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下半年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保教知識與能力(幼兒園)
- 圣才電子書
- 5954字
- 2021-06-24 17:56:36
第五節 幼兒個性與社會性的發展
一、幼兒個性的發展
1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
(1)概述
①自我意識的概念
自我意識指主體對自己的意識,它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性形成水平的標志,也是推動個性發展的因素。
②自我意識的結構
a.自我認識。自我意識的首要成分或基礎是自我認識。自我認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
b.自我體驗。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表現稱之為自我體驗或自我感受,主要包括自尊感和自信感。
c.自我監控。自我意識在意志和活動方面表現為自我檢查、自我監督和自我控制。
(2)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
①幼兒自我評價的發展特點
a.從依從性評價發展到獨立性評價;
b.從片面、表面性評價發展到全面、深刻性評價;
c.從主觀性評價發展到客觀性評價。
②幼兒自我體驗的發展特點
a.幼兒的自我體驗從與生理相關的體驗向社會性體驗發展;
b.幼兒的自我體驗表現出易受暗示性;
c.幼兒的自我體驗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豐富,并有一定的順序性。
③幼兒自我控制的發展特點
學前兒童自我控制開始發生的年齡轉變期為4~5歲,自我控制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堅持性和自制力上。
(3)促進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策略
①在自我評價中樹立信心
a.多給幼兒具體而真誠的贊美;
b.多給幼兒公正客觀的評價;
c.多給幼兒提供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的機會。
②在自我體驗中享受成功
a.鼓勵幼兒的自主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b.創設表現機會,獲得成就感。
③在自我調節中增進交往
a.在日常生活中增強自我約束力,提高同伴交往的質量;
b.通過游戲等活動提高幼兒自我控制力。
【真題鏈接】
【例1.11 單項選擇題】讓臉上抹有紅點的嬰兒站在鏡子前,觀察其行為表現,這個實驗測試的是嬰兒哪方面的發展?( )[2015年上半年真題]
A.自我意識
B.防御意識
C.性別意識
D.道德意識
【答案】A
【解析】自我意識是指主體對自己的意識,它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監控。讓臉上抹有紅點的嬰兒站在鏡子前是對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測試。
2幼兒個性傾向性的發展
(1)含義與特征
個性傾向性是決定人對事物的態度和行為的動力系統,對一個人的心理與行為起著促進和引導作用。
個性傾向性的基本特征主要有:①個性積極性使人以不同的態度和積極性去組織自己的行動;②個性選擇性使人有目的、有選擇地對客觀世界進行反應。
(2)幼兒需要和動機的發展
①需要和動機的定義
需要是人腦對生理和社會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體現為一種不滿足感,或者是有獲得某種對象和現象的必要感。
動機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部動力。
②幼兒需要的發展
a.開始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整體結構;
b.優勢需要有所發展。
③幼兒活動動機的發展
a.從動機互不相干到形成動機之間的主從關系;
b.從直接、近景動機占優勢發展到間接、遠景動機占優勢;
c.從外部動機占優勢發展到內部動機占優勢。
(3)幼兒興趣的發展
①興趣的含義及其特點
興趣是人積極地接近、認識和探究某種事物并與肯定情緒相聯系的心理傾向。興趣有三個特點:指向性、情緒性和動力性。
②幼兒興趣發展的階段和特點
a.在興趣的范圍方面:對任何新鮮的事物都感興趣,對客觀世界充滿了好奇,什么都想看看,什么都想摸摸,但存在幾種優勢興趣,左右著孩子的行為。
b.在興趣的穩定性方面:幼兒興趣開始出現比較明顯的個別差異。
3幼兒個性心理特征的發展
(1)幼兒氣質的發展
①氣質概述
氣質是人的心理活動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動力特征,表現為心理活動的速度(如言語速度、思維速度等)、強度(如情緒體驗強弱、意志努力程度等)、穩定性(如注意集中時間長短)和指向性(如內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點和差異組合。
②氣質的類型
a.希波克拉底將氣質分成四種類型:膽汁質、多血質、抑郁質、黏液質。
b.巴甫洛夫的神經活動說將神經活動分成四種類型:強、平衡而靈活型,強而不平衡型,強、平衡而不靈活型,弱型。
③嬰兒氣質的表現
