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法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
- 圣才電子書
- 5346字
- 2021-06-08 15:26:37
第十二章 中國社會主義法與經濟、文化和社會
一、不定項選擇題(下列四個備選項中有一個以上選項是正確的)
1法律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具體表現為( ?。?。[2012年真題]
A.創建新的經濟關系
B.確認合理的經濟關系
C.保障經濟正常運行
D.規范經濟行為
【答案】BCD
【解析】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出發,科學地揭示了經濟和法律的關系,即經濟在社會的系統結構中處于基礎的位置,而法律作為上層建筑,根植于生產過程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經濟基礎所決定,并為經濟基礎服務。在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法對經濟的作用表現在:①維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②對市場經濟的法律規制;③調整生產關系,發展生產力。A項,法律屬于上層建筑,經濟屬于基礎,經濟關系由生產力決定,而不應由法律創制;B項,通過法律來確認基本經濟制度、完善財產保護制度以及保障市場經濟建設等合理的經濟制度及關系,能促進經濟的發展;CD兩項,法律是規范人的行為(包括規范經濟行為)以及保障社會秩序的(包括正常的經濟秩序)。
2法律義務不同于道德義務,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 )。[2013年真題]
A.法律義務是由國家意志決定的
B.法律義務的內容最終要受到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
C.法律義務的實現有國家法律保障
D.法律義務表現為義務人做出或抑制某種行為的必要性
【答案】AC
【解析】作為兩種不同的行為規范,法律義務與道德義務的區別主要表現在:①法通常是指由國家立法機關通過特定程序制定或認可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而道德是人自發去遵守的一種社會規范,因而法律義務由國家意志決定,而道德義務并非如此。②法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違反法律義務將遭到法律制裁,國家法律保障法律義務的實現,而道德義務的實現則依賴于人們內心世界的秩序和社會輿論。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最終都要受到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都表現為義務人做出或抑制某種行為的必要性。
二、名詞解釋
1宗教信仰自由
答: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的宗教政策。其內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害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2法律文化
答:法律文化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法律上層建筑的總稱,即法律意識形態以及與法律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法律規范、法律制度及法律組織機構和法律設施等一系列法律活動及其成果的總和。法律文化是人類文化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3法律意識
答:法律意識,是指人們關于法律和法律現象的心理、態度、知識和思想的總稱。依據人的認識層次,法律意識可以分為法律心理、法律知識和法律思想三個層次。法律心理是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感性認識,具有表面、直觀、簡單、自發等特點,往往與人們在法律實踐活動過程中的日常體驗直接相關。法律知識可以通過法律心理也可以借助法律思想表現出來,但它主要還是處于從法律心理到法律思想的過渡狀態。法律思想是人們對法律現象的理性認識,具有系統化、理論化、學術化的特點。
4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答: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指以良好的法律為前提的法治社會。其有六個基本特征:①民主法治;②公平正義;③誠信友愛;④充滿活力;⑤安定有序;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社會并不是沒有矛盾和沖突的社會,而是社會矛盾能夠得到有效的預防和及時化解的社會。
三、簡答題
1簡述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對經濟的作用。
答:在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從馬克思主義法學關于法與經濟的基本理論出發,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社會主義法與經濟的關系。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對經濟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維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①確認基本經濟制度。2004年憲法修正案完整地確定了國家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方針政策,使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具備了憲法地位。
②完善財產保護制度。2004年憲法修正案,從法律上擴大了私有財產的保護范圍,它完善了對私有財產的征收、征用制度。
③保障市場經濟建設。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使得經濟體制改革具備了嚴格意義上的合法性基礎。除了憲法,其他法律在維護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方面也發揮著作用。
(2)對市場經濟的法律規制
①法律為市場提供了充分的權利和自由。任何一種經濟體制都具有一種特定的有關經濟活動的游戲規則,而作為現代市場經濟一種體制性、根本性的游戲規則是指基于法治的規則。市場呼喚充分的權利和自由,而對權利的最佳保障,只有法治能夠提供。
②法律為市場提供了受限的政府。市場經濟還意味著政府權力要受到法律的限制和約束,防止其對市場經濟活動進行過多的介入和干預。國家要將對社會資源的行政性支配權力交給市場,還原為市場主體的自主性權利。
③法律提供了公平的競爭秩序。市場經濟之下,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動、各種市場要素的相互作用是紛繁復雜的。要使這些活動有序的進行,需要一系列法律規則的規制。這種法律規制針對的是微觀經濟主體的微觀行為,是從宏觀上引導市場秩序的建立。
(3)調整生產關系,發展生產力
當法及其保障的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性質的時候,法就起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進步作用;反之,當法及其保障的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性質的時候,法就起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反動作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模式的轉換,法律也應當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因而,法律的變革應當與經濟的變革相適應。
2簡述法律意識對法律發展的作用。
答:法律意識,是指人們關于法律和法律現象的心理、態度、知識和思想的總稱。法律意識是法律文化的組成部分,影響著法律實踐活動,影響著法律文化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對法律創制和法律實施兩個方面。
(1)在法律的創制過程中,法律意識決定了人們對立法的必要性、目的及價值取向的認識。在具體的制定法律的過程中,立法者的法律意識決定著立法的質量。法律的創制必須借助立法者的立法技巧、法律知識、法律理論以及法律理念。
(2)在法律的實施過程中,法律意識直接影響著法律的實現。對于法律職業者而言,從事法律實務的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水平決定著其處理具體法律事務的質量,司法人員的法律意識也決定了他們的工作績效,關系著法律權威的樹立與司法公正的實現。
3比較法律和道德的異同點。
答:法是反映由一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國家制定或認可并得到國家強制力保證的、通過賦予社會關系參加者權利與義務的方式實現的規范體系。道德是一種靠社會輿論、社會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保證實施的社會行為規范,它是人們關于善惡、美丑、正義與邪惡、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的感覺、觀點和規范的總和。
