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教育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題庫【歷年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5字
- 2021-06-11 17:55:26
中外教育史
第1章 中國教育制度的發展和演變
1教育的起源與學校產生的基本原因。
答:(1)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關于教育起源問題,學術界存在不同看法,以下是幾種不同的教育起源學說:
①神話起源說。神話起源說是關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觀點,認為教育與其他萬事萬物一樣,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創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體現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順從于天。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非科學的,是受當時在人類起源問題上認識水平局限而產生的。
②生物起源說。生物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利托爾諾與英國的教育學家沛西·能。其主要觀點是:
a.教育活動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而且存在于人類社會之外,甚至存在于動物界;
b.人類社會的教育是對動物界教育的繼承、改善和發展;教育從它的起源來說,是一個生物學的過程,生物的沖動是教育的主要動力。
生物起源學說是教育學史上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看到了人類教育與其他動物類似行為之間的相似性,比起神話起源說來,是一個大的進步,標志著在教育起源問題上開始從神話解釋轉向科學解釋。其根本錯誤在于沒能區分出人類教育行為與其動物類似行為之間的質的差別。
③心理起源說。心理起源說的代表人物為美國教育史家孟祿,其主要觀點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的模仿。
以上三種教育起源學說大致反映了人們認識教育起源的歷史過程:從神話起源到生物起源再到心理起源,具有一定歷史的進步性。但這三種學說都沒有能建立在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上,沒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內在動力和社會原因。
④勞動起源說。勞動起源說也稱社會起源說,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指導下形成的。其主要觀點包括:
a.人類教育起源于勞動或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需要;
b.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
c.教育產生于勞動是以人類語言和意識的發展為條件的;
d.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其職能就是傳遞勞動過程中形成與積淀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
e.教育范疇是歷史性與階級性的統一。
(2)學校產生的基本原因
學校的產生是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質的飛躍,標志著人類正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總體教育水平的提升。人類最早的學校出現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國的學校產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歐洲學校的出現大概是在公元前8~7世紀。學校產生的基本原因有:
①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在學校產生之前,教學主要是靠口耳相傳的。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產生了更多的新的知識,僅僅依靠原始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知識傳遞的需要,因此學校作為專門的教學機構就應運而生了。
②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隨著社會物質資料生產的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從直接的物質生產活動中脫離出來,使腦力勞動從體力勞動中分化出來成為“有閑者”,專門從事精神生產工作,為學校產生提供了實施者。
③文字的產生。當語言的發展到了文字的出現后,知識的記載與整理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文字的出現為大量、準確地傳遞和學習社會生產和生活經驗提供了載體。
