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09年復旦大學856經濟學綜合基礎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

1斯托爾伯-薩繆爾森定理

答:斯托爾伯-薩繆爾森(S-S)定理指:在某些情況下,一國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也能使其實際收入趨于增加。斯托爾伯-薩繆爾森定理的基本思想是:關稅將增加在受到保護的商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入。如果關稅保護的是勞動密集的商品,那么勞動要素的收入將趨于增加。此定理的假設條件如下:

生產技術可以由要素可替代的規模收益不變的生產函數來表示;

兩種商品與兩種要素的數量固定;

產品與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

調整是瞬時的,在兩種商品的生產部門中,勞動與資本總是得到相同的收益,即等于各自的邊際產品的收益。

斯托爾伯-薩繆爾森定理表明,在典型的發展中國家里,非熟練勞動必定是最為充裕的生產要素。因此這類國家若對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制造業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其后果是降低這類國家中勞動要素的實際收入。然而,應該注意的是,這個定理是建立在要素自由流動的假設上的。如果這個假設得不到滿足,那么結果就會截然不同。

2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答: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簡稱M-F模型,被描述為“研究開放經濟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主導政策范式”,是IS-LM模型在開放經濟中的形式,同樣假定物價水平是固定的,并說明是什么因素引起總產出的短期波動。該模型擴展了開放經濟條件下不同政策效應的分析,說明了資本是否自由流動以及不同的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3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答: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其具體表現是:資本主義社會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無限增長趨勢和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

在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個人的生產資料變成了由許多人共同使用的社會化的生產資料;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和產品卻由資本家私人占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斷擴大生產資料和產品的社會化程度;而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之資本屬性的必然性,卻像幽靈一樣橫在這些資料和工人之間,阻礙著生產的物的杠桿和人的杠桿的結合,不允許生產資料正常地發揮作用,不允許工人合乎人性地勞動和生活。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固有矛盾,就是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根源。

二、簡答題

1什么是土地價格?決定土地價格的因素有哪些?

答:(1)土地價格的含義

土地價格是地租收入的資本化,或者稱為資本化的地租收入,即一定面積和豐度的土地的價格相當于一筆貨幣資本:把這筆貨幣資本存入銀行所獲得的利息等于這塊土地出租所得的地租。

(2)決定土地價格的影響因素

土地價格的計算公式是:土地價格=地租/利息率。也就是說,土地價格不外是轉化為一定量貨幣資本的地租,是地租的資本化。決定土地價格的因素有兩個:地租和利息。土地價格與地租成正比,與銀行存款利息成反比?,F實生活中,影響地價的因素還有土地供求狀況、國家政策等。地租、利息、供求狀況、國家政策等因素相互交叉,共同影響著土地價格的變化。

地租增加,則土地價格也會跟著一定比例的上漲,因為,如果土地價格不跟著漲的話,那么土地出賣者就不會出賣自己的土地,而會把土地用來出租,以獲得更高的利益;相反,地租下降,則土地價格也會跟著下降,因為,如果土地價格沒有跟著下降的話,那么土地購買者就不會購買土地,而會將購買土地的錢存入銀行,以獲得更多的利益。

利息下降的話,土地價格就會上漲,因為,如果土地價格不上漲的話,土地購買者就會爭相購買土地,以獲得更高的利益,從而使土地求大于供,土地價格會上漲。

國家政策也影響土地價格,比如國家宣布將某地作為未來幾年的重點建設區域,那么受此信息的影響,當地土地價格就會上漲?,F實中,土地價格有上漲的趨勢。因為:其一,由于人們對租用土地的需求的增大,地租不斷上漲;其二,利息率不斷下降。

2什么是效率工資?為什么工人比廠家更清楚自己的生產效率情況時,實行效率工資對廠家有利?

