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考博常考難題

1如何區分最終產品與中間產品?

答:最終產品指在核算期內不需要再繼續加工、直接可供社會投資和消費的產品和勞務。可供投資的產品包括機械設備等;可供消費的產品包括食品、服裝、日用品等。中間產品是指在核算期間須進一步加工、目前還不能作為社會投資和消費的產品和勞務,包括各種原材料、燃料和動力。例如服裝是最終產品,可以直接消費,但用于服裝生產的原材料,如棉布、棉紗等產品就不是最終產品而是中間產品。必須說明的是某些產品,如煤炭、棉紗等,在核算期間沒有參與生產而是以庫存形式滯留在生產環節以外,則這些產品也應理解為社會最終產品。

最終產品與中間產品的區分,應注意以下兩點:

(1)著眼于整個國民經濟。即本期生產的產品或服務在全國范圍內是否被進一步加工。如果沒有被進一步加工,就是最終產品,否則就是中間產品。所以,一種產品雖然在本企業或本地區不再加工,但在其他企業或地區還要加工,就算中間產品,但如果出口到國外,無論在國外是否進一步加工,都算作最終產品。

(2)按產品和服務的使用去向確定。本期生產本期被生產耗用的是中間產品,未被加工耗用的是最終產品。所以同一種產品去向不同,就被劃歸入不同種類。比如本期生產的煤,被居民用作燃料,是最終產品,被發電廠耗用,是中間產品,如果被電廠買去,尚未用于發電,而是作為電廠的儲備,就算本期的最終產品。要注意,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不是按產品本身的物質屬性來區分,而是按它在再生產的循環流轉功能來區分。也不是按照產品的完成程度(成品和半成品)區分的,成品和非成品是以企業來劃分的,有些產品即使是成品,如果被稍加改裝和再出售,就算中間產品;有些產品即使還是半成品甚至是原材料,如果用于出口或在期末積存下來形成儲備和庫存的增加,就算本期的最終產品。

2怎么理解宏觀經濟核算是宏觀經濟分析的前提?有什么欠缺和局限?

答:(1)國民收入核算是宏觀經濟分析的基礎。庫茲涅茨致力于研究國民收入核算時,凱恩斯正在從事總量經濟理論的研究,他們的研究同屬宏觀經濟范疇,是彼此相互聯系的。沒有國民收入核算,宏觀經濟分析就無法用于經濟現實。國民收入核算包括了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上層建筑各個部門的收入和支出狀況,因而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一個國家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水平和速度,進而能夠比較綜合地反映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的經濟活動水平。

(2)缺陷和局限

國民收入核算的理論與方法缺陷:將所有的勞務活動,如政府官員、警察、法官的活動,都歸結為勞動這個生產要素,并將一切收入都作為生產要素自身創造的價值,這是錯誤的,不科學的。

國民收入核算的結果(如GDP與GNP),并不能反映一個國家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水平和速度,其缺陷和局限有:

第一,GDP、GNP都不能反映實際產量水平和真實生活水平。不經過市場交易的活動,如家務勞動、自給性的生產活動等沒有反映出來。

第二,GDP、GNP都不能反映產品與勞務的結構以及技術進步狀況。在社會經濟中生產的技術進步能夠降低產品與勞務市場價格,在GDP與CNP中則無法體現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第三,社會上人們往往只注重GDP和人均GDP的增長率,而忽視產業結構、產品質量、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等對人類生活質量與環境空間的嚴重影響,還忽視了收入分配不公平狀態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GDP與GNP是反映經濟增長已發展結果的總量,而沒有反映一個社會為此付出的所有代價與經濟效率。

3綠色GDP的內涵是什么?目前在我國推廣綠色GDP核算面臨的障礙主要有哪些?

