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理論——消費、投資、貨幣需求理論

2.1 名校考博真題詳解

2.1.1 名詞解釋

1宏觀生產函數[華中農業大學2004博]

答:宏觀生產函數又稱總量生產函數,是指整個國民經濟的生產函數,它表示總投入量和總產出之間的關系。

假定一個經濟社會在既定的技術水平下使用總量意義下的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進行生產,則宏觀生產函數可表示為:Y=f(N,K)。式中,Y為總產出,N為整個社會的就業水平或就業量,K為整個社會的資本存量。該式表明,經濟社會的產出主要取決于整個社會的就業量﹑資本存量和技術水平。

宏觀生產函數可以被區分為短期和長期兩種。在短期宏觀生產函數中,由于資本存量和技術水平在短期內不可能有較大的改變,所以二者被認為是不變的常數。用K(_)表示不變的資本存量,則有:Y=f(N,K(_))。該生產函數表示,在一定的技術水平和資本存量條件下,經濟社會生產的產出Y取決于就業量N,即總產量是經濟中就業量的函數,隨總就業量的變化而變化。

長期生產函數與短期生產函數的不同之處在于:在長期生產函數中,包括生產函數中的三個主要自變量在內的一切自變量都可以改變。首先,技術水平可以有很大進步,存在著足夠的改善技術的時間;其次,人口的增長能夠影響充分就業的勞動者的數量;最后,資本的存量也會隨著積累的增加有很大的變化。這樣,長期生產函數可以表示為:Y*=f(N*,K*)。式中,N*為各個短期中的充分就業量;K*為各期的資本存量,技術水平的變化沒有被明確表示出來;Y*為各期的充分就業的產量,也被稱為潛在產量。

2儲蓄[東北大學1999博]

答:在現代經濟生活中,儲蓄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儲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國民收入中未被消費的部分。從資金運用的角度來看,儲蓄等于投資,因此在宏觀上分析國民收入的來源和使用時,有“儲蓄=投資”的恒等關系。廣義的儲蓄按其主體不同,可分為政府儲蓄、企業儲蓄和個人(居民)儲蓄三部分。狹義儲蓄是指居民個人在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儲蓄存款。

3消費函數與儲蓄函數[東北財經大學2003博]

答:消費函數是表示消費與收入之間關系的函數。用C表示消費,Yd表示可支配收入,消費函數可以寫成:C=f(Yd)。消費函數是一種遞增函數,在圖形上表現為一條斜率為正的直線。消費函數的具體形式取決于各種不同的消費函數理論。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主要分析短期內國民產出的波動,因此采用的消費函數是以凱恩斯的絕對收入決定理論為基礎假設的消費函數。這種消費最簡單的形式是線性消費函數,即C=a+bYd,其中,a為必不可少的自發消費部分,即收入為0時舉債或動用過去的儲蓄也必須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費;b為邊際消費傾向;b和Yd的乘積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費。

儲蓄函數是表示儲蓄和收入之間關系的函數。用S表示儲蓄,Yd表示可支配收入,儲蓄函數可以寫成:S=f(Yd)。這個函數表明儲蓄取決于收入。收入水平越高,儲蓄則越多,儲蓄函數是一種單調遞增函數。可支配收入是消費和儲蓄之和,儲蓄函數可以從對應的消費函數中導出。假設消費函數是線性函數,對應的儲蓄函數也是線性函數,即由于S=Yd-C,且C=a+bYd,因此,S=Yd-C=Yd-(a+bYd)=-a+(1-b)Yd

4絕對收入理論與相對收入理論[東北財經大學2003、2008博]

答:絕對收入理論是由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的一種消費理論,該理論認為消費支出和收入之間有穩定的函數關系,家庭消費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取決于其收入的絕對水平。該理論認為消費是絕對收入水平的函數,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邊際消費傾向是遞減的。

相對收入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杜森貝里在《收入、儲蓄的消費行為理論》中提出來的一種消費理論。在指出凱恩斯的錯誤假設的基礎上,杜森貝里提出消費并不取決于現期絕對收入水平,而是取決于相對收入水平,即相對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對于本人歷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根據相對收入假設,杜森貝里認為:人們的消費會相互影響,有攀比傾向,即“示范效應”,人們的消費不決定于其絕對收入水平,而決定于同別人相比的相對收入水平;消費具有習慣性和不可逆性,即“棘輪效應”,消費者某期消費不僅受當期收入的影響,而且受過去所達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費的影響。

5流動性偏好[天津大學2002博]

答:流動性偏好又稱“靈活偏好”,是指人們愿意以流動性強的貨幣形式持有自己的收入和財富的心理動機。這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貨幣需求理論中提出的。凱恩斯認為,由于貨幣具有周轉的靈活性,人們或是出于交易動機(便于應付日常支出),或是出于謹慎動機(便于應付意外支出),或是出于投機動機(便于抓住有利的投資機會),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貨幣來滿足這些需要。對貨幣的需求數量取決于這種流動性偏好。要使貨幣持有者借出貨幣,就必須給予報酬,而利息就是人們放棄這種流動性的報酬。流動性偏好越強,對貨幣的需求就越大,就越要給予較高的利率,以使人們愿意放棄持有貨幣。因此,凱恩斯認為,流動性偏好是決定貨幣需求量,從而決定利率的一個重要因素。

6M2[天津大學2002博]

答:M2指廣義貨幣,是指M1加上準貨幣。

按照金融資產流動性的不同,貨幣可以劃分為三個不同層次:M0、M1和M2。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我國的劃分標準:M0是指流通于銀行體系的現鈔,即居民手中的現鈔和企業單位的備用金,不包括商業銀行的庫存現金。這部分貨幣可隨時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具有最強的購買力。M1由M0加上企業單位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以及個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構成。這些存款隨時可以簽發支票而成為直接的支付手段,所以它是同現金一樣具有流動性的貨幣。M1作為現實的購買力,是控制貨幣供應量的主要政策調控對象。在我國,M1也成為中國人民銀行重要的貨幣供給量指標和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之一,為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和政策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現實的操作依據。M2是指M1加上準貨幣。準貨幣一般是由銀行的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外幣存款以及各種短期信用工具如銀行承兌匯票、短期國庫券等構成。準貨幣本身雖非真正的貨幣,但由于它們在經過一定的手續后,能比較容易地轉化為現實的貨幣,加大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故又稱為亞貨幣或近似貨幣。廣義貨幣擴大了貨幣范圍,包括了一切可能成為現實購買力的貨幣形式。M2層次的確立,對于研究貨幣流通整體狀況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金融體系發達國家的貨幣供應的計量以及對貨幣流通未來趨勢的預測均有獨特的作用。

