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秦代法律制度

一、不定項選擇題(下列四個備選項中有一個以上選項是正確的)

1秦代司法比照判案的成例稱為(  )。[2014年真題]

A.法律答問

B.例令

C.廷行事

D.格例

【答案】C

【解析】AC兩項,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有:律,是經過一定程序制定的系統性的法律文件;“制”與“詔”,是秦代皇帝命令的名稱;程,是秦代關于勞動定額等確定額度的法規;課,是秦代關于工作人員考核標準的法規;式,是秦代關于某些專門工作的程序、原則及有關公文程式的法律文件;法律答問,是秦代官吏在回答法律問題時對現行法律法令的闡釋和補充;廷行事,是秦代用來比照判案的成例。從秦墓竹簡及其他資料看,秦代在司法實踐中廣泛采用“廷行事”作為判案根據。BD兩項不屬于秦代的法律形式。

2秦朝規定了身份刑制度,分別為(  )。[2001年真題]

A.奪爵

B.廢、收

C.編管

D.籍門

【答案】ABD

【解析】身份刑是剝奪犯罪人某些政治權利或是降低其社會地位的刑罰。秦代刑罰體系中,也包含維護這種等級秩序的身份刑制度,包括:奪爵。奪爵是剝奪犯罪人原有爵位的刑罰。在商鞅變法時就已存在,一般是針對有爵位的高級官員使用,有時也作為一種附加刑與其他刑罰并科。。廢是指終生剝奪犯罪人擔任國家官吏資格。。即收孥,將犯罪人妻子兒女一起沒收為官奴婢,是一種剝奪犯罪人自由身份的刑罰。籍門。籍門是剝奪犯罪人全家及后代子孫政治權利的刑罰。被處籍門以后,其家族即淪為賤民,永遠是官府的奴仆。C項,編管不屬于秦代刑罰體系中的身份刑制度。

3秦朝確定刑事責任能力是根據(  )。[2001年真題]

A.年齡

B.男女

C.長幼

D.身高

【答案】D

【解析】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有數個案例,都是以身高來判斷行為人是否成年以及是否應該給予刑罰處罰。一般以男子身高6尺5寸、女子身高6尺2寸為成年標志,不足這個標準的未成年人一般不加刑罰處罰。

4“八議”出現在(  )。[2019年真題]

A.《九章律》

B.《魏律》

C.《唐律》

D.《晉律》

【答案】BCD

【解析】曹魏律是魏明帝時制定的重要法典。魏明帝即位以后,鑒于漢代律令繁雜,下詔改定刑制,作《新律》18篇,后人稱之為《魏律》或《曹魏律》。《魏律》將“八議”制度正式列入法典。自此以后,“八議”成為以后歷代王朝律典的重要內容。《唐律》通過規定“八議”、請、減、贖、當、免等項制度,使等級特權制度更加系統化。《晉律》對漢、魏法律繼續進行改革,承繼《曹魏律》形成20篇602條的格局;加之其時律學、玄學等的影響,精簡了法律條文。故,《魏律》《唐律》《晉律》中均出現“八議”制度的相關內容。A項,《九章律》中沒有“八議”制度。

二、名詞解釋

1大辟

答:大辟是中國古代五刑中對死刑的通稱。《尚書·呂刑》鄭玄注:“辟,罪也?死是罪之大者。故謂死刑為大辟。”宋王鍵《刑書釋名》記載,周大辟有斬、殺、搏、焚、辜、踣,磬七種;秦時大辟有斬,梟首、車裂、棄市、腰斬、支解、磔、囊撲、阬、鑿顛、抽肋、鑊烹等多種;漢時大辟有腰斬、棄市、梟首、磔等;隋唐以后作為正刑之死刑只有斬、絞兩種。

2法律答問

答:法律答問,是秦代官吏在回答法律問題時對現行法律法令的闡釋和補充。秦代規定,民眾學習法律應“以吏為師”,國家官吏也就具有向民眾解釋法律的義務和責任。各級官吏的法律解釋即法律答問,同正式的法律法令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秦墓竹簡中的《法律答問》,就是對秦代刑法的重要補充。

