也稱為“試錯法”)的猜想,因此科學中決定論是站不住腳的。這樣,在他看來,歷史決定論也是站不住腳的。

波普爾的錯誤在于把科學中的革命和批判加以絕對化,把整個科學及其歷史發展歸結為這樣的局部方面和環節。這樣,科學發展中規律性就不見了。沿著這條路,他在社會領域中必然走向歷史唯心主義。所以,他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攻擊和所謂“批判”,是根本錯誤的。

波普爾早年一度信仰馬克思主義,但他始終堅持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立場,在社會哲學上又把他在科學哲學的基本觀點上的錯誤極端地加以發揮,終于走向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

事實上,波普爾以后的現代西方科學哲學發展力圖克服他的科學哲學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這就歷史地證明了這種科學哲學在基本觀點上的錯誤。這樣,他對馬克思主義的詆毀和歪曲,也就不攻自破。相反,馬克思主義的光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再次顯示出了不可戰勝的理論力量。

(1) 該書真正產生影響,是在1959年英譯本問世之后。

(2) 《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一書的中文譯本已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芒康县| 钟山县| 资兴市| 太仓市| 同德县| 抚远县| 湾仔区| 上饶县| 海阳市| 会同县| 南川市| 腾冲县| 巩留县| 阿合奇县| 舒兰市| 南靖县| 齐齐哈尔市| 固始县| 峨眉山市| 达孜县| 宜州市| 泰宁县| 衢州市| 黑河市| 阿图什市| 武冈市| 永泰县| 隆子县| 防城港市| 招远市| 健康| 内江市| 奉新县| 赤峰市| 古田县| 金沙县| 固阳县| 济阳县| 勐海县| 高唐县|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