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中國哲學史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4263字
- 2021-06-04 17:16:28
1.2 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一、名詞解釋
1為仁由己[華僑大學2017年研]
答:為仁由己意為實行仁德,在于自己,出自《論語·顏淵》。顏淵問何為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而不假外求。為仁由己充分說明了孔子“仁學”中個人修養的主觀能動性,即肯定人的自我,認為自主意志是個人行為方向的決定者,因此人到底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是他自主決定的。
2仁[武漢大學2016年研]
答:仁是指孔子倡導的一種高尚的道德準則。孔子以仁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仁的核心是愛人,即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實行“忠恕”之道??鬃右笕藗兊男袨榉献诜ㄖ贫鹊亩Y制,把仁愛的原則推廣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礎上,孟子進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學說。老、莊則主張“絕仁棄義”,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漢以后,仁成為“仁義禮智信”五德之首。宋代學者更以天理說仁,仁具有了萬物本原的意義。近代學者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學說,仁便從封建宗法血緣道德轉變為近代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
3正名[西北政法大學2014研]
答:正名是指辨正名稱與名分,以使名實相符。孔子提出“正名”主張,力求實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森嚴的局面。公孫龍將正名觀點應用于名實關系,認為正名是為了實現名稱合乎事實。墨子認為,正名在于使彼此之名各得其當?!豆茏印穭t把正名看作使形名相符的手段。韓非認為,實行法治,必以正名為原則。荀子的著作《正名》篇,提出要使名實相當。
4《中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研]
答:《中庸》源自《禮記》,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爸杏埂弊鳛樽罡叩赖聹蕜t和自然法律,是指不偏不倚的日用常行之理?!爸杏埂钡幕緝热菔谴颂幨拢炔灰^分,也不要不及,“過猶不及”。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儒家的道德標準,符合“中庸”精神的行為,孔子稱之為“中行”。中行者善于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勇于進取而又考慮全局,為人耿直而又善于與人合作?!爸杏埂钡膶嵸|是尋求人際關系的高度和諧。
5與命與仁[中山大學2013研]
答:與命與仁出自《論語》,“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鬃诱劶啊袄薄懊薄叭省比叩年P系,集中表達了他的思想結構,即不太談及“利”,而認可“命”與“仁”。對“命”的認可是指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盲目的、客觀的和必然的,人人都要遵守。承認“命”并不意味著消極等待、放棄努力,還要遵守仁道,主要表現為對人的道德要求與道德規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愛人,主張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宗法制度的禮制,并把仁愛的原則推廣到政治之中。
二、簡答題
1什么是為仁由己?[北京大學2015研]
答:“為仁由己”是孔子為其道德修養方法論和作為這種方法論的哲學基礎確定的基本原則?!墩撜Z·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和標準。孔子認為,“仁”是從人對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來的,由于“為仁”(或不“為仁”)完全取決于自己,所以孔子說“為仁由己”,而非“由人”??鬃用鞔_肯定了道德行為、道德實踐的主體性原則。而從身邊做起,體現的是道德修養的踐行性特征。其具體做法包括以下三點:
(1)“求之于己”
孔子十分強調人作為主體的內心自覺和主觀努力。在他看來,“為仁”本來就是個人的道德追求,其動力應該來自于自己而不是來自于別人,其對象應該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別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2)“篤信好學”
孔子很強調學習。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彼巫尾痪氲刈非髮W問,但又不是為了學問而學問。在他看來,學問提高的同時也應該是道德的提高??鬃又鲝垺盀榧褐畬W”,強調“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把做人與做學問緊密結合起來。
(3)“躬行實踐”
道德修養的關鍵是身體力行,即孔子所說的“躬行”??鬃雍軓娬{學了就要做,說了就要行,十分重視“言行一致”。“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聽其言而觀其行”,以是否身體力行來作為檢驗道德修養的試金石。
孔子“為仁由己”的道德哲學,其最終目標是“成圣”。“成圣”構成為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動統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國,則構成他的最高的社會理想。
2簡論孔子哲學思想的方法論。
答:孔子的思想即仁、禮、中庸。其中仁是核心,禮是仁的外在表現,而中庸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即方法論。
(1)中庸
“中庸”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普遍方法論原則,也是儒家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中”是指適中、中和、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標準;“庸”包含平常、不易、用三層意義?!墩撜Z》中處處可見孔子的中庸之道。例如,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保ā墩撜Z·雍也》)此乃文質關系上的中道。孔子評論《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即哀樂情感表達的中道。中庸之道不是無原則地迎合所有人,更不是滑頭主義的“鄉愿”,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保ā墩撜Z·陽貨》)
(2)時中
中庸之中有“時中”的含義?!吨杏埂分幸每鬃又Z,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薄皶r中”即符合時代的要求。孔子還提出了“權”即通達權變的觀點,強調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動態的平衡統一。孔子主張“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即啟發問題時要求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出發。他還提倡“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方法,即在兩端之間尋求一個動態的平衡,具體分析、靈活處理問題。
