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07年復旦大學856經濟學綜合基礎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

1超額利潤

答:超額利潤指企業獲得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利潤。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勞動生產率高于該生產部門的一般水平,其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按社會生產價格出售商品,就獲得超過平均利潤的利潤。當新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被普遍采用時,商品的社會生產價格就因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而下降,原來采用新技術及先進管理方法的企業就不能再獲得超額利潤。但另一些使用更加新的生產技術的企業,又會獲得超額利潤。超額利潤刺激生產者采用新技術,改善經營管理,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但又有使生產者為了保持超額利潤而保守技術秘密、阻礙生產和技術發展的一面。

2國際收支的J型調整曲線

答:貶值的時滯效應是指,當一國的貨幣當局采取使本幣貶值的調整政策以后,實際部門貿易量的調整需要有一個過程。本國匯率變動的瞬間到實際部門進出口數量的調整與隨之而來的國際收支均衡的恢復之間產生一個時間上的差滯。貶值的時間差滯的存在使得國際收支的調節過程與匯率的變動在時間上并不是同步的(匯率調整在前,貿易收支調整在后),于是便有了著名的國際收支調整的“J型曲線”。

圖1 J曲線

如圖1所示,假定在t0時期,本國存在較為嚴重的經常項目的逆差,即TB為負。為了平衡本國的國際收支,貨幣當局決定實行貨幣貶值。但是,在本國貨幣貶值的最初時期,由于大量在貶值前就已簽約的貿易合同的存在,因此,在這個時期,本國貨幣的貶值是不會立即對本國貿易量,從而對本國的國際收支產生影響的。如果該國所有貿易合同的期限都是相同的,那么該國的國際收支只有到t1時間簽署新的貿易合同時才能得到改善,也只有在t2時間才能得到平衡,并逐步進入經常項目順差的領域。

二、選擇題

1假設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為u(x,y)=ln(x0.5+y),同時消費者所面臨的商品空間由商品x和商品y構成。在二維的商品空間中,如果我們以y的數量為縱軸,以x的數量為橫軸,那么消費者在此商品空間中的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為( ?。?。

A.-1/(2x0.5

B.-(y+x0.5)/(2x)

C.-1/(2x0.5+1)

D.-(y+x0.5)/(2yx0.5

【答案】A

【解析】無差異曲線的斜率等于兩種商品邊際效用比值的負數。由效用函數得MUx=0.5x0.5/(x0.5+y),MUy=1/(x0.5+y)。因此,無差異曲線的斜率k=-MUx/MUy=-1/(2x0.5)。

2地主A擁有一塊土地的所有權,他雇用農民B和C在其土地上進行生產。地主A和農民B、C訂有合約,根據合約,地主A每年支付農民B和C一個固定工資W。對此,經濟學家Cheung認為,固定工資加土地產出提成的合約形式能更好地激勵農民努力勞動,同時還有助于地主和農民之間進行恰當的風險分擔。請問Cheung所提出的合約形式期望解決以下哪種問題?( ?。?/p>

A.道德風險(Moral Hazard)

B.搭便車(Free Rider)

C.信息甄別(Information Screening)

D.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

【答案】A

【解析】農業生產的一個特征是:地主監督農民生產過程中的勞動投入非常困難,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因為地主無法監督農民生產中的行為。但是如果采用固定工資加土地產出提成的合約形式,那么農民的收入就與他的勞動付出相關了。農民投入勞動多一點,產出過一點,提成也就多一點。因此,農民會更加努力勞動。因此,固定工資加土地產出提成的合約形式解決了固定工資所導致的道德風險。

三、簡答題

1為什么說貨幣的出現改變了商品交換的形式,也加深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

答:(1)價值形式是指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亦即交換價值。它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

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指一種商品的價值簡單地、偶然地表現在同它相交換的另一種商品上。這種價值形式反映了原始社會末期偶然的商品交換關系。用公式表示為:一只羊=4把斧子。其中,前一種商品處于相對價值形式上;后一種商品處于等價形式上。前一種商品的價值偶然地被后一種商品的使用價值所表現。

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指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在從商品界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上。這種價值形式反映著對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交換困難的解決。

一般價值形式同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第一,任何商品的交換,都必須以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為媒介方能完成;第二,由于商品價值的表現既簡單又統一,所以價值作為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這一本質屬性得到了完全的表現。

貨幣形式指一般等價物固定在貴金屬即黃金或白銀上。貨幣形式同一般等價形式的區別是:在一般價值形式中,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而在貨幣形式中,一般等價物固定地由金銀來充當。

