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3 考研真題詳解

一、概念題

1擴大再生產[中山大學2006研]

答:擴大再生產是指生產規模較原有基礎有所擴大的再生產,以剩余產品不全部用于個人消費,而把其中的一部分用于積累,作為追加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為前提條件。擴大再生產可分為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和內涵式擴大再生產。

內涵的擴大再生產是指依靠生產技術進步和改進生產要素質量來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外延的擴大再生產是指在生產技術、勞動效率和生產要素的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單純依靠追加生產要素的數量來擴大原有的生產規模。因為單純地依靠增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數量,擴大生產場所而實現的生產規模的擴大,它是以向生產的廣度發展為特征的,所以人們通常稱其為“粗放型”的擴大再生產。

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這兩種擴大再生產往往結合在一起,但現代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內涵式擴大再生產,以提高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

2內涵擴大再生產[浙江大學2008研]

答:內涵式擴大再生產是“外延式擴大再生產”的對稱,是指不是依靠增加勞動力和原有生產設備的數量,而是依靠技術進步,采用更先進的設備,提高勞動力的素質來擴大生產規模的生產方式。有時通過改善經營管理,改進原有設備,挖掘生產潛力,減少浪費,不追加或少量追加投資也可實現內涵的擴大再生產。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條件下,是擴大再生產的主要方式。內涵擴大再生產的主要優點有:可以廣泛的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的組織形式,以大幅度的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節約投資,充分利用現有生產設備條件,提高經濟效益;可以在更高水平基礎上實現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充分發揮現有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

3社會總產品的實現[中央財經大學2009研]

答:社會總產品就是社會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的總和。社會總產品在物質形態上,根據其最終用途,區分為用于生產性消費的生產資料和用于生活消費的消費資料。社會總產品和服務的各個組成部分經過流通進入消費,在價值上得到補償,在使用價值上得到替換,這就是社會總產出的實現。這個過程是在市場上完成的。社會總產出的實現包括了價值補償和使用價值替換,也包括了總量補償和結構性的補償。所有這些補償和替換過程就是社會總產出在價值和使用價值形態上都得到實現的過程。

4社會簡單再生產基本實現條件[中央財經大學2012研]

答:社會簡單再生產是指社會剩余產品是用于消費而不是用于積累的,生產在維持原來的規模上重復進行。社會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為:(v+m)=c。

第一部類產出中的c部分,供求都發生在第一部類內部,因此是通過第一部類內部的相互交換而實現。

第二部類產出中的(v+m)部分,供求都發生在第二部類內部,因此是通過第二部類內部的相互交換而實現。

(v+m)價值上表示第一部類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所需要的消費資料和生活服務,而其使用價值形態卻仍然是生產資料;c則在價值上表示第二部類生產中所消耗的需要補償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服務,但其產品的使用價值形態是消費資料和生活服務。通過兩大部類之間的相互交換,第一部類的消費需求得到補償,第二部類的生產耗費得到替換。

二、問答題

1試分析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過程和條件。[西南財經大學2006研]

答:(1)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

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要以資本積累作為前提。資本家為了進行擴大再生產,必須將剩余價值的一部分積累起來,作為追加的資本投入生產。其中一部分作為追加的不變資本,用于追加生產資料;另一部分作為追加的可變資本,用于追加勞動力。

擴大再生產所需要追加的生產資料是由第一部類生產的,因此,第一部類一年中生產的全部生產資料,在補償當年兩大部類消耗的生產資料以后,還必須有一定的余額,才能保證滿足擴大再生產對追加生產資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就是:(c+v+m)>c+c,把公式兩端的c都減去,這個公式就表示為:(v+m)>c。

這個公式表明,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與剩余價值之和,必須大于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這就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所必要的基本前提條件。

擴大再生產所需要追加的消費資料是由第二部類提供的,因此,第二部類一年中生產的全部消費資料,在補償當年兩大部類消耗的消費資料以后,也必須有一定的余額,才能保證滿足擴大再生產對追加的消費資料的需要。如用m/x代表資本家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則m-m/x表示用于積累的剩余價值,這樣,用公式表示就是:(c+v+m)>(v+m/x)+(v+m/x),把公式兩端都減去(v+m/x),則擴大再生產的這一前提條件可用公式表示為:(c+m-m/x)>(v+m/x)。