答:(1)綠色GDP的內涵

綠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國扣除自然資產損失后新創造的真實國民財富的總量核算指標。簡單地講,就是從現行統計的GDP中,扣除由于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數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成本,從而得出真實的國民財富總量。

人類的經濟活動包括兩方面的活動。一方面在為社會創造著財富,即所謂“正面效應”,但另一方面又在以種種形式和手段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即所謂“負面效應”。這種負面效應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無休止地向生態環境索取資源,使生態資源從絕對量上逐年減少;其二是人類通過各種生產活動向生態環境排泄廢棄物或砍伐資源使生態環境從質量上日益惡化。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經濟活動的正面效應,而沒有反映負面效應的影響,因此是不完整的,是有局限性的,是不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改革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環境資源進行核算,從現行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用,其計算結果可稱之為“綠色GDP”。

綠色GDP這個指標,實質上代表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凈正效應。綠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國民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高,負面效應越低,反之亦然。

(2)我國推行綠色GDP核算面臨的問題

目前,在我國實施綠色GDP核算體系,主要面臨著技術和觀念上的兩大難點。

技術上的問題。GDP通常以市場交易為前提的,產品和勞務一進入市場,其價值就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它傳達出來的是以貨幣為手段的市場價格信號。一個產品值多少錢,只有在市場銷售中才能確認。這就是說,市場供求規律所決定的自由市場價格是GDP權威性的唯一來源。但是由于生產過程中帶來的環境損失就沒有計入在內。簡單地說就是環境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有一定的困難。一是礦產能源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的價值核算。這些資源的現行市場價格是建立在資源無償占用、永續不竭基礎上的,沒有包含資源所有者權益價格、時間調節系數和環境調節系數,資源價格明顯偏低。二是環境資源的損耗的核算。因生產和生活的消耗及大自然自身的侵蝕,導致環境資源的物質總量的損耗,這些損耗意味著原有的社會財富積累的凈減少和未來生產潛力的降低。三是環境資源損失成本的核算。因對環境資源的不合理耗用或缺乏有效保護措施及因對環境資源的人為污染、破壞導致環境資源質量的日趨惡化,而對整體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潛在經濟損失。這些核算實現過程較為復雜,用貨幣計量都存在一定的技術上的困難。

觀念上的問題。綠色GDP意味著觀念的深刻轉變,意味著全新的發展觀與政績觀。GDP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觀念,它只反映出國民經濟收入總量,它不統計環境污染,不統計生態破壞,不反映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綠色GDP則力求將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統一起來,綜合性地反映國民經濟活動的成果與代價,包括生活環境的變化。綠色GDP是建立在以人為本、協調統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之上。

除此之外,綠色GDP的核算還存在其他一些困難,如現行的GDP核算已成一種慣性,如立即停止有一定的困難,所以需要一段過渡時期,在逐步完善其技術的同時,逐步完善其管理和實施效果。

4如果政府雇用失業工人,他們曾領取TR美元的失業救濟金,現在他們作為政府雇員支取TR美元,不做任何工作,GDP會發生什么情況?請解釋。

答:國內生產總值指一個國家(地區)領土范圍內,本國(地區)居民和外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GDP一般通過支出法和收入法兩種方法進行核算。用支出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等于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等于工資、利息、租金、利潤、間接稅、企業轉移支付和折舊之和。其核算的理論基礎是總產出等于總收入,總產出等于總支出。

根據等式C+I+G+NX≡Y≡C+S+TA-TR,本題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

(1)從支出法核算角度看:C、I、NX保持不變,由于轉移支付TR美元變成了政府對勞務的購買即政府支出增加,使得G增加了TR美元,GDP會由于G的增加而增加。

(2)從收入法核算角度看:C、S、TA保持不變,由于轉移支付TR美元變成了政府對勞務的購買即政府支出增加,使得TR減少了,GDP會由于TR的減少而增加。

【注意】本題從兩個角度中的任意一個進行回答都可以。

5GDP平減指數指的是什么?它與消費者價格指數和生產者價格指數有何區別?在什么情況下,它計量價格比CPI和PPI更有用?