7黏性價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4博]

答:黏性價格是指當貨幣供給量變化時,短期內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化滯后,價格調整緩慢,幾乎仍維持在原來水平所形成的價格。但從長期看,價格仍然能夠隨貨幣供給量的變化而緩慢地做出調整。

新凱恩斯主義認為價格之所以有黏性,原因主要有:市場的不完全,存在壟斷競爭。凱恩斯主義者認為在完全競爭市場上不存在價格黏性,但實體經濟中完全競爭市場只占很小的部分,非完全競爭是市場的主體,在這種市場上,企業可以決定自己產品的價格,當變動其產品價格的時候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因而導致了短期內價格無法立即做出調整,出現價格黏性。菜單成本。廠商改變價格需要重新印刷它的產品價格表,向客戶解釋原因等措施都會帶來費用和成本,如果價格變化很多,成本會增加,顧客可能也不滿意,這就使企業不會輕易變動其成本,造成價格黏性。協調失靈。當一個社會無法取得一個可行的、所有人都認可的結果時,社會就出現了協調失靈。因為一個經濟單位要改變自己的價格時,不僅要考慮自己的決策還要看其他相關經濟主體的決策,因為他們的收益狀況是相互關聯的,如果在協調和談判過程中不能達成一致,就會延緩價格調整,同樣也會造成價格黏性。有效勞動需求。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一定的需求水平和一定的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下,一個經濟單位要改變自己的價格,就要相應地改變勞動的投入數量以改變價格,由于工會等勞工組織和勞動協議書的存在,企業不可能隨時對勞動投入進行調整,工資存在黏性,價格也不能及時調整,出現價格黏性。

8終身效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博]

答:終身效用指消費者通過在整個一生中將其收入合理地用于消費所獲得的心理滿足程度。終身效用水平取決于人一生中各個時期的消費水平,假設人的生命有T期,每期的消費為C1,C2,…,CT,則消費者的終身效用水平可以表示為U(C1,C2,…,CT)。根據跨期選擇理論,理性的、向前看的消費者的最優選擇就是在不同的時期中選擇消費量以實現其終身效用的最大化。

簡單的跨時期選擇模型為:

其中,r為市場利率;人的生命有T期,C1,C2,…,CT為每一期的消費水平,Y1,Y2,…,YT為每一期的收入水平。U(C1,C2,…,CT)為消費者終身效用函數。理性的消費者將合理地選擇每一時期的消費水平,使其一生的效用水平最大化。

9托賓q[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博]

答:托賓q是指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與其重置成本的比率。它由美國經濟學家托賓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被用于研究企業投資決策和衡量企業投資效果。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即其在股票市場上的價值;企業資產的重置成本,即其股票所代表的資產在當前生產或重新購置的成本,也就是企業追加資本的成本。托賓q就是企業追加單位資本在股票市場上所預期的、未來邊際收益的貼現值。若q值大于1,市場價值高于重置成本,則追加資本的成本將小于資本收益現值的市場評價,因而投資者感到有利可圖而增加投資;若q值小于1,則會導致投資的減少。1是q值的均衡值;投資是q值的增函數。托賓通過q值把金融市場和實際經濟活動聯系起來,推動了傳統投資理論的發展。

2.1.2 簡答題

1試用持久性收入理論說明個人收入和消費支出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2009博]

答:持久收入假說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提出來的。他認為居民消費不取決于現期收入的絕對水平,也不取決于現期收入和以前最高收入的關系,而是取決于居民的持久收入。持久收入是指在相當長時間里可以得到的收入,是一種長期平均的預期內得到的收入,一般用過去幾年的平均收入來表示。暫時收入是指在短期內得到的收入,是一種暫時性偶然的收入,可能是正值(如意外獲得的獎金),也可能是負值(如被盜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說這一理論的基本觀點包括:

(1)從長期來看,消費支出取決于持久性收入。對于消費支出取決于可支配收入這一點,所有經濟學家都是沒有分歧的,分歧在于可支配收入的含義。凱恩斯把可支配收入解釋為現期絕對收入水平,美國經濟學家杜森貝里把可支配收入解釋為相對收入水平,持久收入假說則解釋為持久收入。

(2)持久收入與暫時收入的區別與聯系。持久收入與暫時收入不同,只有前者才影響消費支出。暫時收入對消費支出的影響是通過對持久收入的影響而發生的。

(3)持久收入是穩定的,所以,消費函數也是穩定的。弗里德曼認為持久收入不僅包括勞動收入,而且還包括財產收入,因此,持久收入假說理論認為,消費不僅取決于收入,而且還取決于財產,這一點與生命周期假說理論相同。理性的消費者為了實現效用最大化,不是根據現期的暫時性收入,而是根據長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來作出消費決策的。

2簡述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消費理論。[華中農業大學2005博]

答: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消費理論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現期收入決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決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費者可以預計到的長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據所觀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數值之加權平均數計得,距現在的時間越近,權數越大;反之,則越小。假設只考慮兩期,某人永久收入為下列形式的一個加權平均值:Yp=θY+(1-θ)Y1。式中,Yp為永久收入;θ為權數;Y和Y1分別為當前收入和過去收入。

消費者的消費支出取決于永久收入,例如,假定C=cYp,則當前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僅為cθ,明顯低于長期邊際消費傾向c。短期邊際消費傾向較低的原因是,當收入上升時,人們不能確信收入的增加是否會一直繼續下去,因而不會馬上充分調整其消費。相反,當收入下降時,人們也不能斷定收入的下降是否就一直會如此。因此,消費也不會馬上發生相應的下降。然而,如果收入變動最終證明是永久的,則人們就會在最終證明是較高或較低的永久收入水平上充分調整其消費支出。

3根據托賓的q理論,2006年中國股市的牛市(股價普遍上漲)應當對實物投資會產生什么影響?[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博]

答:根據托賓的q理論,2006年中國股市的牛市(股價普遍上漲)會促進實物投資。分析如下:

托賓q值是指企業股票的市場價值與資本重置成本的比率。這里的資本重置成本是在現有的產品市場條件下,重新創辦該企業的成本;股票的市場價值即公司當前的市值。用式子表示為:

q=企業的股票市場價值/新建造企業的成本

如果企業的市場價值小于資本的重置成本,即q<1,說明買舊的企業比建設新企業便宜,于是就不會有投資;相反,如果企業的市場價值大于資本的重置成本,即q>1,說明新建造企業比買舊企業要便宜,因此會有新投資。就是說,當q較高時,投資需求會較大。

托賓的q理論提供了一種有關股票價格和投資支出相互關聯的理論。如果q高,那么企業的市場價值要高于資本的重置成本,新廠房設備的資本要低于企業的市場價值。這種情況下,公司可發行較少的股票而買到較多的投資品,投資支出便會增加。如果q低,即公司市場價值低于資本的重置成本,廠商將不會購買新的投資品。如果公司想獲得資本,它將購買其他較便宜的企業而獲得舊的資本品,這樣投資支出將會降低。

2006年股市普遍上漲,說明企業的股票市場價值上漲,新建造企業的成本比買現有的企業成本低,q較高,因此2006年中國股市的牛市對實物投資會有促進作用。

4解釋“流動性偏好”以及產生該偏好的動機。[南京大學2003博]

答:“流動性偏好”又稱靈活偏好,是指人們為應付日常開支、意外支出和進行投機活動而愿意持有現金的一種心理偏好。該理論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于1936年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

“流動性偏好”根源于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交易動機是為了日常交易而產生的持有貨幣的愿望。預防動機是為了應付緊急情況而產生的持有貨幣的愿望。滿足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數量取決于國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并且是收入的增函數。投機性動機是人們根據對市場利率變化的預測,持有貨幣以便從中獲利的動機。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與現實利率呈負相關。

由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引起的流動偏好所決定的貨幣需求與收入(Y)呈同方向變動,可以表示為L1(Y);由投機動機引起的流動偏好所決定的貨幣需求與利率(r)呈反方向變動,故可以用L2(r)表示。這樣,由流動偏好所決定的貨幣需求(L)就可以表示為:L=L1(Y)+L2(r)。

5簡要說明凱恩斯的貨幣投機需求理論。[西南財經大學2004博]

答:貨幣投機需求指人們為了在未來某一適當的時機進行投機活動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貨幣。

投機動機分析是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認為,人們擁有貨幣除去為了交易和應付意外支出外,還為了儲藏價值或財富。凱恩斯把用于儲藏財富的資產分為兩類:貨幣和債券。貨幣是不能生利(即不能產生利息收入)的資產;債券是生利(即能產生利息收入)的資產。人們持有貨幣,貨幣未給他帶來收益,即收益為零。人們持有債券,則有兩種可能:如果利率上升,債券價格就要下跌;利率下降,債券價格就要上升。在后一種情況發生時,當然持有者有收益。而在前一種情況發生時,假如債券價格下跌幅度很大,使人們在債券價格方面的損失超出了他們從債券獲得的利息收入,則收益為負。如果持有者的收益為負,持有非生利資產就優于持有生利資產,人們就會增大對貨幣的需求。在相反的情況出現時,人們的貨幣需求自然會減少,而債券的持有量則會增加。關鍵是微觀主體對利率水平的估計。假如人們確信現在利率水平高于正常值,則意味著他們預期利率水平將會下降,從而債券價格會上升。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必然傾向于多持有債券。如有相反的預期,則會傾向于多持有貨幣,因此,投機性貨幣需求同利率存在負相關關系。

出于投機動機對貨幣的需求直接取決于利率水平的高低,而與收入水平無關。凱恩斯以M2表示為滿足投機動機而持有的貨幣量,以L2表示由投機所引起的流動性偏好函數,r表示利率水平,則函數關系如下:M2=L2(r)。

6試述實際利率變動對消費的影響。[南開大學2009博]

答:實際利率變動對消費的影響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經驗上都不太明確。實際利率上升時,替代效應總是傾向于提高儲蓄,減少消費,收入效應傾向于增加凈借方的儲蓄而降低凈貸方的儲蓄,利率提高的總效應取決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哪一個占優勢。因此對于凈借方,實際利率上升會提高其儲蓄,而對于凈貸方,通常認為,替代效用要大于收入效應,因此,儲蓄對利率提高會有正的反應。一些經驗證據支持這個論點,但是這個結論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終結性的。

利用費雪模型考慮,則實際利率上升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都增加了第二期的消費,但對第一期消費的影響是不確定的,既可能降低也可能增加第一期消費。

2.1.3 計算與分析題

1假設消費函數C=100+0.8Y,投資為I=50。

(1)此例中的均衡收入水平是什么?

(2)均衡狀態時的儲蓄水平是什么?

(3)由于某種原因,如果產出水平為800,非意愿庫存積累會是什么?

(4)如果I增加為100,對均衡收入的影響是什么?

(5)在這里乘數的值是什么?

(6)畫一幅表明(1)和(2)的均衡圖。[浙江工商大學2018博]

解:(1)此例中均衡收入Y=C+I=100+0.8Y+50,解得:Y=750。

(2)當Y=750時,均衡儲蓄水平為:S=Y-C=750-(100+0.8×750)=50。

(3)當Y=800,投資I=Y-C=800-(100+0.8×800)=60。

非意愿庫存積累為超出均衡投資水平的部分,即60-50=10。

(4)如果I=100,則均衡收入Y=C+I=100+0.8Y+100,解得:Y=1000。

即I增加為100使均衡收入增加了1000-750=250。

(5)投資乘數ki=1/(1-β)=1/(1-0.8)=5。

(6)表明(1)和(2)的均衡圖為:

圖2-1 均衡收入水平

2消費函數為C=c0+c1Y(c0為大于零的常數,0<c1<1)。伴隨著收入的增加,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如何變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4博]

解:(1)消費者的邊際消費傾向為MPC=?C/?Y=c1,因為c1為滿足0<c1<1的常數,所以消費者的邊際消費傾向不隨收入的增加而變化。

(2)消費者的平均消費傾向為APC=C/Y=(c0+c1Y)/Y=c0/Y+c1,所以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者的平均消費傾向會減小。

3在弗里德曼提出的消費的持久性收入假說基礎上,霍爾(Hall,1978)提出了消費的持久性收入假說意味著消費變動服從隨機游走的著名論斷。試證明這一論斷。(提示:這是不確定條件下的消費問題。可以假定消費者效用完全來自消費者,瞬間(即期)效用函數為二次型:U(·)=Ct-aCt2/2,其中,U、C分別代表效用和消費,下標t表示時期,a為常數)。[上海財經大學2003博]