④國家機器的產生。大約在原始社會瓦解的時期,才有了專門的教育機構的萌芽,而學校則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它出現在人類社會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之中。學校在國家出現之后產生,適應了統治階級鞏固政權的需要。統治者為鞏固政權,必須把一系列統治者需要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他們的后代,于是就有了學校這種專門的教育機構。
2夏、商、西周官學的基本特點。
答:夏、商、西周是指我國古代奴隸社會時期,奴隸社會的經濟、政治條件,決定了當時只有官學而沒有私學,學校由國家來組織和管理,少數貴族才有享受學校教育的特權。具體而言,夏、商、西周官學的特點分別如下:
(1)夏代官學的基本特點
夏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學校在古籍中也有明確的記述,但仍無直接證據。可能有“庠”“序”“校”三種學校的雛形,“庠”是從虞舜時代繼承下來的,“序”和“校”是新增加的。“序者,射也”,即用射箭的技術訓練學子。夏朝統治者為了對外征討和對內鎮壓,特別注重習射,以培養武士。
(2)商代官學的基本特點
商代的學校名稱有“序”“庠”“學”和“瞽宗”等。“學”是學習一般文化知識、專門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場所。“瞽宗”原是商人祭祀樂祖的宗廟,后來發展成為商代貴族子弟學習唱歌、舞蹈的場所,即所謂“以樂造士”。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證實古籍中關于商代學校的記載大致是可信的。教師由國家職官擔任,教育的內容包括宗教、倫理、軍事和一般文化知識。
(3)西周官學的基本特點
西周形成“學在官府”“官安學業”的局面,政教一體、官師合一,以“明人倫”為教育宗旨,培養治術人才。
①西周已建立了兩大系統的學校,即國學和鄉學。國學設在天子、諸侯所在的都城;鄉學設在都城以外的鄉遂。國學分為小學和大學二級,小學設在王宮內,大學設在都城近郊。天子所設的大學叫辟雍,諸侯所設的大學叫泮宮。鄉學設立于閭的叫“塾”,設立于黨的叫“庠”,設立于州的叫“序”,設立于鄉的叫“校”。
②西周學校的教師都由官吏兼任。國學的教官由大司樂(即大樂正)主持,鄉學的教師由大司徒主持。
③西周國學的教育內容,包括德、行、藝、儀四個方面,而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基本內容。大學以詩、書、禮、樂為重點,小學以書、數為重點,鄉學的教育內容,沒有國學那么詳密。“禮”是外在的政治原則、道德行為規范,是其思想行為準則,具有強制性;“樂”則陶冶人的感情,使強制性的禮轉化為人們內在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是拉弓射箭的技術;“御”是駕駛戰車的技能;“書”是讀書、寫字;“數”是計數。“六藝”體現了文武兼備、諸育兼顧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文明發展早期的輝煌。
3漢代太學的特點。
答: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于建元五年(前136)廢除了諸子各家博士,專設《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博士,這是中國歷史上“獨尊儒術”的標志。至元朔五年,丞相公孫弘奏請為五經博士設立博士弟子,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所太學。博士,即是太學的教師。博士弟子,即是太學的學生,東漢稱“諸生”或“太學生”。太學的基本特點包括:
(1)為國家培養“經明行修”的官吏
“經明”就是要通曉一種或兩種以上經書,這是對官吏才能方面的要求。“行修”是要具有“三綱五常”的德行。“三綱”的內涵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等五種道德觀念,這是對官吏道德方面的要求。
(2)御定統一的教材
孔子刪訂的儒家經典——“五經”,是太學法定的教育課程。當時解釋五經的有許多家,但要在太學中傳授,必經五經博士評議,最后由皇帝裁決,這叫“立于學官”。
(3)傳經必須遵守“師法”和“家法”
如果一經師的學說已“立于學官”,設立了博士,那么他的經說即稱為“師法”。弟子代代相傳,形成“家法”。如果發現有人篡改了師法、家法,皇帝就要取消他的博士資格。
(4)建立了定期的考試制度
太學首創一歲一試的制度,“設科射策”,即分甲科、乙科兩種程度命題,進行抽簽考試,按成績等第,分別授給不同的官職。對于學習不努力或不能通曉一經的太學生,則開除出校。盡管在當時讀書人可以通過舉薦、征召或選舉的方法進入仕途,但參加太學的考試卻是進入仕途的唯一穩妥的途徑。
太學的設立是漢武帝實施“獨尊儒術”政策的重要步驟。太學設立后,有了集中培養統治人才的教育機構,朝廷把握教育大權,利用教育這一有力手段控制著學術發展方向,這是地主階級在統治策略上走向成熟的表現。
4唐代儒學與專科學校的特點。
答: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學校教育發展的鼎盛時期,學校教育種類之齊全,管理之嚴密,生徒之眾多,都是前代所無法比擬的。其各級各類學校也呈現出與前代不同的特點。
(1)唐代儒學的特點
唐承隋制,儒學教育仍分立為“三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統一由國子監管轄,它們的教育目標都是培養“經明行修”的官吏。唐代儒學教育的特點包括:
①強化學校的等級性。規定三品官和相當于三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國子學;五品官和相當于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太學;七品官和七品官以上的子弟和民間“俊秀”入四門學。太學和四門學的學生,經過畢業考試合格,愿繼續學習者,可依次升入國子學或太學。這三種學校程度上本無高下,但因為入學資格方面有貴賤的等級不同,所以他們的地位就有上下之別。
②制定較完備的教學計劃。學校的教學計劃服從于科舉考試的要求,“三學”將各種儒家經典分為大經、中經、小經三類,分別規定了學習年限。
③增加考試類別。除歲試以外,有旬試、畢業試,旬試在旬假前舉行,考學生十日之內所學習的課程;歲試是考一年內學習的課程;畢業考試由博士出題,國子祭酒監考。
④建立休假制度。即旬假、田假(每年5月)、授衣假(每年9月),旬假十天一放,放假前,由博士進行旬試。
⑤出仕要經過科舉考試。“三學”中的學生通過國子監的考試合格者,除有門蔭的高級官吏子弟以外,一般不能直接授官,須再經過科舉考試,方能取得出身。
(2)唐代專科學校的特點
唐代專科學校種類較多。律學、算學、書學隸屬于國子監,崇玄學隸屬于尚書省的祠部,醫學附設于太醫署,獸醫學附設于太仆寺,天文學附設于司天臺,音樂學附設于太樂署,工藝學附設于少府監,這些都屬于專科性質。由于專科學校附屬于官署,由官署的行政長官直接領導監督,這類學校在體制上形的辦學特點如下:
①將行政職能、科學研究和培養人才三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最突出之點是師生均不脫離具體的業務實踐,有利于理論和實踐的聯系。
②能迅速地反映本官署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能及時培養、輸送人才。
③學校的水平和成效,隨該官署行政長官的文化素質、科技水平而變化,所以興衰無常。
5宋元明清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的特點。
答:(1)宋元明清時期中央官學的特點
兩宋在國子監下設置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廣文館、辟雍、武學、律學、小學等,為皇族宗室子孫而設的貴胄學校有宗學、諸王宮學及內小學等,直屬中央各局的有算學、畫學、書學、醫學等,還有與唐代崇玄學類似的“道學”。遼在國子監下設五京國子學。金和元代除在國子監下設國子學外,還建立了用本民族語言教學的學校,如女真國子學、蒙古國子學等。明至清中葉,中央最高官學僅國子監一種形式。清代還設立了八旗官學、宗學、覺羅學等。這一時期中央官學發展的特點分別是:
①加強了教育改革,重視發揮太學的地位和作用。宋代先后興起了三次著名的“興學”運動。通過興學運動改善了太學的教學方法,提高了太學的教學質量和地位。元仁宗時,元國子學在宋代“三舍法”基礎上,發展成為六齋教學,六齋分上、中、下三個等級,每個等級又各立兩齋,東西相向,并實行積分法,積滿八分以上者升充高等生員。
②教育世俗化進程加快,教育對象不斷擴大,入學資格逐漸放寬。宋代國子學學生為七品官員以上子弟,太學為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及庶人俊異者。明代國子學招生對象更為擴大,不再規定幾品以上的出身,甚至用錢也可捐買國子監生的資格或身份。
③學校類型多樣化。如宋代創設了武學(習諸家兵法、步騎射)和畫學(習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等繪畫)。元代有回回國子學(教授波斯文)、明代有四譯館(教授西域及緬甸、暹羅等地語言文字)、清代的俄羅斯學堂(教授俄文)等。
④教學內容不斷擴大、擴充。除“四書”外,“五經”則增至為“十三經”。為了提高吏治水平,官學還增加了史學、文學和經世致用之學(如輿地、天文、歷算、賦役、律令等),其深度、廣度和實用方面都在不斷增強。
⑤對學生的思想控制不斷加強。宋代中央官學戒規繁多,到了明代,更出現了《監規》《臥碑》。清代頒行《臥碑文》《圣諭》《訓飭上子文》《圣諭廣訓》等,嚴格控制學生的思想、言論、結社的自由。明代國子監設“繩愆廳”,學生如有違者,嚴加治罪,甚至法外用刑。明清還大興“文字獄”,以鞏固其封建專制統治。
(2)宋元明清時期地方官學的特點
宋代按地方行政劃分設學,分別稱為府學、州學、軍學、監學、縣學。元代亦是路、府、州、縣,各令立學,各學還附設小學。元代路一級還設有醫學、蒙古字學、陰陽學等。元還首創社學,各縣村莊一般50家為一社,每社立學校一所、擇通曉經書者為師,利用農閑空隙時間,使子弟入學。明代地方行政分省、府、州、縣四級,邊疆置邊、衛(所)二級,府以下設府學、州學、縣學、衛學等。明承元制,農村也普設社學,清地方官學大體承襲明代的制度。這一時期地方官學的發展有以下特點:
①加強了地方教育的管理,建立了專門的行政機構。宋以前,地方官學由地方長官兼管,宋神宗熙寧四年首設諸路學官。宋徽宗崇寧二年創設諸路提舉學事司,掌管監督地方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設立地方教育行政官署之始。明代分別設立提學御史和提學官,為管理地方官學的最高行政官員。清代各省設提督學政,督察本省學政事務。
②加強了對教師的管理。地方官學教授從宋初開始即要通過經義、詩賦考試后簡派或升遷、降級。明代地方教師有9年任滿的規定,任滿以后進行業務考核和升學率考核(即學生科舉考試成績和升學人數)。地方官對在校生員還有“月考”和“歲考”,如學生定期內無長進,則向教師施以“罰米”“罰俸”“訓導”“罷黜”等處分。
