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關(guān)源《電路》(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xí)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460字
- 2021-06-08 15:10:49
4.2 課后習(xí)題詳解
4-1 應(yīng)用疊加定理求圖4-2-1所示電路中電壓uab。
圖4-2-1
解:原電路圖可等價為5sintV的電壓源與e-t的電流源單獨(dú)工作的疊加,如圖4-2-2所示。
圖4-2-2
當(dāng)只有5sintV的電壓源工作時,如圖4-2-2(a)所示,利用結(jié)點(diǎn)電壓法可得
[1+1/3+1/(2+1)]un1=5sint/1
解得:un1=3sintV。
所以uab(1)=1×un1/(2+1)=un1/3=3sint/3=sintV。
當(dāng)只有e-tA電流源工作時,利用電阻的分流公式可得
所以uab(2)=1×i=e-t/5=0.2e-tV。
由疊加定理得:uab=sint+0.2e-tV。
4-2 應(yīng)用疊加定理求圖4-2-3所示電路中電壓u。
圖4-2-3
解:將原電路看作是圖4-2-4(a)(b)兩個電路的疊加。
圖4-2-4(a)
圖4-2-4(b)
對于圖4-2-4(a),利用結(jié)點(diǎn)電壓法建立結(jié)點(diǎn)①的電壓方程
[1/(8+2)+1/40+1/10]un1=136/(8+2)+50/10
解得:u(1)=un1=(13.6+5)/(0.1+0.025+0.1)=18.6/0.225=(248/3)V。
對于圖4-2-4(b),利用串并聯(lián)電阻分流特性可得
解得:u(2)=-uSi/2=-16/(3×2)=-(8/3)V;
由疊加定理得:u=u(1)+u(2)=248/3-8/3=240/3=80V。
4-3 應(yīng)用疊加定理求圖4-2-5所示電路中電流I。
圖4-2-5
解:將原電路看作是圖4-2-6(a)(b)(c)三個電路的疊加。
圖4-2-6(a)
圖4-2-6(b)
圖4-2-6(c)
根據(jù)電路特性得
由疊加定理得:I=I′+I(xiàn)″+I(xiàn)?=4-6+2=0。
4-4 應(yīng)用疊加定理求:
(1)圖4-2-7(a)中電壓u2;
(2)圖4-2-7(b)中電壓U。
圖4-2-7(a)
圖4-2-7(b)
解:(1)將原電路圖4-2-7(a)看作是電流源和電壓源單獨(dú)工作電路的疊加,如圖4-2-8(a1)~(b4)所示。
圖4-2-8(a1)
圖4-2-8(a2)
對圖4-2-8(a1),i1(1)=2/4=0.5A,u2(1)=-3×2i1(1)+2=-3×2×0.5+2=-1V。
對圖4-2-8(a2),I1(2)=0,u2(2)=3×3=9V。
由疊加定理得:u2=u2(1)+u2(2)=-1+9=8V。
(2)圖4-2-7(b),兩個電壓源單獨(dú)工作時的電路如圖4-2-8(b1)、(b2)所示。
圖4-2-8(b1)
圖4-2-8(b2)
圖4-2-8(b3)
圖4-2-8(b4)
圖4-2-8(b3)(b4)分別為圖4-2-8(b1)(b2)利用戴維寧定理電源變換得到的等效圖。
對圖4-2-8(b3)
解得:u(1)=-3V。
對圖4-2-8(b4)
解得
由疊加定理得:u=u(1)+u(2)=(-3)+4=1V。
4-5 應(yīng)用疊加定理,按下列步驟求解圖4-2-9中Iα。
(1)將受控源參與疊加,畫出三個分電路,第三個分電路中受控源電壓為6Iα,Iα并非分響應(yīng),而為未知總響應(yīng);
(2)求出三個分電路的分響應(yīng)Iα′、Iα″與Iα?,Iα?中包含未知量Iα;
(3)利用Iα=Iα′+I(xiàn)α″+I(xiàn)α?解出Iα。
圖4-2-9
解:(1)三個分電路如圖4-2-10(a)(b)(c)所示。
