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08年復旦大學856經濟學綜合基礎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4×5分)

1抽象勞動

答:抽象勞動指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腦力和體力支出即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是相對具體勞動而言的,它是從抽象形態分析勞動,拋開了勞動的具體形式。抽象勞動是勞動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生產所特有的范疇,商品生產的歷史性決定了形成價值的抽象勞動的歷史性。

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實體。商品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但是只有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經濟關系中,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才形成價值,具體勞動才需要還原為抽象勞動。因此,抽象勞動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經濟關系的理論概括,是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

2固定資本

答:固定資本是指以廠房、機器設備、生產工具等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產資本。生產資本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依據是二者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價值周轉方式不同。固定資本的特點是,在生產過程中,其物質形態全部參與生產過程,而價值卻是逐步轉移到新產品中的。這部分資本在使用價值形態上全部投入生產過程,并可以較長期地在多個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直至其使用價值需要更新為止,它們的價值也就根據其使用價值的逐漸損耗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漸轉移到所生產的產品中去,并隨著商品的出售而以貨幣形式逐漸收回,直至使用價值使用壽命的結束,其價值才全部轉移完畢。由于固定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價值轉移的特點,固定資本的更新必須通過設立折舊基金來進行,即按照固定資本磨損程度而逐年提取貨幣準備金。

3無拋補利率平價

答:無拋補利率平價是關于遠期匯率決定和變動的理論。無拋補利率平價的基本思想是:投資者可以將本國貨幣投放國內市場,按國內利率取得收益;也可將本國貨幣按即期匯率換成外幣,投放國外市場,按國外利率取得收益,再將這一收益按遠期匯率折合成本幣。兩種收益比較的結果是投資者選擇貨幣投放方向的依據。從這個角度分析,在投資者追求貨幣收益最大化的動機下,國內外利差、即期匯率等因素決定了遠期匯率。

假設用id表示國內利率,if表示國際利率,Rs表示即期匯率,Rf表示遠期匯率,并且匯率采用直接標價法。由于投資者追求貨幣收益最大化,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關系為:Rf/Rs=(1+id)/(1+if)。

4產業內貿易模型

答:產業內貿易模型是針對國際貿易實踐中出現的一種和傳統貿易理論的結論相悖的新現象而提出的國際貿易理論,即國際貿易大多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而不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而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又出現了既進口又出口同類產品的現象。

產業內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同時出口和進口同類產品,或者說,貿易雙方交換的是同一產業所生產的產品。有關產業內貿易的理論一般涉及產品的差異性、規模經濟、壟斷競爭或寡占行為以及跨國公司的活動等等。由于產業內貿易理論涉及的范圍很廣,建立的模型要適用于不同的條件,所以可能出現的模型就會比產業間貿易模型多得多。

二、選擇題(2×5分)

1廠商的生產函數為f(x,y,z)=min{x3/y,y2,(z4-x4)/y2}。那么,對于該廠商而言,它具有怎樣的規模報酬特征?(  )

A.規模報酬不變

B.規模報酬遞增

C.規模報酬遞減

D.無法判斷

【答案】B

【解析】令λ>1,則有:

f(λx,λy,λz)=min{(λx)3/(λy),(λy)2,[(λz)4-(λx)4]/(λy)2}=min{λ2x3/y,λ2y2,λ2(z4-x4)/y2}=λ2min{x3/y,y2,(z4-x4)/y2}=λ2f(x,y,z)

因為λ>1,則f(λx,λy,λz)=λ2f(x,y,z)>λf(x,y,z),所以生產函數是規模報酬遞增的。

2在下面哪一種經濟體中,貨幣政策將會對產出產生最大的影響?(  )

A.有固定匯率的小型開放國經濟

B.有浮動匯率的小型開放國經濟

C.有固定匯率的大型開放國經濟

D.封閉經濟

【答案】B

【解析】假定資本完全流動,BP曲線是一條水平直線,利用IS-LM-BP模型可以知道,貨幣政策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的效力大于固定匯率制度。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必須維持匯率穩定,影響了貨幣政策效力。浮動匯率的開放經濟會通過凈出口變化和資本流動加強貨幣政策效力,從而,貨幣政策在浮動匯率的開放經濟中的效力大于封閉經濟。

三、問答題

1不完全信息和不對稱信息有差別嗎?請說明。(10分)

