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課后習題詳解

1簡述我國古代的主要稅收原則思想。

答:我國古代的許多理財家和思想家從當時的實際出發,提出了一些賦稅方面的建議和措施。由于統治者的橫征暴斂,主張薄斂的稅收思想占了很大比重。

(1)孟子主張輕稅政策,他提倡要減少賦稅的征收品種,從而減輕農民的稅收負擔;在賦稅額上,他認為什一稅相對于人民的經濟承受能力來說比較合理。

(2)《管子》主張“府不積貨,藏于民也”,即要減輕賦稅、實行藏富于民的政策。

(3)荀子主張要多生產,少征稅,從而達到開源節流和節用裕民的目的。

(4)韓非提出“均貧富”的稅收原則,主張薄稅斂、輕徭役,從而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但他不贊成“征斂于富人以布施于貧家”。

(5)《淮南子》提出了征稅原則說,即賦稅多少要以征收前計算的人民的實際負擔能力為依據。

(6)傅玄,主張至平、積儉、有常,是我國古代賦稅理論的一個新的發展。

(7)楊炎,創立了兩稅法,也就是稅收分為每年夏秋兩季征收,同時他還提出了量出制入的征收原則。

(8)陸贄,反對兩稅法,堅持要量入為出,提出了賦稅不能征錢,主張按人丁而不是資產征稅,也堅決主張薄稅斂。

(9)明代的丘浚提出了取民有度,反對聚斂,取民“必立經常之法,以為養民足國之定制”的原則。

2威廉·配第提出的稅收原則是哪三條?尤斯迪的稅收原則有哪些內容?

答:(1)威廉·配第的稅收原則

威廉·配第的稅收原則圍繞公平負擔稅收這一基本觀點進行論述,其提出稅收應當貫徹“公平”“簡便”“節省”三條標準。尤其強調稅收的經濟效果,反對重稅負。

“公平”,就是稅收要對任何人、任何東西“無所偏袒”,稅負也不能過重;

“簡便”,就是征稅手續不能過于煩瑣,方法要簡明,應盡量給納稅人以方便;

“節省”,就是征稅費用不能過多,應注意盡量節約。

威廉·配第雖然提出并初步解釋了稅收標準,但他沒有能夠系統地進行必要的論述,因而可以說他只提出了問題,而把歸納和闡述的任務留給了后人。

(2)尤斯迪的稅收原則

尤斯迪認為,稅收是當國家的王侯領地和特權取得的收入不足時,人民用一定比例分割自己的財產和收益以充實國家的必要經費,國家征稅必須注意不得妨礙納稅人的經濟活動。他提出了征稅的六條原則:

稅收應該采取促進國民主動納稅的征稅方法,即賦稅應當自愿繳納;

稅收不得侵犯人民的合理自由,也不得增加對產業的壓迫,即賦稅要不危害人民的生活和工商業的發展,也不要不正當地限制人民的自由;

平等課稅,即賦稅的征收要做到公平合理;

課稅應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征收迅速,其間沒有不正當之處;

挑選征收費用最低的商品貨物征稅,即賦稅的征收費用不能過度,須和國家的政治原則相適應;

納稅手續簡便,稅款分期繳納,時間安排得當,即賦稅應在較方便的時候、并以為人民所接受的方式繳納。

尤斯迪比較系統地論述了稅收原則,比威廉·配第的稅收標準前進了一步,但其在論述上還不夠明確。盡管如此,尤斯迪的稅收原則還是為以后的理論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亞當·斯密“稅收四原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3試述亞當·斯密的稅收四原則。

答: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著名的稅收四原則:平等原則、確實原則、便利原則、最少征收費用原則。

(1)平等原則,是指所有公民都要平等納稅,要以公民在國家保護下取得收入的多少作為征稅標準;

(2)確實原則,是指公民應繳納的稅收必須是明確規定的,不能隨意變更;

(3)便利原則,是指納稅日期、納稅方法、征收地點、征收形式等,應該給納稅人以最大的方便;

(4)最少征收費用原則,是指在征稅過程中要盡量節省征稅費用、提高稅務部門的辦事效率。使納稅人付出的,應該盡可能等于國家所收入的。

亞當·斯密是把課稅原則首先明確化、系統化的第一人,其稅收原則中,第一條是稅收的負擔公平原則,其余三條是屬于稅務行政方面的原則。他的理論不僅成為當時西方各國制定稅收制度與規范的理論指導,而且對后世稅收原則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4瓦格納的稅收原則主要有哪些內容?