解:個人效用最大化問題為:

可以采用歐拉方程的方法解決此問題。假定個人在已有信息下的選擇已經使第1期消費達到最優,并假定個人選擇在給定未來各期的可得信息的情況下,也將使未來各期消費達到最優。現在考慮C1減少dC,未來某期消費增加dC的情況。如果個人達到了效用最大化,則這種微小的變化不影響預期效用。由于第1期消費的邊際效用為1-aC1,所以這一變化的邊際成本為:(1-aC1)dC。并且由于t時期消費的邊際效用為1-aCt,所以這一變化的預期效用收益為E1[1-aCt]dC,其中E[·]表示以第1期可得信息為條件的期望值。因此,如果個人進行最優化,則1-aC1=E1[1-aCt],t=2,3,…,T。

由于E1(1-aCt)=1-aE1(Ct),這意味著:

C1=E1(Ct),t=2,3,…,T

個人知道其一生的消費將滿足預算約束的等號形式,因此,預算約束兩邊的期望一定相等:

 

式意味著式左邊為TC1,代入式可得:

式意味著E1(Ct)等于C1,更一般地講,在每一期里,預期的下一期消費都等于當期消費,這意味著消費的變化是不可預測的。按照預期的定義,可得:Ct=Et1(Ct)+et。其中,et是在t-1期期望為零的變量。因此,由于Et1(Ct)=Ct1,于是有:Ct=Ct1+et

這就是霍爾著名的結論: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意味著消費遵循隨機游走。這一結論的直觀含義是:如果消費被預期要變化,則個人在平滑消費方面可做得更好。例如,假定消費被預期要上升,這意味著當期消費的邊際效用大于預期的未來消費的邊際效用,從而個人提高當期消費后境況可以改善。因此,個人調整當期消費,直至不再預期消費要變化為止。

4假設企業的投資函數由下列式子給出:It=λ(Kt*-Kt1)+0.1Kt1。其中,K*為廠商的意愿資本存量,K*=0.1Y/r,其中Y為產量,r為利率,并令r=0.05。設λ的初始值為0.25。

(1)當第一年的產量是200時,其意愿的資本存量是多少?如果第一年年初的資本存量為400時,計算第一年的投資水平。

(2)假設現在的產量水平由200上升到第二年的250,并始終保持在這一水平。計算其投資水平和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的資本存量。新的長期投資水平和資本水平是多少?為什么?[西南財經大學2007博]

解:(1)當第一年的產量為200,利率r=0.05時,意愿的資本存量為:

K1*=0.1Y1/r=0.1×200÷0.05=400

如果第一年初的資本存量為400時,第一年的投資水平為:

I1=λ(K1*-K0)+0.1K0=0.25×(400-400)+0.1×400=40

(2)第一年的凈投資水平為:I1n=λ(K1*-K0)=0;

所以第一年的資本存量為:K1=K0+I1n=400。

如果第二年的產出水平為250,則意愿的資本存量變為:K2*=0.1Y2/r=0.1×250÷0.05=500;

則第二年的總投資水平為:I2=λ(K2*-K1)+0.1K1=0.25×(500-400)+0.1×400=65;

其中凈投資水平為:I2n=λ(K2*-K1)=0.25×(500-400)=25;

所以第二年的資本存量為:K2=K1+I2n=400+25=425。

第三年的總投資水平為:I3=λ(K3*-K2)+0.1K2=0.25×(500-425)+0.1×425=61.25;

其中凈投資為:I3n=λ(K3*-K2)=0.25×(500-425)=18.75;

所以第三年的資本存量為:K3=K2+I3n=425+18.75=443.75。

第四年的總投資水平為:I4=λ(K4*-K3)+0.1K3=0.25×(500-443.75)+0.1×443.75=57.4375;

其中凈投資為:I4n=λ(K4*-K3)=0.25×(500-443.75)=14.0625;

所以第四年的資本存量為:K4=K3+I4n=443.75+14.0625=457.8125。

依此類推,新的長期資本存量將等于意愿的資本存量,即K=500,從而新的長期投資水平為I=0+0.1×500=50。因為在長期,均衡的資本存量水平將與意愿的投資水平相等,從而總投資等于資本折舊,投資僅用來使資本存量維持在意愿水平。

5某人生存為4個周期,前三個周期收入為30,60,90,退休沒有收入。假定利率為0。

(1)某人希望平均消費,確定其預算約束,并指出哪個時期進行儲蓄和負儲蓄?各為多少?

(2)存在流動性預算約束,各期如何消費?

(3)如果在期初接受財富為13和23,情況如何?[上海財經大學2008博]

答:(1)消費者預算約束為C1+C2+C3+C4=30+60+90+0。

由于該人想要在其一生中平穩的消費,則其一生的收入應等于各個時期的均勻消費支出之和。

則每期消費為:(30+60+90+0)/4=45(萬美元)。

也就是在第一期要有15萬美元的負儲蓄,第二期有15萬美元的正儲蓄,第三期有45萬美元的儲蓄,第四期有45萬美元的負儲蓄。

(2)當沒有受到流動性約束時,平穩消費水平為每期45萬美元,比第一期收入要大。現假設該人受到流動性約束,則在不存在借款的可能性時,該人第一期只能消費其全部收入30萬美元。

從第二期開始,假設沒有受到借款約束,平穩消費水平為(60+90+0)/3=50(萬美元),小于第二、三期的收入。故借款約束的假設對這幾期的消費不產生影響,第二、三、四期的消費為每期50萬美元。

(3)若新增財富13萬美元,在存在信貸市場時,每期消費48.25萬美元,就是將新增財富等分為四份進行消費。第一期有5.25萬美元的負儲蓄,第二期有11.75萬美元的正儲蓄,第三期有41.75萬美元的正儲蓄,第四期有48.25萬美元的負儲蓄。

若不存在信貸市場時,第一期的財富=新增財富13萬美元+收入30萬美元=43萬美元,仍小于有信貸時的平穩消費水平48.25萬美元,故該人將在第一期消費完全部新增財富13萬美元,其消費為30+13=43萬美元。第二、三、四期的消費仍同(2)中的50萬美元。

當新增財富為23萬美元時,有信貸時,每期消費50.75萬美元,每期儲蓄為:第一期有2.25萬美元的正儲蓄,第二期有9.25萬美元的正儲蓄,第三期有39.25萬美元的正儲蓄,第四期有50.75萬美元的負儲蓄。