答: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并不相同,兩者是有區別的。

(1)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場的供求雙方對于所交換的商品不具有充分的信息。例如,消費者并不完全清楚要購買的商品的質量,生產者也并不完全清楚市場上究竟需要多少本企業的產品,也不完全知道可供給的數量,做出最有利選擇的所有生產技術和所能使用的最合算的全部生產要素。這里的信息不完全不僅是指那種絕對意義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認識能力的限制,人們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發生的或將要發生的任何情況,而且是指“相對”意義上的不完全,即市場經濟本身不能夠生產出足夠的信息并有效的配置它們。

(2)不對稱信息指市場上的某些參與者擁有信息,但另一些參與者不擁有信息。信息不對稱可視為信息不完全中的一種情況,即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具有更多的有關經濟的信息。例如,工人比雇主更清楚自己的生產能力和工作努力程度,廠商比消費者更了解自己產品的質量。需要說明的是,信息不對稱不僅是指人們常常限于認識能力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發生的或將要發生的任何情況,更重要的是指行為主體為充分了解信息所花費的成本實在太大,不允許他們去掌握完全的信息。

綜上所述,信息不完全是指經濟行為主體在決策時面臨信息不充分的約束;而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雙方對于交易對象的信息掌握和了解程度不同。信息不對稱可以理解為一種特殊的信息不完全。

2閱讀下面的材料,回答問題:(共15分)

經濟學里有一個“機制設計”的經典案例,講的是7個人落到了一個荒島上,救援的船要一周以后才能到來,這期間他們只能靠一袋米每天熬粥度日,于是“如何分粥”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大家坐在一起討論,幾種備選方案如下:

(1)每天抽簽,由抽中的人出面主持分粥;

(2)大家輪流,每天一個人負責分粥;

(3)由大家推選一位“公正”的人負責每天分粥;

(4)如何產生主持分粥的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主持分粥的人每天分好7分粥,必須要等其他人把粥都拿走之后,他喝剩下的那一份。

你覺得哪種分粥方案比較好?為什么?

假定后來大家用某個選定的方案終于活下來,等到了救援船只,大家在熱烈慶祝生還的時候,那個聰明的機制設計者說:“看,人類的智慧是多么偉大!只要我們努力,總可以設計出好的制度來確保大家的福利!我回去以后就去競選總統,你們可以做公務員、做社會精英嘛,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成功的‘機制設計’建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這時其他人都不說話,好像都在思考什么。你認為他的話有道理嗎?島上的經驗對現實社會有幫助嗎?“機制設計”的思想對于經濟制度(乃至整個社會制度)的變革有怎樣的弊端?請簡要說明你對這類問題的看法。

答:(1)第四種分粥方案比較好。

因為前面三種分粥方案都不同程度存在問題,都可能出現分粥不均,降低社會福利的現象。在第四種分粥方案中,主持分粥的人最后吃粥的機制促使分粥的人最大化社會福利,并且這是基于自身福利最大化基礎上的社會福利最大化,將個體和社會利益統一化。分粥的人有動機去研究每個人對粥的需求量,將粥分成份量合適的7份,其他6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一份,最后主持分粥的人得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份。

(2)機制設計者的話沒有道理,但島上的經驗對現實社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特定、局部、個別問題上,人類可以通過機制設計優化社會福利,但是斷言完全通過機制設計建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是不現實的。制度經濟學表明,許多社會制度是逐步演化而來的,而不是人類設計的。

機制設計的思想對于社會制度的變革有利有弊,機制設計可以比較快的建立一套行為規則,統一行為人的行動。但是,人類設計出來的制度一般通過表決制或決定制予以通過建立,因而難免與實際情況有所不符合,損害部分社會成員的利益。

通過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有理由認為:社會制度是逐步演化而來的,但是,人類理性在制度演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事實上,這個觀點與馬克思的社會合力的觀點相似。社會制度的演化是社會合力的結果,而不僅僅是某個聰明的設計者個人設計的結果,不過聰明的設計者對社會制度的演化所作的貢獻可能大于其他人,并且流芳百世。同時,盡管社會制度是演化而來的,但是人類對社會制度的理性思考、局部改進在社會制度演化過程中起著基礎性作用。

3假定一個國家的生產函數可以表示為Y=AKαL1α,請回答以下問題:(共15分)