這個公式表明,第二部類的不變資本與用于積累的那部分剩余價值之和,必須大于第一部類的可變資本與資本家個人消費的那部分剩余價值之和。

具備了上述兩個基本前提條件,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就具有了可能性。

(2)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

根據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假定兩大部類社會總產品的構成為:

4000c+1000v+1000m=6000

1500c+750v+750m=3000

假定第一部類的資本家為了進行擴大再生產把1000m的一半即500作為追加資本,另一半即500作為個人消費。按照原有的4∶1的資本有機構成,500c追加資本中有400作為追加的不變資本,100作為追加的可變資本。這樣,第一部類全部產品的價值構成重新組合為:4400c+1100v+500m=6000。

第一部類的1100v+500m要與第二部類相交換,才能補償第一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所需要的消費資料和第二部類所需要的生產資料。但是,第二部類只有1500c用來和第一部類相交換。因而第二部類還要從750剩余價值中拿出100作為追加的不變資本,使第一部類所需要的消費資料得到補償。而且,第二部類追加100不變資本,使第二部類自身也能實現擴大再生產。按照第二部類原有的2∶1的資本有機構成,第二部類還要從剩余價值中相應提取50作為追加的可變資本。這樣,第二部類全部產品的價值構成就重新組合為:

1600c+800v+600m=3000

兩大部類產品的價值經過重新組合后,就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創造了條件。兩大部類的產品同樣通過三方面的交換而得到實現:第一部類的4400c,通過本部門內部的交換得到實現;第二部類的800v+600m,也通過本部門內部的交換得到實現;第一部類的1100v+500m和第二部類的1600c,則通過兩大部類之間的相互交換得到實現。用圖式可以表示如下:

通過上述幾方面的交換,兩大部類的全部產品都得到實現,因而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在第二年就能夠順利地進行。在第二年的擴大再生產中,如果剩余價值率仍為100%,到第二年末,兩大部類生產的全部產品在價值上的構成則為:

4400c+1100v+1100m=6600

1600c+800v+800m=3200

這樣,社會資本的生產規模,就由上一年的9000(6000+3000)擴大到第二年的9800(6600+3200),從而實現了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以后各年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規模和社會總產品的實現,都可以根據第一部類剩余價值轉化為積累的比例,按照以上方法加以類推。

(3)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通過以上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可以看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就是,第一部類原有的可變資本,加上追加的可變資本,再加上本部類資本家用于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三者之和必須等于第二部類原有的不變資本加上追加的不變資本。這就是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所必須保持的兩大部類之間的基本比例關系。用?c表示追加的不變資本,?v表示追加的可變資本,上述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基本的實現條件,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v+?v+m/x)=(c+?c)

從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這個基本實現條件,同樣可以引申出另外兩個實現條件:

(c+v+m)=(c+?c)+(c+?c)

(c+v+m)=(v+?v+m/x)+(v+?v+m/x)

2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與單個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相比較,其研究對象和范圍的主要區別是什么?[北京大學2001研]

答:(1)單個資本是獨立發揮資本職能的資本,社會總資本是相互聯系的個別資本的總和。他們的生產目的都是追逐剩余價值;運動過程都要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都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

(2)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與單個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相比較,其研究對象和范圍是有很大區別的。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不僅包括生產消費,而且包括個人消費。從單個資本來看,資本家也要將一部分剩余價值用于個人消費;工人所得工資也要用于個人消費。但這種個人消費是在資本的運動過程以外進行的,不屬于資本流通的范圍。但是,從社會總資本角度來看,資本家和工人購買個人消費品的過程,同時也就是生產消費品的企業出賣商品的過程,就是他的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的過程。所以,在社會總資本的運動中要包括個人消費。

由于社會總資本運動包括個人消費,所以,社會總資本的運動不僅包括資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個人消費的一般商品流通。“社會總資本的循環卻包括那種不屬于單個資本循環范圍內的商品流通,即包括那些不形成資本的商品流通。”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不僅包括資本的流通,而且包括剩余價值的流通。剩余價值的流通,一般說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作為追加資本加入資本流通;另一部分作為收入用于個人消費,加入一般商品流通。