a.托馬斯、切斯將嬰兒氣質類型劃分為以下三種:容易型、困難型、遲緩型。
b.布雷澤爾頓(1969)將嬰兒氣質劃分為三種基本類型:活潑型、安靜型、一般型。
c.巴斯和普羅敏(1984)根據嬰兒在各種類型活動中的不同傾向性,將其劃分為活動性、情緒性、社會性和沖動性四種不同氣質類型。
④幼兒氣質的發展
a.穩定性。由于神經系統的類型就是人的氣質的生理機制,兒童生來就有某種氣質表現,這顯然是與神經系統的先天或遺傳特征有關,因此,氣質是個性中顯得比較穩定的方面,具有穩定性。
b.可塑性。由于幼兒期大腦神經系統尚未結束發育,再加上后天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幼兒氣質的類型或表現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變或被掩蔽。一旦條件允許和經過適當的激發,某些氣質又會重新展現出來。
⑤幼兒氣質的特點與教育
a.正確認識幼兒的氣質特點;
b.家長應根據幼兒的氣質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c.教師應根據幼兒的氣質特點開展良好匹配教育。
【真題鏈接】
【例1.12 單項選擇題】有的幼兒遇事反應快,容易沖動,很難約束自己的行動,這個幼兒的氣質類型比較傾向于( )。[2012年下半年真題]
A.多血質
B.黏液質
C.膽汁質
D.抑郁質
【答案】C
【解析】膽汁質的幼兒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易于沖動、反應迅速、思維敏捷,但準確性差,情緒強烈、外露,持續時間不長,很難約束自己的行動。A項,多血質的幼兒活潑、親切、主動,但可能輕率、膚淺、沖動。B項,黏液質的幼兒表現恬靜、沉著而穩重,但可能遲鈍、萎靡不振。D項,抑郁質的幼兒感情深刻而穩定,但表現的孤僻、羞怯、郁悶。
(2)幼兒性格的發展
性格是表現人對現實穩定的態度和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的個性心理特征。幼兒的性格特征主要有:①好動;②好奇、好問;③好模仿;④好沖動。
(3)幼兒能力的發展
①幼兒能力的結構
a.學前幼兒能力的結構是個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復雜的心理結構,在不同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是由多種成分結合而成的。
b.學前幼兒的能力,可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運動、操作能力和智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主導能力和非主導能力。
②幼兒能力發展的特點
a.操作能力發展最早,語言能力發展迅速;
b.模仿能力發展迅速,認知能力全面完成;
c.智力結構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化;
d.出現了主導能力的萌芽,開始表現出比較明顯的類型差異。
二、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1幼兒人際關系的發展
(1)幼兒親子關系的發展
①依戀的概念
依戀是幼兒尋求并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情感聯系的一種傾向,是幼兒與父母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情感上逐漸形成的一種聯結、紐帶或持久的關系。
②幼兒依戀的類型
艾恩斯沃斯將兒童的依戀模式分為安全型依戀、回避型依戀和矛盾型依戀,之后的研究者在其基礎上提出第四種類型“紊亂型依戀”。
③依戀對幼兒后期發展的影響
a.對幼兒認知的影響;
b.對幼兒情感及同伴關系的影響。
④建立良好親子依戀關系的策略
a.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間的母子接觸;
b.盡量避免父母親與孩子的長期分離;
c.父母對孩子發出的信號要作出及時、恰當的反應,并與孩子保持經常的身體接觸。
【真題鏈接】
【例1.13 單項選擇題】如果母親能一貫具有敏感、接納、合作、易接近等特征,其嬰兒容易形成的依戀類型是( )。[2017年下半年真題]
A.回避型依戀
B.安全型依戀
C.反抗型依戀
D.紊亂型依戀
【答案】B
【解析】兒童安全型依戀方式,更多得益于母親的敏感應對、積極反應、接納合作等。屬于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在陌生環境中,表現出明顯的焦慮、不安,易于將母親作為“安全基地”。而題干中所述的母親的特點更是促進了這種依戀方式的形成。
(2)幼兒的同伴關系的發展
①幼兒同伴關系的發展階段
3歲后,幼兒同伴交往的發展特點主要表現在:
a.3歲左右,幼兒游戲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會性的,幼兒以獨自游戲或平行游戲為主,彼此之間沒有聯系,各玩各的。
b.4歲左右,聯系性游戲逐漸增多,并逐漸成為主要游戲形式。在游戲中,幼兒彼此之間有一定的聯系,說笑,互借玩具,但這種聯系是偶然的,沒有組織的,彼此間的交往也不密切,這是幼兒游戲中社會性交往發展的初級階段。
c.5歲以后,合作性游戲開始發展,同伴交往的主動性和協調性逐漸發展。幼兒游戲中社會性交往水平最高的就是合作性游戲。在游戲中,幼兒必須服從一定的指揮,遵守共同的規則,要互相協作、尊重、關心與幫助,大家一起為玩好游戲而努力,如角色游戲、規則游戲等。