3廷行事

答:廷行事作為秦代的法律形式之一,是指秦代用來比照判案的成例。從秦墓竹簡及其他資料看,秦代在司法實踐中廣泛采用“廷行事”作為判案根據。秦代的法律形式多種多樣。各種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一個嚴密的法網,控制著整個社會。

4具五刑

答:具五刑,是對應處族刑主犯同時施以黥刑、劓刑、斬趾等肉刑后再處死的酷刑,是秦代的死刑種類之一。《漢書·刑法志》記載說:“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趾,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

5城旦舂

答:城旦舂是秦代徒刑中最重的一級,是指強迫罪人從事修筑長城、舂米一類重苦役的刑罰。男子旦起筑城,女子早起舂米,故謂之城旦舂。徒刑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到秦代時使用更加廣泛,成為秦代刑罰體系中的主體刑種之一。

6奪爵

答:奪爵,是指剝奪犯罪人原有爵位的刑罰,是身份刑之一。秦代刑罰體系中,包括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的身份刑制度。身份刑是剝奪犯罪人某些政治權利或是降低其社會地位的刑罰。此刑在商鞅變法時就已存在,一般是針對有爵位的高級官員使用,有時也作為一種附加刑與其他刑罰并科。

7貲刑

答:貲刑是秦代的主要財產刑。貲即是罰,具體有貲甲、貲盾、貲布等,有時也出現貲徭役的例子。大體上說,秦代的貲刑多適用于較輕微的犯罪,或作為對某些特殊身份者的優待。除貲刑外,秦代也使用贖刑制度。

8“非公室告”

答:“非公室告”,是指“子盜父母,父母擅殺、刑、髡子女及奴妾”等家庭內部的侵害行為。凡是“非公室告”犯罪,受害者本人無權提出控告,即使告到官府,官府也不應受理,“強行告,告者罪”。這是秦代根據告訴權的不同來劃分的,按此類標準劃分另一類為“公室告”。

9爰書

答:爰書是指記錄司法活動的文書,包括案情、犯人供詞、證人證詞以及拷訊等文字記載,是秦代審判制度之一。秦代審理案件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和相對完善的制度,秦代法律規定各種審判案件都應該有這種爰書。

三、簡答題

1簡述秦代的法律形式。

答:秦代的法律形式多種多樣。各種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一個嚴密的法網,控制著整個社會。

(1)。是經過一定程序制定的系統性的法律文件。自商鞅變法、“改法為律”以后,“律”一直是秦政權的最主要的法律形式,一些主要法律規范都以律相稱,如《田律》《金布律》《關市律》《工律》《軍爵律》,等等。

(2)。這是秦代皇帝命令的名稱。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曾發布一系列法令,建立封建帝王的專屬稱謂,如規定皇帝自稱“朕”,皇帝的印信稱為“璽”,皇帝的口頭命令稱為“制”、書面命令稱為“詔”等。自此以后,以“制”和“詔”為名的皇帝的命令,就成為封建時代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規范。

(3)。是秦代關于勞動定額等確定額度的法規。秦墓竹簡中即有《工人程》。

(4)。是秦代關于工作人員考核標準的法規。秦墓竹簡中有《牛羊課》。

(5)。是秦代關于某些專門工作的程序、原則及有關公文程式的法律文件。秦墓竹簡中有《封診式》。

(6)法律答問。是秦代官吏在回答法律問題時對現行法律法令的闡釋和補充。秦代規定,民眾學習法律應“以吏為師”,國家官吏也就具有向民眾解釋法律的義務和責任。各級官吏的法律解釋即法律答問,同正式的法律法令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秦墓竹簡中的《法律答問》,就是對秦代刑法的重要補充。