圖4-2-10(a)
圖4-2-10(b)
圖4-2-10(c)
(2)由電路圖4-2-10(a)~(c)可得
Iα′=12×6/(12+6)=4A
Iα″=-36/(12+6)=-2A
Iα?=6Iα/(12+6)=Iα/3
(3)由Iα=Iα′+I(xiàn)α″+I(xiàn)α?=4-2+I(xiàn)α/3,解得Iα=3A。
4-6 試求圖4-2-11所示梯形電路中各支路電流、結(jié)點(diǎn)電壓和uO/uS。其中uS=10V。
圖4-2-11
解:當(dāng)電路中只有一個獨(dú)立源時,其任意電路的響應(yīng)與獨(dú)立源成正比。采用“倒推法”,設(shè)電路電流的參考方向如圖4-2-12所示,假定i5=i5′=1A。
圖4-2-12
則各支路的電壓電流
Uo′=i5′×20=20V
un2′=i5′×(4+20)=1×24=24V
i4′=un2′/12=24/12=2V
i3′=i4′+i5′=2+1=3A
un1′=i3′×5+un2′=3×5+24=39V
i2′=un1′/39=39/39=1A
i1′=i2′+i3′=1+3=4A
uS′=i1′×4+un1′=4×4+39=55V
因為實際uS=10V,所以相對于uS,uS′的縮小系數(shù)為:K=10/55=2/11,則有
i1=Ki1′=2×4/11=0.727A
i2=Ki2′=2×1/11=(2/11)A
i3=Ki3′=2×3/11=(6/11)A
i4=Ki4′=2×2/11=(4/11)A
i5=Ki5′=2×1/11=(2/11)A
un1=Kun1′=2×39/11=(78/11)V
un2=Kun2′=2×24/11=(48/11)V
uO=KuO′=2×20/11=(40/11)V
uO/uS=40/(11×10)=4/11=0.364
4-7 圖4-2-13所示電路中,當(dāng)電流源iS1和電壓源uS1反向時(uS2不變),電壓uab是原來0.5倍;當(dāng)iS1和uS2反向時(uS1不變),電壓uab是原來的0.3倍。問:僅iS1反向(uS1、uS2均不變)時,電壓uab應(yīng)為原來的幾倍?
圖4-2-13
解:根據(jù)疊加原理和齊次定理,可以將電壓uab寫成如下形式
uab=K1iS1+K2uS1+K3uS2①
根據(jù)題意得
將①②③相加,聯(lián)立方程組得:1.8uab=-K1iS1+K2uS1+K3uS2,即x=1.8。
所以,僅iS1反向時,電壓uab變成原來的1.8倍。
4-8 圖4-2-14所示電路中US1=10V,US2=15V,當(dāng)開關(guān)S在位置1時,毫安表的讀數(shù)為I′=40mA;當(dāng)開關(guān)S合向位置2時,毫安表的讀數(shù)為I″=-60mA。如果把開關(guān)S合向位置3,則毫安表的讀數(shù)為多少?
圖4-2-14
解:根據(jù)疊加原理和齊次定理,可以將毫安表上電流讀數(shù)I寫成如下形式
I=k1IS+k2US
根據(jù)題意得
解得:k2=-10。
所以當(dāng)開關(guān)在位置3時,毫安表的讀數(shù)為
I=k1IS-k2US2=40-(-10)×15=190mA
4-9 求圖4-2-15所示電路的戴維寧或諾頓等效電路。
圖4-2-15
解:(1)圖4-2-15(a)中,設(shè)開路電壓為uoc,如圖4-2-16(a)所示。
KVL方程:(2+4)I+3+2(I-1)=0,解得:I=(-1/8)A。
所以uoc=4I=-0.5V。
將電壓源短路,電流源開路,可得等效電阻Req=(2+2)//4=2Ω,所以戴維寧等效電路如圖4-2-16(a1)所示。
根據(jù)電源等效變換可得諾頓等效電路,如圖4-2-16(a2)所示。
圖4-2-16
(2)圖4-2-15(b),利用“倒推法”,求開路電壓uoc。設(shè)uoc=uoc′=10V,則有
i5′=10/10=1A
un2′=(2+10)×1=12V
i4′=un2′/5=12/5=2.4A
i3′=i4′+i5′=2.4+1=3.4A