無信貸時,第一期的財富=新增財富23萬美元+收入30萬美元=53萬美元,大于有信貸時的平穩消費水平50.75萬美元,第二、三期的收入均大于此值,故在這里,信貸約束的假設實際上對消費不產生任何實際的影響,消費者平穩的消費其全部收入和新增財富。其每期的消費量均為50.75萬美元。

6考慮一個生活T期的經濟主體,其終生效用函數為,其中,u′(·)>0,u″(·)<0,初始財富為A0,每期的消費量為Ct,每期的收入為Yt,其中t=1,…,T,利率為0。那么,為什么政府的一次暫時性的減稅對提高該經濟主體消費量的作用微乎其微?請用永久收入假說解釋。[南開大學2009博]

解:(1)目標函數為最大化效用函數:

預算約束為:

構建拉格朗日函數為:

求一階導數得到:u′(Ct)=λ。

因此,C1=C2=…=CT,進而得到

對于t=1,…,T。

若政府的一次暫時性的減稅使得這一期經濟主體的收入增加了G,則:

若T→∞,則GtG→Ct

(2)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M. Friedman)的永久收入的消費假說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現期收入決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決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費者可以預計到的長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據所觀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數值的加權平均數計得,距現在的時間越近,權數越大;反之,則越小。消費者的消費支出取決于永久收入,當政府想用稅收政策影響消費時,如果減稅或增稅只是臨時性的,則消費并不會受到很大影響,只有永久性稅收變動,政策才會有明顯效果。

2.1.4 論述題

1試述影響消費的非收入因素。[東北大學2000博;天津大學2001博]

答:在影響消費的因素中,收入當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影響消費的因素還有很多,忽視了這些因素就無法完整地解釋消費問題。這些因素包括:

(1)金融資產。包括家庭所擁有的資金、存款、股票、債券等資產,它們與消費是正相關的。也就是說,金融資產越多,消費越多;反之亦然。

(2)利息率。利息率對消費的影響是雙重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收入效應是指利息率上升將增加消費者儲蓄所帶來的利息收入,從而增加當前消費;反之則相反。替代效應是指利息率上升將傾向于使消費者以將來的消費來替代現時的消費,即人們更加愿意儲蓄了,從而減少當前消費。由于這兩個效應的作用是相反的,并難以確定哪個效應占主導地位,所以也就難以確定利息率對消費的影響。

(3)價格水平。價格水平與消費的關系有兩點:一是價格水平對整個消費水平的影響,即價格水平變動對收入中消費與儲蓄的劃分的影響。一般來說,一是價格水平上升,會促使消費者提高當前消費而降低未來消費;當價格上升較嚴重即出現較高的通貨膨脹時,貨幣出現持續貶值,人們都不愿意持有貨幣而想持有實物,會導致商品搶購風。二是價格變動對實際收入所發生的影響。如果價格水平的變動與名義收入是同步的,即價格水平變動基本上不影響實際收入,那么消費也就不會由于價格變動而變動。如果實際收入變化,則可用收入與消費之間關系的理論來解釋其結果。

在價格水平變動而實際收入不變的情況下,還要考慮貨幣幻覺對消費的影響。如果人們沒有貨幣幻覺,就不會影響消費。但如果某些家庭只看到物價上漲而沒有看到名義收入有相應的增加,他們就會認為自己實際收入減少了,于是會減少儲蓄而增加消費,以維持平穩的消費水平。這種情況下,消費實際上是增加了。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家庭只看到名義收入的增加而沒有看到物價水平的上升,這樣,他們認為自己的實際收入增加了,就會增加儲蓄減少消費。這種情況下,消費實際上是減少了。就整個社會而言,第二、第三種情況大體上可以互相抵消,因而不存在貨幣幻覺。

(4)收入分配。消費支出取決于可支配收入,而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的邊際消費傾向是不同的。一般來說,高收入家庭的邊際消費傾向低,低收入家庭的邊際消費傾向高。因而如果收入分配更均等,則會提高整個社會的消費傾向。

(5)人口的增長。顯然消費與人口的增長是正相關的關系。

(6)消費品存量。根據消費品存量調整假說,對耐用消費品而言,其存量越大,對它的現期購買就越少。因而,消費品存量的大小與消費支出的多少成反向關系;對于非耐用消費品而言,消費品存量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消費習慣。即過去在非耐用消費品上支出越大,其現期支出也越大,但總的來說,消費品存量對總消費品支出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另外,消費還要受人口的年齡結構、消費結構和風俗習慣等因素影響。

2簡要評析宏觀消費理論中的絕對收入假定。[西南財經大學2002博]

答:(1)凱恩斯的絕對收入消費函數理論

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經濟學家認為人們的消費支出是利率的函數。凱恩斯認為,消費支出主要決定于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即C=C[Y-T(Y)],0<C′<1。這說明消費支出是當期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函數,因此,凱恩斯的消費函數也被稱作絕對收入消費函數。

凱恩斯認為,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花費掉的部分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下降的。換言之,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儲蓄的部分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上升的。在圖2-2中,橫軸表示可支配收入,縱軸表示消費支出水平。凱恩斯的絕對收入消費函數曲線可以描述為一條與縱軸有正的截距,同時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并且,這條曲線的斜率要小于1。消費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被稱作平均消費傾向,消費支出的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被稱作邊際消費傾向。從原點到消費函數上某一點的連線的斜率反映的是這一點所對應的收入水平上的平均消費傾向,消費函數本身在各點的斜率反映的是各種收入水平上的邊際消費傾向。顯然,在凱恩斯的消費函數理論中,邊際消費傾向小于平均消費傾向。

圖2-2 絕對收入理論的消費函數

凱恩斯認為,在經濟的短期波動過程中,人們的消費變動不會和收入的變動成比例。具體而言,在經濟趨向繁榮過程中,收入增加,這時,人們消費會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會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在經濟走向衰退過程中,收入下降,這時,人們消費會減少,但減少的幅度會小于收入下降的幅度。這說明,邊際消費傾向要比平均消費傾向小。

概括起來,凱恩斯的絕對收入消費函數理論包括以下四個要點:消費支出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數;邊際消費傾向是一個大于0小于1的數;平均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而下降,且邊際消費傾向小于平均消費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邊際消費傾向是下降的。這意味著消費函數曲線是非線性的。凱恩斯絕對收入消費函數理論的本質特征是前三項。