②同伴的作用
a.強化者。同伴以注意和贊揚的形式提供的強化影響著同伴相互作用的行為模式。
b.榜樣。兒童通過觀察同伴的行為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和各種不同的反應方式。
c.社會比較的參照。同伴對于兒童的態度、行為、自我概念等起到塑造的作用,這種社會性比較的過程是兒童自我形象和自尊心發展的重要基礎。
③影響幼兒同伴接納的因素
a.早期親子交往經驗。早期親子交往的狀況會影響到幼兒自身的安全感、對同伴的信任感、與人交往的方式、表達情感的方式等,這些無疑會影響到其與同伴的交往。
b.幼兒自身不可控的特征。幼兒的外表、姓名、年齡、性別等這些幼兒自身無法隨意改變的因素都會影響幼兒同伴接納的狀況。
c.社交技能。幼兒在與同伴交往中的社會行為是影響同伴接納程度的重要原因。研究發現,影響幼兒同伴交往的主要性格特點有:是否友好、幫助、分享、合作、謙讓,性子急慢、脾氣大小、活潑程度、愛說話程度和膽子大小等。
④四種社交類型的幼兒
a.受歡迎型幼兒;
b.被忽視型幼兒;
c.被拒絕型幼兒;
d.一般幼兒。
(3)幼兒師幼關系的發展
①師幼關系的類型及特征
a.師幼關系的類型
第一,斯拉夫(1988)和他的同事們在對3~4歲幼兒的師幼關系研究中發現,即使是受過較高層次專門訓練的教師與同一班級的單個孩子結成師幼關系時,也有這樣一些鮮明的類型區別:溫暖型、參與型、支持型、沖突型和控制型。
第二,皮恩特(1994)從情感與行為兩個維度將師幼關系分成兩種模式:積極的關系和有障礙的關系。
第三,布羅菲從教師角度出發,將師幼關系分為:親近型、關心型、漠不關心型、拒絕型。
第四,李紅(2007)結合我國幼兒園的實際,從師幼接觸的性質,將師幼交往分為三種類型:親密型、緊張型和淡漠型。
b.師幼互動的基本特征
師幼互動指基于教師與幼兒交往而發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響。師幼互動的基本特征有:教育性、交互性和連續性、網絡性、組織化和非正式化相結合。
②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的策略
a.教師應尊重孩子,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孩子;
b.敏銳地捕捉幼兒發出的信息,并能做出積極的反饋、支持和引導;
c.不斷探索建立良好師幼關系的方法與途徑。
2幼兒社會行為的發展
(1)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①親社會行為的含義
親社會行為是指一個人幫助或打算幫助他人或群體的行為及傾向,具體包括分享、合作、謙讓、援助等。
分享是指孩子與同伴分享玩具、事物等;合作是指孩子與同伴協同完成某一活動;謙讓是指與同伴發生沖突時能夠先滿足對方;援助是指在他人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
②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階段和特點
a.親社會行為的萌芽(2歲左右)。研究證明,2歲左右,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即已萌芽。
b.各種親社會行為迅速發展,并出現明顯個別差異(3~6、7歲)。這一時期的特點主要有:第一,合作行為發展迅速;第二,分享行為受物品的特點、數量、分享對象的不同而變化;第三,出現明顯的個性差異。
③影響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因素
a.社會生活環境。包括社會文化和電視媒介。
b.幼兒日常的生活環境。主要包括:第一,家庭是兒童形成親社會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父母自身的親社會行為成為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父母的教養方式是關鍵因素。第二,同伴相互作用。
c.移情。移情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場上,體驗他人的情緒情感,它是導致親社會行為的根本的、內在因素。
④促進幼兒移情能力發展的策略
a.學會識別他人的情緒,是孩子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礎;
b.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是孩子移情能力發展的重要環節;
c.引導換位思考及聯想,是孩子移情能力發展的關鍵。
【真題鏈接】
【例1.14 單項選擇題】渴望同伴接納自己,希望自己得到老師的表揚,這種表現反映了幼兒( )。[2013年下半年真題]
A.自信心的發展
B.自尊心的發展
C.自制力的發展
D.移情的發展
【答案】B
【解析】A項,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能力自我發展的肯定,不當選。B項,自尊心是指個體對自己所持有的評價,它表達的是一種肯定或否定的態度,表明個體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價值的。題干中,渴望同伴接納自己、希望得到教師的表揚屬于幼兒自尊心發展的需要,當選。C項,自制力是一種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不當選。D項,移情是指一個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覺和思想的心理現象,包括認知和情緒兩個成分,不當選。
