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中國哲學史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2字
- 2021-06-04 17:16:29
第2章 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學
2.1 考點歸納
一、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聃,楚國人(今河南南部),與孔子同時代而比孔子年長,傳說孔子曾問禮于老子。
2《老子》
《老子》一書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哲學著作,《老子》這部書是后人依托之作,《老子》一書的著作年代應在惠施和公孫龍之后。這是因為《老子》書中有不少關于“無名”的討論,這只能是在人們對“名”的觀念有了發展之后。
二、以“道”為終極本源的宇宙論
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疇是“道”,他的整個思想系統均圍繞著“道”而展開。
1“道”作為概念的變遷
(1)“道”的含義
“道”的本義是指道路,后來被引申為規律或規范。與天相應的稱為“天道”,與人相關的稱為“人道”。
(2)天道觀的變革過程
①受原始宗教的影響,“天道”含有占星術的成分,它影響甚至決定人世的吉兇禍福。
②隨著人智的開啟,天人交感說受到批評和懷疑,日月星辰的運行變成一種純粹的自然現象,“天道”基本喪失了神秘的色彩,成為自然規律或價值信念的代名詞。
(3)老子在天道觀的變革過程中所作的貢獻
老子首次把“道”抽離出來,作為一個哲學形上學范疇予以系統化的論證。他所建立的以“道”為最高本源的宇宙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系統的宇宙論。
2以“道”為本源的宇宙論
(1)道
①“道”是天地萬物的最初本源,天地萬物均為“道”所生。
②“道”無形無象,不為任何事物所生,也不能為人們的感官所直接把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③“道”有自己的實存性,即“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老子確信道真實存在著。
(2)“道”生萬物
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下萬物是由有名的天地所化生,天地又是由“道”所化生。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是由“道”一層層地從無形質到有形質的落實、下貫而成的。
③“道”創生萬物的歷程完全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其間既無意志,亦無目的,一切自然而然。
(3)老子宇宙論的評價
老子為了凸顯“道”的本始性,把“道”設置于混沌未分的氣之前。“道”不僅為有形、有質之前的一種存在狀態,還是一種有氣之前的存在狀態,因此,老子的宇宙論并沒有徹底擺脫神秘主義的影跡。
三、“反者道之動”與經驗世界的辯證展示
老子認為“道”不僅是創生萬物的本源,而且還是事物運動和變化的動力。
1“反者道之動”揭示的生化規則
(1)“道”運動的特征:反者道之動
在老子看來,從“道”到萬物的生化就意味著“道”的運動。“道”創生天地萬物,天地萬物最終還要復歸于“道”。這是一個循環往復、永不停息的過程。
(2)“反”的含義
①相反
“道”之動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道”生萬物的過程即由無限落實到有限、從沒有形質轉化到有形質,這是朝相反方面的運動。
②反復
“道”之動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道”生萬物,但萬物最后又復歸于“道”,這是一種循環反復的運動。
(3)“道”的運動變化
①“道”廣大無邊,萬物均由“道”而生(“大”)。
②萬物從“道”分離出來后,周流不息地運動著(“逝”)。
③萬物的這種運動離“道”越來越遠(“遠”),遠到極處,物極必反,萬物又回到了“道”的本根(“反”)。
④對萬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歸,實際上是一種復命的過程,也是萬物的最終歸宿。
2經驗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展示
(1)“反者道之動”在老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反者道之動”在老子的思想系統中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它不但決定了老子整個思想的基調,而且成了他觀察現象世界和處理人生問題、政治問題的法寶。
(2)老子以“反者道之動”思想觀察現象世界所獲得的洞見
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
一切事物均處于不停的變動之中。現象的世界都像那飄風驟雨一樣瞬間萬變,沒有什么能夠持久長存。
②“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變動的前提就是事物之間有區別、有對立。在經驗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
③“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事物的對立面經常相互轉化。本源之“道”能夠從無形質落實到有形質,再從有形質恢復到無形質。
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之木是由毫末逐漸成長起來的,九層高臺是由一點一點的泥土堆積起來的。很容易的事,如果不加注意,就會變成難事;很小的事,如果忽略的話,也會變成大事。
四、由宇宙論開出的人生觀和政治論
1“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學與政治訴求
老子借宇宙論所要解決的是一個與價值源泉和標準有關的問題。他對本源之“道”及其特征的種種描述,就是要為處于大變動時期的社會和人生尋找一條應當遵循的普遍的準則。
(1)治身與治國歸于“道”
①把“道”落實在個人身上,成就的是具有常德、孔德或玄德的人格。
②把“道”落實到社會中去,成就的是沒有矛盾和紛爭的至德之世。
(2)修身亦治國的原則
①“自然無為”
