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2 課后習題詳解

一、概念題

1單個資本

答:單個資本是指能夠獨立發揮資本作用,實現價值增殖的資本。資本是指能夠增殖的價值,即經濟活動中表現為生產要素或經營投入的價值,并可以產品形態和貨幣形態存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企業,首先是作為獨立地發揮資本職能的實體而存在,它們各自通過自身的循環與周轉,實現自己的價值增殖。當資本作為獨立地從事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實現活動來發揮資本的職能作用時,就是單個資本。各單個資本都是社會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單個資本的運動被納入社會總資本的運動中,單個資本的增殖與風險受社會資本的構成及社會資本運動的質量所制約。

2社會資本[東北財經大學2008研;中央財經大學2018研]

答:社會資本又稱“社會總資本”,是指以社會分工和市場交換為條件,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全社會各單個資本的總和,又稱為社會總資本。社會資本的構成具有廣泛性和系統性。廣泛性是指社會資本所包含的單個資本,不僅有投資在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資本,也有投在消費資料生產部門的資本;不僅有投在物質生產領域的資本,也有投在服務業的資本。系統性是指構成社會資本這個有機整體的各產業及產業內部各部門的資本投放都必須符合一定的客觀比例;而且投在各部門和產業的資本,其各自運行也必須互相配合。社會資本的整體功能不等于組成社會資本的各部分資本的簡單算術和,社會資本的內部構成狀況決定了其整體的功能是大于還是小于部分之和。

3兩大部類[中央財經大學2019研]

答:兩大部類是指社會總產品在物質形態上,根據其最終用途,區分為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類和消費資料的生產部類。第部類由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所構成,其產品進入生產領域;第部類由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構成,其產品進入生活消費領域。要使社會再生產不斷繼續,兩大部類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兩大部類比例是生產資料生產與消費資料生產這兩大部類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數量比例關系。具體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兩大部類產品的平衡交換。盡管兩大部類產品的最終經濟用途不同,但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可以使它們在實物形態和價值形態上相互得到補償和實現,從而使社會再生產得以順利進行。這種交換的基礎是兩大部類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兩大部類產品的協調增長。即在技術進步、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條件下,第一部類產品的優先增長不能脫離第二部類產品的增長,第二部類產品的增長也不能不顧第一部類產品增長的實際需要,兩大部類產品的增長必須保持協調。兩大部類按比例協調發展,是任何社會再生產過程本身的客觀要求和基本規律。

4三次產業

答:三次產業是指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把產業結構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我國對三次產業的劃分標準為:第一產業是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是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是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我國國民經濟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變化的總趨勢是:第一產業的比重逐漸下降,質量日益提高,第二產業的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步提高。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有了較大發展。我國要繼續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的興起和發展,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要高于第一、第二產業,要逐步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統一市場體系、城鄉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

5賣方市場

答:賣方市場指因產品短缺而供不應求的市場形勢,此時賣方在交易中處于有利地位,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買者之間的競爭。在這種市場形勢下,或者是市場價格自由上漲,或者是政府對價格進行管制,乃至對要素和產品實行配給制,以使供求矛盾得到解決。在社會實行價格管制或配給制的情況下,價格和數量基本不對供求起市場調節作用,形式上的供求平衡是一種低交易量的短缺經濟中的“平衡”。在賣方市場形勢下,供給方缺乏技術創新和產品改造的動力,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發展。

6買方市場

答:買方市場指供大于求的市場形勢,此時買方在交易中處于有利地位,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賣方之間的競爭。在這種市場形勢下,價格通常趨于下降。賣方不僅可采用價格手段進行競爭,而且可以通過改善服務,加快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市場開拓來參與競爭。買方市場是市場經濟中的一般市場狀況。在買方市場條件下,消費者的地位上升,市場對企業的約束力加強,市場需求對生產的導向作用明顯,企業的競爭意識強烈,創新較為頻繁,資源配置趨于優化,微觀經濟的活躍帶來宏觀經濟的繁榮。適度買方市場對經濟是有利的,但若供應過多地超越現實的需求,買方市場的正面作用也會走向反面。

二、問答題

1怎樣認識社會資本運動與單個資本運動的聯系和區別?