③學校經費比較固定。宋以后地方官學被賜有學田以充經費,元承宋制,經費固定,所設學田,荒年還可減租。
④學校分布地區更加廣遠,開始重視邊疆及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宋神宗熙寧年間設置番學,以后宋又在貴州、湖南等侗族聚居區設學。明代亦在貴州、云南、廣西、四川等邊疆設學。清代設立苗學,招收瑤族兒童入學,在臺灣所設各學亦有一定發展。
⑤學校逐漸淪為科舉的附庸。明清地方官學和科舉制度合二而一,科舉制度的第一級考試,也就是地方官學的入學考試,整個封建官學教育成了應試教育。
6春秋戰國時期私學興起的原因及其意義。
答:(1)春秋戰國時期私學興起的原因
①官學的衰廢。隨著生產力的大大提高,封建私有制經濟興起,新興地主階級逐漸成為統治階級,學在官府的壟斷形式失去了原有的經濟支柱和政治依據。
②學術的擴散與下移。原在周王宮里的一批有文化知識的人,失去了原來的地位和職守,把原來秘藏于官府中的典籍文物、禮器樂器帶到了民間,出現了“學術文化下移”的趨勢,形成了“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
③新興“士”階層的出現。士受過教育,熟悉各種典章制度,并且有操持各種禮儀的實際技能,加上統治階級“養士”之風盛行,使其成為一個影響很大的社會階層,“士”階層正好為私學提供了師生雙方的辦學可能性。
(2)私學興起的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的私學,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創舉,對我國教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私學沖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的舊傳統,使學校從王宮官府中解放出來,成為獨立的專門的學術和教育團體,教育過程與政治活動有所分離。教師不再是官吏而成為較獨立的社會職業,可以隨處講學,不享有世襲的特權,屬于士的行列,同時學生也可以自由擇師。
②私學不傳遞官府法定的典章制度和文獻,而以本學派的政治與學術主張教授弟子,寄望他們推行本學派的政治主張。教育的內容與社會生活發生了較密切的聯系,改變了官學的死板、僵化的風氣。思想解放、尊重理性,重視對真理的探求,由此推動了古代學術的發展,培養出不少有貢獻的學者和治術人才。
③擴大了教育對象。孔子首倡“有教無類”,并在私學中付諸實踐,成為當時各家私學一致遵循的原則。教育對象由少數貴族擴大到平民,使學校教育和人才成長的社會基礎更為廣闊了。
④私學的發展在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方面有光輝的成就,在中國教育史上有重要貢獻,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不僅《論語》《墨子》《孟子》《荀子》《管子》《呂氏春秋》等典籍中保存了大量的教育資料,包含了深刻而豐富的教育思想和經驗,而且還出現了《大學》《中庸》《弟子職》《學記》等許多教育專著。尤其是像《學記》這樣的自成體系的完整的教育學著作,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基礎,在世界教育學發展史上也是少有的。
7書院的起源及在組織管理和教學上的特點。
答:書院是中國自北宋到清代的一種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它在政治和教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起著重大的作用。
(1)書院的起源
①私人書院的興盛。唐末五代十國時期,連年征戰,文化教育受到了破壞,許多讀書士子學者窮居草野,無由顯身,私人書院開始出現發展。
②政府的支持。宋代統一海內,亂世漸平,文風日起,士子們紛紛要求就學讀書,但當時政府尚無暇顧及教育,沒有充足的實力興學設校。書院就在這種形勢下興起,它既滿足了讀書人的求學要求,又為統治者解決了一個社會問題,因此一部分書院便興盛起來并且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資助。
③官學的衰敗。宋以后科舉和官學教育趨于形式化,有名無實,造成了人才危機,這也呼喚著新的教育機構和教育形式的出現和發展。南宋時私人書院日益發達,幾乎取代官學成為當時的主要教育機構。
④佛教禪林講學制度的影響。宋代形成了新的理學教學教育思潮,一些著名的理學家和知名學者,效法佛教徒于山林名勝之地修道講習的制度,在一些風景優美的地方設院講學。
⑤雕版印刷的發明。五代以后,雕版印刷術廣泛采用,印書、藏書之風廣為流行,這也為書院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客觀條件。
總之,傳統的私人授徒講學,在具備充分的藏書基礎上,在理學教育思潮推動下,演化為一種高于蒙學的、高級的教育組織形式即書院,在宋代真正形成,并在明清繼續保留。
(2)書院在組織管理方面的特點
①機構簡單,管理人少。往往主持人又是主講人,一般由著名學者擔任。負責人稱為山長(也有稱洞主、洞正、堂長、山主等),除山長外有的還設副山長、助教、講書等協理其事,有的書院還分派學生兼任管理。
②課程設置靈活。不同書院有不同安排,書院主要是學生自學、討論。對學生考查,德才兼顧,注意平時考核。學生有日記冊、季考或歲考,其成績要參考平時成績。
③學規嚴密。學規是書院教學的總方針,書院教學的方向、方法和程序多見于書院所定的“學規”或“教約”中。師生共同遵守、互相監督,有獎懲制度。
④經費自主。其經費常設院田作來源,此院田或私人捐贈、或由官方撥充。學生來院聽講,由院供給膳食、教材書籍也由私人捐贈或官方頒發。開支主要用于教學、購書與研究。