答:(1)效率工資是指企業付給員工的高于市場出清水平的工資,這樣的工資能夠起到有效激勵專業人員的作用,可以提高生產率與企業經營績效,因此,這樣的高工資就是效率工資,也就是在這樣的工資水平支付下,勞動力成本的相對收益是最高的。簡單地說,效率工資,就是企業或其他組織支付給員工的比市場平均水平高得多的工資促使員工努力工作的一種激勵與薪酬制度。

(2)效率工資的經濟假設:通過高水平的效率工資來吸引高素質人才,如要高素質人才接受該效率工資,就必須使其得到效率工資的效用大于其他能得到的保留效用(機會成本),即滿足參與約束條件;同時,企業要使高素質人才有積極性選擇企業希望他選擇的行動,即促使高素質人才努力工作獲得高產出,就必須使高素質人才在選擇企業所希望的行動(努力工作)時得到的期望效用不小于選擇其他行動(如偷懶、兼職等)所得到的期望效用,即滿足激勵相容約束條件;另外,由于會出現高素質人才在某個企業表現不佳,而換到另一個企業的情況,但其聲譽會受到損害,如果企業與高素質人才之間是進行無限次重復博弈,并采取“冷酷戰略”,那么被解雇者會因聲譽受損而付出代價,使其找新工作的難度和成本大大提高。努力工作獲取高水平效率工資,是高素質人才的最優選擇;企業一旦發現其不努力工作(如偷懶、兼職等)行為,則嚴懲偷懶者(解雇),是企業的最優選擇。所以,企業與高素質人才之間建立的互惠關系,是效率工資起作用的基本前提假設。

(3)效率工資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更加有效。高素質人才本身的能力素質及工作努力程度如何,只有處于信息強勢的本人才最清楚,而處于信息劣勢的企業卻不完全清楚,所以雙方存在非對稱信息。那么,企業能夠控制的是通過傳遞工資高低的信號來甄別人才素質的高低和工作努力程度:如果企業選擇低工資水平,就會出現能力素質低的人員前來濫竽充數,可能形成“混同均衡”,不易區分人才的良莠;如果企業選擇高水平工資(效率工資),就能把那些高素質的人才吸引過來努力工作,而那些素質低的人因不具備應有的素質以及承受不了工作壓力,即使給他再高的工資,他也不會選擇高水平的效率工資。所以,高水平的效率工資必須選擇足夠高到導致一種“分離均衡”的出現,使高素質的人才和低素質的人的選擇行為不一樣;同時,高素質人才也會通過有關素質高信號(如高學歷、高職稱和以往的工作經驗與成績等),來向企業傳遞高素質的信號。當然,效率工資的確定具有一定主觀性,它取決于企業和人才雙方的認同感、所擁有的良好信譽和名聲以及效率工資的實際效用。

綜上,當工人比廠家更清楚自己的生產效率情況時,實行效率工資是對廠家有利的。

3上海一家電力公司開始實行晚上用電0.3元每度,比白天便宜。問電力公司這種做法是價格歧視嗎?是哪種價格歧視?這樣做可以增大消費者福利和廠商的效益嗎,為什么?

答:(1)電力公司這種做法是價格歧視。理由是:在中國,電力公司是壟斷行業;同時,價格歧視是指壟斷者對于同樣的產品收取不同的價格。結合以上這兩點可知電力公司這種做法是價格歧視。

(2)價格歧視可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價格歧視。其中,三級價格歧視是指壟斷廠商對同一種產品在不同的市場上(或對不同的消費群)收取不同的價格。

本題中,從市場的地理緯度來看,都是在上海電力市場這一市場內,但是從時間維度來看,則分為白天和晚上兩個市場,而對于這兩個不同的市場,電力公司收取了不同的價格,因此電力公司這種做法屬于三級價格歧視。

(3)根據壟斷廠商的行為理論,實行價格歧視肯定是能夠增大廠商的效益的。與純粹的壟斷廠商理論分析不同的是,本題中這種價格歧視可以增大消費者福利。分析如下:在現實世界中,市場供給往往是有限制的,比如電力公司不可能在同一時間供應出所有需求量的電力來,如果所有的消費者同時使用電力,就會導致電壓不足等問題。這樣通過實施價格歧視,把一部分消費者隔離出不同的消費時段,而使那些在特定時段真正對電力有極度需求的消費者能用上滿意的電,而在不同的時間又能讓另一部分消費者用上他們認為滿意的電,從整體上改善了消費者的福利,還能起到節約能源的作用。

三、論述題

1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暴露了當今國際貨幣體系的什么缺陷?