(2)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發展
①攻擊性行為的含義
攻擊性行為是一種以傷害他人或他物為目的的行為,包括直接的身體傷害(打人)、言語傷害(罵人、嘲笑人)和間接的、心理上的傷害(如背后說壞話、造謠誣蔑)。
②攻擊性行為的分類
從攻擊性行為的意向性來分,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
a.目的性攻擊,源于憤怒的情緒,目的是給他人造成痛苦或傷害,并以此為樂;
b.手段性攻擊,也存在傷害他人的動機,但傷害是為了達到其他目的,而不是給他人造成痛苦。
③幼兒攻擊性行為發展的特點
a.攻擊行為的起因。年齡小的幼兒較多因為物品和空間的爭奪而產生攻擊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游戲規則、行為規范等社會性問題引起的攻擊所占比率逐漸增多。
b.攻擊行為的方式。年齡小的幼兒比年齡大的幼兒更多地采用身體攻擊;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攻擊的比率逐漸下降,言語攻擊所占的比率逐漸增多。
c.攻擊行為的類型。年齡小的幼兒工具性攻擊多于敵意性攻擊;隨著年齡的增長,敵意性攻擊所占的比率逐漸超過工具性攻擊。
d.攻擊行為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在幼兒園里,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攻擊事件。
④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
a.模仿學習。主要包括:父母的懲罰和大眾傳播媒介上的攻擊性榜樣。
b.經驗積累與強化。某些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其與周圍的人或物交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的,其中他在這一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c.挫折。攻擊性行為產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研究表明,一個受挫折的孩子比一個心滿意足的孩子更具攻擊性。
⑤應對策略
盡量滿足兒童合理的心理需要。努力提供宣泄內心壓力的多種途徑,要努力創造各種機會,讓兒童宣泄其內心的緊張情緒,以降低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
【真題鏈接】
【例1.15 單項選擇題】幼兒園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主要途徑是( )。[2014年上半年真題]
A.人際交往
B.操作練習
C.教師講解
D.集體教學
【答案】A
【解析】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是指幼兒在其生物特性基礎上,學習社會角色,獲得社會性需要、態度、價值,發展社會行為,由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人際交往在促進幼兒的社會化發展的過程中起主要作用,也是最主要的途徑。
- OCA/OCP認證考試指南全冊(第3版) Oracle Database 12c(1Z0-061,1Z0-062,1Z0-063) (計算機與信息)
- 2019年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輔導教材-港澳臺導游基礎知識
- 2020年復旦大學856經濟學綜合基礎考前沖刺最后三套卷
- 國家教師資格考試通用教材: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
- 經濟基礎知識十年真題精析(初級)(2016版)
-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十年真題精析(中級)(2016版)
- 2015銀行專業人員職業資格考試真題分章練習·沖刺模擬試卷:銀行業專業實務個人理財
- 202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行政職業能力》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銀行管理講義·真題·預測全攻略
- 2019年國際貨運代理《國際海上貨運代理理論與實務》章節練習題詳解
- 《物業管理基本制度與政策》命題點全面解讀
- 2019年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招聘考試《黃河基礎知識》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
- 2019年全國中級導游資格考試《漢語言文學知識》考點歸納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VR與3D教育藍皮書
- 房地產估價師《房地產基本制度與政策(含房地產估價相關知識)》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