(7)廷行事。是秦代用來比照判案的成例。從秦墓竹簡及其他資料看,秦代在司法實踐中廣泛采用“廷行事”作為判案根據。

2簡述秦朝的身份刑制度。

答:身份刑是剝奪犯罪人某些政治權利或是降低其社會地位的刑罰。秦王朝在打破舊宗法等級制度后,建立了一套新的社會等級秩序。秦代刑罰體系中,也包含維護這種等級秩序的身份刑制度。主要身份刑有:

(1)奪爵。奪爵是剝奪犯罪人原有爵位的刑罰。此刑在商鞅變法時就已存在,一般是針對有爵位的高級官員使用,有時也作為一種附加刑與其他刑罰并科。

(2)廢。是指終生剝奪犯罪人擔任國家官吏資格。

(3)收。即收孥,將犯罪人妻子兒女一起沒收為官奴婢,是一種剝奪犯罪人自由身份的刑罰。

(4)籍門。籍門是剝奪犯罪人全家及后代子孫政治權利的刑罰。被處籍門以后,其家族即淪為賤民,永遠是官府的奴仆。

3簡述秦朝時期已經形成的審理制度。

答:依據秦墓竹簡《封診式》中的大量案例分析,秦代審理案件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和相對完善的制度。

(1)現場勘察和檢驗。《封診式》中“穴盜”“經死”“賊死”和“出子”等案例詳細記述了官府對入戶盜竊、自縊死亡、他殺死亡、女子流產死亡等死亡案件進行現場勘驗的經過。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秦代在訴訟過程中注重搜集證據、詢問證人,并認真進行現場勘察和檢驗。

(2)拷訊。為審結案件而對犯罪人實施拷訊是其時合乎法律的程序。按照秦代法律的規定,訊問人犯應先以言辭為主,反復訊問。若不用拷訊而能審得實情,則是“上策”。若再三審訊而仍不得實情,才可以動用刑訊取得口供。

(3)爰書。是記錄司法活動的文書,包括案情、犯人供詞、證人證詞以及拷訊等文字記載。秦代法律規定各種審判案件都應該有這種爰書。

(4)乞鞫。要求重審案件稱為“乞鞫”。“乞鞫”可由被告自己提出,也可由他人代為提出。

四、論述題

1試述秦代法制指導思想與基本特色。

答:(1)秦朝法制的指導思想

商鞅變法以后,法家政治理論和法律思想一直在秦國和秦朝的實際政治、法制建設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法治”“重刑等主張都是秦政權的基本法制指導思想。

(2)秦朝法制的基本特色

法自君出,君主獨斷。秦始皇實現統一以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建立了一個高度集權的專制政權。與這種政治體制相適應,秦始皇把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軍事等權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形成了“天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局面。為鞏固這種體制,秦始皇還頒布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令。

以法為本,嚴刑峻罰。“法治”和“重刑”是法家學派的基本主張,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進一步將這兩項原則作為治國的基本策略加以推行,并走向極端。長期的法治使法律、法令在秦朝社會生活中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在推崇法律、“以法為本”的同時,秦統治者也把“重刑”的原則推向極端,對全社會實行空前嚴酷的刑罰統治。從歷史上看,秦朝刑罰種類之繁多,行刑方法之殘酷,處罰范圍之廣泛,是首屈一指的。“法治”和“重刑”是秦朝法制的基本特色。

統一法律法令,注重法律宣傳。在秦朝統一以后,為適應政治大一統的需要,秦朝統治集團在全國全面推行一體化政策。在法制建設方面,在將法律法令向全國推行的同時,鼓勵臣民學法知法,規定作為國家官吏必須“明習法令”,民眾學習法律則“以吏為師”。這樣既能保證國家法律法令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又能加速法律法令的傳播,使國家法律得到更廣、更深的貫徹執行。

2試述秦代的刑罰制度與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則。

答:秦王朝在長期的重法、重刑實踐中,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用刑經驗,形成了種類繁多的刑罰方法和相對比較完善的定罪量刑原則,使秦朝的刑法制度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1)秦朝的刑罰制度