答:(1)國際貨幣體系就是各國政府為適應國際貿易與國際支付的需要,對貨幣在國際范圍內發揮世界貨幣職能所確定的原則、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組織形式的總稱。它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各國貨幣比價即匯率的確定、各國貨幣的兌換性和對國際支付所采取的措施、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和黃金外匯的流動與轉移是否自由等。

(2)當今現行貨幣體系是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不斷演化的產物,學術界也稱之為牙買加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步入漫漫長途。1976年IMF通過《牙買加協定》,確認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浮動匯率制的合法性,繼續維持全球多邊自由支付原則。雖然美元的國際本位和國際儲備貨幣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領導地位和國際儲備貨幣職能仍得以延續,IMF原組織機構和職能也得以續存。但是國際貨幣體系的五個基本內容所決定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準則與規范卻支離破碎。因此,現存國際貨幣體系被人們戲稱為“無體系的體系”,規則弱化導致重重矛盾。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引發金融市場全球化趨勢在20世紀90年代進一步加強時,該體系所固有的諸多矛盾日益凸現。

(3)2008年金融危機又被成為次貸危機,是指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蕩、恐慌和危機。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貸款。次貸危機導致利息上升,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美國的房地產市場開始在2006年轉差,美國利率多次加息,令次級房屋信貸的拖欠以及壞賬增加,次級房屋信貸產品的價格大跌,直接導致歐美以及澳洲不少金融機構都出現財政危機,甚至面臨破產,牽動全球信貸出現收縮,造成連串的骨牌效應,導致全球股市大跌,最終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

(4)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的事實說明,盡管經濟全球化給各國帶來利益,但是,缺少一個能提供有效治理的全球性機構對其形成支持,所以應該加強風險評估和建立預警系統。其次,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遭遇挑戰?,F實告訴人們,改革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勢在必行。這次金融危機之所以比亞洲金融危機、拉美危機、俄羅斯危機深重,就是國為它是發生在世界貨幣的發行國,發生在美國,所以它的爆發一定是全球性的。因為它的貨幣全球都在用,它的金融體系是伸展到全球各個角落的。所以,著眼于長遠,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一定要取得實質性推動,美國一家說了算,甚至西方七國說了算的歷史必須結束,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一定要參與進來,形成新的國際經濟格局。要改革現有國際金融體系,最理想的方法是發行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貨幣”,改變以某個國家的貨幣作為各國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工具的現狀,廢止少數發達國家事實上的否決權,特別是要約束美國濫發美元的行為。

2商品價值的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

答: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商品的價值不僅有質的規定性,而且還有量的規定性,即價值量的大小如何決定的問題。

(1)商品價值的質的規定性

商品交換的現實說明,商品交換不可能發生在相同的使用價值之間,只能發生在不同的使用價值之間。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夠按一定比例相等,說明它們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即抽象的人類勞動。這種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或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結晶,就是價值——商品價值。

由此可見,兩種商品之所以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較,是由于它們之間存在著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就是價值,這是決定兩種商品互相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因此,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兩種商品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現在應當進一步指出: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和內容,而交換價值則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2)商品價值的量的規定性

商品價值不僅有質的規定,還有量的規定。商品價值是質和量的統一。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而勞動量是用勞動時間衡量的。但是,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定義包含以下三點內容:社會正常生產條件是:一定時期某一生產部門大多數生產者普遍使用的生產條件,主要是勞動工具;生產條件不是過去的,也不是將來的,而是現有的;在商品經濟下,生產是一個不斷擴大的再生產過程,因此“每種商品的價值量,都不是由這種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產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3為什么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請給出三種機制并說明。

答:總需求曲線是指在各種價格水平下、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國民收入的軌跡??傂枨笄€是描述與每一物價總水平相適應的均衡支出或者說國民收入的圖形,它可以由IS-LM模型導出??傂枨笄€向右下方傾斜主要取決于實際余額效應、利率效應和國際替代效應三個因素。

