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逄錦聚《政治經濟學》(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5219字
- 2021-06-04 17:49:39
3.3 考研真題詳解
一、概念題
1紙幣流通規律[浙江大學2006研;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2研]
答:紙幣流通規律是指紙幣的發行量要以它所象征性代表的金屬貨幣的數量為界限的一種規律。紙幣代替金屬貨幣后,紙幣的流通要以金屬貨幣的流通規律為基礎。紙幣的發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的數量。紙幣不同于金屬貨幣,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只是價值的符號,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單位紙幣所代表的金屬貨幣量就會減少,紙幣就會貶值,物價就會上漲。因此,紙幣發行量的界限就是它象征性地代表的金屬貨幣的實際流通的數量。這就是紙幣流通的特殊規律。
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情況下,由于金屬貨幣本身具有價值,具有貯藏手段的職能,因此能夠自發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之同實際需要量相適應,一般不會發生通貨膨脹的情況。而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由于紙幣只是價值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自發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因此,它的過量發行,必然造成通貨膨脹現象。
2內在價值量與相對價值量[浙江大學2000研]
答:內在價值量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衡量價值量的尺度是勞動時間,因此商品的內在價值量是由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同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與體現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
相對價值量是指一種商品和別的商品交換時實現的價值量。商品的相對價值量取決于相交換的兩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量之間的比例關系。相對價值量的變化,取決于相互交換的商品價值量的變化,因此這只是一種相對的價值量,即價值量的相對表現,而不是其絕對的表現。相對價值量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經常發生變動。
3貨幣流通規律[東北財經大學2008研;中央財經大學2011、2015、2019研]
答:貨幣流通規律是指流通中的貨幣量必須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其數量是由全部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速度兩個因素決定的。用公式表示為:
一定時間內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流通中商品價格總額/同一貨幣單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數)
如果考慮支付手段職能,一方面,貨幣的使用不僅有商品買賣,而且還有清償債務、支付工資以及交納稅款等;另一方面,在商品買賣過程中,不必都動用貨幣,由于隨著商業信用的發展,在不少情況下,商品買賣采取賒購和各當事人債權、債務相抵消的辦法。這樣,貨幣流通量公式應修正為:
一定時間內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流通中商品價格總額-賒銷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支付總額-互相抵消支付總額)/同一貨幣單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數)
4價格標準[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8研]
答:價格標準是指統一規定的用以衡量貨幣本身的計量單位。價格標準是規定貴金屬重量的技術標準,是用來衡量和計算貨幣金屬本身的數量的。有了價格標準,貨幣才能更好地發揮價值尺度的作用,貨幣作為價格標準所起的作用和價值尺度是不同的。作為價值尺度,它是人類勞動的社會化身,用以衡量商品的價值,使之表現為價格;作為價格標準,是規定貴金屬重量的技術標準,是用來衡量和計算貨幣金屬本身的數量的。但二者又有密切聯系,規定價格標準是為了使貨幣能夠更準確地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
二、問答題
1簡述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和價格標準的聯系和區別。[南開大學1999研;中央財經大學2004研;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2研]
答:(1)價值尺度和價格標準的含義
價值尺度是貨幣表現、衡量、計算商品價值的尺度。貨幣能夠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本身也是商品,具有價值。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職能,是通過價格標準來實現的。價格標準是包含一定貴金屬重量的貨幣計量單位及其等份。這就是說,為了衡量各種商品價值量的大小,貨幣本身必須確定一個代表一定金屬重量的計量單位,這個單位又分成若干等份,這種被確定的貨幣單位及其等份就稱為價格標準,即用以計量商品價格的標準。
(2)二者的聯系
價值尺度和價格標準的聯系主要體現在貨幣作為價格標準是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體現。不同的價值量表現為不同的貨幣量,因此客觀上要求貨幣本身確定計量單位,這就是價格標準。
(3)二者的區別
貨幣作為價值尺度與貨幣本身的價格標準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它們的區別是:
①價值尺度是代表一定量的社會勞動,用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價格標準則是代表一定的金屬重量,用來衡量貨幣本身的量。
②價值尺度是在商品經濟中自發地發生的,它不依存于國家的權力;價格標準則通常是由國家以法律規定的。
③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本身具有價值,其價值隨著生產貨幣的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而作為價格標準則與勞動生產率的變化無關。
2說明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理論與西方傳統貨幣數量論的異同。[中國人民大學2004研]
答:(1)馬克思貨幣流通規律理論
馬克思貨幣流通規律理論是以完全的金幣流通為假設條件,他認為,商品價格取決于商品的價值和黃金的價值,而價值取決于生產過程,所以商品是帶有價格進入流通的,商品價格有多大,就需要有多少金幣來實現它。商品和貨幣交換后,商品退出流通,黃金卻留在流通之中可以使另外的商品得以出售,從而實現一定數量的黃金,流通幾次,就可使相應倍數價格的商品出售。因此有:一定時間內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流通中商品價格總額/同一貨幣單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數)。
(2)西方傳統的貨幣數量論
西方傳統的貨幣數量論認為,一定時期內流通貨幣的平均數量與貨幣流通速度的乘積等于各類商品價格的加權平均數與各類商品的交易數量的乘積,物價水平的高低取決于貨幣數量、貨幣流通速度和商品數量,即MV=PT或MV/T=P。傳統貨幣數量論認為,由于貨幣流通速度和商品數量具有穩定性,所以物價水平取決于貨幣供給量的變化。同時,傳統貨幣數量論還從微觀主體對貨幣需求影響這方面考慮貨幣需求的決定,這反映在劍橋方程式中。
(3)二者異同點比較
從對馬克思的貨幣流通理論和西方傳統的貨幣數量論的描述可以看出,兩者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其共同點主要體現在:①兩者都從貨幣流通的領域分析了貨幣需求的決定,馬克思的貨幣理論本身就是貨幣流通理論,傳統的貨幣數量論也從流通角度給出了貨幣數量和其他經濟變量的關系;②兩者對貨幣數量的決定具有相似之處,馬克思的貨幣流通理論認為,貨幣需求量決定于商品價格總額和同名貨幣的流通次數,其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數量論中的相似,其同名貨幣的流通次數和貨幣數量論中的貨幣流通速度相似。
馬克思的貨幣流通理論和西方傳統的貨幣數量論也存在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馬克思貨幣流通理論側重于對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量的考察,因此其公式為:一定時間內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流通中商品價格總額/同一貨幣單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數)。貨幣數量論側重于對物價水平的分析,其公式為MV/T=P,它認為物價主要取決于貨幣數量,兩者分析的側重點不同。②傳統貨幣數量論除了從流通角度分析了貨幣數量決定之外,還從微觀主體對貨幣需求影響的角度,也即從用貨幣形式保有資產存量的角度考慮貨幣需求的角度分析了貨幣數量的決定。
3馬克思是如何從“20匹麻布=1件上衣”來分析相對價值形式的量的規定性的?[北京大學1998研]
答:“20匹麻布=1件上衣”是簡單價值形式的表達。在這種價值形式中,等式兩端的商品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左邊的商品處于主動地位,要求把自己的價值相對的表現在另一種商品上為相對價值形式;而右邊的商品則處于被動地位,是等價物,起著表現左邊商品的價值的作用,因此叫等價形式。
(1)馬克思在“20匹麻布=1件上衣”的式子中,是透過對相對價值量的質的揭露來分析其量的規定性的。
①相對價值形式是商品交換中使自己的價值得到相對表現的形式。首先,從質的規定上考察,處在相對價值形式上的商品——麻布,其價值是通過上衣的使用價值來表現的。在麻布和上衣的價值關系中,上衣的使用價值成了麻布價值的表現形式,從而使麻布取得了一個與自己的自然形式不同的價值形式,即具有了相對價值形式。其次,從量的規定性上考察,處于相對價值形式商品的價值量是通過處于等價形式商品的使用價值量相對表現出來的。這一表現的前提是價值形式兩極的商品包含有等同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②從量的方面來考察,處于相對價值形式的商品的價值量相對地表現在等價形式商品的使用價值上;商品的相對價值量取決于相交換的兩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量之間的比例關系。例如在“20匹麻布=1件上衣”公式中,假定生產1件上衣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100小時,生產1匹麻布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5小時。如果生產1件上衣的社會必要勞動量不變,而生產1匹麻布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減少到4小時。這樣,25匹麻布=1件上衣。可見,相對價值形式價值量的變化,取決于等價兩邊的商品價值量的變化,因此這是一種相對的價值量,即價值量的相對表現,而不是其絕對的表現。
(2)隨條件的變化對相對價值量的規定性可做具體的分析。凡是價值要被表現的商品,都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如15蒲式耳小麥、100磅咖啡等等。這一定量的商品包含著一定量的人類勞動。因而,價值形式要表現一定量的價值,即價值量。“20匹麻布=1件上衣”這一等式的前提是:1件上衣和20匹麻布正好包含同樣多的價值實體。就是說,20匹麻布或1件上衣耗費了同樣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是生產20匹麻布或1件上衣的必要勞動時間,是隨著織布和制衣的生產力的每一次變化而變化的。這種變化對價值量的相對表現的影響如下:
①麻布的價值起了變化,上衣的價值不變。如果生產麻布的必要勞動時間增加一倍,那么麻布的價值也就增大一倍。這時不是20匹麻布=1件上衣,而是20匹麻布=2件上衣,因為現在1件上衣包含的勞動時間只有20匹麻布的一半。可見,在商品B的價值不變時,商品A的相對價值量即它表現在商品B上的價值量的增減,與商品A的價值量成正比。
②麻布的價值不變,上衣的價值起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生產上衣的必要勞動時間增加一倍,現在是20匹麻布=1/2件上衣。因此,在商品A的價值不變時,它的相對的、表現在商品B上的價值的增減,與商品B的價值變化成反比。
③生產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勞動量可以按照同一方向和同一比例同時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不管這兩種商品的價值發生什么變動,依舊是20匹麻布=1件上衣。只有把它們同價值不變的第三種商品比較,才會發現它們的價值的變化。如果所有商品的價值都按同一比例同時增減,它們的相對價值就保持不變。它們的實際的價值變化可以由以下這個事實看出:在同樣的勞動時間內,現在提供的商品量都比過去多些或少些。
④生產麻布和上衣的各自的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它們的價值,可以按照同一方向但以不同的程度同時發生變化,或者按照相反的方向發生變化,等等。
可見,價值量的實際變化不能明確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價值量的相對表現即相對價值量上。即使商品的價值不變,它的相對價值也可能發生變化。即使商品的價值發生變化,它的相對價值也可能不變,最后,商品的價值量和這個價值量的相對表現同時發生的變化,完全不需要一致。
通過對這一簡單價值形式量的分析還可以發現,處在相對價值形式上的商品只是當作使用價值,它的價值表現在另一種商品上。而處在等價形式上的商品,只是當作價值,它的使用價值成了表現另一種商品價值的材料。這樣,潛藏在商品中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內部對立,就通過兩種商品之間的外部的對立表現出來。
4貨幣流通規律與紙幣流通規律的區別與聯系是什么?[南開大學2010研]
答:(1)貨幣流通規律與紙幣流通規律的區別
①貨幣流通規律即貨幣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適應的規律。其基本內容是:流通中的貨幣量必須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故也稱作貨幣流通量的規律。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其數量是由全部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速度兩個因素決定的。
用公式表示為:
一定時間內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流通中商品價格總額/同一貨幣單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數)
隨著商業信用的發展,在不少情況下,商品買賣采取賒購和各當事人債權、債務相抵消的辦法。這樣,貨幣流通量公式應修正為:
一定時間內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流通中商品價格總額-賒銷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支付總額-互相抵消支付總額)/同一貨幣單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數)
②紙幣流通規律的基本內容是:紙幣的發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的數量。就是說,不管紙幣發行多少,流通紙幣總量必須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既然如此,單位紙幣所能代表的貨幣金屬量就應該是:
單位紙幣所代表的貨幣金屬量=流通中所必要的貨幣金屬量/流通中的紙幣總額
(2)貨幣流通規律與紙幣流通規律的聯系
①貨幣流通規律對紙幣流通的制約作用在于:紙幣的發行只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的數量。紙幣流通的特殊規律只能從紙幣是金的代表這種關系中產生。紙幣是由國家發行并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金屬貨幣因為有價值才流通,紙幣卻因為流通才有價值。
②紙幣流通規律是貨幣流通規律的特殊表現形式,紙幣所代表的價值和購買力同它發行的數量成反比,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 劉意青《簡明英國文學史》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3版)筆記和習題詳解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431金融學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6小時高清視頻】
- 思想政治理論新大綱速練十套卷
-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課后習題詳解
- 2020年英語專業考研基礎英語翻譯高分特訓100篇
-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國人民大學802經濟學綜合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7小時高清視頻】
- 胡宏紋《有機化學》(第3版)(上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趙萬一《商法》(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關信平《社會研究方法》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含10套名校考研真題及詳解】
- 楊長江《國際金融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劉炳善《英國文學簡史》配套題庫【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第3版)
- 魏華林《保險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