(1)將該國的GDP增長率表示為資本增長率、勞動增長率和技術進步率的函數。(共4分)

(2)A國和B國的統計數據如下表所示,請計算兩個國家的技術進步率(6分),并分析和評價兩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和增長績效。(5分)

解:(1)該國的GDP增長率:

化簡可得:

用g表示經濟增長率,n表示勞動增長率,k表示資本增長率,a表示技術增長率,則:

g=a+αk+(1-α)n

(2)由表中數據可得,A國和B國的GDP、資本和勞動的增長率如下表所示:

表1 A國和B國的GDP、資本和勞動的增長率

同時,由于α未知,所以必須對其進行估計。

由(1)可知技術進步率a=g-αk-(1-α)n。

根據表1,將g=20%,k=20%,n=20%代入a=g-αk-(1-α)n,可得A國技術進步率gA=0;

將g=5%,k=10%,n=0代入a=g-αk-(1-α)n,可得B國技術進步率gB=5%-α×10%。

由Y=AKαL1-α可知:

對B國而言,αB≈(210-200)/(1100-1000)×(1100+1000)/(200+210)≈0.51;

所以gB=5%-0.51×10%=-0.1%。

從以上計算可知:A國的全要素增長率為0,其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生產規模的擴大(即勞動和資本投入的不斷提高)來實現的;而B國的全要素增長率接近于0,為負數,表明該國并沒有出現技術進步、制度創新等引致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相反可能由于制度方面等原因,出現了經濟發展的障礙和阻力。

4解釋里昂惕夫悖論。(25分)

答:(1)里昂惕夫悖論的概念

按要素稟賦理論,在國際分工中,一國應出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充裕要素生產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相對稀缺要素生產的產品。在這樣的觀點下,一般認為,美國是一個資本充足,但勞動力相對不足(高工資率)的國家,因此,美國在生產、出口機器設備等資本密集型產品方面應具有相對優勢,進口的則應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對美國的對外貿易進行經驗檢驗,得出資本資源充裕的美國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多于進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又大于出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這個結論嚴重違背了要素稟賦理論,因此被稱為里昂惕夫悖論。

(2)里昂惕夫悖論的四種解釋

里昂惕夫發表其驗證結論后,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反響,并掀起了一股驗證、探討里昂惕夫悖論的熱潮。對于里昂惕夫悖論,主要有以下四種解釋:

人力資本

1956年,里昂惕夫在一篇論文中對于自己做出的“反論”給予了理論說明,提出了勞動力非同質的結論,即復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倍加,從而指出了H-O模型前提中的缺陷。在此基礎上,美國經濟學家基辛對這個問題進一步加以研究。他將美國企業職工區分為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指不熟練和半熟練工人)。他根據這兩大分類對14個國家的進出口商品結構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資本較豐裕的國家傾向于出口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資本較缺乏的國家傾向于出口非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美國經濟學家凱恩發現美國的出口以物質資本加人力資本密集型商品為主,該發現支持了H-O定理。

自然資源

該解釋認為,一些自然資源密集型的產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資本密集型的。考慮到美國的某些自然資源如石油是相對稀缺的,從自然資源角度看,如果剔除美國進口的稀缺的自然資源,就可以解釋美國為什么進口的是資本密集型商品。

要素密度逆轉

要素密度逆轉是指同一種產品中要素的比例在不同的國家會有極大不同,如某些產品在落后國家屬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在一些發達國家卻屬于資本密集型產品。要素密集度逆轉原因在于當要素價格發生變化時,某種產品比另一種產品更容易進行要素替代。

需求逆轉

在要素稟賦理論中,兩國消費者偏好被假設完全相同。事實上,兩國消費者偏好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存在一定的需求差異。基于需求逆轉,里昂惕夫悖論可以這樣解釋:雖然美國的資本比較充裕,但如果美國消費者的消費結構中資本密集型商品(以制成品為主)占據絕大部分比重,那么美國則有可能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

四、計算題(25分)

假定企業F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它的生產技術為y=f(x1,x2),其中x1和x2是F所采用的兩種要素投入,我們假定這兩種要素所處的市場為完全競爭的,它們的價格分別為w1和w2。另外,企業F的產品所處的市場也是競爭性的,F只能以市場所確定的價格P進行銷售。

