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課后習題詳解

2-1 電路如圖2-2-1所示,已知uS=100V,R1=2kΩ,R2=8kΩ。試求以下3種情況下的電壓u2和電流i2、i3

(1)R3=8kΩ;

(2)R3=∞(R3處開路);

(3)R3=0(R3處短路)。

圖2-2-1

解:(1)R2和R3并聯,電阻R=8/2=4kΩ,干路電流為i1,則有

i1=uS/(R1+R)=100/(2+4)=(50/3)mA

i2=i3=i1/2=50/6=8.333mA

u2=R2i2=8×(50/6)=66.667V

(2)R3=∞,即R3處開路,則有i3=0

i2=uS/(R1+R2)=100/(2+8)=10mA

u2=R2i2=8×10=80V

(3)R3=0,即R3處短路,則有i2=0,u2=0

i3=uS/R1=100/2=50mA

2-2 電路如圖2-2-2所示,其中電阻、電壓源和電流源均為已知,且為正值。求:

(1)電壓u2和電流i2

(2)若電阻R1增大,對哪些元件的電壓、電流有影響?影響如何?

圖2-2-2

解:(1)由圖2-2-2可知,R2和R3并聯,由并聯電路電流特性可得

i2=R3iS/(R2+R3

所以u2=R2i2=R2R3iS/(R2+R3)。

(2)由圖2-2-2可知,R1增大時,其兩端電壓會隨之增大,相應的電流源兩端的電壓也會變化,即

所以隨R1的增大而增大,但對R2,R3,R4及uS的電壓和電流都沒有影響。

2-3 圖2-2-3中uS=50V,R1=2kΩ,R2=8kΩ。現欲測量電壓uo,所用電壓表量程為50V,靈敏度為1000Ω/V(即每伏量程電壓表相當為1000Ω的電阻),問:

(1)測量得uo為多少?

(2)uo的真值uot為多少?

(3)如果測量誤差以下式表示:δ(%)=[(uo-uot)/uot]×100%,問此時測量誤差是多少?

圖2-2-3

解:(1)電壓表的電阻RV=5×104Ω。

當測電壓時,電壓表與R2并聯電阻為

根據分壓公式可得

(2)

(3)根據計算公式:δ(%)=[(uo-uot)/uot]×100%=[(38.7-40)/40]×100%=-3.1%。

2-4 求圖2-2-4所示各電路的等效電阻Rab,其中R1=R2=1Ω,R3=R4=2Ω,R5=4Ω,G1=G2=1S,R=2Ω。

圖2-2-4(a)

圖2-2-4(b)

圖2-2-4(c)

圖2-2-4(d)

圖2-2-4(e)

圖2-2-4(f)

圖2-2-4(g)

