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第3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精選+章節題庫】
- 圣才電子書
- 27164字
- 2021-06-24 18:08:45
三、論述題
1請根據社會工作相關原理,并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論證: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兩個學科之間的關系。(中山大學2018年研)
答:社會工作同社會學的關系為:
(1)社會學的研究范圍與基本問題
社會學是以社會整體為對象,研究社會關系與社會行為、社會結構及其功能、社會變遷及其原因,并揭示其規律的社會科學。社會學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個人與社會(群體)的關系,即人們怎樣組成社會,社會又如何運行以滿足其成員的需要,并由于二者之間的張力而導致社會變遷。在社會學中,個體是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的,個體通過社會化而進入社會,通過結成群體而生活,通過參加工作而獲得生活的資源,社會則通過制度安排指導人們的生活。在整個社會中,社會成員并不整齊劃一,而是互有差異。社會成員之間的分化既造成了他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又要求他們之間的協調和整合。然而不論如何,由于人文環境及社會關系的失調,社會問題不免會發生,進而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社會則運用公共規則控制其成員,減少和預防危害社會利益行為的發生。在人類的需求不斷提高,人類需要與資源供給以及利益分配之間不斷出現矛盾的情況下,人類在不斷探索新的道路去謀求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可以發現,社會學研究的問題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也同社會工作有著直接聯系。
(2)社會工作與社會學的特殊關系
社會工作的發展表明,它與社會學有著特殊的密切關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大量社會問題導致社會工作誕生的時候,正值社會學的繁盛時期。由于當時西方主要的社會問題,如失業、貧窮、社會冷漠、戰爭創傷等基本上是由于劇烈的社會變遷(如城市化和戰爭等)引起的,所以人們在分析問題時自然而然地采取了社會學的方法。他們從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中尋找問題的癥結,同樣從制度建設等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社會學就成了社會工作者從事社會工作的最牢靠的知識背景。歷史表明,當社會工作面對的問題不能簡單地用個人的、心理的因素解釋時,社會學就顯示出其特殊的作用。比如當社區組織和社區發展成為解決某些地區問題的主要方法時,對社區結構(包括社區組織結構、社區權力結構、社區人口結構等)及社區文化的研究分析就成為開展社區工作的關鍵,而這些都與社會學有直接關系,或者說,社會工作的開展是建立在社會學的研究和分析基礎之上的。又如,在當代,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社會的持續發展成為人類普遍關心的問題,由此引起的問題也必須用社會學的理論來加以解釋。一個明顯的事實或許能說明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的特殊關系:在許多國家,社會工作最初是包含在社會學學科之中的,這一現象至今仍非鮮見。我國就是如此,在國家的學科建設中,社會工作是作為應用社會學而得到發展的。此外,許多社會工作者具有社會學的知識背景,或社會學者更易于涉入社會工作領域也說明了這一點。
(3)與社會工作關系密切的社會學領域
社會學與社會工作之間具有普遍聯系,如下一些方面顯得尤為重要:與兒童成長、老年人贍養及家庭關系調適相關的家庭問題,與社區服務、社區關懷、社區建設相關的社區問題,與貧困、利益分配不公相關的階層問題及社會制度問題,與失業、福利保障相聯系的勞動就業問題,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相關的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以及社會規劃等問題,與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及人的發展相關的社會現代化問題等。
2請根據社會工作相關原理,并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指出:你認為社會工作者所需的“專業能力”應包括哪些?原因是什么?(中山大學2018年研)
答:(1)社會工作者的價值觀
社會工作是幫助社會上有需要、有困難的人群的工作。雖然助人是一種職業責任,但是社會工作者還需要有牢固的價值觀,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①人類共同意識
對于社會工作者來說,基本的理由是人類的共同意識。當某些成員因不測而陷入困境時,人們就會有救助之意,這就是人類的共同意識的作用。社會工作者要有強烈的人類共同意識,有思想準備去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
②幫助社會弱者
由于個人生理、心理、機遇、自然環境和社會制度方面的原因,在社會生活中會有順利者和失意者、成功者和失敗者。這些不幸者的存在反映了社會的缺陷,也是社會的不幸。社會工作者從人本主義的角度出發,站在社會公正的立場上幫助社會弱者。扶貧濟弱是社會工作者的天職,也是社會工作者所應具有的基本價值,社會工作者應該有強烈的底層意識。
③樂觀看待變遷
社會工作者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不是怨天尤人,更不是消極退縮,而是以樂觀的態度直面困難,用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難,最終解決問題。社會工作者堅信,人是可以改變的,社會也是可以改變的,這種改變的方向是問題的解決,是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工作者是樂觀主義者,但不是盲目樂觀。社會工作者以自己的專業理念、專業方法和執著努力去追求所期望的改變,以小積大,促進人與社會的發展。
④追求社會公正
社會公正也叫社會公平正義,它反映的是人們從道義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分配合理性的價值理念。人生來是平等的,后來社會問題落在哪些人頭上,既有機遇的因素,也有社會制度的原因。社會工作者倡導機會平等、程序公正和結果公正,在社會不公正現象出現時要秉持公正之心呼吁社會公正,促進不公正制度的改變。在有些情況下則要推動實施對利益嚴重受損者的補償。
(2)社會工作者的知識素養
社會工作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具備一定的知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學科知識
學科知識主要包括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知識。
哲學是關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普遍聯系及其本質的學問。運用哲學知識能從普遍聯系、現象與本質、主流與支流等方面分析社會工作中的問題,對于正確地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學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個人與社會(群體)的關系,即人們怎樣組成社會,社會又如何運行以滿足其成員的需要。社會學中的人的社會化理論、社會互動理論、社會群體理論、社會分層理論、社會制度理論以及與社會問題相關的理論,對社會工作者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都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心理學知識是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的重要來源。當服務對象的問題主要是個人的,并與其成長經歷密切相關時,社會工作者就可以用社會心理學的知識去分析和幫助其解決問題。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心理輔導更需要直接運用心理學的知識。
管理學特別是行政管理學知識對社會工作的貢獻集中反映在社會工作行政之中。社會工作行政運用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這一整套方法對社會工作機構進行管理,以有效地實現社會工作目標,是行政管理學與社會工作關系的突出體現。
②文化知識
文化存在于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借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的思想觀念和價值。
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多數是困難群體、貧弱群體和邊緣群體,他們可能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表達方式。社會工作者要幫助解決不同背景、不同信仰、不同經歷、不同處境中有需要特別是困難群體的問題,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就要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歷,明白他們的習俗語言,理解他們的行為訴求,知曉他們的信仰觀念。要設法理解他們的文化,就要具備所要服務的族群的文化知識。
③心理素質
社會工作者要同各種人打交道,要面對各種問題,特別是各種復雜的、難以解決的問題,就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遇到問題要沉穩、冷靜,要有良好的判斷力和快速反應能力,要經得住困難和復雜問題的壓力,要富有同情心又不感情化。只有具備較好的心理素質,才能處變不驚,充滿信心,才能有效地與服務對象合作,有效地應對和解決問題。
④政策知識
社會政策或社會福利政策是針對困難群體的,其目的是通過向困難群體提供福利服務解決他們的問題。社會政策或社會福利制度是社會工作得以開展的重要基礎。在現代社會,幾乎所有社會問題的解決都與政府的政策有關,社會工作基本上是在社會政策框架中開展活動的。于是,對于社會工作者來說,了解和掌握社會政策就成為開展工作的前提。
