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法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
- 圣才電子書
- 5954字
- 2021-06-08 15:26:38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法律制度
一、不定項選擇題(下列四個備選項中有一個以上選項是正確的)
1“重罪十條”出現于( )。[2004、2008、2013年真題]
A.《北魏律》
B.《晉律》
C.《北齊律》
D.《北周律》
【答案】C
【解析】“重罪十條”,是指危害社會根本制度的十種重罪的總稱。北齊為維護王朝根本利益,在《北齊律》中首次規定了“重罪十條”,而且把“重罪十條”置于律首,作為嚴厲打擊的對象,增加了法律的威懾力量。具體內容包括:①反逆(造反);②大逆(毀壞皇帝宗廟、山陵與宮殿);③叛(叛變);④降(投降);⑤惡逆(毆打謀殺尊親屬);⑥不道(兇殘殺人);⑦不敬(盜用皇室器物及對皇帝不尊重);⑧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禮制服喪);⑨不義(殺本府長官與授業老師);⑩內亂(親屬間的亂倫行為)。
2首次將《刑名》篇置于篇首的法典是( )。[2013年真題改編]
A.《九章律》
B.《北魏律》
C.《晉律》
D.《魏律》
【答案】D
【解析】鑒于漢代律令繁雜,魏明帝下詔改定刑制,作新律18篇,后人稱為《魏律》或《曹魏律》。該律對秦漢舊律有較大改革。具體內容包括:①將《法經》中的“具律”改為“刑名”置于律首;②將“八議”制度正式列入法典;③進一步調整法典的結構與內容。
3“名例律”首次規定于( )。[2005年真題]
A.《晉律》
B.《北齊律》
C.《魏律》
D.《唐律》
【答案】B
【解析】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齊,始命群臣修律。歷經十余年,完成《北齊律》,使其成為當時具有很高水準的法典。《北齊律》共有12篇,將《刑名》與《法例》二篇合為《名例律》一篇,使其作為法典總則地位得以提高;精煉其他11篇,即:禁衛、婚戶、擅興、違制、詐偽、斗訟、賊盜、捕斷、毀損、廄牧、雜律。《北齊律》在中國傳統法典發展上起到了承先啟后的重要作用,對隋唐兩朝的立法和法典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
4傳統法典中“準五服制罪”的原則包括( )。[2017年真題]
A.以尊犯卑者從重
B.以卑犯尊者從輕
C.以卑犯尊者從重
D.以尊犯卑者從輕
【答案】CD
【解析】《晉律》與《北齊律》相繼確立了“準五服制罪”的制度。服制是中國傳統社會以喪服為標志,區分親屬的范圍和等級的制度。按服制依親屬遠近關系分為五等:①斬衰;②齊衰;③大功;④小功;⑤緦麻。服制不但用以確定繼承與贍養等權利義務關系,同時也是親屬相犯時確定刑罰輕重的依據。如斬衰親服制最高,尊長犯卑幼減免處罰,卑幼犯尊長加重處罰。
5不屬于古代法律“八議”規定的有( )。[2011年真題]
A.議舊
B.議內
C.議勤
D.議德
【答案】ABD
【解析】魏明帝制定《魏律》時,以《周禮》“八辟”為依據,正式規定“八議”制度。“八議”制度是對封建特權人物犯罪后實行減免處罰的法律規定。它包括議親(皇帝親戚)、議故(皇帝故舊)、議賢(有封建德行與影響的人)、議能(有大才能)、議功(有大功勛)、議貴(貴族官僚)、議勤(為封建國家勤勞服務)、議賓(前代皇室宗親)。ABD三項均不屬于“八議”制度的規定。
6不屬于古代法律“八議”的有( )。[2006年真題]
A.議功
B.議貴
C.議勤
D.議禮
【答案】D
【解析】魏明帝制定《魏律》時,以《周禮》“八辟”為依據,正式規定“八議”制度。“八議”制度是對封建特權人物犯罪實行減免處罰的法律規定。它包括議親(皇帝親戚)、議故(皇帝故舊)、議賢(有傳統德行與影響的人)、議能(有大才能)、議功(有大功勛)、議貴(貴族官僚)、議勤(為朝廷勤勞服務)、議賓(前代皇室宗親)。D項,議禮不屬于“八議”制度的內容。
7“準五服以治罪”制度最初出現于( )。[2009年真題]
A.北魏律
B.晉律
C.北齊律
D.北周律
【答案】B
【解析】西晉《泰始律》,又稱《晉律》,第一次將“五服制”作為定罪量刑的原則,稱為“準五服以制罪”。依親屬遠近關系,服制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服制愈近,即血緣關系越親,以尊犯卑者,處刑愈輕;相反,處刑愈重。服制愈遠,即血緣關系疏遠者,以尊犯卑,處刑相對加重;以卑犯尊,相對減輕。依五服制罪成為封建法律制度的重要內容,影響廣泛,直到明清。
8南北朝時期允許官吏以官職爵位折抵徒刑的特權制度稱為( )。[2001年真題]
A.八議
B.上請
C.贖刑
D.官當
【答案】D