(2)貨幣形式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完成形式。貨幣出現后,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用貨幣來表現。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就發展成為商品和貨幣的對立。貨幣產生后,商品交換中個人過程和社會過程的矛盾獲得解決,對商品購買者來說,他用貨幣購買有特定使用價值的商品,只是個人過程;而對商品出賣者來說,他要把自己的商品實現為作為價值化身的貨幣,是一種社會過程。由于貨幣具有流通手段這一基本職能,使商品交換出現了買和賣兩種行為,打破了商品交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統一,可能會引起買賣脫節,從而加深了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誘發經濟危機;另外,因為貨幣具有支付手段職能,所以會形成一系列支付關系的鏈條,如果鏈條上的某一環節斷裂就可能引發債務危機。因此,貨幣的出現改變了商品的交換形式,也加深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

2簡述需求偏好變化時的產業內貿易模式。

答:產業內貿易是一種不同于新古典貿易理論的貿易模式。新古典貿易理論認為資源稟賦的差異是貿易的基礎,而產業內貿易理論認為:規模經濟、產品差別和需求多樣化、壟斷競爭也會引起貿易。一般而言,由這三個因素形成的貿易稱為產業內貿易。

(1)需求偏好變化時的產業內貿易模式的基礎是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是指通過生產規模擴張而引起經濟效益增加的現象,即隨著產量的增加,長期平均成本下降。在封閉經濟條件下,市場容量有限,廠商無法獲取全部的規模經濟。如果能夠拓展國外市場,擴大產量,那么可以獲取規模經濟。因此為了獲取規模經濟,必須擴大市場容量,降低平均成本。

(2)規模經濟引起的貿易模式

假設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這里的完全相同包括生產技術、消費偏好、規模、資源稟賦等方面。規模經濟使得兩個國家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凸向原點。根據這個假設,兩個國家進行專業化分工與貿易合作,則可以把兩個國家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加總,得到世界生產可能性曲線,如圖2所示。

圖2 規模經濟與貿易

世界無差異曲線為I1,帕累托均衡點為E點(M1max,M2max),整個世界得到規模經濟的好處。如果兩國不實行專業化生產和國際貿易,那么單個國家的均衡解為(M10,M20),世界的均衡解為(2M10,2M20),由于兩國都存在規模經濟,所以:2M10<M1max,2M20<M2max。所以,新均衡解E1低于專業化生產的均衡點E點。因此規模經濟喪失,世界福利下降。

(3)需求偏好變化時的規模經濟產業內貿易模式

現在假設一國(簡稱甲國)的需求偏好不變,另一國(簡稱乙國)的需求偏好發生變化,假設乙國居民更偏好于商品M1,因此世界對商品M1的需求增加,對商品M2的需求減少。盡管需求偏好不完全相同,但是這不改變世界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即供給結構不發生變化。因此,根據簡單的供求理論可知商品M1的價格上升,商品M2的價格下降。根據需求偏好相同時的邏輯可以證明,需求偏好不同的條件下,專業化生產和國際貿易仍然使得甲乙兩國和世界總體的福利水平都高于封閉經濟條件的福利水平。

但是,不同國家從專業化生產和國際貿易中獲得的收益是不同的。假設由于歷史因素,甲國專業化生產M1,而乙國專業化生產M2。由于M1的價格上升,因此,與需求偏好相同相比,甲國的福利水平上升,即其福利水平既高于封閉經濟的福利水平,也高于需求偏好相同下的福利水平;由于商品M2的價格下降,所以乙國的福利水平下降,但是仍然大于封閉經濟的福利水平。

3盧卡斯供給曲線y=y*+α(p-pe)表明,當實際物價水平高于預期物價水平時,實際產出將高于自然律水平,即實際產出和實際物價正相關。你能想出幾種可能的機制解釋這種關系?請簡要說明。

答:(1)盧卡斯供給曲線是在理性預期假設下推導出來的。理性預期指經濟活動參與者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來預期經濟變量。參與者利用理性預期并不表示他不會犯錯,而是說他不會重復犯錯。

(2)實際產出和實際物價正相關的一個可能機制是:廠商在觀察到自己產品價格變化時,他不能確定是總價格水平發生了變化,還是自己產品的相對價格發生了變化,因此他會認為總價格水平發生了部分變化,自己產品的相對價格也發生了部分變化?,F在假設,廠商觀察到了自己產品實際價格比預期價格高,由于他不能確定是總價格變化,還是相對價格變化,所以他會認為相對價格上升了一點,總價格上升了一點,因此他會增加產量,這就是不完全信息模型。