答:(1)社會資本運動與單個資本運動的含義

參見本章“復習筆記”相關內容。

(2)社會資本運動與單個資本運動的聯系

社會資本運動是單個資本運動的有機組合,單個資本運動是社會資本運動的組成因子。

從運動過程來看,都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

從運動形式來看,兩者在循環過程中都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并相應的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完成各自的循環。

從運動的目的來看,兩者都是為了價值不斷得到增殖,都是資本關系的體現。

(3)社會資本運動與單個資本運動的區別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與單個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相比較,其研究對象和范圍有很大的區別: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不僅包括生產消費,而且包括個人消費。從單個資本來看,資本家也要將一部分剩余價值用于個人消費;工人所得工資也要用于個人消費。但這種個人消費是在資本的運動過程以外進行的,不屬于資本流通的范圍。但是,從社會總資本角度來看,資本家和工人購買個人消費品的過程,同時也就是生產消費品的企業出賣商品的過程,就是他的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資本的過程。所以,在社會總資本的運動中要包括個人消費。

由于社會總資本運動包括個人消費,所以,社會總資本的運動不僅包括資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個人消費的一般商品流通。“社會總資本的循環卻包括那種不屬于單個資本循環范圍內的商品流通,即包括那些不形成資本的商品流通。”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不僅包括資本的流通,而且包括剩余價值的流通。剩余價值的流通,一般說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作為追加資本加入資本流通;另一部分作為收入用于個人消費,加入一般商品流通。

2怎樣認識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中共中央黨校2011研;中央財經大學2015、2016研]

答:研究社會再生產,一方面要考察社會總產出的各個部分如何從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即實現價值補償;另一方面要考察社會總產出的各個部分在轉化為貨幣資本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轉化為所需要的物質產品和服務,即實現物質補償的問題。

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也就是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物質補償的問題。這是因為:

(1)社會資本再生產反映了資本的現實運動,而資本從商品形態向貨幣形態的轉化,是資本運動之“驚險的跳躍”,它表明既有生產過程是否能順利完成,也就同時表明下一個生產過程能否正常開始。如果社會總產出能夠通過交換,實現其價值和剩余價值,就意味著社會生產所耗費的資本能夠在價值上得到相應的補償,意味著社會資本的周轉又回到了原來的出發點,從而可以重新購買生產要素,開始新一輪的再生產。否則,如果社會總產出不能或部分不能順利銷售,所耗費的資本就不能得到或不能充分得到價值補償,社會再生產就不能正常進行。

(2)社會再生產的進行,不僅要求生產中所耗費的資本在價值形態上得到補償,而且要保證資本價值所反映的實際生產過程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得到補償和替換。這就不僅要求社會資本所獲得的價值補償總量要足以用于重新購買所需補償和替換的生產要素,而且要求上一生產過程所提供的社會總產出應當在使用價值形態上符合再生產繼續進行的需要。而使用價值形態的補償和替換是社會再生產運動中一個更加現實的問題,它不僅有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以及有關服務產品的總量補償和替換問題,而且還有這些需要補償和替換的使用價值的內部結構問題。如果社會生產的物質產品和服務在實物構成上與所耗費和要補償的產生不一致,則社會再生產的進行仍然會遇到困難。

所以,社會總產出的實現包括了價值補償和使用價值補償,也包括了總量補償和結構性的補償,補償的過程就是社會總產出在價值和使用價值形態上都得到實現的過程。其中,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社會總資本正常運行的基礎,社會總產品的使用價值補償是保證社會總資本正常運行的關鍵。

3試解釋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及兩大部類產出各自的平衡關系如何才能成立。

答:(1)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是社會再生產的兩種類型。簡單再生產是指剩余價值被資本家全部消費掉,使再生產在原有規模上重復進行;而擴大再生產是指資本家將從工人身上剝削來的剩余價值,不是全部消費掉,而將其中一部分作為新資本追加投入生產過程使生產在擴大了的規模上重復進行。

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是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要使社會再生產能夠順利進行,社會生產兩大部類之間及其內部必須保持適當的比例關系。要具體分析社會再生產的實現問題,必須分別從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兩方面來考慮。