社會工作者要想有效地開展工作,特別是解決與政策相關的問題,就必須熟悉政策,包括理解社會政策的指導思想,熟悉某些政策規定。只有這樣才能利用政策維護困難群體的利益。
⑤技術知識
社會工作者要有效地達到助人目的,就必須掌握多種技術知識,包括調查研究的技術、口語和文字表達技術、現代資訊工具使用技術等。社會工作者要研究社會問題,要對服務對象的處境和狀況進行評估,就需要掌握調查研究技術。社會工作中充滿了社會互動和溝通,因此口語和文字溝通占有重要地位,社會工作者應該有良好的口語和文字表達技術,以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促進社會工作的開展。此外,利用現代資訊工具不但可以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豐富自己,而且可以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提高工作效率,改進工作效果。
(3)社會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社會工作是實務型的工作,它以一系列的具體活動將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聯結起來,利用多種資源去實現助人目標,這就需要社會工作者具備較強的能力,以下幾種能力對社會工作者來說是重要的。
①溝通與建立關系的能力
社會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也是與人一起工作,所以社會工作者要有良好的溝通和建立關系的能力。社會工作者既要同服務對象建立專業關系,也要同機構成員及其他機構建立工作關系,并發展和維護這種關系,以推進社會服務。社會工作者要能夠與不同的人打交道、進行有效溝通,要能察覺不同觀點,并積極促進共同價值的認同。
②促進和使能的能力
服務對象因本身技能的問題或社會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而深陷不利處境,社會工作者要有能力把他們從不利處境中解脫出來,這就需要社會工作者有促進和使能的能力,協助服務對象改善其生活機會。社會工作者要向服務對象提供資訊或建議,必要時要協助處于危機狀態的服務對象爭取權益。
③評估和計劃的能力
面對服務對象的特定問題,社會工作者要對問題進行預估,了解問題的現狀和性質,確認并分析所遇問題可能給服務對象帶來的風險與傷害,制訂計劃,動員和合理分配資源,與服務對象一起有效地處理和解決問題。這要求社會工作者具備問題評估、服務計劃的能力。
④提供服務和干預能力
社會工作者的核心工作是向服務對象提供適當的服務,服務提供能力是其基本的能力。
服務提供能力包括與服務對象建立專業關系,促進雙方良好互動與合作的能力,具體提供服務的能力。在服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要表示關心、支持和保護,對服務對象的某些偏差行為進行干預和指導,要有步驟地推進服務,進而達到計劃的目標。
⑤在組織中工作的能力
任何社會工作都是在一定的組織體系中進行的,這個組織體系既包括某一個具體的社會服務機構,也包括社會服務機構與其他組織的關系系統。社會工作者是依靠組織化的運作來實現助人目標的,要能夠合理配置組織資源,有效地輸送社會福利資源,監督這一過程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有效地促進服務任務的完成。這都需要社會工作者具備在組織中工作的能力。
⑥發展專業的能力
社會工作者不是一般的服務提供者,而是運用專業方法助人并促進社會和諧及社會公平正義的專業力量。除了直接的助人活動外,社會工作者有責任去宣傳社會工作的價值觀,總結服務經驗,促進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同時,要求社會工作者進行嚴格的專業自律、自我評估,這要求社會工作者要具有專業反思和提升自己專業素質的能力。
3近段時間以來,“公益市場化”的論調甚囂塵上。有人提出:“公益要去行政化、去道德化、不可去市場化”(徐永光,2016)、“公益變革以市場化挑戰行政化”(徐永光,2014a)。而且,“公益市場”可模仿商業運作,具有投資者、理事會、管理者、消費者、服務購買者等元素(徐永光,2014b)。
請根據社會工作相關原理,并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指出:你贊成還是反對“公益市場化”?原因是什么?(中山大學2018年研)
參考文獻:
(1)徐永光(2014a)公益變革,以市場化挑戰行政化
http://www.Naradafoundation.org/html/2014-03/16794.html
(2)徐永光(2014b)公益市場化芻議
http://gongyi.Qq.com/a/20140414/010221.htm
(3)徐永光(2016):公益要去行政化、去道德化,不可去市場化
http://www.shanda960.com/shandaguan/article/7050
答:贊成“公益市場化”,分析如下:
(1)關于“公益市場化”的認識。法學大辭典里認為“行政是國家行政機關對公共事務的組織管理活動”。公益行政化就是把民間公益由國家行政進行管理,世界各國都有國營企業,而唯獨中國有國營慈善,過去國營合法,私營非法。后來和經濟領域一樣,出現了國進民退,這是一種反復。政府覺得慈善資源很好用,可以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可以把公益慈善的資源拿來做自己的事,所以行政化的傾向,慈善資源的壟斷愈演愈烈,慈善成了各級政府的搖錢樹。慈善行業的亂象更生,主要的原因都是這些造成的。
公益市場化,是對行政化而言的,公益市場化的主要方面,一個是市場主體,一個是市場要素,還有運行規則,在這三個大的方面,它實際上和商品市場的基本概念是異曲同工的。公益市場的主體是社會,包括以私人,私人企業和基金會為主體的捐贈者,這個就類同于商業市場的投資人;還有公益組織,就類同于企業,在香港和一些地方公益組織就是企業登記,區別在不能分紅,享受免稅。還有公益組織的經營者、從業者,這也類似于企業家和員工;還有公益市場的消費者,這個消費者比商業市場的消費者還要大、還要復雜,包括受益群體接受現金、物資和服務,這是一種消費,還有捐贈人以捐贈和自愿服務,再購買到一種消費,這是精神消費,捐款人的消費其實也是一種等價交易,它是有價的,所以公益市場的捐贈人和受益人都是屬于這個市場的消費者。
(2)“公益市場化”是大勢所趨。公益市場也存在要素市場。一是金融市場,主要包括現金的捐贈,基金會一開始就叫做非銀行金融機構,把基金會當做金融機構來管理;另外勞動力市場,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市場,公益行業的人力資源,包括職業工作者和志愿者,這個就是一個勞動力市場,實際上公益行業的人力資源政策是不能偏離市場的,人力資源市場如果被道德化或者妖魔化,會對公益行業發展非常不利。還有現在出現的技術市場,公益技術專業的支持,信息市場、信息化能力和服務,特別是現在的信息技術革命,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新媒體是公益市場這個要素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公益技術的崛起將會給公益市場的發展帶來一個騰飛,信息革命一定會大大加快行業的優勝劣汰,加快公益市場的洗牌,這是當前難得的背景,更是一個市場化的大好背景。
公益市場的運行規則和商業市場運行規則幾乎完全一樣,包括以需求為導向的原則,公益捐贈完全出于自愿的原則,即市場交易要童叟無欺,不得強買強賣,捐贈也是不能以權謀捐,逼捐、派捐都不行的,在公益市場上反對權力壟斷慈善資源,確保慈善組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要堅持資源合理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原則。政府要做政策制定的裁判者,不能做運動員。要堅持道德底線,拒絕道德綁架的原則。對于社會資本評判的原則是公益市場特有的民間公益的行為,增加社會信任、減少社會交易成本帶來的增值和邊際效應,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還有遵紀守法、行業自律、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等等,這都是公益市場健康發展的基本原則。其中的有些原則比市場原則還要更加嚴。
因為公益市場的供求關系,公益的社會需求和資源供應這是一個最大的供求關系,后面又可以細分為捐贈人和公益組織的供求關系,還可以分為公益組織和需求對象的供求關系,還包括政府購買與公益組織能力的供求關系。在處理這些供求關系當中,同樣必須注意公益市場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實現公益市場化,無疑一定要去計劃經濟思維、去行政化、去壟斷化,做到公益資源和公益財政資金高效使用。
總之,恢復市場在中國公益資源配置中的基礎地位,這個引自中央提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地位。同樣,市場在中國公益資源配置中的基礎地位,也應當要恢復,這是中國民間公益發展的唯一出路。
4Titmuss(1974:49-50)曾對“社會政策”和“社會行政”作出以下的解釋:
Social Policy is basically about choices between conflicting political objectives and goals and how they are formulated; what constitutes the good society or that part of a good society which culturally distinguishes between the needs of aspirations of social man in contradiction to the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economic man.
The study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is, on the other hand, largely concerned with the study of certain human organisations and formal structures(and choices between them)which deliver or provide what we call‘social services’... [social administration]is the analysis of the methods by which available resources(in cash and in kind)are brought to bear on socially recognised needs.