(3)實際物價水平高于預期物價水平時,實際產出將高于自然律水平,這個結論的另一個可能機制是:由于工人并不能掌握關于物價水平P的全部信息,他總是根據W/Pe決定勞動供給,即Ls=Ls(W/Pe),因為W/Pe=(W/P)(P/Pe),當P>Pe時,W/Pe>W/P,即工人的預期實際工資高于真實的實際工資,他們會擴大勞動供給,使產出與價格水平同向變動。

四、論述題

1社會平均利潤率形成的原因和機制。

答:(1)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理,活勞動是創造包括利潤在內的新價值的源泉。馬克思把用于勞動力的資本(即能夠使價值量發生變化、使資本增殖的資本)定義為可變資本,用v表示;以生產資料形式表現的資本(在生產中僅僅轉移原有價值而不能創造新價值)定義為不變資本,用c表示。

(2)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資本主義價值增殖過程即是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而這一過程,又是生產資料中的舊價值的轉移過程和新價值的創造過程的統一。剩余價值就是由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剩余價值率指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剩余價值率表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3)當剩余價值不被看成是可變資本的產物而被看作是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它就轉化成了利潤(p)。利潤本質上是剩余價值。利潤率(p′)是指利潤同生產資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為:p′=p/k=m/(c+v)。

利潤率是剩余價值率的轉化形式,是同一剩余價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出來的另一種比率。剩余價值率是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而利潤率是剩余價值同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

(4)從上面的定義看來,利潤率同剩余價值率成正比,剩余價值率越高,利潤率越高。即同量資本由于投資在不同的生產部門,而有不同的利潤率,獲得數量不等的利潤。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階段,不同部門的利潤率的高低差別確實存在。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到較高階段出現了這樣的趨勢: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這就是平均利潤,從而形成社會平均利潤。

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率不同,是利潤平均化的前提。利潤率平均化是資本本性的要求。在不同的生產部門中,如果剩余價值率相同,由于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不同,應是利潤率高低不同。那些資本有機構成低或資本周轉速度快的生產部門,利潤率比較高,反之則較低。即同量資本由于投在不同的生產部門而有不同的利潤率,獲得數量不等的利潤。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到較高階段,出現了這樣的趨勢: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利潤既然表現為預付總資本的產物,因而利潤在數量上就要同全部資本相聯系,等量資本要求獲得等量利潤。在現實經濟中,各部門的資本家,無論從事哪一種商品生產,都能夠大體上獲得與他們的資本量相應比例的利潤,即同量資本應獲得同量利潤。

平均利潤是通過部門之間的競爭形成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各生產部門由于資本有機構成不同或資本周轉速度不同,其利潤率不同。在利潤率不同的情況下,等量資本不能獲得等量利潤。這同資本的本性相矛盾,于是便發生了資本的轉移。資本由利潤率低的部門轉向利潤率高的部門。這種轉移必然引起各部門生產比例的變化,進而引起各部門的商品在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最終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化。原來利潤率較高的部門,由于新的資本的涌入,生產的擴大,商品的增加,價格的降低,其利潤率必然趨向于下降;原來利潤率較低的部門,由于許多資本的撤出,生產的縮小,商品的減少,價格的上漲,其利潤率必然趨向于上升。資本轉進轉出,不斷分配,直到各個部門能夠大體上形成平均利潤率的時候才會大致地停止下來。平均利潤率形成后,資本家就可以實現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

平均利潤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全社會的剩余價值被各個部門的資本家重新分配的過程。平均利潤率形成之后,資本有機構成高或資本周轉慢的部門,所獲得的平均利潤率高于本部門創造的剩余價值量;資本有機構成低或資本周轉快的部門,所獲得的平均利潤量低于本部門創造的剩余價值量。但是就整個社會來看,平均利潤總量同剩余價值總量相等。因此,不同剩余價值率的產業部門獲得的利潤率是相同的,都獲得平均利潤率。

綜上所述,社會平均利潤率形成的原因是: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形成的機制是:競爭引起資本在部門間的轉移。

2國際分工的發展及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答:國際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它是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國民經濟內部的分工超越國家界限廣泛發展的結果。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基礎。