答:針對當時社會收入分配懸殊、社會矛盾激烈的問題,瓦格納在總結汲取了前人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社會政策的財政理論。可將瓦格納的稅收原則歸納為“四端九項”原則:

(1)財政政策原則,即稅收要能充足而靈活地保證國家經費開支的需要。

收入充分原則是指征稅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國家履行職能的財政需要,因此稅收收入要能夠充分滿足國家這部分的支出需要。

收入彈性原則是指稅收收入要有彈性,要能夠隨著國家需要而相應增減。

(2)國民經濟原則,即國家征稅不能阻礙國民經濟的發展,更不能危及稅源,在可能的范圍內,還應盡可能有助于資本形成,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慎選稅源原則是指要選擇有利于保護稅本的稅源,以發展國民經濟。一般而言,所得稅是一種較好的選擇。

慎選稅種原則是指要考慮稅收的最終負擔問題,盡量選擇難以轉嫁或轉嫁方向明確的稅種。

(3)社會正義原則,即指稅收負擔在各個人和各個階層、各個階級之間進行分配時,應遵循普遍和平等的原則。

普遍原則指社會上的每個成員都有納稅義務,不能因身份、地位等而例外。

平等原則是指應根據納稅人的稅負能力的大小征稅,要符合量能課稅的原則。

(4)稅務行政原則,是指稅法應當簡明易懂、征納簡便易行、征收費用最少、便于稅務機關提高行政效率。主要包括確實原則、便利原則、節省原則。

確實原則指公民應繳納的稅收以及納稅時間、地點、方式等必須是明確規定的,不能隨意變更。

便利原則是指納稅日期、納稅方法、征收地點、征收形式等要盡量簡便,應該給納稅人以最大的便利。

節省原則即在征稅過程中要盡量節省征稅費用、提高稅務部門的辦事效率。使納稅人付出的,應該盡可能等于國家所收入的。

西方經濟學界視瓦格納為前人稅收原則理論的集大成者,瓦格納強調稅收財政作用的同時,開始注重稅收的社會政策意義,其課稅原則中闡明的一些思想為以后的稅收理論發展奠定了基礎。

5說明現代西方稅收原則的主要內容。

答:現代西方稅收原則,又稱20世紀以來的稅收原則,即公平原則、效率原則和穩定原則。

(1)公平原則,是指政府征稅要使每個納稅人承受的負擔與其經濟狀況相適應,并使各納稅人之間的負擔水平保持均衡。

公平包括兩層含義:橫向公平、縱向公平。

a.橫向公平是指納稅能力相同的人應當繳納相同數額的稅收,即條件相同的納稅人應享受同等的稅收待遇。

b.縱向公平是指納稅能力不同的人應繳納數額不同的稅收,即條件不同的納稅人應享受不同的稅收待遇。

衡量公平原則的標準:

a.收益原則,納稅人納多少稅應根據各個人從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中獲得的利益的多少來確定。而受益程度的大小是很難衡量的。并且該原則并不能解決稅收公平的所有問題。

b.支付能力原則,根據納稅人的納稅能力作為判定其稅負大小的標準。對如何測度納稅能力,主要有客觀說和主觀說兩大派觀點。

客觀說主張以納稅人擁有財富的多少作為測度其納稅能力的標準,具體分為收入、財產和支出三種尺度。

主觀說主張以納稅人因納稅而感受的犧牲程度大小作為測定其納稅能力的尺度,機體分為均等犧牲、比例犧牲和最小犧牲幾種尺度。

(2)效率原則,要求以最小的費用獲得最大的稅收收入,并利用稅收的經濟調控作用最大限度地促進經濟的發展,或者最大限度地減少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非稅款負擔。征稅給社會帶來的非稅款負擔包括:稅收的超額負擔和征納費用。稅收的效率也因此分為稅收的經濟效率和稅收本身的效率(即稅收的行政效率)兩個方面。