請根據社會工作相關原理,并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論述:你對“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之間關系”的看法。
參考文獻:Titmuss.R(1974)Social Policy:An Introduction London:George Allen&Unwin Ltd,p47-59.(中山大學2018年研)
答: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有密切的關系,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與社會工作者密切相連。社會政策既是一種間接社會工作方法,也是所有社會工作活動的支撐。社會工作者在社會政策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僅表現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而且表現在當代社會中。
(1)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關系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的關系首先表現為它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相互交融。這有三層含義:
①現代社會政策和專業社會工作都起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都是對工業化社會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所作出的反應,其起源具有相同的背景。
②在發展的初期階段,盡管社會政策和社會工作按照不同的方式運行,但卻有著相似的目標。社會政策以國家干預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滿足下層民眾的需要,而社會工作則以民間行動的方式去達到類似的目的。
③雖然社會工作最初發源于民間行動,但隨著各國社會政策的發展,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漸行漸近。尤其是20世紀中葉以后,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逐漸成為一個過程和一套制度的兩個不同方面。社會工作在制定和實施社會政策以及推動社會政策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社會政策也為社會工作提供了活動的空間和發展的條件。
(2)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在當代社會中的關系
在當代社會中,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之間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有共同目標、共同原則,以不同方式進行,但密切關聯的兩個行動體系。
①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之間的差異和分工主要體現在: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具體的行動內容和方式不同,社會政策是由政府調動資源,為民眾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醫療、就業、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服務,而社會工作則是由基層的專業社會工作者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具體的服務,包括救助、照料、輔導、維權和增能等。
②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之間的相同性和關聯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具有共同的目標。二者都是以滿足民眾的基本需要,尤其是幫助弱勢群體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并促進其增強自身的能力,以解決社會問題和維護社會公平為目標。二是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有著共同的原則。兩者都以社會公平和社會關照為基本原則,并且都按照福利性原則運行。三是從制度和組織體系上看,兩者同屬于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體系。一方面,社會政策是政府全面負責社會福利事務的制度化行動體系,而社會工作則是在政府社會政策的指導和資助下實施具體服務的行動體系。另一方面,就組織體系來說,在一些國家,社會工作機構直接隸屬于政府的社會政策部門,在另外一些國家雖然社會工作更多的是由民間機構來擔當,但要接受政府的社會政策部門的資助和指導。四是從功能關系上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方面,社會工作是社會政策的執行系統。社會政策的制定需要社會工作者的介入,社會政策的實施更是需要有大量社會工作者及機構參與。當代各國政府的社會政策體系中的很多具體行動都交給社會工作機構和專業人員去完成。另一方面,社會工作的運行也需要政府社會政策的資助和指導。各國社會工作機構在其項目選擇、發展規劃和具體服務行動等重要環節上都接受政府社會政策的指導。離開了社會工作的組織和行動體系,社會政策將難以有效實施和發展;而離開了社會政策,社會工作也會失去重要的行動基礎,失去其發展的動力。
(3)社會工作者在社會政策制定與實施過程中的作用
社會政策是一個由制定、實施、評估和調整四個階段構成的過程,社會工作者在這個過程的各個階段中均扮演一定的角色、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在制定和實施階段中的角色與作用更為明顯。具體來講,社會工作者在制定階段通常扮演政策倡導者角色,在實施階段通常扮演政策實施者角色。
①政策倡導者
社會工作者在社會政策制定過程中主要扮演倡導者角色。在社會政策制定過程當中,社會政策制定者對某項社會政策具有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他們握有某項社會政策的生殺在權,扮演著“決定者”的角色。相比較而言,盡管社會工作者也是社會政策主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但他們很難對某項社會政策發揮直接的、決定性的影響,不掌握某項社會政策的決定權,因而他們主要扮演的是倡導者的角色。
所謂倡導者,是指社會工作者在社會政策制定過程中提出意見或建議的角色。這個角色在社會工作專業里由來已久,并且是與社會工作者看待社會問題的原因連在一起的。歷史上,社會工作者一度認為服務對象身上的問題是由于個人原因造成的,因此解決問題的途徑是促使個人發生改變。后來社會工作者認識到,服務對象身上的問題盡管可能有個人性原因,但社會性因素可能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因此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單要改變個人,更霞要的是要改變社會。而要改變社會,就需要社會工作者在社會政策層面進行倡導,促進制定新的社會政策,或者調整已有的社會政策。
②政策實施者
社會工作者在社會政策實施過程中主要扮演實施者角色。在社會政策實施過程當中,政府負有直接推行社會政策的責任,但與此同時,政府也可以借助其他專業團體推行社會政策。作為社會中的專業團體之一,社會工作專業即是政府推行社會政策可以借助的力量之一。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工作者扮演的就是實施者的角色,他們把社會政策轉化為具體的社會服務。另一方面,在社會政策實施過程當中,社會政策對象是社會政策的接受者。他們處于社會政策實施過程相對被動的一端,接受具體的社會服務。把社會政策或具體社會服務與社會政策對象連接起來的一支重要力量,就是社會工作者。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扮演的依然是實施者角色,他們把已經轉化來的具體社會服務提供給社會政策對象。
因此,實施者既意味著社會工作者把社會政策轉化為具體的社會服務,也意味著社會工作者把具體的社會服務提供給社會政策對象。社會工作者的這個角色,在社會工作專業里同樣由來已久。
5目前學界討論的“社區居家型養老”模式,既沒有將養老問題完全交由社會組織或國家來承擔,也沒有完全交由家庭來承擔,而是走了一條中間道路,其理論依據何在?試從我國近代以來家庭結構轉型這一角度來分析該問題。(首都經貿大學2018年研)
答:(1)社區居家型養老模式
社區居家養老型模式是一種非機構、非住宿、非隔離式的老年人照顧方式,是受助人居家接受政府、社會、家人等社區內專業、非專業的服務人員所組成的綜合性照顧,是一系列的支援性服務照顧模式。
(2)理論依據分析
當代中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婚姻家庭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而也引發了家庭結構的轉型與變遷,表現為家庭子女數減少、家庭規模小型化與核心化、家庭結構簡單化、空巢家庭增多等,也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
①家庭結構的轉型所帶來的結果之一就是家庭關系簡化,家庭中的世代數減少,親屬關系網縮小。大多數家庭中只存在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兩種最基本的家庭關系,城市家庭甚至連兄弟姐妹關系也越來越少見了。這一方面意味著家庭矛盾減少,家庭成員能夠更好更融洽地相處,另一方面也可能產生一些問題,比如,成年子女結婚分立后對年長父母的生活照料減少了。