un1′=7×i3′+un2′=7×3.4+12=35.8V
i2′=un1′/6=35.8/6=5.967A
i1′=i2′+i3′=5.967+3.4=9.367A
uS′=9×i1′+un1′=9×9.367+35.8=120.1V
所以當(dāng)uS=5V時,激勵比k=uS/uS′=5/120.1=0.0416,開路電壓uoc=kuoc′=0.416V。
等效電阻Req=[(9//6+7)//5+2]//10=3.505Ω。
所以戴維寧等效電路如圖4-2-16(b)所示。
4-10 求圖4-2-17中各電路在ab端口的戴維寧等效電路或諾頓等效電路。
圖4-2-17(a)
圖4-2-17(b)
圖4-2-17(c)
圖4-2-17(d)
解:(1)圖4-2-17(a)中,將電壓源短路,可得等效電阻
Req=1//[1+2//(2+2//2)]=(11/16)Ω
根據(jù)電阻分壓公式可得
戴維寧等效電路如圖4-2-18(a)所示。
圖4-2-18(a)
(2)圖4-2-17(b),根據(jù)串聯(lián)電阻的分壓原理,可得開路電壓
Uoc=(US/R)×αR=αUS
將電壓源短路,可得等效電阻
Req=[(R-αR)//αR]+R1=α(1-α)R+R1
戴維寧等效電路如圖4-2-18(b)所示。
圖4-2-18(b)
(3)圖4-2-17(c),因存在無伴電流源,所以此電路的諾頓等效電路較容易求解。
將電流源開路,此電橋平衡,即右邊的5個電阻都可看作開路,所以
Req=(20+60)//(20+60)=40Ω
諾頓等效電路如圖4-2-18(c)所示。
圖4-2-18(c)
(4)圖4-2-17(d),開路電壓:uoc=10+5×(-1)=5V。
將電壓源短路,電流源開路,可得等效電阻:Req=5+5=10Ω。
戴維寧等效電路如圖4-2-18(d)所示。
圖4-2-18(d)
4-11 圖4-2-19(a)所示含源一端口的外特性曲線畫于圖4-2-19(b)中,求其等效電源。
圖4-2-19
解:由戴維寧定理可得,端口電壓u與電流i的關(guān)系方程:u=uoc-Reqi①
由特性曲線(b)可得,端口電壓u與電流i的關(guān)系方程:u=10-0.2i②
聯(lián)立方程①②可得:uoc=10V,Req=0.2Ω。所以該網(wǎng)絡(luò)等效為內(nèi)阻為0.2Ω,電壓值為10V的電壓源。
4-12 求圖4-2-20所示各電路的等效戴維寧電路或諾頓電路。
圖4-2-20(a)
圖4-2-20(b)
圖4-2-20(c)
圖4-2-20(d)
解:(1)圖4-2-20(a)中,先求等效電阻,將電流源開路,電壓源短路,可得
Req=5//(10+10)+10=14Ω
應(yīng)用網(wǎng)孔電流法求解開路電壓,如圖4-2-21(a1)所示,建立網(wǎng)孔電流方程
解得:i2=-20/25=-0.8A;
開路電壓:uoc=10×1-5i2+6-5=15V;
圖4-2-21(a1)
戴維寧等效電路如圖4-2-21(a2)所示。
圖4-2-21(a2)
(2)圖4-2-20(b),根據(jù)KVL可得:uab=-9+6×2+3=6V;
將電壓源短路,電流源開路,可得等效電阻:Req=10+6=16Ω;
戴維寧等效電路如圖4-2-21(b)所示。
圖4-2-21(b)
(3)圖4-2-20(c),先求開路電壓:uoc=2i1-2i1=0。
因電路中有受控源,所以采用外加電源法求解等效電阻。在ab兩端加上電壓源u,如圖4-2-21(c1)所示,建立KVL方程
解得:i1=-(2/8)i=-i/4,u=5i-8×(-i/4)=7i;
所以等效電阻為:Req=u/i=7Ω;
圖4-2-21(c1)
戴維寧等效電路如圖4-2-21(c2)所示。
圖4-2-21(c2)
(4)圖4-2-20(d)中,將圖中受控電流源和電阻利用電源變換等效為受控電壓源和電阻的串聯(lián),如圖4-2-21(d1)所示。
圖4-2-21(d1)
①先求開路電壓。
根據(jù)KVL可得:(2+5)i1+4u1-u1=0;