(1)國際分工的演變

國際分工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兩個重要階段:縱向分工和橫向分工。

縱向分工是國際分工的初期階段,它是不同國家在產業間進行分工。在資本主義向世界范圍內擴張的早期,由于資本主義國家擁有工業技術的優勢,其他國家自然資源豐富,因此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工業產品生產,去換取其他國家的初期產品,比如農產品、礦產品等。

橫向分工是國際分工的高級階段,它是不同國家在產業內進行分工。在二戰后,國際分工向縱深方向發展。以前欠發達國家經過一段時間,工業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新發展起來的國家努力進行產業升級,在同一個生產領域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競爭。

(2)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的發展速度。國際貿易的發展與國際分工的發展呈現著一種正相關關系,即在國際分工發展比較快的時期,國際貿易發展得也比較快;相反,在國際分工發展緩慢時期,國際貿易發展也較慢,甚至處于停滯狀態。因此,國際分工是國際貿易發展的主動力。

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的地理方向。各貿易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與其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有關。國際分工歷史表明,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中心地位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中也占據主要地位。

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國際貿易商品結構即各類商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構成及其在總的商品貿易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國際分工發展的作用,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不斷地發生變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分工的深化發展,使國際貿易商品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變化主要表現為:

a.國際貿易中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超過了初級產品所占比重;

b.發展中國家出口中的工業制成品不斷增加;

c.中間性機械產品的比重不斷提高;

d.服務貿易發展迅速。

國際分工影響國際貿易的利益分配。國際分工可使分工參與國揚長避短,并有利于世界資源的合理配置,節約社會勞動,提高世界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國際分工影響一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和世界貿易依存度。對外貿易依存度也稱對外貿易系數,指的是一國對外貿易總額在該國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世界貿易依存度又稱世界貿易系數,指國際貿易值在世界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一國經濟對于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世界經濟對于國際貿易的依賴程度與國際分工有很大關系。國際分工的發展,使各國對外貿易依存度和世界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

五、計算題

1假設存在一個社會,這個社會由三個消費者組成,他們分別是:1、2、3,同時該社會存在著兩種商品,分別是x和y。經濟學家Debreu對這三個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行分析,他認為1、2、3的偏好可以分別用如下的效用函數來表示:U1(x,y)=xy;U2(x,y)=xαyβ,其中α>0,β>0;U3(x,y)=γlnx+(1-γ)lny,其中γ∈(0,1)。

(1)畫出消費者1的無差異曲線以及偏好的上等值集。

(2)假如商品x和商品y的價格分別是2單位貨幣和3單位貨幣,同時消費者1擁有120單位貨幣,試計算他對x和y的最優消費量。

(3)證明:消費者2和消費者3的偏好是一致的。

(4)現在假設商品x和商品y的價格分別是P1和P2,消費者2擁有I單位貨幣。請計算他的消費選擇。

(5)用公式和圖像給出消費者3對于x商品的收入消費路徑。

解:(1)令效用等于常數,x和y的關系即為消費者的無差異曲線。消費者1的無差異曲線及上等值集如圖3所示。

圖3 消費者1的無差異曲線以及偏好的上等值集

(2)消費者1的最優化問題為:

建立拉格朗日函數為:L=xy+λ(I-P1x-P2y);

其一階條件為:

?L/?x=y-λP1=0

?L/?y=x-λP2=0

聯立可得消費者1對x和y的需求分別為:x=I/(2P1),y=I/(2P2)。

將P1=2,I=120代入x=I/(2P1),得:x=30;

將P2=3,I=120代入y=I/(2P2),得:y=20。

(3)根據效用函數的性質,效用函數的單調變換依然是同一個偏好的效用函數。對消費者2的消費函數兩邊取自然對數可得:lnU2=αlnx+βlny。令α=γ,β=1-γ,因此:lnU2=γlnx+(1-γ)lny=U3。因此,消費者2和消費者3的效用函數是同一偏好的效用函數,即消費者2和消費者3的偏好是一致的。

(4)消費者2的最優化問題為:

建立拉格朗日函數為:L=xαyβ+λ(I-P1x-P2y);

其一階條件為:?L/?x=αxα1yβ-λP1=0

?L/?y=βxαyβ1-λP2=0

聯立可得消費者1對x和y的需求分別為:x=I/(2P1),y=I/(2P2)。

消費者2效用最大化一階條件為:MU2x/MU2y=P1/P2。

可得消費者2對商品x和y的需求分別為:x=αI/[P1(α+β)],y=βI/[P2(α+β)]。

(5)由(3)可得消費者2和3的偏好相同,因此,在相同的價格和收入下,兩人對商品的需求也將相同。當x的價格不變時,x與I的數量關系就是x商品的收入消費途徑,如圖4所示。