稅收的經濟效率,是指稅收對經濟資源配置、經濟機制運行的消極影響越小越好,即盡可能保持稅收對市場機制運行的“中性”,實現“帕累托最優”。超額負擔越小,稅收的經濟效率就越高。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稅收對經濟的影響通常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所謂的提倡稅收經濟效率就是要盡可能減少稅收對經濟的干預,盡量壓低因征稅給納稅人或社會帶來的超額負擔。

稅收的行政效率,是指以較少的稅收成本換取較多的稅收收入。稅收成本包括納稅成本和征稅成本,稅收成本與稅務行政效率呈反比。

提高稅收的行政效率一方面要求減少征稅成本,也就是要提高稅務部門的工作效率,防止稅務人員貪污舞弊,以節省不必要的費用支出;另一方面,也要降低納稅人的遵從成本,即納稅成本,這就要求簡化稅制,給納稅人以最大的便利,同時也能避免納稅人逃稅等情況的發生。

(3)穩定原則,是指在當經濟發生波動時,政府利用稅收這一政策工具“熨平”經濟,消除經濟中的不穩定因素。穩定原則主要是基于凱恩斯主義強化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具體來說,稅收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達到經濟穩定:

內在穩定器作用

內在穩定器作用是指稅收制度本身對經濟波動有著較強的適應性,能夠隨著經濟發展周期的變化而自動增減,從而減小經濟的波動,穩定經濟運行。一般而言,所得稅具有較強的自動調節總需求的作用,而商品類課稅在這方面作用很小。

相機決策作用

相機決策作用是指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狀況,有針對性地采取擴張性稅收政策或緊縮性稅收政策,以消除經濟波動,謀求既無失業又無通貨膨脹的經濟穩定增長。

6試評價稅收公平原則中的利益說和能力說。

答:衡量稅收公平的標準包括利益說和能力說兩種標準。

(1)利益說

“利益說”,又稱受益原則。這種觀點認為,要根據納稅人從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中獲利的多少來確定其納稅標準。獲利多者多納稅,獲利少者少納稅,不獲利者則不納稅。

表面上看,這一原則具有可行性。人們享受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務,自然應該根據他享受服務的多少來確定計稅依據。

實際上,這種觀點并不可行。一方面,例如國防、教育等公共產品很難確認每人從中獲利多少;另一方面,一些針對特殊群體的社會福利政策,其制定初衷就是為了讓特定群體受益,按該標準,這部分特殊群體反而需要多納稅,這是不合理的。

因此,就個別稅種來說,按受益原則征稅是可能且必要的,但就稅收總體來說,按受益原則來分攤稅負是不現實的。“利益說”只能解決有關稅收公平的一部分問題,它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2)能力說

“能力說”,又稱支付能力原則。這種觀點認為,應根據納稅人的納稅能力,判定其稅負的多少。要符合量能課稅的原則。

對于如何測度納稅能力,主要包括客觀說和主觀說兩大觀點。

客觀說主張以納稅人擁有財富的多少作為測度其納稅能力的標準。

a.我們一般用收入、財產和支出來表示財富的多少,因此在測度納稅人的納稅能力時也可具體分為收入、財產和支出三種尺度。

b.無論是收入、財產還是支出,在作為衡量納稅人納稅能力的尺度時,都未免顯得有些不夠全面。事實上,幾乎找不到一種絕對準確且公允的測度納稅能力的標準。現實并且可行的辦法只能是以一種尺度為主,同時兼顧其他兩種尺度。

主觀說主張以納稅人因納稅而感受的犧牲程度大小作為測定其納稅能力的尺度。

a.以納稅人納稅前后從其財富中得到的滿足(或效用)的差量作為犧牲程度的測定,衡量尺度主要包括:等量絕對犧牲、等量比例犧牲、等量邊際犧牲。

b.主觀說所倡導的衡量標準,都是以主觀唯心論作為理論推斷的基礎,缺乏科學根據,于納稅人而言,經濟上的損失總是會讓他們的滿足程度減少。因此,這種衡量方法難以獲得西方經濟學界的普遍承認。

7從理論上說,存在哪些提高稅收效率的途徑?