②家庭結構的轉型也改變了家庭的生命周期,最后一個孩子離開父母家的家庭空巢期提前,許多家庭在父母年齡不到50歲時就進入了空巢期。這一變化對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乃至社會保障,尤其表現在養老方式等相關制度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③家庭結構的轉型還影響了家庭養老功能發揮。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家庭養老是我國的主要養老形式,特別是在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然而,隨著小家庭、核心家庭成為我國城鄉主要的家庭模式,未來家庭養老的負擔沉重。因而,單純依靠家庭養老的模式已經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如何在發展社會養老的同時,向家庭提供盡可能的支持,使家庭能更好地發揮養老保障的功能,無疑是一個重要課題。
綜合以上,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正好可以在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之間形成平衡點,即能保持和發揮家庭養老的傳統,同時又可以通過調動社會、社區優勢化解單純家庭養老的壓力,是老年人不出門便可以享受來自社區和家庭的綜合性照顧。
6請介紹生態系統視角社會工作的主要觀點。(首都經貿大學2018年研)
答:(1)生態系統視角的內涵
生態系統視角調社會工作實務的干預焦點應將個人置于其生活的場境中,重視人的生活經驗、發展時期、生活空間與生態資源分布等有關個人與環境的交流活動,并從生活變遷、環境特性與調和度三個層面的互動中來考量社會工作的實施。它把人的發展看作是持續地適應環境,并與環境的眾多層面進行系統交換的過程,他們能改變環境,也能被環境所改變,在人與環境之間形成交互性適應。
(2)生態系統視角下社會工作的主要觀點
①系統觀點有助于維持實踐的一致性,從服務對象的處境出發,看到他們的限制和機會,分清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的權利、責任及其可能的影響。
②要充分認識情境的重要性,情境決定社會工作者的目標和可能的回應方式。
③要采用積極視角,在不利情境中看到改變和進步的可能性。
④要辨識行為模式,以看到積極的可能性和應改變之處。
⑤要重視過程,即關系和互動是如何產生的,內容和結果如何。要看到服務對象的正面技巧和積極關系,并嘗試將它們轉移到另外的情境中去。
⑥強調與他人一起工作,包括重視他人、個人支持網絡、機構和社區資源。
(3)生態系統視角社會工作開展社會工作實務的注意事項
①人們遇到的許多問題不完全是由個人原因引起的,社會環境中的障礙是導致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
②社會工作者為服務對象提供幫助的著眼點不能僅放在個人身上,還要從與之相關的不同系統的角度分析問題著手。
③服務對象與各個系統的關系是動態的,社會工作者必須不斷地對服務對象與環境的關系作出新的判斷。
④對服務對象的幫助要從整個生態系統出發,把他們的問題放到不同層面的系統中去看待和解決,這樣有利于服務對象全面的進步與發展。
7請根據下述材料,利用你所學的社會學原理來解釋秋菊心內的矛盾。(首都經貿大學2018年研)
張藝謀的電影《秋菊打官司》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中國西北某個小山村里,村婦秋菊(鞏俐)的丈夫王慶來(劉佩琦)在與村長爭執時被對方踢傷下體無法再干農活,只能整日躺在床上,對此村長沒表態。秋菊氣不過,找村長理論,不得對方理會。為討一口氣,她一紙訴狀將村長告到了鄉政府。鄉政府李公安耐心調解一番后,村長答應賠償秋菊家的經濟損失,卻是把鈔票直接扔在地上拒不道歉。村長的舉動雖蠻橫無理,眾人還是覺得事情可以就此劃上句號,唯獨秋菊被激怒了,立誓要討個說法,于是她挺著個大肚子和妹妹來到縣城,開始了漫漫告狀路。雖然最終秋菊勝訴,但當警車帶走村長的那一刻,她悵然若失,心中很不是滋味,仿佛這根本不是她想要的結果。
答:(1)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的固化
《秋菊打官司》這部電影是一部農村題材的片子,全程真實的表現出了農村人的生活狀態、精神狀態和生存邏輯。全篇表現的官民沖突、官官勾結、法律缺失等現實的敏感話題則是其反應的重點。在那個時代,一個目不識丁、老實本分的農村老百姓是很難甚至是無法撼動擁有公權力的所謂的“上等階層”的人。這明顯體現了在傳統社會的社會分層和社會角色的固話,各階層之間的流動和變化極少。這也是秋菊在影片最后悵然若失,很無奈的深層次原因之一。
(2)對某些社會角色的刻板印象
農村老百姓這個形象在我們大多數的眼里是目不識丁的、貧窮的,甚至是卑微的,低人一等,因此影片中的村長寧愿花錢賠償,也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誤,老老實實道歉。這也就體現了往往掌握公權力的人及其容易為所欲為,甚至在為所欲為之后,還可以光明正大假裝一切都沒發生,一切都不重要了,這是一種權利的任性,是公權力被肆無忌憚濫用的表現。
(3)鄉土社會的秩序和現代社會的法律之間的矛盾
中國的社會分為兩套秩序,一是鄉土社會的民間秩序,一是現代社會的官方法律秩序。秋菊家想要建房子,村長不讓,因為有文件和規定在約束,這是現代秩序,法律文明。但秋菊的丈夫罵村長“斷子絕孫”,村長一生氣,踢了他,這便是典型的鄉土社會的作風。
在農村,最大的權利者是村長長老,民間輿論是評判行為的最主要力量,人情是聯系人們關系的最大紐帶,面子是他們所追求的東西。但在現代秩序中,權力者是公安局,是政府,評判行為的力量是法律,是國家強制機關,聯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是合作關系或者利益,利益是人們的追求。秋菊內心的矛盾和悵然若失是因為她內心充滿理想主義的“討個說法”其實只是想村長心甘情愿的道歉,但最后法律的懲罰確實直接把村長帶走了。
8社會工作過程即助人過程涉及哪些要素?試述社會工作實務的通用過程模式。(華中農業大學2015年研)
答:(1)社會工作過程涉及的要素
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者有意識、有目的地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幫助或協助服務對象走出困境、發揮自身的功能、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社會工作由社會工作者、服務對象、價值觀念、助人活動和專業方法等幾個基本要素構成。
①社會工作者。在助人活動中,社會工作者是提供服務的一方,他在助人價值觀指導下去設計和實施助人活動,并積極吸引服務對象主動參與這一行動過程,雙方相互配合與協調,從而達到助人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是助人行動的主體,由他向服務對象提供物質的或精神的服務與支持。
②受助者。受助者又稱服務對象、工作對象,也有人稱之為案主。它指的是在社會工作過程中需要幫助的一方,是在正常的社會生活中遇到困難需要幫助從而解脫困難的個人或群體。受助者的存在是社會工作得以發生的基本前提,受助者是服務的接受者,沒有受助者,社會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③社會工作價值觀。社會工作價值觀是社會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觀念。它包括對助人活動的看法、對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社會工作的價值觀是利他主義,尊重受助者的權利和選擇。它認為社會工作是一種真正的服務過程,而不是社會工作者在行使手中的權力。社會工作的價值觀是社會工作的靈魂,它借助于助人活動與其他類型的社會工作區別開來。
④助人活動。助人活動是社會工作的關鍵,它是助人愿望的傳導者,同時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實現過程。在助人活動中,社會工作者傳輸的是精心考慮過的、科學的、能夠滿足受助者需要的信息和服務,而受助者輸出的則是需要和對來自社會工作者的幫助行為的理解、選擇和反應。助人活動是社會工作者與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傳輸手段等多種因素結合而成的行動體系。
(2)社會工作實務的通用過程模式
社會工作的過程模式是指社會工作者直接提供服務的實務模式,它是對社會工作者提供服務的經驗總結。一般說來,實施社會工作經過以下幾個環節:接觸問題-進一步了解和確認問題-分析和診斷-提供服務-評估服務-終結。
①接觸問題。接觸問題是通過各種途徑初步了解可能的服務對象所面臨的困難及問題。了解問題的途徑有兩種:服務對象的求助和社會工作者的主動發現。在專業社會工作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基本上是求助式,在我國發現式占有重要地位,因為在中國社會中常常表現為消極的求助模式。
②調查和確認問題。調查和確認問題是對所遇到的可能的服務對象的問題作進一步深入了解,包括了解服務對象的背景和所遇問題的性質、程度等。在此基礎上社會工作者可以進一步確定是否把對方所遇到的困難作為雙方合作解決的問題。
③分析和診斷。分析和診斷是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分析解決問題的可能性。這里包括將服務對象的需求與可運用資源相比較,從而把服務放在堅實可靠的基礎上。
④提供服務。服務也稱對問題的干預,即在制定服務計劃的基礎上,有效組織和配置資源,對服務過程進行管理,實現對服務對象的有效支持,使其擺脫困境,滿足其需求。
⑤評估則是對整個服務活動進行評價,包括效果評估和過程評估。在專業社會工作發達的國家和地區,評估由社會工作者同服務對象共同參加,主要是檢測服務的進程和效果,檢測結果與計劃的一致程度。
社會工作是一項計劃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也是一種復雜的社會互動。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工作者的工作方法與技巧、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社會文化背景、個人知識及價值觀念、所擁有的資源狀態、工作環境、心理狀態等都有可能對服務效果產生影響。
9論述科層制理論及其應用過程中的問題。(華中農業大學2015年研)
答:(1)科層制是韋伯根據純粹理想型觀點提出的社會組織內部職位分層、權力分等、分科設層、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模式和管理方式,是17到18世紀工業革命的產物,主要目的是用來指導政府和企業活動的組織形式。
科層制是一種以正式規則為主體的管理方式,這種組織具有細密的分工和復雜的規章制度體系。科層制是現代社會組織管理的典型方式,其特征包括以下幾點:
①明確的分工。科層制把從事的活動以正式規定的職責形式固定落實到人,即明確每一個管理者的權力和責任,并把這些權力和責任與正式職位捆綁起來而使之合法化。
②明確的職權等級。組織中的職位權力遵循層序的原則,即下一級職務接受上一級職務的管理和監督。實際上,明確的職權等級是組織實行大規模責任制和協作必需的原則。
③明確的規章制度體系。在任何情況下,組織成員都要遵循一整套抽象的規章制度,包括在具體情況下執行這些規章制度,其目的在于求得組織各部門之間活動的協調一致,也有利于公平合理、平等對待一切人和事。在這里,組織的規章制度是最高權威,它規定成員的權力、責任和活動程序等。
④私人關系和公務關系的分離。在處理公務時,成員應按規則辦事,即本著嚴肅的非人格化精神,不摻雜個人的好惡愛憎,因而不帶有情感和熱情,保證工作按正式確定的方式進行。
⑤量才用人。科層制招聘人員按技術資格錄用,并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承擔某一職務的人員應保證其工作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同時,科層組織內還有一套按年資、按工作表現或兩者兼顧的提薪晉職制度。
⑥管理權力依附于職位,而不依附于個人。有職則有權,無職則無權。這就使組織管理者在更替過程中,并不影響組織的正常運轉,保證了組織政策的長期性和穩定性。
在韋伯看來,依照科層制原則組織起來的機構是合理的,這種合理性表現為它能體現組織追求高效率的目標。通過對科層制特征的分析可以發現,科層制在保證其成員行為的準確性、穩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優于其他管理方式。能人結構、緊密地連接與配合、事本主義原則共同保障了科層組織的有效運轉,從而有效地達到既定目標,這也正是科層制的功能之所在。
(2)科層制理論應用過程中的問題:
本尼斯曾指出,科層制的組織方式在現代社會中既無力應付內部環境的整合要求,也無法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出有效的反應。
①內部協調的困境。科層制內部協調的困境主要體現在現代民主主義與現代文明的矛盾,也就是一方面人們強烈地要求個人的權利得到保護,尊重個人作為人的尊嚴,另一方面又要求組織活動的理性化和制度化,以體現效率至上的信念。但是,實踐已經證明這兩個方面是相互矛盾的。技術的進步,理性的蔓延,對效率的要求,無疑壓制著人的自由,人的工作變得越來越遠離人的本來意圖,非人性化已經充斥在工作的過程之中。這種矛盾最終表現為人的需要、目標與組織的需要、目標相對立。內部的危機意味著科層制無法做到“內適應”了。
②外部環境的迅速變化將導致科層制的崩潰。科層制結構面對那些穩定的、可預測的、相對均一的環境是較好的組織形式,在處理日常性的、重復發生的事件上,科層制組織是很有效率的組織。到了20世紀下半期,組織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科學技術、智能技術以及管理者的職能都發生了變化,從許多方面重塑了組織的外部環境。環境的迅速變化導致組織再也不能隨心所欲的發展,組織規模變得越來越大導致組織間的經營范圍的模糊,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組織間的合作與競爭加劇,外部環境越來越不穩定。從前的一些政策法規也失去了解決問題的效力。
③組織管理中的官僚主義現象。凡是由于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組織活動偏離目標的現象都可以稱為官僚主義。官僚主義不僅僅是管理者個人的思想作風問題,從根本上來看還是一種管理制度問題。科層制產生的官僚主義現象主要表現為:
a.浮夸習氣。權力實行單軌制,且層次過多,下級呈報上級的信息又不能越級匯報,故信息失真程度逐級增加。
b.墨守成規、缺乏靈活性。科層制要求成員嚴格按規則辦事,以保證組織效率。但長期受規則的限制,則人的主動性和革新精神會泯滅,管理人員容易變得目光短淺、不近人情、打官腔、缺少生氣。
c.繁文縟節、文牘主義。任何規則都有例外,為了處理例外情況,需要制定新的規則,新規則還會有例外,仍需制定規則。如此下去,規則越來越多。
d.例行公事、文山會海。許多管理部門陷入繁雜的日常事務而不能自拔。
凡此種種,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組織的工作效率。官僚主義現象存在于任何社會之中,主要根源在于制度結構,而非個人品質。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組織的實際運行過程時,把重點放在改善現存的管理制度上。
10近年來,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在短時間內成立了大量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從社會工作專業化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首都經貿大學2014年研)
答:從社會工作專業角度,對上述現象進行的解讀如下:
(1)社會工作專業化,包含兩個方面的意義:
一方面,在社會工作發展的初期,社會工作由完全處于經驗指導下的助人工作向由理論指導下的專業發展。
另一方面,隨后,社會工作專業經歷著一個將經驗上升為理論的過程。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助人的專業,其所依據的理論基礎、知識體系都要在實踐中不斷更新與發展。面對新的實踐要求,社會工作專業要不斷地充實新知識和技能,這也是專業化的任務。
(2)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并就如何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建立健全以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為主要內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確定職業規范和從業標準,加強專業培訓,提高社會工作人員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制定人才培養規劃,加快高等院校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抓緊培養大批社會工作急需的各類專門人才。充實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部門,配備社會工作專門人員,完善社會工作崗位設置,通過多種渠道吸納社會工作人才,提高專業化社會服務水平。”
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在短時間內成立了大量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說明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社會工作正朝著專業化、職業化快速推進,社會工作相關制度的建設已經迅速展開。專業社會工作由于適應了市場經濟及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在中國必將獲得迅猛發展。但也應看到,目前社會工作專業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還有待提高,社會各界甚至至今還對該專業缺乏基本的了解,對專業社會工作與通俗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與社會學的關系區分不清,相關制度建設嚴重滯后等。
11什么是角色叢?舉例說明你對角色叢的理解。(首都經貿大學2014年研)
答:(1)角色叢的含義:角色叢,又稱角色集,是指一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角色。
(2)對角色叢的理解:角色叢的存在,說明了社會角色的復雜性和角色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在社會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角色聯系在一起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僅僅扮演某一種社會角色,而總是扮演著多種社會角色,他所扮演的多種角色又總是與更多的社會角色相聯系的,所有這些就構成了角色叢。關于角色叢,一般有兩種理解:
①由多種地位所產生的多種角色之和稱為角色叢。人在社會中必然處于多種地位,每一地位都有一個與之相關的角色,因而,每個人也就同時扮演著多種角色。例如,一位公司經理,他是工程師,又是某政黨成員,某行業協會負責人等;同時,他還是家庭中的祖父、丈夫、伯伯等,所有這些角色構成了他的角色叢。
②由一種地位所產生的多種角色之和也稱為角色叢。每個人有多種地位,每一地位并不只包含單一的角色,而是系列的角色。系列角色指的是與人們所處的種種地位有關的各種角色的復合體,角色叢是每個地位所扮演的特有的各種角色的復合體。在上述例子中,某經理不僅有一個角色叢,由于他有多種地位,每一種地位都要列出多種角色,并單獨構成角色叢,所以他有多個角色叢。
12最近我國對計劃生育政策進行了微調。你認為,計劃生育政策需要進行調整嗎?為什么?請從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出發,論述你對我國當前人口問題基本特點的理解。(首都經貿大學2014年研)
答:(1)計劃生育政策需要進行調整。
(2)理由: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問題在現在和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特別突出。我國人口問題已從單一人口增長問題轉變為集人口數量、人口素質、人口結構、人口分布、人口流遷為一體的復合人口問題。這說明,中國的人口問題已經由過去的高速增長、人口膨脹向人口的均衡發展轉型,即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問題更為突出。所以計劃生育政策需要進行微調。
(3)對我國當前人口問題基本特征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①人口數量增長明顯放緩,人口結構問題日益凸顯