解:(1)圖2-2-4(a),R4被短路,原電路等效為R1、R2和R3并聯之后,再與R5串聯。

所以Rab=(R1//R2//R3)+R5=(1//1//2)+4=4.4Ω。

(2)圖2-2-4(b),G1和G2所在支路的電阻R=1/G1+1/G2=2Ω。

所以Rab=(R//R4)+R3=(2//2)+2=3Ω。

(3)圖2-2-4(c),為一電橋電路,因R1=R2且R3=R4,故其處于平衡電橋,開關的開閉不影響電路的等效電阻。

所以Rab=(R1+R3)//(R2+R4)=(1+2)//(1+2)=1.5Ω。

(4)圖2-2-4(d),圖最下方的R2兩端電位相等,即處于電橋平衡狀態,故R2可視為開路。

所以Rab=(R1+R2)//(R1+R2)//R1=(1+1)//(1+1)//1=0.5Ω。

(5)圖2-2-4(e)可標記為如圖2-2-5(e1)所示,結點1和1′,2和2′,3、3′和3″是等電位結點,故原電路可簡化為如圖2-2-5(e2)所示。

所以Rab=2×(R/2+R/4)=3R/2=3Ω。

圖2-2-5(e1

圖2-2-5(e2

(6)圖2-2-4(f),(1Ω,1Ω,2Ω)和(2Ω,2Ω,1Ω)構成兩個Y形連接,分別轉化為等值的三角形連接,如圖2-2-6所示。

圖2-2-6

R1=1+1+1×1/2=2.5Ω

R2=1+2+1×2/1=5Ω

R3=R2=5Ω

R1′=2+2+2×2/1=8Ω

R2′=1+2+1×2/2=4Ω

R3′=R2′=4Ω

并接兩個三角形電路后,可得如圖2-2-7所示等效電路。

圖2-2-7

等效電阻

Rab=[2//(R2//R2′)+R1//R1′]//(R3//R3′)=[2//(5//4)+2.5//8]//(5//4)=[20/19+40/21]//(20/9)=1.269Ω

(7)圖2-2-4(g),為一對稱電路,若電流從a點流入,b點流出,對應的電流分布如圖2-2-8所示。

uab=iR/3+iR/6+iR/3=5iR/6

Rab=uab/i=5R/6=1.667Ω

圖2-2-8

2-5 用△-Y等效變換法求圖2-2-9中a、b端的等效電阻:

(1)將結點之間的三個9Ω電阻構成的△形變換為Y形;

(2)將結點與作為內部公共結點的之間的三個9Ω電阻構成的Y形變換為△形。

圖2-2-9

解:(1)將結點之間的三個9Ω電阻由△形變換為Y形后,Rx=3Ω,等效電路如圖2-2-10(a)所示,等效電阻

圖2-2-10(a)

圖2-2-10(b)

(2)變換后如圖2-2-10(b)所示,Rx′=27Ω,等效電阻

2-6 利用Y-△等效變換求圖2-2-11中a、b端的等效電阻。

圖2-2-11

解:原電路的等效電路如圖2-2-12所示。

則有

所以等效電阻Rab=10/11+1/11+(1×1)/(1+1)=1.5Ω。

圖2-2-12

2-7 在圖2-2-13(a)所示電路中,uS1=24V,uS2=6V,R1=12kΩ,R2=6kΩ,R3=2kΩ。圖2-2-13(b)為經電源變換后的等效電路。

(1)求等效電路的iS和R;

(2)根據等效電路求R3中電流和消耗功率;

(3)分別在圖2-2-13(a)、(b)中求出R1、R2及R3消耗的功率;

(4)試問uS1、uS2發出的功率是否等于iS發出的功率?R1、R2消耗的功率是否等于R消耗的功率?為什么?

圖2-2-13

解:(1)利用電源的等效變換,可將電壓源轉換為電流源,如圖2-2-14所示。

圖2-2-14

iS1=uS1/R1=24/12=2mA,iS2=uS2/R2=6/6=1mA

所以iS=iS1+iS2=2+1=3mA,R=R1//R2=(12×6)/(12+6)=4kΩ;

(2)根據等效電路,R與R3并聯:R//R3=(4/3)kΩ,所以u=iS×(R//R3)=3×4/3=4V;

則R3的電流和消耗的功率分別為

i3=u/R3=4/2=2mA,P3=R3i32=2×22=8mW

(3)圖2-2-13(a),R1、R2兩端的電壓分別為

u1=uS1-u=24-4=20V,u2=uS2-u=6-4=2V

R1、R2、R3消耗的功率分別為

P1=u12/R1=202/12=100/3=33.33mW

P2=u22/R2=22/6=0.67mW

P3=R3i32=2×22=8mW

圖2-2-13(b),R消耗的功率為:P=u2/R=42/4=4mW;

圖(a)、(b)中R3消耗的功率相等。

(4)圖2-2-13(a),uS1、uS2發出的功率分別為

圖2-2-13(b),iS發出的功率為

計算得:

又由(3)知P≠P1+P2

所以uS1、uS2發出的功率不等于iS發出的功率,R1、R2消耗的功率也不等于R消耗的功率。

這是因為電源作等效變換僅是對外部等效,在圖2-2-13(a)、(b)所示兩個電路中,R3中的電流、電壓和功率是相同的。對被變換部分內部,則并不等效。

2-8 求圖2-2-15所示電路中對角線電壓U及總電壓Uab

圖2-2-15

解:將圖2-2-15中10Ω,8Ω,2Ω三電阻構成的△形等效為Y形,如圖2-2-16所示。

圖2-2-16

R1=8×2/(10+8+2)=0.8Ω

R2=2×10/(10+8+2)=1Ω

R3=10×8/(10+8+2)=4Ω

所以等效電阻R=(10+R3)//(5+R2)+R1=5Ω,Uab=i·R=4×5=20V;

則有

i1=i×(10+R3)/(5+R2+10+R3)=4×(10+4)/(5+1+10+4)=2.8A

i2=i×(5+R2)/(5+R2+10+R3)=4×(5+1)/(5+1+10+4)=1.2A

建立KVL方程:i2×10+U-i1×5=0?U=5i1-10i2=5×2.8-10×1.2=2V。

2-9 圖2-2-17所示為由橋T電路構成的衰減器。

(1)試證明當R2=R1=RL時,Rab=RL,且有uo/ui=0.5;

(2)試證明當R2=2R1RL2/(3R12-RL2)時,Rab=RL,并求此時電壓比uo/ui

圖2-2-17

證明:(1)當R2=R1=RL時,電橋處于平衡狀態,可等效為如圖2-2-18(a)所示。

Rab=(R1+R1)//(R2+RL)=RL

uo=ui/2,即uo/ui=0.5;

命題得證。

圖2-2-18(a)

圖2-2-18(b)

(2)將由三個R1構成的Y形變換為△形,R=3R1,如圖2-2-18(b)所示。

RL′=RL//R=3R1RL/(3R1+RL

所以uo/ui=(3R1-RL)/(3R1+RL);

命題得證。

2-10 在圖2-2-19(a)中,uS1=45V,uS2=20V,uS4=20V,uS5=50V,R1=R3=15Ω,R2=20Ω,R4=50Ω,R5=8Ω;在圖2-2-19(b)中uS1=20V,uS5=30V,iS2=8A,iS4=17A,R1=5Ω,R3=10Ω,R5=10Ω。利用電源的等效變換求圖2-2-19(a)、(b)中的電壓uab

圖2-2-19

解:利用電源的等效轉換,將圖2-2-19(a)、(b)的電壓源轉換為電流源與電阻并聯的形式。

圖2-2-20(a1

圖2-2-20(a2

圖2-2-20(b1

圖2-2-20(b2

(1)圖2-2-19(a)轉換為圖2-2-20(a1),則有

iS1=uS1/R1=45/15=3A

iS2=uS2/R2=20/20=1A

iS4=uS4/R4=20/50=0.4A

iS5=uS5/R5=50/8=6.25A

進一步將所有電流源合并,所有電阻并聯得圖2-2-20(a2)所示,則有

iS=iS1+iS2-iS4+iS5=3+1-0.4+6.25=9.85A

R=R1//R2//R3//R4//R5=15//20//15//50//8=(600/197)Ω

因此uab=iSR=9.85×600/197=30V。

(2)同理可得圖2-2-19(b)中的電壓uab

iS=iS1+iS2-iS4+iS5=4+8-17+3=-2A

R=R1//R3//R5=5//10//10=2.5Ω

uab=iS×R=-2×2.5=-5V

2-11 利用電源的等效變換,求圖2-2-21所示電路的電流i。

圖2-2-21

解:利用電源的等效變換可得圖2-2-22。

圖2-2-22

則有:i1=2.5/10=0.25A,i=i1/2=0.125A。

2-12 利用電源的等效變換,求圖2-2-23所示電路中電壓比uo/uS。已知R1=R2=2Ω,R3=R4=1Ω。

圖2-2-23

解:利用電源等效變換,對圖2-2-23中uS、R1、R2進行變換

uS′=(uS/R1)·[R1R2/(R1+R2)]=uS/2

R=R1R2/(R1+R2)=1Ω

等效圖如圖2-2-24所示。

圖2-2-24

對圖2-2-24建立KVL方程:iR+u3+2u3R4+iR4=uS/2;