答:稅收效率原則是指稅收活動應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率。主要就是要提高稅務行政效率,使征稅費用最少;對經濟活動的干預最小,使稅收的超額負擔盡可能最小;要有利于資源的最佳配置,達到帕累托狀態。

(1)稅收的效率分為稅收的經濟效率和稅收的行政效率兩個方面。

稅收的經濟效率,是指稅收對經濟資源配置、經濟機制運行的消極影響越小越好。即盡可能保持稅收對市場機制運行的“中性”,實現“帕累托最優”。超額負擔越小,稅收的經濟效率就越高。

現實經濟生活中,稅收對經濟的影響通常不可避免。因此,提高稅收的經濟效率就是減少稅收對經濟的干擾作用,壓低因征稅而產生的超額負擔。

稅收的行政效率,是指以較少稅收成本換取較多的稅收收入。

(2)針對稅收效率的兩個方面,提高稅收效率的途徑如下:

優化征管模式。促使稅收征管功能最優化,這是降低征稅成本的關鍵。稅務機關應該盡快向為納稅人服務的功能轉化。將多數基礎工作交由納稅人完成或由納稅人委托稅務代理機構完成,表面上是將征稅成本轉化為納稅成本,但從整體上看,稅務機關為此騰出人力、物力加強征收管理、信息管理,從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優化稅制結構,完善稅收政策。建立簡繁適度的稅制結構。這是降低征稅成本的根本。建立簡便的稅收制度,大致包括以下兩個層面的含義:一要簡化稅制;二要設計便于征管的稅收制度。稅制的繁簡與稅收部門工作效率有著密切的聯系,優化稅制能夠大大的提高稅收的行政效率。

提高征管人員的素質。要加強對稅務人員的培訓和考核,提升他們的職業素養,防止貪污腐敗行為的發生。

逐步實現管理技術手段現代化。稅收征管技術水平的提高不僅有利于提高稅務部門的辦事效率,降低征稅成本,也有利于提高納稅人的滿意度,降低遵從成本。

8比較分析亞當·斯密的平等原則、瓦格納的社會正義原則和現代稅收公平原則的差異。

答:三種原則的具體差異詳見下表:

表3-3 三種稅收原則的比較

9簡述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稅收原則。

答: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稅收原則,是當前深化稅制改革、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稅收制度的關鍵。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稅收原則應包括四個方面:財政原則、公平原則、效率原則和法治原則。具體如下:

(1)財政原則自古以來就是稅收制度的首要原則,稅收作為國家為實現其職能而取得財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它的增長狀況直接決定了政府支出規模和投資規模的大小。財政原則包括兩層含義:

財政收入要足額、穩定

該原則是指政府要取得充足穩定的稅收收入,充足就是指稅收收入要能夠充分滿足國家財政支出的需要,穩定是指稅收收入要有彈性,要能夠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相應的增加減。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就要完善稅制結構,適當加大直接稅的比重。加強稅收征管、減少稅收流失。

財政收入要適度、合理

遵循適度、合理原則,要求稅收負擔適中。因為稅收收入與各經濟主體的利益直接相關,如果征收不當,會引起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因此,稅收收入要既能滿足正常的財政支出需要,又能與經濟發展保持協調與同步,同時盡量保證宏觀稅收負擔從輕。

(2)稅收公平原則包括兩層含義:

稅負公平是指納稅人的稅收負擔要與其收入相適應,也就是既要保證稅收的橫向公平,又要求達到縱向公平。前者即具有相同納稅能力的人繳納相同的稅收,后者即具有不同納稅能力的人應當繳納不同的稅收。