(2)絕對收入消費函數理論的作用與缺陷

早期凱恩斯主義者非常贊賞凱恩斯的絕對收入消費函數理論。這是因為如果在消費和收入之間存在著穩定的關系,那么,在知道了投資支出以后,就可以確定為使經濟實現充分就業所需要的政府購買支出。

雖然早期的實證研究結果支持凱恩斯的絕對收入消費函數理論,但是,早期對絕對收入消費函數理論的檢驗是以橫截面資料為基礎的預算研究。換言之,當時的實證研究使用的是同一時點上的各種收入組別的消費和收入資料。就驗證凱恩斯的消費函數理論而言,預算研究有以下兩個方面嚴重不足。

預算研究只是說明了各個收入組別的平均收入和平均消費之間的關系。但是,在每個收入組別中,各個家庭的消費支出的差異可能是很大的。這種差異可能是由于可支配收入以外的原因引起的。而這卻是凱恩斯的絕對收入消費函數理論沒有反映的。

預算研究考慮的是在同一時點上,各個收入組別的收入和他們消費支出之間的關系,但是,它沒有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所有家庭的收入都增加時,經濟中總的消費支出是如何變動的。而實際上,凱恩斯的絕對收入消費函數理論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支出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為了驗證絕對收入消費函數理論,不應該使用橫截面資料,而應該使用時間序列資料。經濟學家發現,當使用不同時期的時間序列資料,得到的消費函數的截距是不同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水平的發展,各個時期的消費函數的斜率(即邊際消費傾向)沒有什么明顯的變化,都是大于0而小于1的數,然而,各個時期的消費函數的截距卻在不斷上升。在長期中,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是相同的。這樣,長期的平均消費傾向也就不再是隨著收入增加而下降的了。同時,長期的邊際消費傾向也就不再是小于平均消費傾向的了。

3畫圖說明相對收入假說如何解釋消費函數之謎。[西南財經大學2005博]

答:(1)消費函數之謎是指消費統計資料研究的結論與原有消費函數理論之間的矛盾。20世紀40年代后期,美國經濟學家研究了消費的時間序列資料。這一研究發現,根據短期消費資料所得出的結論與根據長期消費資料所得出的結論并不一致,而根據已有的消費函數理論(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又無法解釋這種不一致。這種理論與實際的矛盾被稱為消費函數之謎。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等人研究了長期消費統計資料,得出1869~1898年、1884~1913年和1904~1933年的平均消費傾向分別為0.867、0.867和0.879,而且還發現了在長期內平均消費傾向與邊際消費傾向是一樣的,它們都相當穩定,并沒有遞減的趨勢。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關于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和邊際消費傾向低于平均消費傾向的結論與庫茲涅茨關于長期消費統計資料研究得出的結論并不一致。而且,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也無法解釋短期與長期消費行為的不一致性。

(2)相對收入假說是由杜森貝利在1949年最早提出來的。杜森貝利的分析基于以下兩個相對收入假定:

人們并不關心自己的絕對消費水平,相反,他們更加關心自己與他人相比的相對消費水平。因此,消費者的效用函數應為:

只有個人的消費相對于平均消費上升時,效用才會增加。同樣,一個人的消費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取決于他在收入分配中所處的位置。對于收入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其消費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就較高。這是因為他要用較低的收入維持既定的平均消費標準。因此,在將人口按照收入進行分組后,收入水平越高的組,其平均消費傾向就越低;收入水平越低的組,其平均消費傾向就越高。

現期消費不僅受到現期絕對收入水平和相對收入水平的影響,而且受以前曾經達到的最高消費水平的影響。某一時期,從已經達到的消費水平上降下來要比減少收入中進行儲蓄的比例困難得多。這就是“消費不可逆”的觀點。這一思想意味著,儲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決定于現期收入和從前的高峰收入的相對水平。

其中,Y是現期實際可支配收入,Y(∧)是從前曾經達到的高峰收入。當現期收入相對于從前的高峰收入上升時,儲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上升;當現期收入相對于從前的高峰收入下降時,儲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下降。

根據消費和儲蓄的關系:C/Y=1-(S/Y),就可以得出杜森貝利消費函數:

當收入沿著趨勢穩定增長時,從前的高峰收入將總是上一期的收入,因此,Y/Y(∧)就等于1加上實際收入增長率,二者之和是一個常數。因此,消費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一個常數,即平均消費傾向保持不變。這就說明了在長期中,MPC=APC。

在短期中,實際收入圍繞長期增長趨勢上下波動,消費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將隨著收入的波動反向變動。

這就說明在短期,從前的高峰收入保持不變時,MPC<APC。

將杜森貝利對消費行為的短期分析和長期分析結合起來,就可以得出消費函數理論中著名的“棘輪效應”。如圖2-3所示,橫軸代表收入,縱軸代表消費。當收入沿著趨勢增長時,消費C和收入Y沿著長期消費函數變動,消費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平均消費傾向APC保持不變。假定現在是Y0、C0點,Y0是歷史上的高峰收入,經濟開始進入衰退,消費和收入不是沿著長期消費函數減少,而是沿著短期消費函數回到歷史上的高峰收入,即Y0、C0點。當經濟繼續增長時,消費和收入就重新沿著長期消費函數變動,假定收入將沿著另一條短期消費函數減少,當經濟復蘇時,再沿著這條短期消費函數回升。短期消費函數曲線就像棘輪一樣,對消費的下降起著阻滯的作用。“棘輪效應”意味著,收入離開長期增長趨勢時的短期邊際消費傾向小于收入沿著長期增長趨勢時的長期消費傾向。

圖2-3 相對收入假說對消費函數之謎的解釋

4比較分析生命周期消費理論和持久收入消費理論。[西南財經大學2004博;東北財經大學2009博]

答:(1)生命周期消費理論與持久收入消費理論的內容

生命周期假說由莫迪利安尼提出,認為人的一生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參加工作,第二階段純消費而無收入,用第一階段的儲蓄來彌補第二階段的消費。這樣,個人可支配收入和財富的邊際消費傾向取決于該消費者的年齡。它表明當收入相對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時,儲蓄是高(低)的;它同時指出總儲蓄取決于經濟增長率及人口的年齡分布變量。

持久收入假說由弗里德曼提出,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現期收入決定,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決定。持久收入是指消費者可以預計到的長期收入。持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據觀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數值之加權平均數計得,距現在的時間越近,權數越大;反之,則越小。根據這種理論,政府想通過增減稅收來影響總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為人們因減稅而增加的收入,并不會立即用來增加消費。