根據(jù)KCL和歐姆定律可得:u1=(4-i1)×8;
解得:i1=96/17=5.647A;
所以開路電壓為:uoc=5×i1=5×5.647=28.235V。
②再求短路電流,如圖4-2-21(d2)所示。
圖4-2-21(d2)
根據(jù)KVL可得:2isc+4u1-u1=0,所以isc=-3u1/2;
把u1=8×(4-isc)代入上式得:isc=48/11=4.364A;
所以等效電阻為:Req=uoc/isc=28.235/4.364=6.471Ω;
戴維寧等效電路如圖4-2-21(d3)所示。
圖4-2-21(d3)
4-13 求圖4-2-22所示兩個端口的戴維寧或諾頓等效電路,并解釋所得結(jié)果。
圖4-2-22
解:(1)圖4-2-22(a),先求開路電壓,此時i=0,所以可將電流受控源直接開路,由串聯(lián)電阻分壓特性得uoc=5V。
再求短路電流,如圖4-2-23(a1)所示,流經(jīng)2Ω電阻的電流i=isc-3isc=-2isc。
列出KVL方程:4isc-2isc×2=10,解得isc=∞。
所以等效電阻Req=0,原電路的等效電路相當(dāng)于一個無內(nèi)阻的標(biāo)準(zhǔn)電壓源,等效電路如圖4-2-23(a2)所示。
圖4-2-23(a1)
圖4-2-23(a2)
(2)圖4-2-22(b),將1,1′短路,如圖4-2-23(b1)所示。根據(jù)電阻的串并聯(lián)電壓特性得
u2=15×(12//8)/(6+12//8)=(20/3)V
所以isc=i1+i2=u2/8+4u2/4=9u2/8=9/8×(20/3)=7.5A;
通過外加電源法求解等效電阻,如圖4-2-23(b2)所示。
所以等效電阻Req=∞,原電路的等效電路相當(dāng)于一個7.5A的理想電流源,等效電路如圖4-2-23(b3)所示。
圖4-2-23(b1)
圖4-2-23(b2)
圖4-2-23(b3)
4-14 (1)圖4-2-24(a)中,電壓表測量a、b的電壓Uabm=25V。問電壓表的內(nèi)阻RV是多少?如果要控制測量相對誤差|δ(%)|<1%,則RV的最小值為多少?
(2)圖4-2-24(b)中,在12Ω電阻支路中串接內(nèi)阻RA=3.2Ω的電流表測量Iα,求測量相對誤差δ(%)。
圖4-2-24(a)
圖4-2-24(b)
解:(1)將電壓源短路,電流源開路,可得等效電阻:Req=1.5//60+8=9.463kΩ;
由疊加定理可得開路電壓:
Uoc=60×30/(60+1.5)+0.5[1.5×60/(1.5+60)]=30V
所以Uabm=Uoc×RV/(RV+Req),代入數(shù)據(jù)得:RV=47.315kΩ;
要求|δ(%)|<1%,即[9.463/(9.463+RV)]×100%<1%,解得RV>937kΩ。
(2)未接電流表時,根據(jù)KCL和KVL可得,真實值:5×0.8Iα+12Iα=96,解得Iα=6A。
接入電流表后,測量值:5×0.8Iα′+(12+3.2)Iα′=96,解得Iα′=5A。
所以δ(%)=[(Iα′-Iα)/Iα]×100%=-16.7%。
4-15 在圖4-2-25所示電路中,當(dāng)RL取0Ω、2Ω、4Ω、6Ω、10Ω、18Ω、24Ω、42Ω、90Ω和186Ω時,求RL的電壓UL、電流IL和RL消耗的功率。
圖4-2-25
解:先求RL以外部分的等效電路。將電壓源短路,可得等效電阻:Req=(5//20+2)//24+1.2=6Ω。
根據(jù)電阻的串并聯(lián)電壓特性可得:uoc=48V;
戴維寧等效電路如圖4-2-26(b)所示,則有
IL=48/(6+RL),UL=RLIL,PL=RLIL2
圖4-2-26
代入各個電阻數(shù)值,可得其對應(yīng)的電壓、電流和功率,如表4-2-1所示。
表4-2-1
4-16 在圖4-2-27所示電路中,試問:
(1)R為多大時,它吸收的功率最大?求此最大功率。
(2)當(dāng)R取得最大功率時,兩個50V電壓源發(fā)出的功率共為多少?