其中u3=R3i,代入上式得:i=uS/10;

則有uo=2u3R4+R4i=2×uS/10+uS/10=3uS/10;

所以uo/uS=3/10=0.3。

2-13 圖2-2-25所示電路中R1=R3=R4,R2=2R1,CCVS的電壓uc=4R1i1,利用電源的等效變換求電壓u10

圖2-2-25

解:將原電路圖2-2-25右邊回路等效為一個受控電壓源和電阻的串聯,等效圖如圖2-2-26所示。

圖2-2-26

其中R=(R3+R4)//R2=(2R1)//(2R1)=R1

對圖2-2-26回路建立KVL方程

(R1i1+Ri1+uCR/R2)=uS,即2R2i1+4R1i1×R1/(2R1)=uS

解得:i1=uS/(4R1);

所以u10=uS-R1i1=uS-uS/4=3uS/4。

2-14 試求圖2-2-27(a)、(b)的輸入電阻Rab

圖2-2-27

解:(1)設圖2-2-27(a)中電流參考方向如圖2-2-28(a)所示,對回路建立KVL方程

uab=R2i-μu1+R1i=R2i-μ(R1i)+R1i=(R1+R2-μR1)i

所以a,b端的輸入電阻:Rab=uab/i=R1+R2-μR1

圖2-2-28

(2)設圖2-2-27(b)電路中電流參考方向如圖2-2-28(b)所示,由回路KVL、KCL方程可得

uab=R1i1+R2i2=R1i1+R2(i1+βi1

所以a,b端的輸入電阻

Rab=uab/i1=R1+R2(1+β)

2-15 試求圖2-2-29(a)、(b)的輸入電阻Ri

圖2-2-29

解:(1)圖2-2-29(a),在1、1′兩端施加電壓uS,干路電流如圖2-2-30(a)所示。

建立KCL方程:i1+βi1+i-uS/R2=0;

其中i1=-uS/R1,代入方程得:[(1+β)/R1+1/R2]uS=i;

所以

圖2-2-30

(2)圖2-2-29(b),在1、1′兩端施加電壓uS,干路電流如圖2-2-30(b)所示。

則有:u1=-uS,uS=R1i1-μu1=R1i1+μuS,i1=i-uS/R3

整理得

2-16 圖2-2-31所示電路中全部電阻均為1Ω,求輸入電阻Ri

圖2-2-31

解:右邊5個電阻構成的回路是電橋回路,因電阻相等,電橋平衡,所以可將最右邊的電阻看成開路,原電路可依次等效為如圖2-2-32所示。

圖2-2-32

建立KVL方程:u=1.6i-1.2i=0.4i,所以Ri=u/i=0.4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安县| 鄯善县| 城口县| 公安县| 博湖县| 登封市| 攀枝花市| 侯马市| 武穴市| 桂平市| 鄂温| 抚顺市| 扎鲁特旗| 喀喇| 高台县| 石门县| 桃源县| 额济纳旗| 隆德县| 广东省| 盐城市| 阿鲁科尔沁旗| 中超| 盐津县| 滁州市| 出国| 驻马店市| 兰西县| 虞城县| 马边| 渑池县| 马尔康县| 犍为县| 敦化市| 永仁县| 格尔木市| 永新县| 赣州市| 晋宁县| 海淀区|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