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逄錦聚《政治經濟學》(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5962字
- 2021-06-04 17:49:39
3.2 課后習題詳解
一、概念題
1貨幣[社科院研究生院2007研;中央民族大學2015研]
答:貨幣是指一種被人們所接受的,用做交換媒介、計價單位和具有價值儲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憑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在金屬貨幣條件下,貨幣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但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屬性滿足人們的特定需要外,還具有特殊的社會職能,即具有表現、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和直接進行交換的能力,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在信用貨幣條件下,貨幣是一種交換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會索取等量物質財富的權利。貨幣作為商品,只是對貨幣的使用權進行交易的一種特殊商品。貨幣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是商品價值形式發展的必然產物。物物交換中,商品的價值表現經歷了偶然的簡單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四個階段。紙幣是貨幣的完成形態。貨幣的形式從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幣發展到信用貨幣和現代的電子貨幣,形式不斷更新,趨于多樣化和電子信息化,但基本職能不變。
2價值形式
答:價值形式是指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商品的價值不能自我表現,必須在兩種商品的交換中,通過另一種商品表現出來。價值形式是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而發展的,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歷了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最后發展為貨幣形式。馬克思對價值形式發展的考察,體現了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指出貨幣的出現和發展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貨幣一經產生,商品內部的矛盾就轉化為商品與商品、商品與貨幣的矛盾。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表現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
3價格[中央財經大學2017研]
答:價格通常指市場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流通過程中所取得的轉化形式。價格是一種從屬于價值并由價值決定的貨幣價值形式。價值的變動是價格變動的內在的、支配性的因素,價值是價格形成的基礎。但是,由于商品的價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價值決定的,也是由貨幣本身的價值決定的,因而商品價格的變動不一定反映商品價值的變動。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隨市場供求關系變動圍繞它的價值上下波動;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由于部門之間的競爭和利潤的平均化,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商品價格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
在市場經濟中,價格的作用主要有:①價格是商品供求關系變化的指示器。借助于價格,可以不斷地調整企業的生產經營決策,調節資源的配置方向,促進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②價格水平與市場需求量的變化密切相關;③價格是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手段。價格所顯示的供求關系變化的信號系統,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了信息。
4價值尺度
答:價值尺度是指貨幣具有的表現一切商品價值和衡量商品價值量的職能。價值尺度是貨幣的首要職能。貨幣的這個職能克服了在物物直接交換條件下,由于價值表現不同而給商品流通造成的困難。貨幣之所以能起這個作用,是因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價值,所以能夠用來衡量和表現其他商品的價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就是要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價格。商品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充當價值尺度時,只是表現價值,不是實現價值,因此,貨幣在執行此職能時,只是想象的或觀念的貨幣。
5流通手段
答: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中充當交換媒介的職能。它是貨幣的基本職能之一,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必須是現實的貨幣。在貨幣出現以前,商品的交換采用直接的物物交換形式。貨幣出現以后,商品交換方式發生了變化,每個商品生產者都要先把商品換成貨幣,然后用貨幣去換取所需商品,商品的交換分離成賣、買兩個階段,貨幣在商品賣與買之間充當了交易媒介。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換中存在的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商品交換中出現的時間和空間的買賣脫節加深了商品的內在矛盾,隱含了商品流通中斷、發生危機的可能性。鑄幣在流通中會不斷磨損,從而使它代表的一定金屬重量面額價值名稱與實際包含的金屬重量逐漸脫離,成為不足值的貨幣。但是這種不足值的鑄幣仍然可以和足值的鑄幣一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于是就逐漸出現了用賤金屬鑄造的輔幣。既然不足值的鑄幣可以作為流通手段,也就有可能用沒有價值的鑄幣符號來代替鑄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于是就出現了紙幣。紙幣是由國家發行并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是金屬貨幣的代表,它自身沒有價值,只是代替金屬貨幣來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6貯藏手段
答:貯藏手段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當作獨立的價值形式和社會財富貯藏起來的職能。執行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既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也不能是價值符號,而必須是足值的金屬貨幣。貨幣貯藏能夠自發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減少時,多余的金屬貨幣就會從流通中退出,貯藏起來;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增加時,貯藏的貨幣就會自動地加入到流通過程。