(1)請寫出利潤最大化企業F的目標函數。

(2)給出該目標函數的一階條件,以及二階充分條件。

(3)寫出成本最小化問題,給出該問題的一階條件。

(4)證明:利潤最大化的企業F必定是成本最小化的。

(5)假設(3)可以給出成本函數c(y)。請根據此成本函數寫出新的利潤最大化企業F的目標函數,以及相應的優化一階條件和二階條件。

(6)根據(1)~(5)的提問邏輯,請給出你對(3)中Lagrange乘子λ的理解。

解:(1)在市場價格P的條件下,利潤最大化企業F的目標函數為:π=Pf(x1,x2)-w1x1-w2x2

(2)目標函數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即:

 

二階條件是:Pf1″(x1,x2)<0,Pf2″(x1,x2)<0。

(3)成本最小化函數為:

企業成本最小化問題的拉格朗日函數為:L=w1x1+w2x2+λ[q0-f(x1,x2)]。

從而可得一階條件為:

 

(4)由利潤最大化的條件可得:

由成本最小化的條件可得:

由此可知:成本最小化與利潤最大化的條件相同,所以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必定成本最小化。

(5)給定成本函數c(y)條件下,利潤最大化企業的目標函數為:π=Py-c(y)。

目標函數的一階條件是:Py′-c′(y)=0,二階條件是:Py″-c″(y)<0。

(6)根據(1)~(5)的邏輯,(3)中的拉格朗日乘子就是完全競爭市場上產品的價格。

五、論述題(30分)

試述剩余價值的兩大部類和三次產業劃分法的聯系與區別。

答:(1)兩大部類的劃分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根據社會總產品的最終用途將整個社會生產劃分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其中,第一部類()指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總和,其產品進入生產領域;第二部類()是指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的總和,其產品進入生活消費領域。

(2)三次產業劃分法

三次產業是按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歷史發展序列和社會分工的發展過程來劃分的,它同時反映了社會生產的歷史階段和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按照三次產業的分類:第一產業主要指農業,包括直接以自然物為勞動對象的農、林、牧、漁等行業;第二產業主要指工業,包括制造業、建筑業等在內的對初級產品進行加工的行業;第三產業主要指服務業,如運輸、通信、商貿、旅游、金融保險、醫療衛生、公用事業、文化娛樂、科技教育、新聞出版等行業。

(3)兩大部類和三次產業劃分法的聯系

兩大部類的對象是物質產品,因此有必要擴展其內涵。正如可以把物質產品的價值區分為c、v、m一樣,非物質的產品即服務的價值也可以區分為c、v、m。

為全面反映現代社會生產的結構,在研究兩大部類生產的比例關系和社會生產的實現過程時,完全可以而且應該根據服務產品的最終用途,把為生產提供的服務納入第一部類,把為生活提供的服務納入第二部類。這樣,所有的物質生產和服務生產就構成社會總生產,社會全部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就構成社會總產出。在這個意義上,兩大部類就有了新的內涵,這一新的內涵為全面認識社會再生產運動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

(4)兩大部類和三次產業劃分法的區別

從方法論上看,兩大部類較三次產業更為抽象,兩大部類采用理論上抽象的方法,而三次產業是對現實部門、行業的歸類;

從分類的依據看,兩大部類的劃分依據產品的最終用途,三次產業的劃分依據生產部門產生和發展的序列;

從涵蓋面看,兩大部類以社會總產品概念涵蓋一切物質生產部門,三次產業以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包容社會所有生產部門,特別是包括服務業;

從計算口徑看,兩大部類包括了原材料等中間產品在內的所有物質產品,三次產業則只統計各部門的增加值(即不包括構成當年新產品實體的原材料價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安县| 桃源县| 泉州市| 河东区| 巴彦县| 清流县| 宿迁市| 余姚市| 东山县| 宿松县| 淄博市| 新干县| 庄河市| 普洱| 佛坪县| 富平县| 临潭县| 雅江县| 天镇县| 民丰县| 广南县| 义马市| 柳河县| 思南县| 会昌县| 阳高县| 娄底市| 塔河县| 南岸区| 阳原县| 广水市| 柳林县| 托克逊县| 临安市| 沙坪坝区| 滦南县| 武宁县| 兰州市| 彭泽县| 伊川县| 昭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