(1)實際余額效應

當價格水平上升時,人們手中名義資產的數量不會改變,但以貨幣購買力衡量的實際資產數量會減少,因此人們的資產組合處于非均衡狀態。人們就會調整自己的消費行為——降低消費量和實際資產數量,使資產組合重新平衡。因此,價格水平上升時,人們所愿意購買的商品總量減少;價格水平下降時,人們所愿意購買的商品總量增加。

(2)時際替代效應(利率效應)

價格水平上升會降低實際貨幣供給,使得LM曲線左移,均衡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意味著當前消費的機會成本增加,而未來消費的預期收益提高。因此,人們會減少當前消費量,增加未來消費量。上面的分析表明,價格水平上升,人們會用未來消費替代當前消費從而減少對商品的需求量;當價格水平下降時,人們會用當前消費替代未來消費從而增加對商品的需求量。

(3)國際替代效應(匯率效應)

當一國的價格水平上升時,其他國家的產品會變得相對便宜,本國居民就會用外國產品來替代本國產品,增加對進口品的需求;而外國居民則會用本國產品替代外國產品,減少對出口品的需求。因此,凈出口減少進而減少總需求。上述分析表明,當價格水平上升時,人們會用進口替代出口,從而減少對國內商品的需求量;當價格水平下降時,人們會用出口替代進口,從而增加對國內商品的需求量。

從上面三個效應來看,價格水平上升,總需求減少;價格水平下降,總需求增加。因此,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4一個人年輕時候的收入為y,一生分為兩個時期,maxU=lnC1+βlnC2,C1+a=y,C2=a(1+r),其他參數都大于0。

(1)求效用最大化時兩個時期分別消費多少,并用圖形表示;

(2)當β和r變大時C1和C2怎么變,并用圖形表示;

(3)當y增大時C1和C2怎么變,并用圖形表示。

解:(1)由題,把動態最優化問題重寫為:

構造拉格朗日函數為:F=lnC1+βlnC2+λ[y-C1-C2/(1+r)]。

求解一階條件可得:

?F/?C1=1/C1-λ=0

?F/?C2=β/C2-λ/(1+r)=0

?F/?λ=y-C1-C2/(1+r)=0

解得:C1=y/(1+β),C2=yβ(1+r)/(1+β)。用圖1表示如下:

圖1 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

(2)由C1=y/(1+β),C2=yβ(1+r)/(1+β)可知:

當β變大時,C1會變?。籆2會增大。如圖2所示,當β變大時,均衡點由A點變到B點。

圖2 邊際消費傾向的變化引起的均衡變化

當r變大時,C1與r無關,所以C1不變。C2與r成正比例關系,所以C2會變大。如圖3所示,當r變大時,均衡點由A點變到C點。

圖3 利率變化引起的均衡變化

(3)由C1=y/(1+β),C2=yβ(1+r)/(1+β)可知:當y增大時,由于C1、C2都與y成正比例關系,所以C1、C2都會變大。如圖4所示,當y增大時,均衡點由A變到D點。

圖4 收入變化引起的均衡變化

四、計算分析題

1有關貨幣持有量的理論。主要是人們持有貨幣的成本分為兩種,一是購買債券利息,二是買債券的手續費。

(1)一個人每月收入為Y,準備均勻支付生活費,打算買賣n次債券,手續費為b每次,問總手續費是多少?求他平均持有的貨幣量和債券量。

(2)假定利率為r,他沒有購買債券,則他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為多少?

(3)最佳的貨幣持有量和債券持有量。

(4)該理論比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的發展之處是什么?

解:(1)根據題意可知:總手續費為nb。該人持有的貨幣量為第1期Y,第2期Y(n-1)/n,第n-1期Y/n,第n期為0。由此可得:其平均貨幣持有量為(Y+0)/2=Y/2;

其平均持有債券量為:[Y(n-1)/n+0]/2=Y(n-1)/(2n)。

(2)當利率為r時,假設購買債券,則收益為R=Yr(n-1)/(2n),這就是持幣的機會成本。

(3)根據題意可知:持有貨幣和債券的總收益為:T=Yr(n-1)/(2n)-nb。

根據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可得:T′=0,得到n2=Yr/(2b)。

由此可知:最佳交易次數n=[Yr/(2b)]1/2。

根據(1)問中的平均貨幣持有量和平均債券持有量可得最佳的債券持有量為:

最佳的貨幣持有量等于收入減去最佳的債券持有量得:Y/2+Y/2·[Yr/(2b)]1/2。

(4)發展之處

與凱恩斯理論相比,這個理論從利潤最大化的微觀理論方面考慮了買賣債券對貨幣需求量的影響,并考慮到了買賣債券存在的成本等因素對貨幣需求的影響,在某些方面比凱恩斯理論更加接近現實,能更好的解釋現實經濟現象。

2一個壟斷廠家的生產成本為C=0.5aq2,需求函數為P(q)=A-Bq,系數均為正。

(1)求該廠商的最優產量;

(2)最優產量時的平均成本;

(3)設其生產成本函數現在為C=cq,c為(1)中求出的平均成本,求現在其生產的最優產量為多少?

(4)現在又有一個新的廠商進入,其生產成本也是C=cq,與原來的廠商相同。原廠商產量為q1,新廠商產量為q2,市場需求函數為P(q)=A-Bq,問:達到古諾均衡時市場的總產量與單個廠商壟斷時比較,產量發生什么樣的變化?說明理由。

(5)當老廠商的成本函數為C=0.5aq2,新廠商的成本函數為C=cq時,求兩個廠商的反應函數以及收益最大化一階條件。

(6)證明總產量在單個老廠商的壟斷產量和單個新廠商的壟斷產量之間。

解:(1)由C=0.5aq2可得MC=aq。

由P(q)=A-Bq知該廠商收益函數為:R=Pq=(A-Bq)q;

所以該廠邊際收益:MR=A-2Bq。

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MR=MC可得:q*=A/(a+2B)。

(2)由C=0.5aq2可得AC=0.5aq2/q=0.5aq。根據最優產量q*=A/(a+2B)可得:最優產量時的平均成本AC*=0.5aq*=0.5aA/(a+2B)。

(3)當生產成本變成C=cq時,MC=c。根據利潤最大化的原則MR=MC可得:A-2Bq=c;

解得:q*=(A-c)/(2B)。

因為為(1)中求出的平均成本,所以c=0.5aA/(a+2B)。因此,此時最優的產量為:

(4)根據題意可知:市場需求函數為:P(q)=A-Bq=A-B(q1+q2)。

則老廠商與新廠商的邊際收益分別為:MR1=A-2Bq1-Bq2;MR2=A-2Bq2-Bq1。

已知MC1=MC2=c,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MR=MC可得:MR1=MC1,q1=(A-c)/(3B);MR2=MC2,q2=(A-c)/(3B)。

故市場總產量為q=q1+q2=2(A-c)/(3B)。

與壟斷市場下的產量q*=(A-c)/(2B)相比,q*=3q/4,即寡頭條件下,市場總量增加了。

(5)根據題意可得:MR1=A-2Bq1-Bq2,MR2=A-2Bq2-Bq1,MC1=aq1,MC2=c。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可MR=MC得:MR1=MC1,q1=(A-Bq2)/(2B+a);MR2=MC2,q2=(A-c)/(2B)-0.5q1

(6)由(5)可知:q1=(A-Bq2)/(2B+a),q2=(A-c)/(2B)-0.5q1。

市場總產量為:q=q1+q2=(2AB+2Bc+aA-ac)/[B(3B+2a)]。

將其與原來兩種壟斷情況下的產量進行比較,即可得知其處于二者之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川县| 雷山县| 且末县| 杭州市| 静乐县| 察雅县| 湄潭县| 南丰县| 永吉县| 闸北区| 彩票| 布尔津县| 华阴市| 颍上县| 庆阳市| 高青县| 寻甸| 苏尼特左旗| 晋州市| 福鼎市| 连南| 星子县| 扶绥县| 乌拉特前旗| 台前县| 东乡族自治县| 横峰县| 新丰县| 双柏县| 高碑店市| 明水县| 合肥市| 苗栗县| 兴和县| 南京市| 运城市| 临洮县| 田东县| 广东省| 泾川县| 文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