【解析】“官當”是封建社會允許官吏以官職爵位折抵徒刑的一種特權制度。它正式出現在《北魏律》與《陳律》中。《北魏律·法例篇》規定:每一爵級抵當徒二年。南朝《陳律》規定更細,凡以官抵折徒刑,同贖刑結合使用。如官吏犯罪應判四至五年徒刑,準許以官當徒兩年,其余年限服勞役。若判處三年徒刑,準許以官當徒兩年,剩余一年可以贖罪。
9正式設置大理寺不是在( )。[2014年真題]
A.秦代
B.晉代
C.北齊
D.北宋
【答案】ABD
【解析】魏明帝時,在廷尉之下增設“律博士”一職,專門負責教授法律知識,以提高司法官吏的專業素質和審判水平。西晉承襲了這一做法,并增設了其他職官。北齊時期正式設置大理寺,以大理寺卿和少卿為正副長官。大理寺的設置增強了中央司法機關的審判職能,也為后世王朝健全這一機構奠定了重要基礎。
10北齊中央主持審判的機關稱為( )。[2008年真題]
A.大理寺
B.刑部
C.廷尉
D.三公曹
【答案】A
【解析】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設立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中央“九卿”之一的廷尉,主要負責全國司法工作。直至南北朝時期,北齊時期正式設置大理寺,以大理寺卿和少卿為正副長官。大理寺的設置增強了中央司法機關的審判職能,也為后世王朝健全這一機構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名詞解釋
1晉律
答:《晉律》是西晉泰始三年(公元267年)由晉武帝詔頒,又稱泰始律。《晉律》對漢、魏法律繼續進行改革,承繼《曹魏律》形成20篇602條的格局;加之其時律學、玄學等的影響,精簡了法律條文。與魏律相比,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豐富了刑律總則的內容。同時對律典各部分進行了重新編排,使《晉律》向著“刑寬”“禁簡”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2“重罪十條”
答:“重罪十條”,是指危害社會根本制度的十種重罪的總稱。《北齊律》把“重罪十條”置于律首,作為嚴厲打擊的對象,增加了法律的威懾力量。“重罪十條”分別為:①反逆(造反);②大逆(毀壞皇帝宗廟、山陵與宮殿);③叛(叛變);④降(投降);⑤惡逆(毆打謀殺尊親屬);⑥不道(兇殘殺人);⑦不敬(盜用皇室器物及對皇帝不尊重);⑧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禮制服喪);⑨不義(殺本府長官與授業老師);⑩內亂(親屬間的亂倫行為)。
三、簡答題
1簡述“準五服制罪”。[2014年真題]
答:服制不但用以確定繼承與贍養等權利義務關系,同時也是親屬相犯時確定刑罰輕重的依據。
(1)“五服”
“五服”,是指根據血緣親屬關系的遠近而規定的五種喪服的服制。中國歷史上父系家族血緣親屬的長幼范圍,通常包括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世系,統稱九族。服制是中國傳統社會以喪服為標志,區分親屬的范圍和等級的制度。依據服喪期限的長短、喪服制作的不同以及親屬遠近關系,服制共分為五等:①斬衰;②齊衰;③大功;④小功;⑤緦麻。
(2)“準五服制罪”
《晉律》與《北齊律》相繼確立了“準五服制罪”的制度。“準五服以制罪”,是指九族以內的親屬之間的相互侵害行為,依據五服所表示的遠近親疏關系定罪量刑。服制愈近,以尊犯卑,處罰愈輕;以卑犯尊,處罰愈重。如斬衰親服制最高,尊長犯卑幼減免處罰,卑幼犯尊長加重處罰。袒免親為服外遠親,尊長犯卑幼處罰相對從重,卑幼犯尊長處罰相對從輕。
(3)“準五服制罪”的意義
這一罪刑適用原則的確立,遵循的是儒家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標準,體現的是“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父權與夫權思想,旨在維護上下、尊卑、貴賤、親疏的社會等級秩序。依五服制罪成為傳統法律制度的重要內容,影響深遠,直到明清。
2簡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當”制度。[2005年真題]
答:“官當”制度是建立在士族大地主經濟基礎上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法律制度,以維護貴族官僚地主階級的利益為目的,表現出世家大族特權法的鮮明特征。
“官當”是帝制社會允許官吏以官職爵位折抵徒刑的一種特權制度。它正式出現在《北魏律》與《陳律》中。《北魏律·法例篇》規定,每一爵級抵當徒二年。南朝《陳律》規定更細,凡以官抵折徒刑,同贖刑結合使用。如官吏犯罪應判四至五年徒刑,準許以官當徒兩年,其余年限服勞役。若判處三年徒刑,準許以官當徒兩年,剩余一年可以贖罪。這表明當時封建特權法有進一步發展。