⑤重視自己的特色。每個書院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內容。
(3)書院在教育教學方面的特點
①書院既是教育和教學組織,又是學術研究機構。書院的創建者或主持人,多數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或是某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每個書院往往就是某一學派教學和學術研究的基地,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學術研究是書院教育教學的基礎,而書院的教育和教學,又是學術研究成果得以傳播和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條件。
②書院允許不同學派講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精神。書院允許不同學派學者來院講學,重視學術交流、開展爭辯,特別是南宋以后書院盛行的“講會”制度,成為書院的重要教學形式。這種“講會”常常成為一個地區性的學術活動,書院成為一個地區的教育和學術活動中心。
③書院入學“門戶開放”,不受地域限制。書院講學可自由聽講,不受地域限制。書院著名學者講學,其他書院和外地書院的師生前來聽講者,書院熱情接待,并提供各種方便。
④書院教學以學生個人讀書鉆研為主,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注重講明義理、躬行實踐,講習內容以儒家經籍為主,間有專攻武學、醫學者。多采問難、論辯式,注意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名師講學常把所講內容整理為“講義”,而學者聽講也將老師所講認真記錄編為“語錄”,后世教學中教師的講義和學生的聽課筆記由此因襲而來。
⑤書院師生關系融洽,以道相交,師生之間感情深厚。書院名師不僅以淵博的學識教育學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氣節感染學生。
8科舉制度的產生、發展、歷史作用及對教育的影響。
答:科舉制度是封建王朝的選士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有1300余年的歷史。它是從漢代的“察舉制”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發展而來的,以隋煬帝創設進士科作為其正式產生的標志,唐宋時期得到完善強化,明清時期發展到了極致,清末被廢止。科舉考試的特點是錄取標準專憑試卷,專重資才,而不是由地方察舉。
(1)科舉制度的產生和發展
①隋唐科舉制度的確立和完善。隋煬帝時明確提出十科舉人的科目,后又將十科減為四科,其中始終有“文才秀美”科,即進士科,進士科以考試策問為主。一般把隋煬帝創設的進士科作為科舉考試制度正式產生的標志。
科舉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考試制度。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有兩種,即“生徒”和“鄉貢”。報考的步驟是:鄉試、省試和吏部復試。
②宋代科舉制度的強化。宋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基本上沿用了唐制,但有許多新的變化和發展:a.擴大了科舉取士的名額。b.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宋代不需要經吏部考試,而且科考及第后授官的級別也有提高,確立殿試制度也是提高科舉地位的重要措施。c.嚴密立法,防止作弊。
③明清科舉制度的發展與八股取士。明清科舉考試突出進士一科,考試步驟由四階段組成,即童試、鄉試、會試和廷試或殿試。考試采用八股取士,即考試采用排偶文體,稱為“八股文”。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規戒律,有不少繁瑣而苛刻的要求,每篇文章由八個部分組成,專取“四書”“五經”內容命題,內容詮釋必須以程朱理學的注釋為標準,不得自由發揮。
④清末科舉考試的改革和廢除。在清朝末期清政府統治者為了緩和人民的不滿情緒,維持其封建統治,在1901年開始推行“新政”,陸續頒布了一些改革政令,其中就包括改革和廢除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從改革到廢除共經過三個步驟:a.改革科舉內容,廢八股,改策論,廢武試;b.遞減科舉中額;c.科舉制度完全廢止。1905年8月清政府下詔“立停科舉以廣學校”。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至此,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從隋煬帝大業二年始,共實行了1300余年,終告廢除。
(2)科舉制度的歷史作用
①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滿足了封建君主專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權中央、鞏固封建統治的效果,促進了社會的穩定。