秦朝的死刑。包括:絞刑、梟首、腰斬、磔、車裂、戮、棄市、族刑、具五刑。此外,有關文獻史籍還記載秦朝曾使用鑊烹、鑿頂、抽肋、剖腹等殘酷的死刑方法。

秦朝的身體刑。身體刑是指損害受刑人身體器官或使受刑人承受肉體痛苦的刑罰,包括殘害肢體器官的肉刑和施加痛苦的笞杖刑。秦朝的身體刑主要有:黥刑、劓刑、斬左趾、宮刑、髡刑、耐刑、笞刑。秦朝的身體刑往往與勞役刑結合使用,特別是髡刑與耐刑一般都配以徒刑。

秦朝的徒刑。徒刑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到秦朝時使用更加廣泛,成為秦朝刑罰體系中的主體刑種之一。從秦墓竹簡及其他文獻資料看,秦朝的徒刑主要有:城旦舂、鬼薪白粲、隸臣妾、司寇、候。

秦朝的流刑。流刑是將犯罪人流放到邊遠、窮困地區的刑罰。在商周時期,中國已經有使用流刑的記載。秦朝的流刑主要有三種:遷、謫、逐。

秦朝的財產刑。秦朝的財產刑主要是貲刑,多適用于較輕微的犯罪,或作為對某些特殊身份者的優待。除貲刑外,秦朝也使用贖刑制度。

秦朝的身份刑。身份刑是剝奪犯罪人某些政治權利或是降低其社會地位的刑罰。秦王朝在打破舊宗法等級制度后,建立了一套新的社會等級秩序。秦朝刑罰體系中,也包含維護這種等級秩序的身份刑制度。包括:奪爵、廢、收、籍門。

(2)秦朝的主要刑法原則

秦朝在繼承前代法律文化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古代刑法理論和刑法制度。在定罪量刑方面,除了沿襲商周以來的區分故意過失等原則外,在長期法律實踐中也注意不斷總結經驗,使秦朝定罪量刑的一些普遍性原則更加成熟,具有更強的理論性和概括性。

確定刑事責任能力。秦朝是以身高來判斷行為人是否成年、是否應該給予刑罰處罰。一般以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女子身高六尺二寸為成年標志,不足這個標準的未成年人一般不加刑罰處罰。同時,秦朝也注意到了心智不健全者的刑事責任問題。

有無犯罪意識作為構成犯罪的要素。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許多案例都是以“知其為盜”“知其為贓”來決定處刑與否和量刑輕重的。說明其時已將有無犯罪意識作為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據。

按照犯罪客觀后果量刑。在秦朝,由于深受法家思想的影響,定罪量刑非常注重犯罪的客觀后果,主觀動機則較少考慮。所以,犯罪所造成的客觀危害后果的大小是決定刑罰輕重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侵犯財產案件中,贓額分若干等級,刑罰輕重依次各有不同。

共同犯罪加重處罰。共同犯罪、集團犯罪一直是秦朝刑法打擊的重點。按秦律的規定,個人盜竊,贓滿六百六十錢者黥為城旦。但若是五人共盜,贓值一錢者,也要黥劓為城旦。表明秦朝對共同犯罪、集團犯罪的處罰大大重于個人單獨犯罪。

累犯加重處罰。根據秦墓竹簡中相關法律文件分析,秦朝對于累犯,慣犯都加重處罰,并形成了相應的數罪并罰制度。

除上述定罪量刑原則以外,秦朝還存在誣告反坐、教唆犯加重、消除犯罪后果減免以及連坐處罰等制度。這些原則和制度都充分說明,秦朝刑法理論和制度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洛市| 黔江区| 麟游县| 澄城县| 盐池县| 政和县| 太保市| 黎川县| 仲巴县| 中超| 桦川县| 临武县| 潼关县| 广河县| 邯郸县| 随州市| 荔波县| 盐源县| 明星| SHOW| 台北县| 平原县| 南岸区| 岳阳市| 资中县| 定州市| 棋牌| 瑞丽市| 柳江县| 鲁山县| 秭归县| 常山县| 区。| 布拖县| 阳谷县| 东乡族自治县| 安徽省| 城固县| 定陶县| 竹北市| 花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