3簡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八議”與“官當”制度。[2003年真題]
答:“八議”與“官當”制度確立是建立在士族大地主經濟基礎上的,以維護貴族官僚地主階級的利益為目的,表現出世家大族特權法的鮮明特征。
(1)“八議”制度
魏明帝制定《魏律》時,以《周禮》、“八辟”為依據,正式規定“八議”制度。“八議”制度是對其時特權人物犯罪后實行減免處罰的法律規定。它包括議親(皇帝親戚)、議故(皇帝故舊)、議賢(有傳統德行與影響的人)、議能(有大才能的人)、議功(有大功勛的人)、議貴(貴族官僚)、議勤(為皇權勤勞服務的人)、議賓(前代皇室宗親)。自此以后,“八議”成為以后歷代王朝律典的重要內容。
(2)“官當”制度
“官當”是帝制社會允許官吏以官職爵位折抵徒刑的一種特權制度。它正式出現在《北魏律》與《陳律》中。《北魏律·法例篇》規定:每一爵級抵當徒二年。南朝《陳律》規定更細,凡以官抵折徒刑,同贖刑結合使用。如官吏犯罪應判四至五年徒刑,準許以官當徒兩年,其余年限服勞役。若判處三年徒刑,準許以官當徒兩年,剩余一年可以贖罪。這表明當時封建特權法有進一步發展。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法典結構與內容的變化。
答:(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法典結構的變化
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法律形式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形成了律、令、科、比、格、式相互為用的立法格局。
a.科。科起著補充與變通律、令的作用。北魏實行“以格代科”,科漸失獨立價值。
b.格。格與令相同,也起著補充律的作用。北魏曾將律無正文者編為《別條權格》,東魏也曾編有《麟趾格》,均帶有刑事法律性質,不同于隋唐時期具有行政法律性質的格。
c.比。比是比附或類推,即比照典型判例或相近律文處理法律無明文規定的同類案件。
d.式。式是公文程式。西魏編定的《大統式》,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式”這種法律形式。
②曹魏《新律》首先從漢《九章律》的《具律》一篇中創立《刑名》,冠于法典之首,《晉律》在其基礎上復增設《法例》一篇;至北魏、北齊修律,始將兩篇合為《名例律》一篇,置于法典之首。這一變革歷隋唐至明清,為后世歷朝法典體例所遵從,直至清末變法修律始告終結。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法典內容的變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社會政治經濟關系的變化,法律內容也有所發展,主要表現在禮法結合的進一步發展。具體表現為:
①“八議”入律與“官當”制度確立。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時正式規定了“八議”制度,是對封建特權人物犯罪實行減免處罰的法律規定。“官當”制度正式出現在《北魏律》與《陳律》中,是封建社會允許官吏以官職爵位折抵徒罪的特權制度。
②“重罪十條”的產生。《北齊律》中首次規定“重罪十條”,是對危害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十種重罪的總稱。
③刑罰制度改革。規定絞、斬等死刑制度;規定流刑,把流刑作為死刑的一種寬貸措施;規定鞭刑與杖刑;四是廢除宮刑制度。
④“準五服以制罪”的確立。《晉律》與《北齊律》中相繼確立“準五服制罪”的制度。此后服制不但確定繼承與贍養等權利義務關系,同時也是親屬相犯時確定刑罰輕重的依據。
⑤死刑復奏制度。死刑復奏制度是指奏請皇帝批準執行死刑判決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時正式確立這一制度,既加強了皇帝對司法審判的控制,又體現了皇帝對民眾的體恤。
5“服制定罪”和死刑復奏制度的形成。
答:(1)“準五服以制罪”是《晉律》與《北齊律》中相繼確立依據親屬遠近關系定罪的制度
①服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以喪服為標志,區分親屬的范圍和等級的制度。按服制依親屬遠近關系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②“準五服以制罪”是指將服制作為親屬相犯時確定刑罰輕重的依據。如斬衰親服制最高,尊長犯卑幼減免處罰,卑幼犯尊長加重處罰。緦麻親服制最疏,尊長犯卑幼處罰相對從重,卑幼犯尊長處罰相對從輕。
③“準五服以制罪”成為封建法律制度的重要內容,影響廣泛,直到明清。
(2)死刑復奏制度是指奏請皇帝批準執行死刑判決的制度