3怎樣理解“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不僅生產商品和剩余價值,而且還生產生產關系本身”?[南京大學2003研]

答:(1)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

同任何其他社會一樣,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總是連續不斷重復進行的。這種連續不斷、周而復始的社會生產就是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過程。如果資本家把剝削來的剩余價值全部用于個人消費,再生產只是在原有規模上重復進行,那就是資本主義的簡單再生產。如果資本家把一部分剩余價值資本化,使生產在擴大的規模上重復進行,那就是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

(2)資本主義再生產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

資本主義社會的每一次生產過程中,都要消耗一定的物質資料,同時又會生產出一定的物質資料用以補償已經消耗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為下一次生產過程創造出物質條件,使再生產得以連續不斷地進行下去。因而,資本主義再生產首先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同時資本主義剩余價值規律又決定了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決不僅僅滿足于生產產品本身,而是要最大限度的追求剩余價值,因此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必然是生產商品和剩余價值的過程。

(3)資本主義再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

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資料再生產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進行的。經過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再生產出各種物質資料,同時使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也不斷再生產出來,無論是資本主義的簡單再生產,還是擴大再生產,都會再生產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

在資本主義的簡單再生產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體現在:a.資本家用來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即支付給工人的工資,是由勞動者自己創造出來的;b.不僅可變資本,而且資本家的全部資本都是由工人創造出來的;c.工人的個人消費是從屬于資本家階級剝削剩余價值的需要,它為資本家再生產出可供剝削的勞動力,成為資本主義再生產的一個條件。由此看出,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基礎和出發點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分離,通過資本主義再生產不斷再生產出來,作為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的結果,一方面再生產出資本家,另一方面再生產出雇傭工人。

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條件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在不斷擴大的基礎上被再生產出來。這表現在:a.不僅資本家的全部資本是由工人創造出來的,而且用于擴大再生產的追加資本,也是由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轉化來的;b.資本家的追加資本不僅是剝削工人的結果,而且成為進一步擴大對工人剝削的手段;c.資本家在勞動力市場上用不等價物來占有工人的勞動的一部分,來換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勞動。

總之,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過程不僅生產商品和剩余價值,而且還生產生產關系本身,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

4簡述兩大部類劃分法和三次產業劃分法的區別與聯系。[中央財經大學2010研]

答:兩大部類劃分法和三次產業劃分法的區別與聯系參見本章“復習筆記”相關內容。

5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實現的條件是什么?并說明其含義。[中國人民大學2013研;武漢大學2017研]

答:(1)社會簡單再生產的含義

社會生產需要連續進行,這種周而復始,連續進行的生產就是再生產。社會簡單再生產,就是指社會剩余產品是用于消費而不是用于積累的,生產在維持原來的規模上重復進行。

(2)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的兩個基本原理(兩個基本前提)

馬克思主義社會再生產理論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社會總產品是指社會各物質生產部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的總和,其在價值形態上區分為三個部分和按產品的實物形態把社會生產劃分為兩大部類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的兩個基本原理。

三個部分

社會總產品在價值形態上又稱社會總產值,它劃分為包含在產品中的生產資料轉移的不變資本價值(c)、凝結在產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勞動創造的可變資本價值(v)以及凝結在產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里創造的剩余價值(m)。

兩大部類

社會總產品在物質形態上,根據其最終用途,區分為用于生產性消費的生產資料和用于生活消費的消費資料。相應地,馬克思把社會生產劃分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是由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所構成,其產品進入生產領域;第二部類()是由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所構成,其產品進入生活消費領域。

馬克思主義社會再生產理論不僅要說明社會總產品各部分的價值補償問題,而且要說明它的實物補償問題。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指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包括不變資本價值、可變資本價值、剩余價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即如何通過商品的銷售以貨幣的形式收回,從而補償預付資本的價值并獲得剩余價值。社會總產品的實物補償是指它的各組成部分的價值轉化為貨幣形式后再如何轉化為所需要的產品,相當于處于不變資本的價值從哪里和怎樣獲得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可變資本的價值和資本家獲得的剩余價值從哪里和怎樣獲得所需的消費資料。只有使社會總產品既獲得價值補償又獲得實物補償才能保證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