②科舉制比較詳明嚴密地開創了考試取士的規模,具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多少要憑才學,與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較,它是比較公正、比較合理、比較符合歷史發展要求的制度,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③科舉制推動了學校教育的發展。通過科舉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識分子都強烈要求進學讀書。隋唐以前,學校畢業的士人可以做官;隋唐以后學校畢業的士人必須經過科舉的選拔,才能受吏部考試的資格,經過吏部考試合格后才能授官。也就是說,科舉制度的產生在客觀上推動了封建教育的發展。科舉考試主要是以儒家經典為內容,對于學校教育教學內容的統一和標準的一致具有積極意義。
(3)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
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科舉考試以儒家經典為內容,對于結束魏晉以來所流行的學校教育清談學風和玄學思想,對于學校教育教學內容的統一和標準的一致,對于造成“五尺童子恥于不聞文墨”的風氣,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科舉考試內容僅局限于儒家的幾部經典章句和華麗的詩賦,考試方法上的機械記憶,導致學校教育工作重文辭而輕實學,重記誦而不求理解等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的惡習。
②通過科舉可以取得名位,出身低微者學習要求強烈,學校畢業的士人須經過科舉選拔才能取得吏部考試的資格,吏部考試合格者才能授官,客觀上推動了封建教育的發展。但是,科舉考試的最后裁決取決于主考官、吏部、宰相和皇帝,錄用標準又多以權勢門第為轉移,沒有“靠山”“門路”者難以錄用,導致請托、重門第、通關節、賄賂、科場舞弊以及私門謝恩等名利貪賄之風的泛濫,敗壞了學校和社會風氣,毒害了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
③科舉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試舉等,對于改變當時社會教育中出現的重經輕算、重文輕武、重成人輕兒童的傾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科舉制度把讀書、應考、做官三件事合為一體,科舉成了知識分子進入官場、謀取高官厚祿的階梯,致使“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人生哲學支配了學校教育,侵蝕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9怎樣評價近代新式學堂和教會教育?
答:近代新式學堂和教會教育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社會的產物,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在教育上的體現。
(1)近代新式學堂
①近代新式學堂的特點
鴉片戰爭以后,清政府為了適應日益頻繁的中外交涉以及開展洋務運動的需要,先后在全國一些地方開辦了一批學習“西文”“西藝”的新式學堂。到19世紀末,新式學堂仍屬開創時期,其特點包括:
a.學校尚無完備的教育計劃,更無完備的學制;
b.學校大都為一級制,上無繼續研究機構,下無預備學校;
c.重視“西文”“西藝”的學習,忽視引進西方的政治及科學教育;
d.富家子弟因受舊教育影響,輕視軍事教育;
e.師資、設備缺乏,難以達成近代學校的目標;
f.軍事學校設于通商口岸,很難收到軍事訓練效果;
g.學生多屬于舉貢生員,仍未脫離封建“治術”教育的窠臼;
h.派遣軍事學校優等生出國學習,開創了留學教育的先聲。
②對近代新式學堂的評價
近代新式學堂以西方現代科技文化作為主要課程,在形式上也引入了資本主義因素,初步具備了近代教育的特征,這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一次大變動,對中國教育史有不可忽視的重大影響。在它產生之初,并未有意與科舉為核心的舊教育體制對抗,甚至還祈求后者的容納,但它產生之后,逐漸動搖和瓦解了舊的教育體制,實際啟動了近代中國教育改革的進程。
(2)近代的教會教育
①教會教育的特點
鴉片戰爭后,西方傳教士利用不平等條約,獲取了在華辦學、進行教育滲透的特權。自傳教士在澳門創辦“馬里遜學堂”后,繼而又在五個通商口岸設立了一大批教會學校。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教會學校由沿海的通商口岸向內地延伸。教會學校的特點包括:
a.教會學校集中在五個開放通商口岸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b.早期教會學校一般附設于教堂,規模小,開始時一般不滿10人,有的只有兩三個學生;
c.學校程度低,絕大多數是相當小學程度的學塾;
d.教會教育的目的是為“傳播福音開辟門路”,在中國培植一批傳教助手,從而擴展傳教的范圍,加快宗教影響的速度;
e.教會學校一般都開設自然科學課程;
f.教會學校女學是近代中國女子教育的先聲,早期教會學校為招收女學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②對教會教育的評價