圖4 x商品的收入消費路徑

2假設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可以表述為下面三個方程:

商品市場均衡(IS曲線):Y=C(Y)+I(Y,r)+G,其中CY=dC/dY∈(0,1),IY=dI/dY>0,Ir=dI/dr<0;貨幣市場均衡(LM曲線):M/P=L(Y,r),其中LY=dL/dY>0,Lr=dL/dr<0;短期總供給(AS曲線):P=AY,A>0。請回答以下問題:

(1)用全微分方程(即對于可微函數y=f(x1,x2),有dy=f1dx1+f2dx2,其中f1=?f/?x1,f2=?f/?x2)將三個方程寫為

其中H為3×3階矩陣。

(2)證明當(I-CY-IY)/Ir<-LY/Lr時,行列式|H|<0,參照IS-LM曲線的斜率,說明這一條件的經濟學含義。利用克萊姆法則,分析dY/dG、dY/dM和dY/dA的正負號,并說明經濟學含義。

解:(1)對IS曲線方程兩端求全微分得:dY=CYdY+IYdY+Irdr+dG,則dG=(1-CY-IY)dY-Irdr;

對LM曲線方程兩端求全微分得:(PdM-MdP)/P2=LYdY+Lrdr,則dM=PLYdY+PLrdr+M/P·dP=PLYdY+PLrdr+LdP;

對AS曲線方程兩端求全微分得:dP=YdA+AdY,則dA=-A/Y·dY+1/Y·dP。

上述三個線性方程的矩陣形式為:

其中:

則有:

(2)行列式展開可得:|H|=-A/Y·(-LIr)+1/Y·[(1-CY-IY)PLr+PLYIr];

變形可得:Y|H|=LAIr+P[(1-CY-IY)Lr+LYIr]。

因為Ir<0,所以前一項小于零;當(1-CY-IY)/Ir<-LY/Ir時,后一項也小于零,所以|H|<0。

IS曲線的斜率為:kIS=Ir/(1-CY-IY),LM曲線的斜率為:kLM=-LY/Ir。因此,IS曲線和LM曲線具有正常的形狀,即IS曲線的斜率為負,LM曲線的斜率為正;投資是利率的減函數,是收入的增函數;消費是收入的增函數,貨幣需求是利率的減函數,是收入的增函數,以上條件可以確保矩陣H的行列式的值為負。

根據克萊姆法則,有:dY=(PLrdG+IrdM-LYIrdA)/(Y|H|)。

所以有:dY/dG=PLr/(Y|H|),dY/dM=Ir/(Y|H|),dY/dA=-LYIr/(Y|H|)。

因為|H|<0,Lr<0,所以dY/dG>0,即政府購買支出增加,國民收入增加。

因為|H|<0,Lr<0,所以dY/dM>0,dY/dA<0,即政府增加貨幣供給,國民收入增加;短期供給曲線斜率越大,國民收入越小。

推薦閱讀
  1. 《心理學(修訂本)》(人教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2. 湖南大學846經濟學基礎(含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3. 2020年英語專業考研基礎英語翻譯高分特訓100篇
  4. 2020年建筑學(含建筑物理、建筑設計、建筑構造)考研題庫【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5. 曼昆《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6版)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6. 范健《商法總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7. 陳孝彬《教育管理學》(第3版)課后習題詳解
  8. 2020年金融碩士(MF)《431金融學綜合》[專業碩士]名校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9. 胡文龍《新聞評論教程》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0. 羅斯《公司理財》(第9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1. 李勝利《藝術概論》(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2. 莊宗明《世界經濟學》課后習題詳解(第2版)
  13.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法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
  14.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插圖修訂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5. 朱智賢《兒童心理學》配套題庫【名??佳姓骖}+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爱县| 体育| 涞源县| 鄂托克旗| 成安县| 新干县| 昭平县| 锦屏县| 达日县| 呼图壁县| 石家庄市| 库尔勒市| 突泉县| 广德县| 沁阳市| 古交市| 会宁县| 阿拉善右旗| 洞头县| 达尔| 平定县| 吴忠市| 永靖县| 元阳县| 江门市| 五常市| 定南县| 古交市| 南岸区| 鄂州市| 抚州市| 治多县| 文安县| 绥阳县| 依兰县| 寿宁县| 平罗县| 荃湾区| 麻阳| 阳新县| 龙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