7支付手段[中央財經大學2009研]
答:貨幣的支付手段是指貨幣用來清償債務或支付賦稅、租金、利息、工資等的職能。支付手段是隨著商品交換過程中賒賬買賣的出現而產生的。貨幣在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時,首先要完成兩種職能:①對所賣商品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②執行觀念的流通手段的職能。可見,支付手段職能的產生,要以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職能的存在為前提。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出現后,一方面解決了現金交易中買者暫時不能支付貨幣的矛盾,從而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是另一方面,隨著支付手段的發展,商品生產者和交換者之間會形成錯綜復雜的債權和債務關系,只要有一個債務人不能按期償還債務,就會形成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加深了商品經濟的矛盾,形成貨幣危機的可能性。
8世界貨幣
答:世界貨幣是指貨幣超越國內流通領域,在世界市場上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這是馬克思指出的貨幣的第五種職能,它是在前幾個職能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當商品流通越出國界產生國際貿易關系后,貨幣便在世界經濟關系中發揮作用。貨幣執行這一職能時,必須脫去鑄幣、輔幣等價值符號的地域性外衣,以足值的金和銀充當。世界貨幣職能具體表現為:①作為國際間的支付手段,用于平衡國際收支差額;②作為國際間的購買手段,用于購買外國商品;③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由一國轉移到另一國等。馬克思認為,在貴金屬流通條件下,作為世界貨幣,要以金銀原始的條塊形式并按實際重量發揮職能,不能采取國內流通的鑄幣和紙幣形態。因為后者一越出國界,就喪失了其法定意義。
9外匯
答:外匯是一國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機構、外匯平準基金組織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國庫券、長期和短期政府債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外匯有動態和靜態兩種含義,動態的含義是指將一個國家的貨幣轉換成另一個國家的貨幣,以適應各種目的的國際支付或清償所需要的國際性貨幣的兌換行為。靜態的含義是指以外幣表示的可以用做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我們通常所說的外匯是指靜態的含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外匯是指:①外國貨幣,包括紙幣、鑄幣;②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③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券、股票等;④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單化;⑤其他外匯資產。
10匯率
答:匯率是指兩種不同貨幣間的兌換比率或外匯的買賣價格,是以一種貨幣表示的另一種貨幣的價格。匯率有直接標價和間接標價兩種標價方法。直接標價法是指用本國貨幣表示外國貨幣的價格,即把一定數量的外國貨幣作為固定單位折合本國貨幣的數量來表示匯率。這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方法。間接標價法是指用外國貨幣表示本國貨幣的價格,即把一定數量的本國貨幣作為固定單位折合外國貨幣的數量來表示匯率。這種方法只有英國等少數國家使用。
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經濟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國際收支狀況;一國物價水平;國際間利率的差距;一國的貨幣政策特別是利率政策;外匯儲備狀況;財政狀況等等。
11貨幣層次
答:參見本章“復習筆記”相關內容。
12貨幣乘數
答:參見本章“復習筆記”相關內容。
13貨幣流通
答:貨幣流通是指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貨幣不斷地作為流通手段實現商品的價值,同時它自身也不斷地從買者手中轉到賣者手中的、不斷地作為購買手段與各種商品更換位置的貨幣運動。貨幣流通遵循貨幣流通規律,即流通中的貨幣量必須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其數量是由全部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速度兩個因素決定的。用公式表示為:
一定時間內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流通中商品價格總額/同一貨幣單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數)
14通貨膨脹
答:通貨膨脹是指由于貨幣符號發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貨幣現象。通貨膨脹降低了一國貨幣的購買力,引起貨幣貶值。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會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中才會出現,因為金銀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宏觀經濟中,通貨膨脹主要指價格與工資的普遍上漲。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引起收入和財富的再分配,引起價格的扭曲,進而影響經濟效率。嚴重的通貨膨脹還將對社會穩定產生不良影響。
15通貨緊縮[中央財經大學2016研]
答:通貨緊縮是指由于貨幣供應量相對于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增長等要素減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下跌,貨幣供應量持續下降和經濟衰退等現象。它是與通貨膨脹相對立的概念,通貨緊縮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貨幣現象,它在實體經濟中的根源是總需求對總供給的偏離,或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當總需求持續小于總供給,或現實經濟增長率持續低于潛在經濟增長率時,則會出現通貨緊縮現象。通貨緊縮的特征表現為物價水平的持續與普遍地下跌。這個物價水平,嚴格說來應包括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及商品和服務在內的價格指數,但礙于統計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國內用全國零售物價月上漲率,在國外用消費價格指數(CPI)作為度量指標。如果全國零售物價上漲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人們通常在理論上就將其界定為典型的通貨緊縮。
二、問答題
1貨幣是怎樣產生的?它的本質和職能是什么?[中央財經大學2018研]
答:參見本章“復習筆記”相關內容。
2貨幣流通量是怎樣決定的?紙幣流通量又是怎樣決定的?