(3)若R=80Ω,欲使R中電流為零,則a、b間應(yīng)并聯(lián)什么元件?其參數(shù)為多少?畫出電路圖。
圖4-2-27
解:(1)將電壓源短路可得a、b兩端的等效電阻:Req=(20//20+20//20)//20=10Ω;
將R支路斷開,應(yīng)用電阻的串并聯(lián)和電壓源的等效互換可將原圖化為如圖4-2-28(a)所示電路,則開路電壓
uoc=(50-25)×(10+10)/(10+10+20)+25=37.5V
所以戴維寧等效電路如圖4-2-28(b)所示。
當(dāng)R=Req=10Ω時,它吸收的功率最大,Pmax=uoc2/(4Req)=37.52/(4×10)=35.156W。
圖4-2-28(a)
圖4-2-28(b)
(2)由(1)可得:RL=10Ω,uab=18.75V;
則流過右邊50V電壓源的電流為:i1=(50-uab)/20=1.5625A;
其發(fā)出的功率為:P1=u1i1=78.125W;
根據(jù)疊加定理,流過左邊50V電壓源的電流為
其發(fā)出的功率為:P2=u2i2=70.3125W;
所以其發(fā)出的總功率為:P=P1+P2=148.4375W。
(3)將戴維寧等效電路轉(zhuǎn)化為諾頓等效電路,如圖4-2-28(c)所示。由KCL可得,只要在a、b間并聯(lián)一個反向電流源,大小為isc=uoc/Req=37.5/10=3.75A即可,如圖4-2-28(d)所示。
圖4-2-28(c)
圖4-2-28(d)
4-17 圖4-2-29所示電路的負(fù)載電阻RL可變,試問RL等于何值時可吸收最大功率?求此功率。
圖4-2-29
解:(1)求出RL左側(cè)的等效電路,先求開路電壓,如圖4-2-30(a)所示。
圖4-2-30(a)
由KVL可得:(2+2)i1+8i1=6,解得:i1=6/12=0.5A;
所以開路電壓:uoc=2i1+2i1+8i1=12i1=12×0.5=6V。
(2)求短路電流,把RL短路,如圖4-2-30(b)所示。
圖4-2-30(b)
利用網(wǎng)孔做基本回路,建立網(wǎng)孔電流方程
解得:isc=1.5A;
所以端口的等效電阻為:Req=uoc/isc=6/1.5=4Ω。
戴維寧等效電路如圖4-2-30(c)所示。
當(dāng)RL=Req=4Ω時,可吸收最大功率,Pmax=uoc2/(4Req)=62/(4×4)=36/16=2.25W。
圖4-2-30(c)
4-18 圖4-2-31所示電路中N(方框內(nèi)部)僅由電阻組成。對不同的輸入直流電壓US及不同的R1、R2值進(jìn)行了兩次測量,得下列數(shù)據(jù):R1=R2=2Ω時,US=8V,I1=2A,U2=2V;R1=1.4Ω,R2=0.8Ω時,U(∧)S=9V,I(∧)1=3A,求U(∧)2的值。
圖4-2-31
解:設(shè)網(wǎng)絡(luò)N兩個端口的電壓為U1、U2。
第一次測量
U1=US-R1I1=8-2×2=4V,U2=2V,I1=2A,I2=U2/R2=2/2=1A
第二次測量
U(∧)1=U(∧)S-R1I(∧)1=9-1.4×3=4.8V,I(∧)1=3A,I(∧)2=U(∧)2/R2=U(∧)2/0.8
根據(jù)特勒根定理2,應(yīng)滿足:U1(-I(∧)1)+U2I(∧)2=U(∧)1(-I1)+U(∧)2I2;
解得:U(∧)2=(12-9.6)/1.5=1.6V。
4-19 在圖4-2-32(a)中,已知U2=6V,求圖4-2-32(b)中U1′(網(wǎng)絡(luò)N僅由電阻組成)。
圖4-2-32(a)
圖4-2-32(b)
解:設(shè)網(wǎng)絡(luò)N端口的電壓和電流如圖4-2-33(a)(b)所示。
圖4-2-33(a)
圖4-2-33(b)
其中,U1=(4+I(xiàn)1)R1,I1′=U1′/R1,I2=U2/R2=6/R2,U2′=(I2′+2)R2;
根據(jù)特勒根定理2,可得
(4+I(xiàn)1)R1×U1′/R1+6×I2′=U1′I1+(I2′+2)R2×6/R2?U1′=12/4=3V
4-20 圖4-2-34中網(wǎng)絡(luò)N僅由電阻組成。根據(jù)圖4-2-34(a)和圖4-2-34(b)的已知情況,求圖4-2-34(c)中電流I1和I2。
圖4-2-34
解:根據(jù)疊加定理,可將圖4-2-34(c)看作圖(c1)和圖(c2)的疊加。
圖(c1)即圖(a),則有:I1(1)=3A,I2(1)=1A;
圖(c2)相當(dāng)于激勵和響應(yīng)互換后的圖(c1),則由互易解得:I1(2)=-I2(1)=-1A;
所以圖(c)中的電流I1為:I1=I1(1)+I(xiàn)1(2)=3-1=2A;
設(shè)圖(b)中流過4Ω電阻的電流為I(∧),對圖(a)、(b),由特勒根定理2可得
20×(-I(∧))+1×5×2=(-3)×20+1×0
解得:I(∧)=70/20=3.5A;
對圖(b)、(c),由特勒根定理2可得
20(-I1)+(5I2+20)×2=20×(-I(∧))+0×I2
解得:I2=(-40-40+70)/10=-1A。
4-21 已知圖4-2-35中N為電阻網(wǎng)絡(luò),在圖4-2-35(a)中U1=30V,U2=20V。求圖4-2-35(b)電路中U(∧)1為多少?