(2)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及兩大部類產出的平衡關系

第一部類產出的實現條件:(c+v+m)=c+c,即第部類所生產的生產資料價值的總和,應該等于兩個部類不變資本價值的總和。

這一公式表明生產資料的生產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需要之間的關系。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第部類的生產資料供給應該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要相等。

第二部類產出的實現條件:(c+v+m)=(v+m)+(v+m),即第部類每年生產的消費資料總價值,等于兩大部類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的總和。

該公式表明消費資料產品的實現與兩大部類工人和資本家個人消費之間的關系。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第部類生產的消費資料,在價值上應該同全社會工人取得的工資與資本家的剩余價值之和相等,在實物上,應該同工人和資本家所需要的消費資料相適應。

(3)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及兩大部類產出的平衡關系

第一部類產出的實現條件:擴大再生產要能順利進行,第部類新增加的生產資料必須和第部類需要補償的生產資料以及兩大部類需要追加的生產資料之和相等:

(c+v+m)=(c+?c)+(c+?c)

式中,?c表示追加的不變資本,其實物形態是追加的生產資料。即:兩大部類需要追加的生產資料和第部類所提供的生產資料相等。

第二部類產出的實現條件:擴大再生產要能順利進行,第部類用于補償不變資本的消費資料及其所提供的追加消費資料必須和第部類的資本家和工人所需要的消費資料以及兩大部類需要追加的消費資料相等:

(c+v+m)=(v+?v+m/x)+(v+?v+m/x)

式中,?v表示追加的可變資本,其實物形態是追加的消費資料。

擴大再生產條件下兩大部類之間的產出交換仍包括三個基本的方面:一是在第一部類內部通過交換而實現,二是在第二部類內部通過交換而實現,三是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使第一部類在擴大再生產情況下的消費需求得到解決,使第二部類在擴大再生產情況下所增加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服務也得到滿足。在上述條件得到滿足后,社會擴大再生產得以順利進行。

4結合實際,分析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的特點。

答:(1)賣方市場

賣方市場指因產品短缺而供不應求的市場形勢,此時賣方在交易中處于有利地位,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買者之間的競爭。在這種市場形勢下,或者是市場價格自由上漲,或者是政府對價格進行管制,甚至對要素和產品實行配給制,以使供求矛盾得到解決。在社會實行價格管制或配給制的情況下,價格和數量基本不對供求起市場調節作用,形式上的供求平衡是一種低交易量的短缺經濟中的“平衡”。

(2)買方市場

買方市場指供大于求的市場形勢,此時買方在交易中處于有利地位,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賣方之間的競爭。在這種市場形勢下,價格通常趨于下降。賣方不僅可采用價格手段進行競爭,而且可以通過改善其服務,加快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市場開拓來參與競爭。買方市場是市場經濟中的一般市場狀況。

(3)特點分析

賣方市場條件下,行使消費者主權是比較困難的,企業也往往缺乏研究市場需求、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的動力,社會缺乏活躍的微觀經濟基礎。在賣方市場形勢下,或者是市場價格自由上漲,或者是政府對價格進行管制,乃至對要素和產品實行配給制,以使供求矛盾得到協調。買方市場條件下,消費者的地位上升,市場對企業的約束力加強,市場需求對生產的導向作用明顯,企業的競爭意識強烈,創新頻繁,資源配置趨于優化,微觀經濟的活躍帶來宏觀經濟的繁榮。此時,價格通常下降。賣方不僅可采用價格手段進行競爭,而且可以通過改善其服務、加快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市場開拓來參與競爭。一定的買方市場形勢優于賣方市場形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川县| 桂阳县| 宝丰县| 政和县| 五家渠市| 商都县| 翁牛特旗| 田林县| 江陵县| 游戏| 来安县| 江城| 武穴市| 汤阴县| 曲靖市| 临海市| 天镇县| 蓝山县| 香格里拉县| 南京市| 尉氏县| 新宁县| 全州县| 吉林市| 景泰县| 屏边| 鹿邑县| 博爱县| 比如县| 新疆| 屯昌县| 富锦市| 民县| 临沧市| 徐州市| 商都县| 江都市| 方山县| 新密市| 包头市| 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