(2)生命周期消費理論與持久收入消費理論的比較

生命周期假說和持久收入假說有聯系也有區別。就區別而言,前者偏重對儲蓄動機的分析,從而提出以財富作為消費函數之變量的重要理由;而持久收入假說則偏重于個人如何預測自己未來收入問題。

就聯系而言,不管二者強調重點有何差別,它們都體現一個基本思想:單個消費者是前向預期決策者,因而在如下幾點上都是相同的:消費者不是只以現期收入作為消費決策的依據,而是以其一生或持久的收入作為消費決策的依據;一次性暫時收入變化引起的消費支出變動甚小,即其邊際消費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來自持久收入變動的消費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當政府想用稅收政策影響消費時,如果減稅或增稅只是臨時性的,則消費者并不會受到很大影響,只有持久性稅收變動,政策才會有明顯效果。

5根據現代消費理論(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說明決定社會總消費水平的影響因素,并聯系實際分析現代消費理論的政策含義及其在對社會總消費水平解釋的不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2博]

答:(1)生命周期理論和持久收入理論簡介

持久收入消費理論是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首先提出的。弗里德曼于1957年在其經典研究《消費函數理論》中建立了持久收入模型。弗里德曼認為家庭傾向于在時間過程中平滑地消費,家庭對穩定消費的偏好勝過對不穩定消費的偏好。故當前的消費取決于持久收入,而不是當前的收入:C=f(Yp)(Yp為持久收入)。

生命周期理論是由弗朗哥·莫迪利安尼、理查德·布倫伯格和阿爾伯特·安東共同建立的。生命周期模型與持久收入模型一樣,是建立在下述理論之上的:一個具體時期的消費取決于對于一生收入的預期,而不取決于當前時期的收入。生命周期假說的突出貢獻在于它觀察到:人在一生過程中,收入將會有規律地波動,因此個人儲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人們在年少的時候,收入很低,所以經常舉債(動用儲蓄),因為他們知道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們將掙得更多的錢。在從事工作以后,收入在中年時達到高峰,他們將償付過去所欠的負債,并為退休后的歲月進行儲蓄。一旦退休,工作收入就降為零,人們就要消費他們積累的財富。

(2)根據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決定一個社會總的消費水平的影響因素

人們的持久收入或人們預期的一生的總收入。如果人們的持久收入增加了,人們就會相應地增加消費水平。

經濟中的人口構成。如果一個經濟中,年輕人所占的比重較大,則經濟中的總的平均消費傾向較高,消費也較高。

消費信貸條件。人們總是希望平滑其一生的消費,但是年輕人往往受到流動性約束。如果年輕人能夠自由地獲得消費信貸,那么經濟中的總的消費將提高。

(3)現代消費理論的政策含義

要為居民個人提供良好的消費信貸,才能消除人們的流動性約束,提高消費,從而刺激經濟增長。

消費的持久收入理論可用于分析三種典型的收入沖擊(現在暫時的沖擊、持久性沖擊和預期的未來沖擊)對消費的影響。

現在暫時沖擊(又稱一時性沖擊,這種沖擊為負)的情況下,家庭傾向于動用儲蓄,因為持久收入沒有多大改變,所以當前消費也沒有多大改變。

在持久沖擊下,家庭傾向于作充分調整,因為當前消費和產量下降的數量大致相同,儲蓄幾乎沒有變動。持久收入的變動與沖擊幅度大致相當,消費大量減少,而儲蓄幾乎不變。

在預期的未來沖擊下,家庭傾向于增加當前儲蓄,因為即使當前收入不變,但當前消費也會下降。盡管現在產出不會下降,但持久收入下降引致儲蓄增加。

針對這些沖擊,政府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使家庭不會受到有害沖擊。

可用于分析稅收對家庭消費的影響。

增加稅收對家庭當前消費的影響取決于稅收的增加是一時性的,還是持久性的。如果征稅是一時性的,持久收入變化不大,所以家庭當前消費不變,而當前的儲蓄會減少;如果是持久性征稅,持久性收入下降較大,所以當前消費將下降,而儲蓄幾乎不變。

(4)現代消費理論的缺陷

實證表明老年人并沒有出現生命周期理論所預言的那樣負儲蓄,老年人并沒有在其生命結束時將其財富用完。老年人往往擁有正的儲蓄,甚至留下遺產。

家庭的消費行為并沒有向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說所預測的那樣取決于持久收入,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當前收入水平。

6決定投資的主要因素。[天津大學2002博]

答:企業或家庭的投資行為主要取決于投資的收益與成本情況。因此,能夠影響投資的收益與成本的因素都將影響到企業和家庭的投資行為。

決定投資的主要因素有:

(1)資本的邊際產品

資本的邊際產品指在勞動量不變的條件下,一個產業中當資本投入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產出量。資本邊際產品存在遞減規律,即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如果其他投入要素的數量保持不變,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增加一種資本的使用量,最終會超過某一定點,造成總產量的邊際增加量(變動投入要素的邊際產量)遞減。

(2)實際利率與預期實際利率

實際利率

實際利率指物價不變,從而貨幣購買力不變條件下的利息率,是與“名義利率”相對而言的。一般物價總水平存在變動的趨勢,在計算實際利率時,就必須扣除名義利率中的物價上漲率,因此實際利率等于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

預期實際利率

預期實際利率指工人和企業預期的未來的實際利率。企業進行投資時,名義利率是已知的,由于下一年的通貨膨脹率并不能肯定地知道,企業必須以預期通貨膨脹率πe為基礎來做出決定。換言之,借款的實際成本是預期實際利率。從名義利率中減去預期通貨膨脹率,就可以近似計算出預期實際利率,即r=i-πe

(3)資本的租用成本

資本租用成本的含義

資本租用成本指在生產中多使用一單位資本的成本。不管企業實際上是自己購買資本還是租賃它,租用成本都是對機會成本的正確度量。只要資本邊際產品的價值高于租用成本,企業就值得增加其資本存量,于是企業將繼續投資,直到多增加一單位資本所生產的產品價值等于資本的租用成本為止。

資本租用成本的公式

假設企業是以利率i借款為購買資本融資,在出現通貨膨脹時,借款的實際成本是預期實際利率r=i-πe;由于資本隨時間延長而磨損,折舊成本也是資本租用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假定折舊率為d,則租用成本的完整公式為:rc=r+d=i-πe+d。