答:(1)GDP平減指數是一個關于通貨膨脹的衡量指標,它是給定年份的名義GDP與該年實際GDP之間的比率,計量基期年度和現期年度之間發生的價格變化。GDP平減指數以經濟活動中生產的全部商品和服務為計算基礎,所以它是一個經常用來計量通貨膨脹的具有廣泛基礎的物價指數。

(2)GDP平減指數與消費者價格指數和生產者價格指數的區別

GDP平減指數與CPI和PPI存在三個方面的不同:GDP平減指數衡量生產出來的所有產品與服務的價格,而CPI與PPI只衡量消費者購買的特定產品與服務的價格。因此,企業或政府購買的產品價格的上升將反映在GDP平減指數上,而并不反映在CPI上,GDP平減指數計量的商品價格遠比CPI和PPI廣泛。CPI和PPI計量的是一籃子給定的商品,年復一年沒有變動,但GDP平減指數所計量的一籃子商品,年年有所不同。有可能某些商品和服務消費者已經不消費而是有其他替代品,但CPI和PPI卻還要計量,反映不出變化,而GDP平減指數則能反映這種變化。CPI和PPI直接包括進口價格,而GDP平減指數只包括在國內生產的產品價格。

(3)GDP平減指數計量價格比CPI和PPI更有用的情況

當需要考察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的實際水平(如實際總量規模等),以及需要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的實際發展水平(如實際發展速度、實際增長速度或發展指數等),或者需要考察一個國家(或地區)物價變動的總水平時,GDP平減指數計量價格比CPI和PPI更有用。

6假定一國有下列國民收入統計資料如下表:

某國國民收入統計表(單位:億美元)

試計算:

(1)國民生產凈值;

(2)凈出口;

(3)政府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后的收入;

(4)個人可支配收入;

(5)個人儲蓄。

解:(1)國民生產凈值=國民生產總值-資本折舊,而資本折舊等于總投資減去凈投資后的余額,即800-300=500(億美元),因此國民生產凈值=4800-500=4300(億美元)。

(2)從GNP=C+I+G+NX中可知NX=GNP-C-I-G,因此,凈出口NX=4800-3000-800-960=40(億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預算盈余,用T代表凈稅收,即政府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后的收入,因為BS=T-G,所以T=BS+G=30+960=990(億美元)。

(4)個人可支配收入本來是個人收入減去個人所得稅后的余額,本題條件中沒有說明間接稅、公司利潤、社會保險稅等因素,因此,可從國民生產凈值中直接得到個人可支配收入,即YD=NNP-T=4300-990=3310(億美元)。

(5)個人儲蓄S=YD-C=3310-3000=310(億美元)。

7簡述國民收入核算中收入法、支出法和生產法三者的一致性。

答:目前,核算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方法:生產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1)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核算GDP。GDP等于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所新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2)支出法是從支出的角度核算GDP。GDP等于核算經濟社會在一定時期內家庭的消費支出、企業的投資支出、政府的支出和國際部門的凈出口之和。按支出法核算,國民收入的構成如下:

(3)收入法用要素收入亦即企業生產成本角度核算GDP。GDP等于勞動者的工資收入、資本所有者的利息收入、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收入、非公司企業主收入、企業的稅前利潤、企業轉移支付及企業間接稅以及資本折舊。因此,按收入法計得的國民總收入=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4)GDP三種核算方法的比較

從經濟邏輯來看,社會生產的產品最終都會分配給社會各個經濟主體,從而轉變為經濟主體的收入;經濟主體的收入最終都會通過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凈出口等方式支付出去,形成支出。因此,支出法、收入法及生產法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從不同角度去核算國民收入。

8如何按照收入法核算GDP?按照收入法核算,近年來,中國GDP的構成大致如何、面臨什么挑戰?