(1)二者之間的聯系
①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與道德都是特定社會歷史文化的產物,都是共同的社會觀念的承載者;法律通過確立特定的道德原則與規范,為道德理念的貫徹提供法律支持,同時也影響著道德觀念的發展。
②法與道德相互制約。法律可以剔除道德觀念中不合時宜的成分,道德可以通過對法律的實質內容進行公正與否的評價,推動法律的制定、修改甚至廢除,使法律與主流道德相符。
(2)不同點
①產生的方式及表現形式不同。法通常是指由國家立法機關通過特定程序制定或認可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具有規范的外在表現形式。道德則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道德的形成無需符合特定的程序規則。道德一般沒有規范的表現形式,它通常存在于人們的觀念、習慣之中,有時通過思想家的論述得到表達。
②調整的范圍不同。法旨在構建外在的社會秩序,因此主要致力于調整人們的外在行為,一般情況下不問及行為人的內心世界。而道德則要求行為人的外在行為與內心活動都符合道德的要求。
③調整的方式不同。法通過設定人們的權利與義務來調整人們的社會行為。法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通過對受侵害的權利進行救濟,對違背義務的行為進行制裁來保證法的實現。道德則主要是通過為人們設定在社會生活中的義務來調整人們的行為。對違反道德的人進行的制裁不以國家強制力為支持,而是通過社會輿論實施。
4簡述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答: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六個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定是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定要以民主、法治為基石。社會主義法與和諧社會的關系主要表現在:
(1)民主科學立法奠定和諧社會的法律基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法治的社會,而法治則是以良好的法律為前提的。通過民主、科學的立法,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就為社會主義法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必備的法律基礎。
(2)依法行政,維護權力與權利的和諧。和諧社會所要求的法治狀態是權利與義務的和諧、權利之間的和諧、權利與權力的和諧以及權力之間的和諧;行政權的行使是實現上述四種和諧關系的關鍵,尤其是對于公權力與私權利之間的和諧至關重要。
(3)公正司法解決社會紛爭。一個獨立公正的司法系統,可以賦予法院以解決社會糾紛和矛盾的權威地位,從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只有構建公正權威的司法體制,才能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使公民尊重法院在解決社會糾紛和矛盾中的權威地位,使處于系爭案件中的當事人理解并尊重判決,使全社會的公民樹立起對司法的信心,從而將社會矛盾以合法、合理的方式化解,促進社會的全面和諧。
四、論述題
論述社會主義法對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答:(1)黨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鄙鐣髁x和諧社會既是一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人民生活相對富裕的社會,也是一種最終走向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理想。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的社會。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公平正義的社會。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就是要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認的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誠信友愛的社會。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社會活力是社會進步、和諧的基礎條件。充滿活力,才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安定有序的社會。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以上基本特征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系。
(2)作為社會上層建筑,法可以通過發揮其社會作用、規范作用和思想影響作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對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此外,人類社會需要法律,需要法律發揮調整社會關系的作用,就是因為法律能保護和增進人類不斷追求的自由、公平與正義。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法的作用與價值。
(3)社會主義法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加強社會主義法治:
①必須堅持民主法治。通過民主法治來保證社會和諧,需要穩步推進國家管理行為的法制化、規范化;適應社會新變化,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讓廣大人民群眾依據法律更大程度地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②必須堅持依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而這三方面的統一都離不開社會主義法治。
③必須使社會建設和管理制度化、法律化,夯實社會和諧的法治基礎。社會主義法治可以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④必須依法完善社會管理,保持社會安定有序。法治建設應當努力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統籌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妥善處理社會矛盾。
⑤必須依法調整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必須進一步加強人口發展、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的法治建設。
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精髓和靈魂,是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等法治領域的基本指導思想。其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因此,必須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創造思想意識條件。
綜上,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法的作用與價值,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 馮博琴《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中醫基礎理論考點歸納與歷年真題詳解
- 全國名校美學理論考研真題及詳解(含北大、北師等)
- 馮忠良《教育心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希爾《國際商務》(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投資學考研真題(含復試)與典型題詳解
- 全國名校資產評估碩士《436資產評估專業基礎》[專業碩士]考研真題及詳解
-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第3版)課后習題詳解
- 楊保軍《新聞理論教程》(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 2014年經濟師《旅游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講義、真題、預測三合一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附高清視頻講解】
- 帕金《宏觀經濟學》(第8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贈兩套模擬試題及詳解】
- 丁法章《當代新聞評論教程》(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5年考研政治真題解析與預測考點背誦
-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253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