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漢代法律制度

一、不定項選擇題(下列四個備選項中有一個以上選項是正確的)

1漢《九章律》增加的三篇是(  )。[2007、2014年真題]

A.雜、興、廄

B.戶、興、廄

C.戶、興、囚

D.戶、興、訟

【答案】B

【解析】《九章律》在原秦律六篇《盜律》《賊律》《網律》(又稱《囚律》)《捕律》《雜律》《具律》的基礎上,增加《戶律》《興律》《廄律》三篇,形成九篇體例。漢《九章律》成為兩漢基本法律。

2漢文帝、漢景帝的刑制改革沒有廢除的肉刑是(  )。[2008年真題]

A.黥

B.斬右趾

C.笞

D.宮

【答案】D

【解析】AB兩項,漢文帝時下令廢除肉刑,把黥刑(墨刑)改為髡鉗城旦舂(去發后頸部系鐵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為笞三百;斬左趾(砍左腳)改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漢景帝繼位后,對刑罰制度作了進一步改革,將文帝時劓刑的笞三百,改為笞二百;斬左趾的笞五百,改為笞三百。后降詔:“減笞三百為二百,笞二百為一百。”并頒布《箠令》,規定笞杖的具體規格以及行刑不得換人的具體規定。C項,笞刑不屬于肉刑,屬于笞杖刑。D項,宮刑的廢除是在南北朝時期

3西漢武帝時期制定的漢律包括(  )。[2008年真題]

A.左官律

B.越宮律

C.傍章律

D.朝律

【答案】ABD

【解析】A項,《左官律》是漢武帝時期為消除諸侯的人事權,嚴禁官員擅自仕于諸侯的法律。B項,《越宮律》是漢武帝時廷尉張湯制定的有關宮廷警衛方面的法律。C項,《傍章律》是叔孫通在漢初受漢高祖之命,參照古代禮儀制定的關于朝儀的專門法律。D項,《朝律》又稱《朝賀律》,是漢武帝時御史趙禹制定的有關朝見皇帝的制度禮法。

二、名詞解釋

1

答:科是一種單行的刑事條例。《釋名》解釋:“科,課也,課其不如法者罪責之也。”可見,科與刑律有所不同。如《后漢書·桓譚傳》注說:“科謂事條。”它是針對特定犯罪而設,如漢代曾針對劫持人質勒索財物而規定《持質科》,專事懲辦這類犯罪。

2《九章律》

答:《九章律》,是在漢代后建立,劉邦深感三章之法不足以懲辦犯罪,于是就命令丞相蕭何參照秦法,“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九章律》在原秦律六篇《盜律》《賊律》《囚律》(又稱《網律》)《捕律》《雜律》《具律》的基礎上,增加《戶律》《興律》《廄律》三篇,形成九篇體例。漢《九章律》成為兩漢基本法律。

3決事比

答:決事比,與近代類推相似。當發生法律無明文規定的案件時,可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條文,或比照同類典型判例處理。如漢高祖七年詔曰:“廷尉不能決,謹具為奏,傅所當比律令以聞。”由于比這種法律形式具有靈活性與針對性,所以,被廣泛應用。西漢武帝時僅死罪決事比就有13472事。

4“篡囚”

答:篡囚即是危害社會治安秩序犯罪之一,是指組織攻打監獄救出在押犯的犯罪。按照漢律規定,凡劫救死囚出獄者,一律判處棄市死刑。篡囚是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的刑事法律內容,其屬于懲治危害社會治安秩序等各類犯罪的其中一種。

5親親得相首匿原則

答:親親得相首匿原則,是漢宣帝時期確立的,它主張親屬間首謀藏匿罪犯可以不負刑事責任。它來源于儒家“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的理論。即是說,對卑幼親屬首匿尊長親屬的犯罪行為,不再追究刑事責任。如尊長親屬首匿卑幼親屬,罪應處死者,也可以通過上請皇帝求得寬貸。

6阿黨附益

答:“阿黨附益”是指漢文帝、漢景帝時期關于懲治危害專制中央集權方面的犯罪。漢律規定,諸侯官吏與諸侯王結成一黨,知罪不向中央舉告,就構成“阿黨”罪。官吏與諸侯王交好,圖謀不軌的,則構成“附益”罪。凡有阿黨附益行為者,都要根據《阿黨附益法》,給予嚴厲懲罰。

7“讀鞫”與“乞鞫”

答:“讀鞫”是指經過審判的各項程序,事無可疑,法官即可依據律令條文規定作出判決,并向被告及其親屬宣讀。“乞鞫”是指宣讀判決后,如被告及親屬表示不服判決,可以申請上訴復審。但申請復審必須在規定時間內進行,一般超過3個月的不再受理。