答:(1)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向政府支付的份額的角度來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按照這種計算方法,GDP由全國各行業匯總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生產稅-生產補貼)、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四部分組成。

(2)按照收入法,中國GDP的構成分析

在中國,經濟體的總收入被分解為四項: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

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因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的全部報酬。它包括勞動者獲得的各種形式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既包括貨幣形式的,也包括實物形式的;還包括勞動者所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藥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單位支付的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等。

生產稅凈額是指生產稅減去生產補貼后的余額。生產稅是指政府對生產單位從事生產、銷售和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土地、勞動力)所征收的各種稅、附加費和規費。生產補貼與生產稅相反,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的單方面轉移支出,因此視為負生產稅,包括政策虧損補貼、價格補貼等。

固定資產折舊是指一定時期內為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照規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或按國民經濟核算統一規定的折舊率虛擬計算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轉移價值。各類企業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實際計提的折舊費;不計提折舊的政府機關、非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資產折舊是按照統一規定的折舊率和固定資產原值計算的虛擬折舊。

營業盈余是指常住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后的余額。它相當于企業的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但要扣除從利潤中開支的工資和福利等。

因此,有如下公式:

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

(3)面臨的挑戰

中美兩國按照收入法核算GDP,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在中國,勞動者報酬所占比重大致一致穩定在50%。在美國,工資收入所占比重一致穩定在65%左右。也就是說,中國勞動者報酬所占比重有點低,經濟增長過程中民眾并沒有獲得同等的福利待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特別是國內消費支出的擴大等。

9請說明CPI與GDP平減指數的區別(拉斯派爾指數與帕氏指數的影響)。這兩種價格指數哪一個傾向于高估通脹,原因是什么?

答:(1)CPI是消費者價格指數,表示的是不同時期為購買一籃子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價格指數。這一籃子商品通常包括食品、衣服、住房、燃油、交通運輸、學費及其他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務。消費價格指數的公式為:

CPI=(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

GDP平減指數可作為衡量通貨膨脹率的一種重要指標。GDP平減指數是名義GDP與實際GDP之比再乘100,用公式表示為:

GDP平減指數=(名義GDP/實際GDP)×100

(2)CPI與GDP平減指數這兩種衡量指標之間的區別

GDP平減指數衡量生產出來的所有產品與服務的價格,而CPI只衡量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與服務的價格。因此,企業或政府購買的產品的價格的上升將反映在GDP平減指數上,而并不反映在CPI上。

GDP平減指數只包括國內生產的產品。進口品并不是GDP的一部分,也不反映在GDP平減指數上。

最微妙的差別產生于這兩個指數對經濟中許多價格加總的方法。CPI給不同產品的價格以固定的權數,而GDP平減指數給予變動的權數。換言之,CPI是用固定的一籃子產品來計算的,而GDP平減指數允許當GDP組成部分變動時,一籃子產品隨時間變動。

(3)這兩種價格指數中,CPI更傾向于高估通脹,主要原因如下:

替代偏差:由于CPI衡量固定的一籃子產品的價格,所以,它沒有反映出消費者用相對價格下降的產品進行替代的能力,所以相對價格變動時,其真實生活費用的上升比CPI慢。

新產品的引進:當一種新產品進入市場時,消費者的狀況變好了,因為消費者有了更多可供選擇的產品。實際上,新產品的引進提高了本幣的實際價值,但本幣購買力的提高并沒有體現在CPI的下降上。

無法衡量的質量變化:當一個企業改善自己出售產品的質量時,產品價格的全部變化并不是對生活費用變化的反應,如果無法衡量的質量改變是有代表性的,衡量的CPI的上升就比CPI應該的上升快。

因而,在這兩種價格指數中,CPI更傾向于高估通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武县| 高唐县| 巴林右旗| 团风县| 巧家县| 罗甸县| 广安市| 马边| 天峻县| 称多县| 丰顺县| 巧家县| 长寿区| 德州市| 阜平县| 北海市| 五大连池市| 堆龙德庆县| 道孚县| 连城县| 工布江达县| 漠河县| 博爱县| 中宁县| 白玉县| 阳西县| 西乌珠穆沁旗| 莱州市| 汾阳市| 湘西| 新民市| 嘉鱼县| 酉阳| 庆元县| 庄浪县| 嘉鱼县| 楚雄市| 嵊州市| 逊克县| 开平市| 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