①為減少錯殺無辜,三國兩晉南北朝開始將死刑權收歸中央。三國時期魏明帝曾規定:除謀反、殺人罪外,其余死刑案件必須上奏皇帝。
②南朝宋武帝下詔:“其罪應重辟者,皆如舊先須上報,有司嚴加聽察,犯者以殺人論。”
③北魏太武帝時正式確立這一制度。
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死刑復奏制度已經初具規模,為后世王朝提供了重要基礎。
6簡述《北魏律》與《北齊律》的制定。
答:北朝立法吸取中原故有法律文化,代有創新,其立法成就以《北魏律》與《北齊律》為代表。
(1)《北魏律》的制定
北魏拓跋氏鮮卑貴族政權入主中原后,推行封建化政策,學習中原先進的法律文化與統治經驗,最后修成《北魏律》20篇,取得重要的立法成果。《北魏律》善于吸收漢晉立法成果,采諸家法典之長,又經過綜合比較,“取精用宏”,成為當時著名的法典,占有重要的地位。
(2)《北齊律》的制定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齊,始命群臣修律。歷經十余年,完成《北齊律》,使其成為當時具有很高水準的法典。《北齊律》共有12篇,將《刑名》與《法例》二篇合為《名例律》1篇,使其作為法典總則地位得以提高;精煉其他11篇,即:禁衛、婚戶、擅興、違制、詐偽、斗訟、賊盜、捕斷、毀損、廄牧、雜律。《北齊律》在中國傳統法典發展上起到了承先啟后的重要作用,對隋唐兩朝的立法和法典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第二節法律形式與內容的發展變化。
7簡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司法制度的變化。
答:(1)司法機構的變化
①大理寺的設置
北齊時期正式設置大理寺,以大理寺卿和少卿為正副長官。大理寺的設置增強了中央司法機關的審判職能,也為后世王朝健全這一機構奠定了重要基礎。
②御史監督職能的加強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為抑制割據勢力,御史監督職能有明顯加強。晉以御史中丞為御史臺長官,權能極廣,受命于皇帝,有權糾舉一切不法案件。又設治書侍御史,糾舉審判官吏的不法行為。
③尚書臺、“三公曹”“二千石曹”執掌司法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進一步提高尚書臺的地位,其中的“三公曹”與“二千石曹”執掌司法審判,同時掌管囚賬,這為隋唐時期刑部尚書執掌審判復核提供了前提。
(2)死刑復奏制度的形成
為減少錯殺無辜,三國兩晉南北朝開始將死刑權收歸中央。三國時期魏明帝曾規定:除謀反、殺人罪外,其余死刑案件必須上奏皇帝。南朝宋武帝下詔:“其罪應重辟者,皆如舊先須上報,有司嚴加聽察,犯者以殺人論。”北魏太武帝時亦有類似規定。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死刑復奏制度已初具規模,為后世王朝提供了重要基礎。
- 2017年材料科學基礎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揚州大學340農業知識綜合二[專業碩士]考研真題(A卷)
- 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修訂版)課后習題詳解
- 濮良貴《機械設計》(第9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張志偉《西方哲學史》(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華中師范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部分視頻講解】
- 孫繼南《中國音樂通史簡編》(修訂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西安工業大學805材料科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葉朗、朱良志《中國文化讀本》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資產評估碩士《436資產評估專業基礎》[專業碩士]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英語水平全國統一考試·詞匯精記速記
- 楊辛、甘霖《美學原理新編》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龍馭球《結構力學Ⅰ》(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上冊)
- 全國名校外國文學考研真題及詳解(含南開、中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