8錄囚制度

答:錄囚制度是指上級司法機關通過對囚徒的復核審錄,對下級司法機關審判的案件進行監督和檢查,以便平反冤案疏理滯獄的制度。自西漢中期開始,即常有政府官員到監獄審錄囚徒的記錄。錄囚對于長期滯案提前審理,對于冤假錯案平反昭雪有重要意義,因而從漢代開始一直受到后世王朝的重視。

三、簡答題

1簡述漢初立法的主要內容。

答: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開始改變統治方針,以求長治久安。確立“與民休息”“寬省刑罰的立法指導思想。

約法三章與《九章律》,早在楚漢相爭時期,劉邦為爭取民心,在入咸陽后,宣布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但建立漢朝后深感三章之法不足以懲辦犯罪。于是,劉邦命令丞相蕭何參照秦法,“取其宜于時者,作律九章”。《九章律》在原秦律六篇《盜律》《賊律》《囚律》(又稱《網律》)《捕律》《雜律》《具律》的基礎上,增加《戶律》《興律》《廄律》三篇,形成九篇體例。漢《九章律》成為兩漢基本法律。

2簡述漢文帝、景帝廢除肉刑的主要內容。[2009年真題]

答:西漢建立后,非常重視總結秦代滅亡的教訓。漢文帝鑒于當時繼續沿用秦代黥、劓、斬左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權的穩固,開始考慮改革肉刑。漢景帝繼位后,對刑罰制度作了進一步改革。

(1)漢文帝下令廢除肉刑的主要內容包括:

把黥刑(墨刑)改為髡鉗城旦舂(去發后頸部系鐵圈服苦役5年)。

劓刑改為笞三百。

斬左趾(砍左腳)改為笞五百。

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

漢文帝的改革,從法律上宣布了廢除傳統傷殘人肢體的肉刑,具有重要意義。但改革中也有由輕改重的現象。

(2)漢景帝繼位后,對刑罰制度作了進一步改革。

景帝元年,將文帝時劓刑的笞三百,改為笞二百;斬左趾的笞五百,改為笞三百。

景帝中元六年減笞三百為二百,笞二百為一百。

景帝中元六年,頒布《箠令》,規定笞杖長五尺,面寬一寸,末端厚半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節,以及行刑不得換人等。

景帝的改革,使得刑制改革進一步完善

3簡述文、景帝廢肉刑和漢代司法的儒家化。

答:(1)西漢建立后漢文帝時鑒于當時繼續沿用黥、劓、斬左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權的穩固,開始考慮改革肉刑,景帝繼續進行刑制改革,廢除肉刑。

起因:文帝開始刑罰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齊太倉令獲罪當施黥刑,其小女緹縈上書請求將自己沒官為奴,替父贖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斷絕犯人自新之路的嚴重問題。文帝為之所動,下令廢除肉刑。

內容:把黥刑(墨刑)改為髡鉗城旦舂;劓刑改為笞三百;斬左趾(砍左腳)改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景帝繼位后,在文帝基礎上對肉刑制度作進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將文帝時劓刑笞三百,改為笞二百;斬左趾笞五百,改為笞三百。景帝又頒布《箠令》,規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節,以及行刑不得換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邁了一大步。

意義:文帝、景帝時期的刑制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為結束奴隸制肉刑制度,建立封建刑罰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盡管這次改革還有缺陷,但同周秦時期廣泛使用肉刑相比,無疑是歷史性的進步,在法制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2)漢律儒家化是指漢朝統治者逐步拋棄法家思想,而采取儒家思想來治理國家的過程,進而使儒家思想融入到漢朝法律中來。具體表現為:

上請與恤刑。上請制度是指凡百石以上官吏、公侯及子孫犯罪,可以通過請示皇帝給有罪貴族官僚某些優待。恤刑制度是指年80歲以上的老人,8歲以下的幼童,以及懷孕未產的婦女、老師、侏儒等,在有罪監禁期間,給予不戴刑具的優待。老人、幼童及連坐婦女,除犯大逆不道詔書指明追捕的犯罪外,一律不再拘捕監禁。體現統治者以“為政以仁”相標榜,強調貫徹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

親親得相首匿。親親得相首匿原則主張親屬間首謀藏匿犯罪可以不負刑事責任。來源于儒家“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的理論,對卑幼親屬首匿尊長親屬的犯罪行為,不追究刑事責任。尊長親屬首匿卑幼親屬,罪應處死的,可上請皇帝寬貸。它反映出漢律的儒家化,并且一直影響后世封建立法。

4簡述漢律中的民事法律內容。

答:漢律中的民事法律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維護傳統家長制

漢律嚴格維護封建家庭關系,強調以“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作為處理家庭關系的準則,并將尊長親屬與卑幼親屬、丈夫與妻子間的關系確定為法律上的主從關系,用以維護父權與夫權。漢律明確規定“不孝”與“大逆”同罪。凡子女控告父母屬于不孝,父母死后居喪未滿,子女與其配偶發生兩性關系的屬于不孝,不孝罪一律判處死刑。