答:(1)貨幣流通量的決定參見本章“復習筆記”相關內容。
(2)紙幣流通量的決定
紙幣流通量要由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的數量來決定。這也被稱做紙幣流通規律。這是因為紙幣不同于金屬貨幣,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只是價值的符號,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單位紙幣所代表的金屬貨幣量就會減少,紙幣就會貶值,物價就會上漲。因此,紙幣發行量的界限就是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屬貨幣的實際流通的數量。這就是紙幣流通的特殊規律。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情況下,由于金屬貨幣具有貯藏手段的職能,能夠自發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之同實際需要量相適應,一般不會發生通貨膨脹的情況。而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由于紙幣只是價值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自發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因此,它的過量發行,必然造成通貨膨脹現象。
用公式表示流通中需要的紙幣流通量是:
流通中的紙幣總額=流通中所必要的金屬貨幣量/單位紙幣所代表的金屬貨幣
紙幣流通規律是貨幣流通規律的特殊表現形式,紙幣所代表的價值和購買力同它發行的數量成反比。所以,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必須以貨幣流通量的規律為基礎,發行并調節紙幣的流通量,保證宏觀經濟順利運轉。
3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匯率由供求關系決定,因此影響外匯供求的因素最終都會影響匯率,最根本的因素為經濟因素,主要有:
(1)國際收支。國際收支狀況會直接影響一國匯率的變動。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順差,就會引起外國對該國貨幣需求的增長與外國貨幣供應的增加,順差國的幣值就會增加,匯率上浮;相反,逆差國幣值下跌,匯率下浮。
(2)一國物價水平。物價水平會影響其商品、勞務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物價上漲一般會導致出口商品的減少和進口商品的增加,進而導致匯率的變動。同時,一國貨幣對內幣值的下降不可避免地影響其對外價值,削弱該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從而導致匯率下浮。
(3)國際間利率的差距。利率差距將引起短期資金在國際間的移動。若一國發生資本內流,該國貨幣匯率會趨于上浮;反之,若一國發生資本外流,該國貨幣匯率會出現下浮。
(4)貨幣政策。一國貨幣政策特別是利率政策,是影響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降低利率,會引起國內的短期資本外流,導致其匯率下浮。相反,提高利率,將促使其匯率上浮。
(5)外匯儲備。一國外匯儲備減少,則表明外幣需求增加,外幣相對增值,一國的匯率將下浮。反之,一國的匯率將上浮。
(6)財政狀況。財政狀況常常是預測匯率變動的重要指標。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這表明政府支出過度,通貨膨脹和經常項目收支狀況將進一步惡化,結果匯率就會自動下浮;反之,匯率將自動上浮。
4貨幣層次劃分的標準和意義是什么?
答:(1)貨幣層次劃分的標準
隨著信用制度的產生和發展,貨幣范圍不斷擴展,出現了M0、M1、M2、M3、M4…邊界不同的貨幣層次。
M0=現金(紙幣和硬幣)
M1=M0+所有金融機構的活期存款
M2=M1+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機構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動資產(如國庫券、商業票據、短期公司債券、人壽保單等)
貨幣層次劃分的標準是貨幣的流動性。在上述的貨幣層次劃分中,隨著貨幣層次的提高,其流動性呈遞減態勢。M0是邊界最窄的貨幣界定,通常稱為現金,具有很高的流動性。M1的流動性低于M0。通常把M0和M1稱為狹義貨幣,或稱為交易貨幣,即主要是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貨幣。通常把M2、M3、M4…稱為廣義貨幣,是對貨幣外延的擴大。在一定條件下,廣義貨幣可以轉化為狹義貨幣,通常被稱為一種潛在的購買能力或支付能力,需要經過一定時期(變現過程)才會對經濟運行產生影響。
(2)貨幣層次劃分的意義
貨幣層次劃分的意義和目的是為了把握流通中的不同口徑貨幣的特點、性質、運動規律以及它們在整個貨幣體系中的地位。貨幣層次的劃分對于考察市場均衡,進行宏觀調節具有重要意義。由于不同流動性的貨幣層次對經濟活動的影響程度不同,中央銀行調控貨幣流通量時就不能同樣對待,應選擇流動性強、與經濟活動最為密切的層次作為控制重點,從而便于進行宏觀經濟運行監測和貨幣政策的實施。同時,中央銀行對不同貨幣層次的監測和控制,也促使各種金融機構做出相應的反應。
-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劉家林《中國新聞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241基礎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宋濤《政治經濟學教程》(第11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曹明海《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張軍濤《公共管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應松年《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廈門大學245德語(二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微觀經濟學考研強化班內部講義(精華版)—要點精編、考題透析及名師點評
- 王炳照《簡明中國教育史》(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全國名校經濟學考研試卷分析及真題詳解(含廈門大學、西安交大等名校)
-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陳后金《信號與系統》(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寧欣《中國古代史(下冊)》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朱維之《外國文學簡編[歐美部分]》(第6版)課后習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