從數量方面看,中國的人口問題曾經主要表現為人口基數龐大、育齡人群比重高以及在此基礎上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龐大的人口基數使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居世界落后行列,而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則給我國人民的就業、教育、住房、交通、醫療、社會福利等方面造成巨大壓力,成為其他社會問題的根源。但是,隨著近年來中國人口增長速度的明顯降低,人口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等問題逐漸突出。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老年人比例顯著提高,這說明中國目前正在處于從勞動年齡人口占優勢的人口結構轉變為老年型人口結構,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人口老齡化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將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家庭結構、社會關系、價值觀念以及社會生產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調整產業政策和就業政策以應對人口老化給社會勞動力結構和經濟活動帶來的影響;另一個問題是完善相應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政策,以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②從單一人口數量控制向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轉型
根據2009年《國家人口計生委關于進一步深化綜合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的指導意見》,目前,中國的人口管理存在著如下一些問題,如人口和計生事業發展水平與科學發展、民生改善、市場經濟、社會轉型不適應的矛盾還較突出,穩定低生育水平的長效工作機制尚未完全形成,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工作還較薄弱,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未得到有效治理,人口和計劃生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還有不小差距。因此,亟須從以前人口數量控制的單一工作模式向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運行等協調發展的綜合工作模式轉型。
13據《廣州日報》2013年8月22日報道,廣州市某區80歲獨居的婆婆死在家里數日后,才因屋內的異味而被鄰居發現。報道指出,當街道人員破門而入后,發現婆婆坐在座廁上,雙手垂在大腿間,己經離開人世了。鄰居表示,從最后碰見她到發現遺體己相隔四天。
報道繼續分析道,婆婆家里己安裝上“平安通”,但街道人員發現,婆婆將“平安通”落在客廳了。最后,報道發出這樣一個的質疑:“近年來,廣州社工義工服務日益完善。然而,裝了平安通,有了社工探訪,婆婆為何還會在家中悄然離世呢?”(中山大學2014年研)
(1)請運用社會工作原理,對該案例進行分析。
答:在本案例中,獨居80歲老人家中雖裝有“平安通”,但卻仍然未能避免因緊急事件而造成死于家中無人察覺的悲劇發生。面對獨居老人越來越多的現實,建立社區關照模式已是勢在必行,除了為老人配備聯系電話、安裝警鈴之類的求助工具,還要為獨居老人建立登記制度,將老人的病史等相關資料記錄在案,最為重要的是要協助社區推動社區居民參與志愿服務工作,幫助和關懷有需要的老人,可以采取“結對幫困”的形式,由社區內或者社會上的志愿者和獨居老人結成對子,定期上門關心幫助老人,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個關注獨居老人的體制和網絡,保證密切聯系和信息的暢通、無間斷。
(2)從“社區照顧”的角度出發,指出社會工作者對該問題可進行的介入。
答:社區照顧,是指社會工作者動員社區資源,運用非正規支援網絡,聯合正規服務提供支援服務與設施,讓有需要照顧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區中得到照顧、過正常生活的活動。
社區工作者對該問題可進行的介入主要體現在實施“由社區照顧”的工作策略。“由社區照顧”是指,由家庭、親友、鄰里、志愿者等所提供的照顧和服務,其核心是強調動員社區內的資源,發動在社區內的親戚朋友和居民協助提供照顧。社區擁有豐富的人際關系網絡,應該得到充分發揮和利用。案例中悲劇的發生,已經表明將高齡老人僅僅放回到社區、回歸熟悉的家庭環境中是不行的,還必須強化社區和非正規照顧的責任,為老人提供貼身、貼心服務。針對社區老人的服務和介入,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提供直接服務的網絡。在同一社區內動員親人、鄰居、居民組織或志愿者等去關懷社區內有需要的人士,借此建立一個支援系統。例如,動員志愿者訪問獨居老人,幫助他們打掃衛生;動員醫生、律師、工程師等專業人士參與志愿服務工作,為有需要的人群服務等。
②服務對象自身的互助網絡。將社區內的老人們組織起來,建立互助小組,使他們能夠以助人自助的方式互相支持。
③社區緊急支援網絡。這是為幫助個人及家庭預防突發事故或危機而建立的支持網絡,例如,獨居老人的電鈴呼叫系統、社區綜合治安巡邏等。一個理想的社區緊急支援系統,應由居民委員會與鄰里系統、公安派出所與政府派出機構、街道辦事處、社區中心或社會服務機構以及轄區單位共同組成,建立熱線或緊急支援服務網絡,力爭為居民提供及時的幫助和支援服務。緊急支援服務中心除了提供緊急服務外,也可以定期向社區居民及組織介紹解決個人及家庭問題的常識和有關服務資料,使居民對環境及鄰居的困難更加敏感,從而加入緊急支援的行列。
14目前,社會工作服務正在廣州蓬勃地發展。市內的140條行政街道都已建立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家綜”)。政府采取公開招標的方式,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一般覆蓋青少年、家庭、長者、義工、外來工等領域。每間家綜每年有200萬的經費運作,由市區兩級財政撥款。服務協議列明了該家綜每年應承擔的個案/小組/活動的次數。另外,為了達到“加強財政資金的監管,增強社會服務效果”的目的,這些家綜每年都要接受購買方兩次的評估,考察的內容包括專業服務標準、服務量及服務成果標準、服務質量標準、服務項目管理標準等四個方面。
無可置疑,評估對社會工作服務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現時評估的開展也引來不同的聲音。有機構負責人對評估苦不堪言,甚至發出感嘆:“一年基本都在評估中度過!”其實,這種在社會工作服務中追求數量、金錢效率、成效監察的管理方式在國外早己引起極大的爭議。例如,Rogowski(2010:159)批評道:
The pressure on social workers is exerted by managers who face similar demands to satisfy their political masters. The stress is on encouraging the free market and limiting public expenditure, with budgetary considerations dominating decision making, meaning that genuinely meeting the real needs of users becomes a secondary consideration.
(出處:Rogowski,S. 2010. Social Work: The Rise and Fall of A Profession?,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pp.135-159)(中山大學2014年研)
(1)你是如何分析現時大陸的“政府購買社工服務”?
答:政府購買社工服務,是由政府和社會服務機構訂立購買服務的契約,政府要求社會服務機構按照要求提供公共服務或社會福利服務。對于現時大陸的“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分析如下:
①“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基本模式
理論上來講,社會工作服務的購買者和提供者之間是兩個相對獨立的主體,二者之間是契約而不是上下級關系,從采購方式來看,社會工作服務的政府購買,也應按照政府采購的標準程序進行。但是,受市場發育和管理水平等條件的約束,我國目前社會工作服務買賣雙方之間的關系較為復雜,在采購模式上也與一般市場經濟國家有很大不同。基本模式主要分為三類:形式性購買,即民辦公助;非競爭性購買,即公辦私營;競爭性購買。
②“政府購買社工服務”存在的問題
a.社會工作服務市場發育水平低,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對政府的依存度過高,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監管亟待加強。一方面,社會工作領域回報率的確定、成本的核算、價格的確定、服務質量標準的確定等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經營者與監管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上的不對稱,造成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監管機構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虛假信息而使監管者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熱衷于推行社會工作服務提供的市場化,是因為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為政府提供了包括特許經營權的審批、服務價格和服務質量監督等方面的權力,很容易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滋生腐敗。
b.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資金不公開,在我國,各級政府部門預算編制中,政府采購資金預算已經單列,但并不向社會公開,因而,社會工作機構對政府社會服務的需求不了解,不利于其競爭政府社會服務項目。
(2)你認為應該如何對家綜的服務進行評估?