近代的教會教育主要依靠開辦教會學校來實現,早期的教會學校數量不多,程度大多低淺,星星點點地散布在幾個沿海城市。教會教育在散布“福音”的同時也傳播部分科技常識,多少彌補了一些人才的空缺,成為中國近代最早以學校形式傳播西學的組織。同時,它們開近代女子教育之先河,對當時的女子教育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可以說,早期教會學校是洋務運動時期教會學校的雛形,是中國傳統教育向近代教育過渡的促進因素之一。
但是,教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進行宗教和文化擴張,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它的存在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的國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主權不能獨立的表現。
10試析中國近代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及壬戌學制的成敗優劣。
答:(1)壬寅學制
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管學大臣張百熙擬訂的《欽定學堂章程》,由于1902年為壬寅年,所以該學制被稱為壬寅學制。
①壬寅學制內容。壬寅學制規定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學校系統,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的法定學校系統。壬寅學制從縱的方面分為3段7級:第一階段為初等教育,總計為10年。小學堂的宗旨“在授以道德知識及一切有益身體之事”;第二階段為中等教育,設中學堂4年,中學堂為“高等專門之始基”;第三階段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總學程共計20年,高等教育的辦學宗旨為“激發忠愛、開通智慧、振興實業”。壬寅學制從橫的方面看,與高等小學堂平行,有簡易事業學堂;與中學堂平行,有中等實業學堂、師范學堂;與高等學堂平行,有仕學館、高等實業學堂、師范館。
②壬寅學制的優劣。該學制強調國民教育,提出了普及義務教育的思想,注重實業教育,提出了設立各級實學堂的思想,這些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一面。
但是,女子教育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在學制系統中,沒有女子教育的地位,依然留有科舉制的痕跡,規定給予自高等小學堂始授予不同的科舉出身,這些是其不足的一方面。
(2)癸卯學制
1903年由張百熙、張之洞、榮慶重新擬訂了一個《奏定學堂章程》,亦稱癸卯學制。《奏定學堂章程》對學校系統、課程設置、學校管理等都做了具體的規定。
①癸卯學制的內容。癸卯學制包含著從小學到大學的完整體系。從縱的方面看,可以分為3段6級,兒童從7歲入學到通儒院畢業,全部學習時間是25~26年。第一階段為初等教育9年,包括初等小學堂5年,高等小學堂4年,另設蒙養院,不在正式學制之內;第二階段為中等教育,設中學堂5年;第三階段為高等教育11~12年,分為3級:高等學堂或大學預科3年、分科大學堂3~4年、通儒院5年3級。從橫的方面看,有師范學堂和實業學堂。師范學堂分為初級和優級;實業學堂分為初等、中等、高等。此外,還設有實業補習普通學堂和藝徒學堂及譯學館。
②癸卯學制的優劣。癸卯學制于1904年1月13日公布實施,是中國第一個完整、系統的并付諸實施的學制。該學制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指導思想,以尊孔讀經為宗旨,內容比壬寅學制詳備。癸卯學制自1904年公布起,一直延用到1911年滿清王朝覆滅,對舊中國的學校教育制度的影響很大。以后學校制度的建立,實際上是在癸卯學制的基礎上進行的。該學制突出體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其實業學堂和師范學堂各自成系統,增加了幼兒教育機構,系統更周密完備,對以后學制的組織形式影響較大。
癸卯學制雖然具有資本主義教育的形式,但并沒有脫離封建教育的精神。而且這個學制從學校體系、課程設置、教育行政組織都抄自國外(主要是日本),不符合中國實際,并特別重視外語教學,所以它又具有半殖民地教育的特性。
(3)壬子癸丑學制
①壬子癸丑學制的內容。壬子癸丑學制是1912~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制定公布的學校系統,這兩年分別為壬子年、癸丑年,故稱壬子癸丑學制。設普通教育、師范教育、實業教育3個系統。其中普通教育分3段4級:初等教育7年,初小4年,男女同校;高小3年,男女分校。中等教育4年,男女分校。高等教育6~7年,大學預科3年,本科3~4年;專門學校預科1年,本科3年(醫科4年)。學前兒童入蒙養院,大學畢業后可入大學院,肄業期限不定。兒童7歲入學至大學畢業,共18學年。師范教育分師范學校、高等師范學校兩極,程度分別相當于中學、大學。實業教育分設乙種、甲種實業學校,均3年畢業,分農、工、商、商船4類,程度分別相當于高等小學、中學。另有實業補習學校、補習科等,該學制沿用至1922年。
②壬子癸丑學制的優劣。壬子癸丑學制在摒除癸卯學制的封建性方面做了努力,反映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與政治的要求,是資產階級新教育反對封建主義舊教育的一次重大勝利,有著歷史進步意義。這次學制與清末的癸卯學制相比,具有明顯的反封建精神,反映了資產階級的進步要求。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貫徹教育平等精神。新學制基本廢除了在受教育權上對女性的歧視,規定初等小學可以男女同校,除大學不設女校、不招女生外,普通中學、師范學校、高等師范學校和實業學校都可以設立女校,反映了資產階級男女平等的思想;取締了清政府專門為貴族開設的貴胄學校,廢除了封建教育特權,同時廢止清末按等級獎給畢業生科舉出身的規定,力求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在教育中禁止體罰,主張尊重學生人格。