機會均等是基于競爭的原則,通過稅收杠桿的作用,力求改善不平等的競爭環境,鼓勵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競爭,以達到社會經濟的有序發展。

(3)效率原則包括兩層含義:

提高稅收的經濟效率,要力求達到“帕累托效率”,使稅收對市場微觀活動的效率損害達到最小化。

提高稅收的行政效率,要以最少的征稅費用獲得最多的稅收收入。即稅收的征管費用和執行費用最小化。

稅務機關征管成本很高,所以提高效率關鍵在于強化稅收的征收管理、避免不必要的費用支出。為此,要做到以下幾點:

稅收征管模式要從管理監督納稅人的傳統模式,向尊重納稅人、服務納稅人、提高納稅人的滿意度、遵從度的新常態模式轉變,促進服務型政府建設進程。

稅收征管制度要從“按層級各事統管”模式向“網絡化專業協作”模式轉變。

要建設完善的納稅遵從環境體系,實施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等激勵方式。

(4)法治原則包括兩層含義:

稅收的程序規范原則,要求稅收程序,即稅收從立法到執法以及司法各過程都要依照法律規定。

征收內容明確原則,對誰征稅、征多少稅、怎么征稅等這些內容都要法定。

要實現依法治稅,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做到有法可依,這是法治原則的前提。

要從嚴征管,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是稅收法治化的基本保證。

要實現依法治稅,還必須使用現代化手段,加強稅務信息網絡建設。

必須加強稅收法制教育,提高稅務人員素質,積極向納稅人宣傳稅收法律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納稅觀念,敦促他們依法納稅。

10我國應如何實現依法治稅?

答: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利,按照法律形式征收的。由于稅收涉及到各階層的利益,如果征收不當,極易造成社會矛盾與沖突,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只有稅收法定,即以法律形式明確政府作為納稅人,社會成員作為征稅人,才能真正體現稅收的“強制性”,實現稅收的“無償”征收,稅收分配也才能做到規范、明確和具有可預測性。要實現依法治稅,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是法治原則的前提。從完善稅收法律體系的角度看,我國應按法定的立法程序制定一部稅收基本法,同時加快各稅種的立法進程。近年來,我國稅收立法進程明顯加快。截至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制定了環境保護稅法、煙葉稅法、船舶噸稅法、耕地占用稅法、車輛購置稅法,修改了企業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法,同時對資源稅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2018年11月,印花稅法面向公眾征求意見。

(2)要從嚴征管

各級政府要積極創造條件保證稅務機關能獨立行使職權,稅務機關要做到執法必嚴和違法必究。執法必嚴,是指稅務人員在日常征管工作中嚴格按征收管理的法定程序辦事,嚴格執行稅法的有關規定。違法必究,是指如果稅務人員發生了稅收貪污瀆職行為,就必須承擔稅收法律責任。

(3)必須使用現代化手段,興建稅務信息網絡

我國必須加大對計算機的投入,引進專業人才,加強稅務信息化建設,以確保稅務申報、征收和稽查的有機、有序運轉。

(4)必須加強稅收法制教育

從稅務機關角度來說,首先就要加強稅務職業道德教育,全面提升稅務人員素質,防止稅務機關和人員有稅收違法行為;從納稅人的角度來說,要積極宣傳稅收法律知識,加強稅收法制教育,提高社會成員的納稅觀念,提高他們主動納稅的意識,避免偷漏稅等行為的發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安市| 开化县| 哈巴河县| 平乡县| 湘乡市| 湄潭县| 定州市| 翁牛特旗| 宁津县| 营山县| 元氏县| 清流县| 孝昌县| 清新县| 五峰| 怀宁县| 许昌市| 顺平县| 屯门区| 乐亭县| 迭部县| 康平县| 长子县| 山西省| 宜兰县| 姚安县| 宜君县| 灵台县| 蓝山县| 开原市| 同心县| 砚山县| 盐山县| 龙门县| 盐亭县| 衡阳县| 南雄市| 克什克腾旗| 原平市| 临潭县| 崇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