答:①社會工作評估的方式
社會工作評估,是整個助人活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確定社會工作變遷努力的目的和目標是否實現的手段,也是對介入工作的考核與評價,是考察結果與其所陳述的目標之間的關系,并衡量介入程序與介入工作效果的過程。因評估目的不同,分為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兩種評估策略。
a.結果評估是在工作過程的最終階段進行的評估,包括目標結果和理想結果兩個部分。其中,目標是指介入要努力達到的方向;結果是介入的直接和最終效果。結果評估是檢視計劃介入的理想結果以及這些結果實現的程度及其影響。相對而言,目標是比較概括的,而結果則是具體并可以度量的。
b.過程評估是對整個介入過程的監測,包括社會工作介入進程中的評估。它對工作過程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階段分別做出評估,關心的重點是工作中的各種步驟和程序怎樣促成了最終的介入結果,方法是了解和描述介入活動的內容,回答服務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以及為什么發生。
②家綜服務評估的方式及開展
在社會工作評估工作中,既要注重助人目標的實現與否、工作任務的完成程度如何,還要評價整個服務過程的開展情況。案例中出于“加強資金管理、增強社會工作服務效果”的目的,開展的社會工作評估無可厚非,但是偏重與數量、金錢效率的社會工作管理方式卻不是十分恰當的。這種做法,不僅會影響整個評估工作的質量和成效,還會使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因將時間、精力過度投入到評估當中,而影響到正常服務活動的開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核心工作應該是服務活動的開展和實施,評估是為了檢驗服務活動的效果,雖然其重要性不可忽視,但最終目的仍然是為后期日臻完善的服務工作、促進專業成長而做準備的。
為此,家綜服務評估工作的開展,應改變單一的以結果為導向的評估模式,轉向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并重的評估模式。具體做法是:
a.提供有關服務過程的各種信息,包括工作目標、介入過程、介入行動和介入影響。
b.在介入初期和中期,評估的重點是對服務對象的表現及社會工作者的工作技巧進行評估,以此了解服務對象的改變進展。用于評估的資料包括個案記錄、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的敘述資料等。
d.在結束階段,一方面可以通過詳細分析服務過程中有影響力的事件探索服務對象轉變的內在動力及其來源。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社區、服務對象了解社會工作者服務的開展情況及對社工服務的滿意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檢視社會工作者服務計劃的實現情況、目標的達成情況。
15請簡要地撰寫一個社會工作研究的計劃,內容包括:(1)題目;(2)研究的問題;(3)擬采的理論視角;(4)方法論;(5)該研究計劃對理論和現實的貢獻。(中山大學2014年研)
答:以老人院的寧養服務為例,開展一項社會工作研究,涉及到的內容如下:
(1)題目:某市老人院寧養服務的實踐與反思
(2)研究的問題
研究的主要問題包括:寧養服務的干預方法及效度、寧養服務流程的形式及跨專業協作模式的建立、寧養服務網絡的搭建。
(3)擬采用的理論視角
人本主義理論、靈性視角。
(4)方法論
①收集資料的方法
a.文獻法。一是廣泛收集國內外公開發表的已有相關成果;二是向相關部門收集相關資料。
b.訪談法。選取本院領導和不同層次、專業的工作人員以及服務對象及其家屬代表進行訪談,摸清各種情況和突出問題,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c.專家咨詢法。找香港督導和同行專家進行相關問題咨詢。
d.問卷調查法。問卷包括:某市老人院職工及老人對寧養服務的接受程度調查;長者靈性需求調查;寧養服務滿意度調查;長者未了心愿調查;殯葬知識培訓需求調查。
②調查研究方法
包括文獻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
(5)該研究計劃對理論和現實的貢獻
某市老人院是一個大型、綜合性的公辦養老機構,包括自理區、非自理區、寧養服務區、醫院等功能區,涵蓋社會上不同類型養老機構的特色。“生命關懷計劃”以五個方面為寧養服務內容,跨專業服務團隊為核心,“自理區/非自理區/醫院——寧養服務區——殯葬服務中心”相互配合的服務模式,形成全面的寧養服務。
某市老人院寧養服務的實踐,對于一般的養老機構、護理院、獨立的寧養服務機構及醫院,如何利用自身條件,與其他專業機構合作開展寧養服務,均有借鑒和反思意義。
16試述古代中國的社會福利思想與實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研)
答:關于古代中國的社會福利思想與實踐活動的論述如下:
(1)我國古代的社會福利思想
①孔子的大同思想。《禮記·禮運大同篇》記述了孔子提出的社會福利主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能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與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也,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短短數語就道出了大同社會的理想,它希望能超越一家一戶,在經濟上互助互利,人與人之間融洽和諧,使每一個成員都能得到正當合理的生存,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從幼而壯而老,從男到女,到鰥寡孤獨廢疾者,都能生活下去,都過著沒有欺詐,沒有盜竊的安寧的社會生活。這一大同思想對我國后來的社會福利思想及實踐有著極大的影響。它是我國古代福利思想的代表,同時也是現代所實施的主要社會福利措施。
②孟子的“仁政”主張。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社會福利思想。他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為了實現“仁政”,孟子提出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武力服人的重要思想。孟子的這種“仁政”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延續,同樣對我國后世的社會福利思想及實踐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③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墨子是一位富于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他在揭露和批判當時不合理社會現象的基礎上,提出要使廣大人民能夠生存,能夠活下去,進而提出和平康樂的理想社會圖景。墨子的理想社會是和平、非攻的社會,是“兼相愛”的社會。墨子的理想社會也是康樂的社會,交相利的社會,除了維持最低的生活條件外,更需要人民之間的互助協作。墨子的這些思想是從對現實社會的批判中引發出來的,是建設性的,對我國后來社會福利思想及實踐的影響同樣不可低估。
(2)我國古代的社會福利實踐
①“保息六政”
a.《周禮》記載大司徒以保息六政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賑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保護兒童,贍養老人,扶助窮人,社會救助,醫療保健,社會安全。同時還記載著大司徒以荒政十二項措施聚萬民。
b.周代還以本俗六安萬民,一曰微宮室,二曰族墳墓,三曰聯兄弟,四曰聯師儒,五曰聯朋友,六曰同衣服。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住宅修建和精神倫理建設。福利的真義應是物質與精神兼有,整體與個體兼顧,政府與民眾并舉,為使民眾能夠生得其所,活得愉快,死得安詳,不僅要慈幼、養老,而且還要賑窮、恤貧、寬疾、安富來配合,此外,還需以本俗來呼應。
②九惠之教
我國古代福利思想與措施的記載,除《大同篇》及《周禮》之外,還有《管子》一書。其中寫道:“入國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養疾,五曰合獨,六曰問疾,七曰通窮,八曰賑困,九曰接絕。”此九惠之教,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現代各國實施的老人福利,兒童福利,社會救助,醫療服務,婚姻咨詢,健康服務,創業服務,就業服務,義親奉視等等。
③社倉鄉約
a.常平倉。此項措施自漢朝開始,其具體做法是:常平倉者置理倉舍,當糧食價格低時適當抬高糧價買入儲存起來,到糧食價格高時適當壓低糧價賣給百姓。
b.義倉。義倉是把政府征糧或由富戶義捐的糧食儲存到倉庫里由官府派人管理,荒年或青黃不接時,出倉以賑濟難民。
c.社倉。社倉是由人民自行組織,或由政府督導人民辦理類似一種農貸合作組織的救濟設施,由各地人民捐集糧食,或由政府貸給糧食,在各鄉設倉儲存,遇兇年或青黃不接時用以救濟鄰里貧戶,倉務的管理由社倉參加人或設立者推選管理人員自行負責。
d.鄉約。鄉約制度是我國古代社區組織的創舉,所謂“鄉約”,即住在鄰近地區的人,共同遵守的規約。此種規約起始于北宋的“呂氏鄉約”,為藍田呂大鈞及其兄弟、鄰里親友所發起。其內容分為德業相勵,過失相規,禮俗相交和患難相恤等四大項。
17試述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和道德(專業倫理)要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研)
答:社會工作者是社會工作活動的主體,其角色性質和道德能力直接影響著最終的服務效果。
(1)社會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社會工作者,是指遵循社會工作的價值準則,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從事社會服務職業的人員。他們是有一定專業知識并從事社會福利服務的人員。社會角色,是指與人們在社會關系體系中所處地位或位置相適應的一整套行為規范,它反映了處于該地位或位置的社會成員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是社會對處于該位置的成員所期待的行為模式。社會工作者的角色,是指社會工作者作為現代社會職業的承擔者所應扮演的角色,是他們在社會服務過程中所應有的行為模式。
社會工作者扮演著多種角色,其主要角色包括提供直接服務的基本角色和支持這種服務的拓展角色。
①社會工作者直接服務的基本角色
a.服務提供者
社會工作者首先是向服務對象提供服務的人,這里的服務既包括提供心理咨詢和意見咨詢,也包括提供物質幫助和勞務服務。由于社會工作首先面對的是有困難的弱勢人群。所以,提供物質、勞務和心理方面的服務和幫助是社會工作者的首要職責。
b.支持者
社會工作者面對服務對象(受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務或幫助,也要鼓勵其在可能的情況下自強自立,克服困難,即“助人自助”。因此,社會工作者應該成為服務對象積極反應的支持者、鼓勵者,并應盡量創造條件使其能夠自立或自我發展。
c.倡導者
倡導是社會工作直接向服務對象提倡某種行為。在服務對象必須采取新的行動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但服務對象對新的行動又不了解時,社會工作者應該成為服務對象采取某種行為的倡導者,即向服務對象倡導某種合理行為,并指導他們以使其成功。當然,這里的倡導不是不顧服務對象接受程度的強行推動。
d.關系協調者
社會工作者有時要面對不同個人、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或沖突,這時社會工作者就要承擔起緩解和處理矛盾的任務。社會工作者希望自己的介入,促進矛盾、沖突雙方的互相溝通和理解,從而緩和、解決矛盾。這需要社會工作者全面深入地分析問題,謹慎地選擇工作方法,策略性地應對問題。
②社會工作者的間接服務角色
社會工作者不但要面向服務對象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務,還要為這種服務提供支持,即進行間接服務。在這方面,社會工作者承擔的角色主要包括:
a.管理者
在社會工作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該對該過程進行有效控制,同時,他必須對與助人相關的諸多資源、信息進行協調、安排和管理,以實現該過程的高效率,特別是不要出現傷害服務對象的意外。管理者的角色不但對福利機構的運行來說十分重要,對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也同樣重要。
b.資源籌措者
社會工作者為了有效助人,常常需要聯絡其他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廣大社會人員,向他們籌集服務對象所需要的資源,并將它們傳遞到服務對象手中。為服務的順利開展而籌措資源是社會工作者的重要責任。
c.政策影響者
由于某些社會問題是由制度因素造成的,因此,對現有的政策或制度進行改變就是必要的。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發現某些問題具有普遍性時,應該提出政策建議以改善社會政策,以避免社會問題的再次發生和減緩社會問題。
d.研究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社會工作者都是研究者。實際上,細致地了解服務對象的問題并給出正確判斷就是研究問題。另外,社會工作者作為一個有心人,對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研究,可以提高專業服務水準,發展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與理論,可以為社會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2)社會工作者的道德(專業倫理)要求
對社會工作專業團體而言,職業倫理就是一整套指導從事該專業的工作人員正確履行責任和義務并預防道德風險的行為規范。作為一套有關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行為規范或約束,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所形成的職業倫理包括實際工作步驟的一般規則與標準,它規定了社會工作者“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社會工作的專業倫理在現實中是以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守則為準的。
總體來看,社會工作專業倫理的內容基本包括下列幾方面:
①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的倫理責任,包括對服務對象的義務,自我決定,知情同意,實踐能力,文化能力,利益沖突,隱私和保密等。
②社會工作者對同事的倫理責任,主要包括:尊重,保密,合作,咨詢,服務的轉介等。
③社會工作者對服務機構的倫理責任,主要包括:遵循督導和輔導,教育和培訓,服務對象檔案管理,服務對象的轉介,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④社會工作者作為專業人員的倫理責任,主要包括:增強自己的實踐能力,個人道德要求等。
⑤社會工作者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倫理責任,主要包括:保障專業的完整性,遵循評估和研究等方面的要求。
⑥社會工作者對全社會的倫理責任。主要包括:促進社會福利,公眾參與,參與解決公共危機事件,參加適宜的社會行動等方面的要求。
18結合我國社會工作的實踐,談談如何處理社會工作的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的關系。(湘潭大學2017年研)
答:(1)內涵闡釋
①社會工作的本土化是指外來的社會工作進入某一社會文化區域發生的適應性變化。社會工作在中國的本土化是指產生于外部的社會工作模式進入中國(一套經濟的、政治的、社會文化的制度體系),同其相互影響進而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而發揮功能的過程。
②社會工作的國際化是指全球范圍內普遍通行的社會工作模式,這種模式基本上受西方社會工作的影響,西方社會工作不斷在全球推廣其理念、模式。社會工作的國際化也可以是在總結本土成熟社會工作模式的基礎上,將其與傳統或現代西方社會工作相結合,走向全球的過程。
(2)關系分析
①社會工作國際化的必要性
專業社會工作由西方發展而來,其在解決社會問題、維持社會秩序等多層面發揮著積極作用。社會工作國際化的實質是學科化,沒有學科化就沒有社會工作的范式,也就沒有社會工作的前提。對于一個學科來說,是否具有理論體系是衡量一個專業是否成立且獲得社會承認的重要標志。社會工作的發展是一項國際事業,這不僅體現在各國社會工作者對共同的研究問題具有相應的學科共識,也體現在其所采取的工作方法和理論視野具有共同的學術淵源。
②社會工作國際化與本土化的爭論
這些爭論既源于各國社會環境和社會工作發展階段的差異,也反映了介入問題的論爭中各方利益的不同。社會工作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實質在于學科化與有效性的矛盾。中國社會工作的模式或理念大多從西方學習而來。在運用這些工作模式的過程中面臨著文化背景、價值觀念的差異及服務對象的不同所帶來的各種問題。
③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
“本土化”是發展中國家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一個概念,它更多地強調同西方文化具有異質性的、非白人種族中心和發展中國家與地區在文化實踐、社會治理和制度選擇等方面的獨特經驗,它注重文化歸屬性和文化自我意識的覺醒。
本土化的重要性在于發端于西方的一整套社會工作體系不一定能完全于本土實際相符,這也是社會工作需要進行本土化的直接原因。
(3)關系處理
①學習國際化的社會工作知識
國際化的意義在于學習一整套的學科體系,這是社會工作在本土扎根的基礎。我國社會工作仍處于發展初期,與西方內生發展模式不同,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主要受到政府政策的倡導,在此情況下,較為缺乏社會工作發展的深厚根基,特別是在學科化與專業化上,因此,學習較為成熟的西方社會工作知識是不可或缺的。
②探索適合本土的社會工作模式,推動社會工作本土化
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發展并不是毫無根基,在學習西方社會工作的同時,還要處理外來工作與本土行政社會工作之間的復雜關系,本土社會工作需在學習借鑒的基礎上深入推進本土社會工作的專業化。
19你認為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應該具備那些素質?(武大2010年研)
答:一名優秀的社會工作者應該具備的素質主要有:
(1)社會工作者的價值觀
社會工作是幫助社會上有需要、有困難的人群的工作。雖然助人是一種職業責任,但是社會工作者還需要有牢固的價值觀,主要包括:①人類共同意識;②幫助社會弱者;③樂觀看待變遷;④追求社會公正。
(2)社會工作者的知識素養
社會工作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具備一定的知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學科知識。學科知識主要包括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知識。
②文化知識。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多數是困難群體、貧弱群體和邊緣群體,他們可能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和表達方式。要設法理解他們的文化,就要具備所要服務的族群的文化知識。
③心理素質。社會工作者要同各種人打交道,要面對各種問題,特別是各種復雜的、難以解決的問題,就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④政策知識。社會工作者要想有效地開展工作,特別是解決與政策相關的問題,就必須熟悉政策,包括理解社會政策的指導思想,熟悉某些政策規定。只有這樣才能利用政策維護困難群體的利益。
⑤技術知識。社會工作者要有效地達到助人目的,就必須掌握多種技術知識,包括調查研究的技術、口語和文字表達技術、現代資訊工具使用技術等。
(3)社會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社會工作是實務型的工作,它以一系列的具體活動將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聯結起來,利用多種資源去實現助人目標,這就需要社會工作者具備較強的能力,以下幾種能力對社會工作者來說是重要的。
①溝通與建立關系的能力。社會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也是與人一起工作,所以社會工作者要有良好的溝通和建立關系的能力。
②促進和使能的能力。服務對象因本身技能的問題或社會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而深陷不利處境,社會工作者要有能力把他們從不利處境中解脫出來,這就需要社會工作者有促進和使能的能力,協助服務對象改善其生活機會。
③評估和計劃的能力。面對服務對象的特定問題,社會工作者要對問題進行預估,了解問題的現狀和性質,確認并分析所遇問題可能給服務對象帶來的風險與傷害,制訂計劃,動員和合理分配資源,與服務對象一起有效地處理和解決問題。這要求社會工作者具備問題評估、服務計劃的能力。
④提供服務和干預能力。社會工作者的核心工作是向服務對象提供適當的服務,服務提供能力是其基本的能力。
⑤在組織中工作的能力。社會工作者是依靠組織化的運作來實現助人目標的,要能夠合理配置組織資源,有效地輸送社會福利資源,監督這一過程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有效地促進服務任務的完成。這都需要社會工作者具備在組織中工作的能力。
⑥發展專業的能力。社會工作者不是一般的服務提供者,而是運用專業方法助人并促進社會和諧及社會公平正義的專業力量。除了直接的助人活動外,社會工作者有責任去宣傳社會工作的價值觀,總結服務經驗,促進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
- 薩爾瓦多《國際經濟學》(第11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孫桓《機械原理》(第7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1小時高清視頻】
- 2020年傳播學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孫桓《機械原理》(第7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下冊)
-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杭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830翻譯與寫作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劉燕《園林花卉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2版)
- 2020年中國哲學史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馮達文《新編中國哲學史(下冊)》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張成福《公共管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修訂版)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620基礎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5版)課后習題詳解
- 國際關系學院外語學院359日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陳鈞輝《普通生物化學》(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