a.“自然”從肯定面講,意思是自然而然,依其本性來發展。
b.“無為”從否定面講,意思是不妄為,不包含任何人為的成分。
c.“自然”“無為”講的其實是一回事,兩者合起來構成老子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的一個最基本的觀念,也是后來道家各派所共同追求的理想。
②“柔弱不爭”
老子重視柔弱,提出“柔弱勝剛強”。在人的生活中,同樣應當以“柔弱”為原則。其具體表現為:
a.謙下:“善用人者為之下。”
b.守雌:“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c.不爭:“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③“致虛守靜”
a.“虛”與“靜”的關系
“靜”是“虛”的表現。“虛”狀之物必呈現“靜”的狀態,“靜”也是“道”體的一個重要特點。
b.“虛靜”對于實際政治的作用
由于“虛靜”必表現為無為、無欲,那么以“虛靜”治國,就不需要各種繁瑣的法令制度去約束、干擾百姓的生活,百姓依其質樸的本性自由自在地生存,社會也因此而走向安定。
2“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
(1)老子所面對的現實社會狀況
隨著文明的發展、智慧的開啟,不僅在生活中出現了許多“不自然”的現象,而且由于過分膨脹的欲望所帶來的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沖突,以及過分嚴酷苛刻的社會制度所帶來的人性的壓迫與扭曲,已經對人的生存處境和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2)現實問題產生的原因
老子認為這一切是由于過分“有為”的結果。
(3)解決之法
按照“道”的要求,用“自然無為”來化解各種心智詐巧,用“柔弱不爭”來削弱各種逞強好勝,用“致虛守靜”來消解各種欲望沖動,人才有望恢復到其本真的狀態,社會也才有望回歸穩定與和諧。
(4)老子對其社會理想的描述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5)老子與孔子的社會理想比較
孔子設想的社會,是浸潤于文明與秩序、道德與禮儀之中的社會;老子設想的社會,卻是更自然主義、更具本色性的社會。
(6)對老子社會理想的正確解讀
老子真實的意圖是懸設一個理想,以之作為標準,凸顯現實社會和現實人生的種種病態和不足,并促使人們在享受文明帶來的好處的同時,認真地反省由文明和智巧所引發的種種浮躁或弊端。這是老子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最具批判意義之處,也是一切社會烏托邦的價值所在。
五、老子哲學的歷史地位
1老子的歷史地位及貢獻概述
老子不但開創了一個學派,成為影響深遠的思想傳統的創始人,而且還建構了一套思想系統,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觀念,從而對道家之外的各種思想流派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老子的歷史貢獻
(1)老子對道體的沉思直接刺激了人們對萬物本根的理性思考
老子所創立的宇宙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排除了神話因素的系統的宇宙論。在老子的影響下,戰國時期的許多哲學家如稷下道家、莊子和荀子等對天道觀的探索均采取一種自然主義的立場。
(2)老子思想中包含有豐富的辯證觀念
老子哲學對中國辯證思維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對事物對立面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關系有深刻領悟。
(3)老子是一位史官,他對朝代興亡、社會變遷有著深入細微的觀察
①老子對自然無為的追求,對弱者的同情,對戰爭的譴責,對小國寡民的贊賞,無不體現他的人道情懷以及對污濁的現實政治的厭惡。
②老子對暴政的批評深深地影響了莊子的哲學,他無為而治的主張被黃老道家所繼承,其“道法自然”的主張成了道家各派共同追求的理想。
(4)在個人修養方面,老子提出“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①“為學”與“為道”
a.“為學”追求的是知識,“為道”追求的是境界。
b.老子認為知識是越累積越多,而境界卻要盡量舍棄各種知識和欲望的牽累。
c.知識需要與外物接觸,境界卻要靠內心的觀照和反省才可以成就。
②影響
使老子以后的許多哲學家具有輕外物而重內心、輕知識而重境界的傾向,以至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成了中國哲學的一個顯著特點。
-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640土地資源管理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考研真題詳解
- 2018歷年考研英語真題名家詳解
-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贈5套名校考研真題】
- 陳慶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譚力文《管理學》(第2版)課后習題詳解
- 莊宗明《世界經濟學》課后習題詳解(第2版)
-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909英語教學法[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蔡雯《新聞編輯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含新聞編輯專題視頻講解]
- 全國名校行政學原理(含公共行政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含北大、中央黨校等)
-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宋濤《政治經濟學教程》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335出版綜合素質與能力[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胡援成《貨幣銀行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