圖4-2-35
解:設(shè)電流和電壓參考方向如圖4-2-36所示。
圖4-2-36
由圖4-2-36可得
U1=30V,I1=1.5-10=-8.5A
U2=20V,I2=20/8=2.5A
I1′=U(∧)1/20-10,I2′=U(∧)2/8-5
由特勒根定理2可得
解得:U(∧)1=40V。
4-22 圖4-2-37中N為電阻網(wǎng)絡(luò)。已知圖4-2-37(a)中各電壓、電流。求圖4-2-37(b)中電流I。
圖4-2-37
解:設(shè)電流和電壓參考方向如圖4-2-38所示。
圖4-2-38
U1=1.8V,I1=0,U2=3V,I2=-0.3A,I1′=-2A,U2′=6V,I2′=-I
由特勒根定理可得:U1I1′+U2I2′=U1′I1+U2′I2;
解得:I=-0.6V。
4-23 圖4-2-39所示電路中N由電阻組成,圖4-2-39(a)中,I2=0.5A,求圖4-2-39(b)中電壓U1。
圖4-2-39
解:將原N網(wǎng)絡(luò)及3Ω和4Ω的電阻歸入N′網(wǎng)絡(luò),如圖4-2-40所示。
圖4-2-40
由特勒根定理可得:5×I1′+U2×(-6)=I1×0+0×U2′;
其中U2=3×I2=3×0.5=1.5V;
解得:I1′=1.5×6/5=1.8A;
所以U1=4×I1′=4×1.8=7.2V。
4-24 圖4-2-41所示電路中N僅由電阻組成。已知圖4-2-41(a)中電壓U1=1V,電流I2=0.5A,求圖4-2-41(b)中I(∧)1。
圖4-2-41
解:對圖4-2-41(a)和(b)運(yùn)用特勒根定理得
U1×(-I(∧)1)+2×I2×0.3=(-4)×3+I(xiàn)2×0.3×10
U1=1V,I2=0.5A
-I(∧)1+0.3=-12+1.5
即I(∧)1=10.8A。
4-25 圖4-2-42所示網(wǎng)絡(luò)N僅由電阻組成,端口電壓和電流之間的關(guān)系可由下式表示:
i1=G11u1+G12u2,i2=G21u1+G22u2
試證明G12=G21。如果N內(nèi)部含獨(dú)立電源或受控源,上述結(jié)論是否成立?為什么?
圖4-2-42
解:在1、1′之間加電壓u1=us,2、2′端口短路,即u2=0,則有
i2=G21u1+G22u2=G21us
在2、2′之間加電壓u2=us,1、1′端口短路,即u1=0,則有
i1=G11u1+G12u2=G12us
根據(jù)互易定理得i1=i2,則有:G12=G21。
如果N內(nèi)部有獨(dú)立的電壓源或者受控源,那么N不再是互易網(wǎng)絡(luò),破壞了這種雙向關(guān)系,故G12≠G2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611教育學(xué)專業(yè)基礎(chǔ)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曾五一《統(tǒng)計學(xué)概論》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xí)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樂黛云《比較文學(xué)簡明教程》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葛洪義《法理學(xué)》(人大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xí)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考古學(xué)與文博綜合[專業(yè)碩士]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張敏強(qiáng)《教育與心理統(tǒng)計學(xué)》(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xí)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馮達(dá)文《新編中國哲學(xué)史(下冊)》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中國哲學(xué)史》(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考研政治命題規(guī)律總結(jié)與歷年真題詳解
- 梁守德《國際政治學(xué)理論》(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陳振明《公共政策學(xué)》筆記和課后習(xí)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242二外日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8年考研數(shù)學(xué)高分復(fù)習(xí)全書(數(shù)學(xué)三)習(xí)題講解
- 帕金《宏觀經(jīng)濟(jì)學(xué)》(第8版)筆記和課后習(xí)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贈兩套模擬試題及詳解】
- 南京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263日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