(3)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及含義闡述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條件,也就是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所必須保持的兩大部類之間的基本比例關系,這些基本比例關系如果不能保持,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就不能順利進行,具體實現條件如下:

基本實現條件:(v+m)=c,即:第部類的可變資本加剩余價值,應等于第部類的不變資本。

該公式體現了兩大部類之間的內在聯系。要使簡單再生產能夠正常進行,第一部類為第二部類提供的生產資料同第二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之間,以及第二部類消費資料的生產和第一部類對消費資料的需求之間必須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

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第一部類產出的實現條件:(c+v+m)=c+c,即第部類所生產的生產資料價值的總和,應該等于兩個部類不變資本價值的總和。

這一公式表明生產資料的生產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需要之間的關系。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第部類的生產資料供給應該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要相等。

第二部類產出的實現條件:(c+v+m)=(v+m)+(v+m),即第部類每年生產的消費資料總價值,等于兩大部類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的總和。

該公式表明消費資料產品的實現與兩大部類工人和資本家個人消費之間的關系。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第部類生產的消費資料,在價值上,應該同全社會工人取得的工資與資本家的剩余價值之和相等;在實物上,應該同工人和資本家所需要的消費資料相適應。

6簡述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研]

答: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就是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物質補償的問題。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是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

(1)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

社會資本再生產反映了資本的現實運動,而資本從商品形態向貨幣形態的轉化,是資本運動之“驚險的跳躍”,它表明既有生產過程是否能順利完成,也就同時表明下一個生產過程能否正常開始。如果社會總產出能夠通過交換,實現其價值和剩余價值,就意味著社會生產所耗費的資本能夠在價值上得到相應的補償,意味著社會資本的周轉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從而可以重新購買生產要素,開始新一輪的再生產。否則,如果社會總產出不能或部分不能順利銷售,所耗費的資本就不能得到或不能充分得到價值補償,社會再生產就不能正常進行。

(2)社會總產品的物質補償

社會再生產的進行,不僅要求生產中所耗費的資本在價值形態上得到補償,而且要保證資本價值所反映的實際生產過程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得到補償和替換。這就不僅要求社會資本所獲得的價值補償總量要足以用于重新購買所需補償和替換的生產要素,而且要求上一生產過程所提供的社會總產出應當在使用價值形態上符合再生產繼續進行的需要。而使用價值形態的補償和替換是社會再生產運動中一個更加現實的問題,它不僅有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以及有關服務產品的總量補償和替換問題,而且還有這些需要補償和替換的使用價值的內部結構問題。如果社會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在實物構成上與所耗費和要補償的產生不一致,則社會再生產的進行仍然會遇到困難。

所以,社會總產出的實現包括了價值補償和使用價值補償,也包括了總量補償和結構性的補償,補償的過程就是社會總產出在價值和使用價值形態上都得到實現的過程。其中,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社會總資本正常運行的基礎,社會總產品的使用價值補償是保證社會總資本正常運行的關鍵。

7請運用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理論分析其對現在中國經濟問題的實際意義。[西南財經大學2016研]

答:(1)社會總資本擴大再生產理論的內容

基本概念

擴大再生產是指再生產過程在更大規模上進行,其特點是剩余產品(或剩余價值)不是全部用于個人消費,而是其中有一部分用于積累。

社會擴大再生產可以區分為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兩種方式:

a.外延擴大再生產是指在增加投資的情況下,依靠增人、增資、增投料等來擴大生產規模。這里沒有生產技術進步,沒有生產要素質量的變化,沒有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

b.內涵擴大再生產是指生產規模的擴大在不增加投資的前提下,依靠技術進步,依靠改善生產要素的質量,依靠提高活勞動的效率和生產資料的效率取得。

上述兩種擴大再生產的方式不是并存的,而是獨立的關系。在現實擴大再生產過程中,必須注意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的結合。