三、論述題
1孔子天命論的主要內容,與上古天命論相比,它有何重大轉變?[武漢大學2015研]
答:(1)主要內容
①天命
天命,是指上天的命令以及上天主宰之下人的命運。天命這一名稱是由周人確定的,它源自上古時期人們對神靈“帝”或“上帝”的信仰。周人的“天”的觀念常有兩種含義:一是廣袤的、表現為種種自然現象的“天”;二是指超驗的、作為人間禍福主宰的天命。
②命
孔子是在三代天命觀的歷史背景下,以“吾從周”的定位方式,繼承三代天命觀的大傳統而確定了其天命觀的基本內容——“天”作為人格神的形象淡化了,但孔子還承認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并以“命”的概念界說之。他認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在孔子看來,自己的主張(“道”)能否實現,是取決于“命”的。“命”只是一種盲目的客觀必然性,即“時命”。
③天命與時命
在“天道”被認信為成就人的意義上,“天道”即被賦予了道德的、價值的品格;作為公正的“天道”,其終極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轉,這就是“天命”。這種意義上的“天命”,不同于“時命”:“時命”是盲目的,是構成為人的一種外在限制?!疤烀笔怯心康挠兄赶虻?,成為人的價值信念的終極源頭。在《論語》中,命主要指“時命”。承認“時命”,并不意味著消極等待,放棄努力??鬃诱J為要“知其不可而為之”。
(2)重大轉變
他在天命觀上的重大轉向是將對鬼神的信仰懸置起來,把天命觀的主要內容由神學轉向人事,把對超越之天的敬畏與主體內在的道德律令結合起來,把宗教性轉化為內在的道德性。
①孔子在他的天命觀里,懸置了“天”的神學方面的內容,而以人事方面的內容來代替
上古天命論者心目中的最高主宰者為“天”。春秋時期,“天”的主宰地位遭到了懷疑,其人格神色彩日漸淡化。與這一點相關,是孔子對鬼神的存疑態度。在當時的社會仍然普遍信仰鬼神的時代,孔子卻不肯隨俗。孔子對鬼神是否存在、如何存在等問題并不在意。對于民間的鬼神祭祀,他甚至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看法??鬃右詫嵤虑笫堑膽B度來對待鬼神,主要考察鬼神對人事的影響和效果??鬃幼鳛橹袊寮艺軐W傳統的開創者,從一開始就使儒學遠離宗教信仰而奠基在人文理性的基礎上。
②孔子將商周以來“天”的人格神的外衣脫掉,但卻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與必然性,“天命”是具有最高意志的權威
孔子的“天”仍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孔子將它與現實聯系起來,并賦予“天”以道德公義色彩??鬃诱f:“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薄拔贰笔蔷次返囊馑?。畏天命,就是隨時謹慎小心,在行為上多作檢討;而小人不畏天命,因而行無忌憚。孔子說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知天是對“天命”的自覺、洞察與實踐。在知天的基礎上,最終達到“順天”,即“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個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時,天命既是人性的超越性原則,又內在于人性,二者是合二為一的。
2試論孔子“仁”學思想的要旨。
答:“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觀點,還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范疇之一。
(1)孔子之“仁”的多層涵義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仁”,可以通過孔子與當時人的談話來體會“仁”的多重涵義。
①“愛人”為“仁”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瘑栔?,子曰:‘知人。’”(《顏淵》)孔子主張仁智雙彰,以愛人為仁,知人為智,“仁”的主旨是愛人、同情人、關切人??鬃拥摹叭蕫邸笔且浴坝H親”為起點,從孝敬父母等親情擴大開來,推己及人,這與早期儒家“有差等的愛”、墨子的“兼愛”是有區別的。
②“克己復禮”為“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克己”是指約束、克制自己,“復禮”是指合乎禮?!岸Y”是指一定的社會標準、規范、秩序和制度,可用以約束人的行為,調解各種沖突,協調人際關系??鬃臃浅W⒅囟Y,認為合乎禮、施行禮的過程便是人性化的過程,是“仁”的外在表現。
③“忠恕”近“仁”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保ā额仠Y》)“忠恕”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仁道原則,“仁”包含物我之間、人人之間的情感相通的意義?!吨杏埂吩唬骸爸宜∵`道不遠?!敝宜∥醋阋员M仁,是為仁之方,所以說違道不遠。
(2)孔子之“仁”的不同層次
①第一層次
最高層次的“仁”,作為人的最高標準、最高道德原則、最高精神境界和價值理想,它是可統攝作為社會普遍道德規范的、與義、禮、智、信并列的“仁”?!叭省庇袝r也指“仁人”“仁者”,“仁者”的最高境界是至善的“圣”,但在現實中很難有達到這種完美境界的仁人。
②第二層次
第二層次的仁人稱“成人”,又稱“全人”,即通過實踐可以達到的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也稱“賢人”,具有現實性。
③第三層次
第三層次的仁人稱“君子”,是指超越自然人的道德人,即區別于小人儒的君子儒。
-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707新聞傳播史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245二外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王黎欽《機械設計》(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何克抗《教育技術學》(第2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佳姓骖})+模擬試題】
-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2020年考研俄語核心詞匯全突破
- 卓澤淵《法理學》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法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大綱及指南》(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 廈門大學707社會學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全國名校微觀經濟學考研真題及詳解(適用于考卷中僅含微觀經濟學的名校)
- 湯國安《地理信息系統》(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809新聞傳播學基礎(含新聞理論、新聞業務、傳播學基本理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吳漢東《知識產權法》(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葉子南《高級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865翻譯與寫作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