b.根據新的教育宗旨對課程進行重大改革,小學廢止了讀經課,大學取消了經學科,加強中小學的實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禁止使用清朝學部頒布的教科書,重新編寫教材。
c.縮短了學制,新學制較癸卯學制縮短了7~8年。學制的縮短,一方面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急需大批有一定文化教養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民對文化教育的需求。
但是,該學制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諸如仍是抄襲日本的學制;中小學教育年限過長,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也與普通民眾的經濟承受能力不相符合,不利于教育的普及;另外,預科的存在也阻礙了學制的統一,不利于各級各類學校之間的銜接,有待于進一步改革與完善。
(4)壬戌學制
①壬戌學制的內容。壬戌學制是1922年北洋政府頒布的《學校系統改革案》中提到的學制系統,這一年為舊歷壬戌年,故稱壬戌學制。為區別于民初的壬子癸丑學制,亦稱新學制。
a.新學制以下列七條標準為依據:適應社會進化的需要;發揮平民教育精神;謀個性之發展;注意國民經濟力;注重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地方伸縮余地,在學校系統總說明中提出。
b.學制分期大致以兒童身心發展時期為根據,采取縱橫活動主義,教育以兒童為中心,顧及學生個性及智能,高等、中等教育之編課采用選科制,初等教育之升級采用彈性制。學制采用美國學制的一種,即“六三三四”制,規定初等教育6年(初級小學4年,高級小學2年);中等教育6年(初級和高級中學各3年,師范學校6年,其中后期師范3年);高等教育3~6年(大學4~6年,專門學校3年以上),入學年齡為6歲。
c.學制《附則》還規定:注重天才教育,變通年限及教程,使優異之智能盡量發展;對于精神或身體上有缺陷者,應施以相當之特種教育。
②壬戌學制的優劣
a.壬戌學制注意到了制定學制必須與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相聯系,必須與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及人民生活水平相聯系。
b.新學制根據中國國情采取了許多富有彈性的措施,比如關于普通教育階段是否設立職業科,中學分段后各校該設哪些科目等,皆“斟酌地方情形”,“視地方需要而定”。
c.新學制將小學、中學分別按四二、三三分段,每段均可獨立設置,有利于普及教育。
d.根據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新學制中增加了職業教育系統,小學初中階段按需要增加了職業科目,高中階段實行分科制,按學生個人情況合理分流。
e.新學制以心理學理論為依據,按照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將原學制中小學、大學年限縮短,中學年限延長。同時,中學還實行了學分制和選科制,以及優異學生可以越級升學等措施,照顧了學生在個性、能力方面的差異。
f.新學制在課程、教學方法等方面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g.學制的主要缺點是在移植美國綜合中學制上脫離了當時中國的實際,因而在實行中困難很大。本欲加強的方面,如職業教育、師范教育反而被削弱。
- 丁柏銓《新聞采訪與寫作》(修訂版)筆記和典型題詳解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模擬試題詳解(含2010~2014年真題)
- 劉家林《中國新聞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考研復試真題及詳解
- 2020年教育碩士《教育綜合》復習全書【核心講義+考研真題詳解】
- 鄭振龍《金融工程》(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莊毓敏《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丁煌《西方行政學說史》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孟道驥《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第3版)(上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考研政治命題規律總結與歷年真題詳解
- 王壘《組織管理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周三多《管理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黃瑚《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