前提條件

a.必須有追加的生產資料。

擴大再生產的第一個前提條件或者說第一個基本公式應該是:(v+m)>c。

這個公式表明,為了能夠提供追加的生產資料,第部類中代表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的這兩部分產品,在價值總量上必須大于第部類的不變資本。只有這樣,這兩部分產品在補償了第部類已消耗的生產資料之后,才能余下一部分生產資料來滿足兩大部類對追加生產資料的需要。

b.必須有追加的消費資料。

擴大再生產的第二個前提條件或第二個基本公式應該是:(c+m-m/x)>(v+m/x)。

這個公式中的m/x代表剩余價值中用于資本家階級個人消費的部分;m-m/x實際上代表剩余價值中用于積累的部分。

這個公式表明,擴大再生產還必須有追加的消費資料。因此,第部類中的不變資本與供積累用的剩余價值之和,就必須大于第部類的可變資本與供資本家個人消費用的剩余價值之和。因為只有這樣,第部類所提供的消費資料,才能在用于第部類原有工人和資本家的消費之后,還能余下一部分來滿足兩大部類擴大再生產對追加消費資料的需要。

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要使擴大再生產能夠順利實現,也就是要使追加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都能得到實現,社會再生產的實現還要有平衡條件,也就是社會再生產兩大部類還必須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

a.擴大再生產要能順利進行,第部類新增加的生產資料必須和第部類需要補償的生產資料以及兩大部類需要追加的生產資料之和相等。這就是說,不僅要求(v+m)大于c,而且要求:(v+m)=c+Δc+Δc。式中,Δc表示追加的不變資本,它的物質形態是追加的生產資料。

b.擴大再生產要能順利進行,第部類用于補償不變資本的消費資料及其所提供的追加消費資料必須和第部類的資本家和工人所需要的消費資料以及兩大部類需要追加的消費資料相等。用公式表示,就是:(c+m-m/x)=(v+m/x)+Δv+Δv。式中,Δv表示追加的可變資本,它的實物形態是追加的消費資料。

擴大再生產的平衡條件也可以用下列公式來表示:

(v+Δv+m/x)=(c+Δc)

擴大再生產的平衡條件和公式表明,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要求第部類和第部類之間,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之間必須保持平衡。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這是不可能的。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不可能自覺地按照社會的客觀需要來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因而,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之間總是存在著矛盾,平衡經常遭到破壞。這種矛盾到一定時候只有通過經濟危機強制地暫時解決。

(2)該理論對現在中國經濟問題的實際意義

馬克思關于社會總產品價值形態和實物形態上的劃分,對社會主義經濟仍然適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即實現物質補償與價值補償。在實際工作中,就必須從價值與物質兩個方面考慮,注意二者的協調與統一。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與各部門內部、生產與消費之間,也應該保持合理比例。

具體來說,對我國經濟問題有如下指導意義:

改善需求結構。國民經濟需求結構是指在社會總需求中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出口需求的比例關系。鑒于在較長時期內,我國過分依賴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實際,當前和今后時間內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釋放居民消費潛力,保持投資合理增長,擴大國內市場規模,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優化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是指生產要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例構成和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也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金、人力資源和各種自然資源與物質資料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配置狀況及其相互制約的方式。根據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產業結構分類體系。主要有:

a.目前各國通行的三次產業分類法;

b.劃分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的分類法,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分類法;

c.按資源投入的相對比例劃分的分類法,即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分類法。

推薦閱讀
  1. 西南大學628現代漢語(含語言學概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2.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642教育學(B)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3. 馮博琴《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4. 夏書章《行政管理學》(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5. 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聯考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408)計算機網絡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6. 金瑜《心理測量》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7. 趙相林《國際私法》(第3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7小時高清視頻】
  8. 藍鴻文《新聞采訪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9. 風笑天《社會研究方法》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4版)
  10. 李良榮《西方新聞事業概論》(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11. 2020年考研政治命題規律總結與歷年真題詳解
  12.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773基礎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3.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437社會工作實務[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14. 王利明《民法》(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5. 徐景霖《國際貿易實務》(第9版)課后習題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坪县| 拜泉县| 宝鸡市| 邛崃市| 嘉定区| 淮阳县| 灵武市| 辉县市| 江华| 宿州市| 平江县| 包头市| 海安县| 溆浦县| 龙岩市| 谷城县| 桃园县| 盐山县| 木兰县| 海阳市| 灌阳县| 偏关县| 肃北| 大连市| 南汇区| 哈密市| 南京市| 威信县| 万源市| 五台县| 奎屯市| 莱西市| 石屏县| 繁峙县| 双峰县| 武威市| 金门县| 尤溪县| 西安市| 东乡| 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