(2)維護傳統婚姻關系

漢代法律在婚姻關系上,竭力維護夫權,保護包辦買賣婚姻制度。“夫為妻綱”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基礎。丈夫有隨意打罵、奴役妻子的權利,但為“傳繼后世”,丈夫只能有一位正妻。漢代法律確認一夫一妻制,但不禁止納妾,納妾成為一夫一妻制的補充,但妻子必須“從一而終”,如私自改嫁,或夫死未葬而嫁,或與人通奸者,都要判處重刑,乃至判處死刑。

漢律中法定離婚理由為“七棄(七去),三不去”。“七棄”,就是妻子如符合下列七個條件之一的,如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惡疾、多言、盜竊等,丈夫都有權離棄妻子。但妻子有下列條件之一者,也可以不必離婚。據《大戴禮記·本命篇》載:婦有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后富貴不去。即妻如離異后無去處的可以不離婚;與丈夫同為父母服喪三年而有孝行的可以不去;娶時貧賤,婚后富裕的可以不去。

(3)維護傳統繼承關系

漢代法律注重維護封建繼承關系,用以保持封建權位和財產繼承的穩定性。漢代規定嫡長子繼承爵位。違法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按照漢代法律規定,家庭財產繼承實行諸子平分制。同時規定女子也有繼承遺產的權利,而且當時已有遺囑繼承形式。

四、論述題

試論述漢代的司法機構。

答:漢代的司法機構主要有中央和地方兩套機構,下面分別論述:

(1)中央司法機構

漢承秦制,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權力。凡遇重大疑難案件,必須奏請皇帝,由皇帝作出最終裁決。不僅如此,漢代皇帝還經常直接審理案件。

廷尉

漢代仍以廷尉為中央司法長官,審理皇帝交辦的刑事案件——“詔獄”以及審判各地上報的重大疑難案件。廷尉屬下有左右正、左右監、左右平等官佐,負責案件的具體審理工作。另外,漢代在發生重大案件時,還實行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等高級官吏共同審理制度,時稱雜治

此外,漢成帝年間首開先例,在尚書臺中又“置三公曹,主斷獄”,開始掌握部分司法審判權。東漢時期提高尚書臺的地位,使“事歸臺閣”。尚書臺正副長官以下分設六曹,二千石曹“主辭訟事”,為隋唐創建刑部打下了基礎。

御史大夫

漢代中央負責法律監督的長官,西漢為御史大夫,東漢為御史中丞。下設屬官有治書侍御史,執掌律文解釋;侍御史,負責察舉不法官吏,彈劾公卿違法等多項工作。到東漢以后御史中丞權力進一步加強,除負責察舉不法官吏、舉劾公卿違法失職外,還參與法律的修訂與重大疑難案件的審理,成為皇帝的“耳目之司”,發揮了司法審判與法律監督的雙重職能。

司隸校尉

西漢武帝以后,在京師設置司隸校尉,具有監督中央百官與京師地方司法官吏的雙重職責。凡京師與中央機關有滯獄、冤獄,以及司法官執法違法等事,司隸校尉都有權加以監督。輕者具有處罰權,重大案件直報皇帝裁決,而不經過丞相。

刺史

西漢武帝時又設刺史之職,使其位次九卿,高于郡縣,專司各地行政與法律監督之職,后逐漸演變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職能也發生了變化。

(2)地方司法機關

漢代地方仍實行行政與司法合一的體制,分為郡、縣兩級。郡守為一郡行政長官,又是本郡司法長官。下設“決曹掾”,協助郡守審理具體案件。縣令為一縣行政長官,也是一縣司法長官,下設“曹”,協助縣令審理具體案件。漢代地方司法機關權力較大,郡守與縣令不但掌握本地案件的批準權與上報權,而且有死刑案件審判權,但重大疑難案件須報奏中央與皇帝裁決。

漢初各封國具有審判權,由內史輔佐諸侯王審理案件。景帝以后,封國地位降同郡縣,各封國改為丞相執掌司法權。從東漢靈帝時起,原為刺史監察范圍的州,漸演變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機構,統轄郡縣,其長官州牧掌握本州司法審判大權,并負責審理郡縣上報的重大案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涂县| 开封县| 古浪县| 铁岭县| 曲阜市| 邯郸市| 乐安县| 绍兴市| 芦溪县| 遵义县| 大兴区| 金堂县| 深圳市| 白河县| 和龙市| 太仆寺旗| 高陵县| 辽阳县| 金塔县| 壤塘县| 义乌市| 崇州市| 佛学| 建水县| 漯河市| 泸州市| 沂源县| 湖南省| 东城区| 平泉县| 防城港市| 当涂县| 延津县| 黄平县| 怀远县| 五指山市| 阆中市| 班玛县| 馆陶县| 阿城市|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