公式表明,資本租用成本受預期實際利率和資本折舊率影響。實際利率越高,預期通貨膨脹率越低,資本折舊率越高,則租用成本越高。

稅收對資本的租用成本的影響

由資本租用成本的公式可知,資本租用成本取決于預期實際利率與折舊率的大小,除此之外資本的租用成本還受稅收的影響。

兩個主要的稅收變量是公司所得稅與投資稅減免。公司所得稅基本上是對利潤課征的比例稅,即企業按其利潤的比例來支付稅款。投資稅減免,準許企業將其每年資本支出的一部分從其納稅額中扣除,因此投資稅減免降低了企業的資本品的價格,所以投資稅減免降低了資本的租用成本。

證券市場和資本成本

當企業通過出售股票或股本籌集支付投資所需的資金時,股票價格較高時,企業可以從出售相對少量的股票籌集到大量錢款;股票價格較低時,企業必須出售更多的股票才能籌集到既定數量的貨幣。

因此,股票價格越高,資本成本越低;股票價格越低,資本成本越高。

7“加速數理論”“內部資金理論”“新古典投資理論”“托賓的q理論”都是凱恩斯之后投資理論的發展。試論述其中兩種理論。[西南財經大學2005博]

答:(1)加速數理論指收入變動或消費需求的變動引起投資變動的理論。當滿足不存在閑置未用的過剩生產能力和資本-產出比不變的兩個假定前提時,產品需求增加引致產品生產擴大,為了增加產量,就要求增加資本存量,要求有新的投資。也就是說收入或消費需求的變動導致投資的數倍變動。

其含義包括:投資并不是產量(或收入)的絕對量的函數,而是產量變動率的函數。即投資變動取決于產量的變動率,若產量的增加逐期保持不變(產量變動率為零),則投資總額也不變。投資率變動的幅度大于產量(或收入)的變動率,產量的微小變化會引起投資率較大幅度的變化。若要保持增長率不至于下降,產量必須持續按一定比率增長。因為一旦產量的增長率變緩,投資增長率就會停止或下降。即使產量未絕對地下降,而只是相對地放緩了增長速度,也可能引起投資縮減。加速數與乘數一樣都從兩個方向發生作用,即當產量增加時,投資的增長是加速的,當產量停止增長或減少時,投資的減少也是加速的。要使加速原理發揮正常作用,只有在過剩生產能力全部消除時才能實現。

(2)托賓的q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提出的股票價格會影響企業投資的理論。按他的說法,企業的市場價值與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為衡量要不要進行新投資的標準,他把此比率稱為“q”。企業的市場價值就是這個企業的股票的市場價格總額,它等于每股的價格與總股數之積。企業的重置成本指建造這個企業所需要的成本。因此,q=企業的股票市場價值/新建造企業的成本。如果企業的市場價值小于新建造成本時,q<1,說明買舊的企業比新建設便宜,于是就不會有投資,相反,q>1時,說明新建造企業比買舊企業要便宜,因此會有新投資。就是說,當q較高時,投資需求會較大。托賓q理論實際上是指股票價格上升時,投資會增加。

8論述弗里德曼貨幣需求函數的結論。[復旦大學經濟學院2005博]

答:貨幣主義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認為,貨幣需求是指消費者和企業對具有不變購買力的貨幣的需求,消費者需要貨幣是因為人們手中有了現款可以有安全感,企業需要貨幣是為了支付工資和開支,從而生產可以進行。把消費者和企業加在一起,整個社會對貨幣的需求量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式中,M為財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名義貨幣量;P為一般價格水平;Y為總財富;rb為市場債券利息率;rm為預期的貨幣的收益率;re為預期的股票收益率;(1/P)·(dP/dt)為預期的物質資產的收益率,即通貨膨脹率,假設rp=(1/P)·(dP/dt),w為非人力財富與人力財富之間的比例;u為其他影響貨幣需求的變量。

這一貨幣需求函數的結論是:貨幣需求量主要取決于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

(1)總財富。弗里德曼認為,總財富是決定貨幣需求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總財富包括收入或“消費性服務”的一切源泉,其中之一是個人的生產或掙錢能力,即是弗里德曼早先在消費函數理論中發展的永久性收入的概念,這樣就很難得到它的估算值,所以只能以收入來代替。于是以Y代表的永久性收入,被當作社會總財富的指標而進入貨幣需求函數。

(2)非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所占的比例。弗里德曼把總財富分為非人力財富和人力財富兩部分。前者指有形的財富,包括貨幣持有量、債券、股票、資本品、不動產、耐用消費品等,后者指個人掙錢的能力,又稱無形財富。弗里德曼認為,這兩種財富的形式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但由于受到制度上的限制,這種轉換有一定的困難,主要是人力財富轉為非人力財富比較困難。例如存在大量失業時,工人的人力財富就不容易轉變為貨幣收入,而在未轉變為收入之前,人們就需要有貨幣來維持生存。因此,非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所占比例大小對貨幣需求量就有影響。當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所占比例愈大,或非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所占比例愈小,則對貨幣的需求也愈大,反之亦然。因此,w就成為影響實際貨幣需求的一個變量。

(3)各種非人力財富的預期報酬率。弗里德曼認為,人們選擇保存資產的形式除了各種有價證券外,還包括資本品、不動產、耐用消費品等有形資產。他還認為,在各種資產中,貨幣與其他有形資產之間按何種比例分割,取決于它們的預期報酬率。一般地說,各種有形資產預期的報酬率愈高,愿意持有的貨幣就越少。因為這時人們用其他有形資產的形式來替代貨幣的形式保存在手中對自己更為有利。因此,債券的預期報酬率(rb)、股票的預期報酬率(re)和物質資產的預期報酬率(rP)便成為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

(4)其他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例如資本品的轉手量、個人偏好等,以變量u來概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汇区| 谷城县| 阳春市| 徐州市| 绍兴市| 滁州市| 白山市| 红安县| 瑞昌市| 社会| 沭阳县| 宜阳县| 安阳县| 湛江市| 安阳县| 衢州市| 梁平县| 贵南县| 高淳县| 林州市| 山阳县| 连平县| 天水市| 彰武县| 台北县| 张北县| 汕头市| 垣曲县| 米易县| 卢湾区| 云林县| 新安县| 邢台市| 海口市| 庐江县| 顺平县| 武鸣县| 达孜县| 高邑县| 斗六市| 介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