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荀子對儒家“外王學”的拓展

8.1 考點歸納

荀子(約公元前325~前238年),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為儒家學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主要由他本人撰寫的《荀子》一書中。荀子推崇孔子的思想,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外王學”。

一、“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觀與認識論

荀子有取道家在“天”“天命”“天道”上的自然觀的成分,以“天人相分”為基礎,建構“人道”學說。

1“天行有常”的自然學說

(1)“天”的自然性

列星的轉移,日月的輪替,四時的變更,陰陽之生化,這一切不露痕跡而發生的現象,就是“天”。

(2)“天”及其規律“天命”“天道”的客觀存在性

“天”的運行是有規律的,人世間的治亂吉兇,同自然本身的運行卻毫不相關,僅取決于人是否適應自然的規律。

天道的運行不會為人的情感、意志而有所改變,對人的善惡分辨完全漠然置之。“天”不再是超然的價值實體,不再具有道德價值的源頭的意義。

2“心有征知”的認知取向

(1)“天”“天道”的可知性

人生來就具有認識的材質,客觀事物之存在與變化又有可以被認識的規律。

人的智能即從認識的材質與認識對象的結合中產生,認識則是認知的智能接觸認識對象的結果。

(2)荀子與孟子對本心的認識差異

荀子以“知”“辨”來指稱人之為人的本心,他認為,人天然稟得的“性”(材質),只是一種認識能力、一種認識心。

孟子視心為道德本心。

(3)“心有征知”

荀子看重“心”的思維功能,他認為,認識有賴于“天官”之“薄類”,然而“天官”提供的感覺是片面的、主觀的,甚至可能是假象,因此,惟有經過心的“征知”,才能獲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識。

(4)“虛壹而靜”

在荀子看來,必須做到“虛壹而靜”,“心”才能夠去掉認識上的主觀性、片面性,做到“虛壹而靜”,就可以知“道”,就能達到完全透徹、無所偏蔽的“大清明”的認識境界。

荀子“虛壹而靜”的提法來自道家,但道家使用這些概念或命題來描述本源或本體的存在狀態時,同時蘊涵有一種精神性的價值追求;而荀子是把“虛壹而靜”作為一種確保認識的客觀性、全面性的方法來予以界說的。

3“制天命而用之”的主體意識

(1)認識的作用

荀子認為,達到“大清明”的認識境界,就可以做到:萬物只要表現出來的,都是可以把握到的。

把握到后,人就可以坐在房間里而有見于世界各處,處于今時今日而論說過去未來;乃至于能夠“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

(2)天道與心性的貫通

荀子把“心”當作認識心而成就知識論,又借知識論的支撐,宣稱可以通過把握“天道”(“天命”)來支配宇宙,通過支配宇宙來實現心性(知識主體)與天道(“天命”)的貫通。

二、“性惡”論與“化性起偽”的道德教化主張

1以自然資質為“性”的“性惡”論

(1)“性”

荀子明確以自然稟賦的材質為“性”。他說:“性者,天之就也。”

荀子以“情”乃至“欲”為“性”,也就是以“情”與“欲”為“天”。

(2)荀子的情性觀與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比較

《性自命出》以“情”為“天”的觀念引出的是自然主義、情感主義的生存格調。

荀子卻認為由天然稟賦的性情是“惡”的。“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3)“性惡”論

荀子直指“天命”之情性是惡的。因為順任它的發展,將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爭奪、賊殺,導致社會的混亂。

2“化性起偽”的道德教化觀

(1)“善”的來源

“善”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群體性的生活秩序的建構與確保的需要,而正是這種群體性的社會生活,是使人之為人而得以優異于自然萬物,乃至于役使自然萬物之所在。

作為“善”的表征的“義”,是來自于人的“群”與“群”的“分”(角色的與等級的區分的需要)。這是按照人自己的需要設置的,是人為的。

(2)“善”的建立

荀子把“心”(心之多計)與“天”(欲)看作是對置的關系。在對置中,荀子看重的不是“天”,而是“心”。“心”有控制情欲的能力,從而能夠建立起道德意識。

(3)荀子與子思、孟子在道德教化觀上的比較

荀子不僅把道德看作是人為的,而且把道德的修為放置在認知的基礎上。在修為上講“化性起偽”,講“注錯習俗”,是經驗的路向。

子思、孟子或以“善性”屬“天命”,或以屬“本心”,所以在修為上重“存心養性”,是先驗的路向。

3“所積而致”的成圣之道

(1)人之天性無差別

荀子明確宣稱,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圣人與普通人沒有任何不同。

荀子還承認,圣人與普通人一樣,只有經過后天的努力,才得以成就其自己。

(2)荀子立論的意圖

荀子認為圣人與一般人、君子與小人,在先天本性上并沒有差別。此立論的意圖并不在于從根本上廢棄這種差別,反而要從后天努力修為的角度凸顯這種差別。

荀子學說有濃重的知識化、工具化傾向,然而在追求“成圣”,追求貴族性的精神氣質與品格的這點上,與孔子的理念乃是一脈相承的。

(3)圣人的作用

荀子講求“成圣”,又希望借圣人的教化,使社會大眾得以轉變性情,以至于善。

荀子強調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以禮義去導化百姓的巨大作用。從道德理想追求方面凸顯圣人的作用。

三、“隆禮重法”與“強國裕民”的“外王”理想

1“明分使群”的社會建構觀念

(1)荀子與以往的儒家學者在建構“外王學”上的差異

以往的儒家學者大都把“外王學”的正當性訴諸于“天道”“天命”,很少有人能夠從現實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的“源出處”來證立自己的“外王學”。

荀子的經驗知識的立場使他得以面對現實,回到現實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的“源出處”來證立自己的“外王學”。

(2)“明分使群”的社會建構觀念

人不可以不結合為一個群體。人結合在一個群體里,不可以是雜亂無序的。它必須以“分”的方式組合為一個結構,過著一種有序的生活。惟有如此,人類才能夠生存和發展。

(3)“分”的含義與維系方法

含義

“分”既指社會分工,也指等級分別。

“分”的維系方法

a.“分何以能行?曰:義。”這一說法主“義”,側重于道德教化。

b.“分莫大于禮。”這一說法主“禮”,側重的是禮法制度。

2“隆禮重法”的國家宰制方略

(1)“治辨之極”:“禮”

在國家治理問題上,荀子非常看重“禮”,把“禮”作為“治辨之極”。

“禮”的含義

a.在“禮”與“義”并稱時,更多地是指涉道德。

b.在“禮”與“法”并稱時,更多地是指涉制度。

“禮”的作用

a.“禮”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不按照這一方略行事,國家就不得安寧,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的關系全都要顛倒混亂。

b.“禮”不僅為治理國家、控制社會的基本手段,而且也體現為人類的一種價值關懷。

“禮”的起源

“禮”是從區分與調節不同人的利欲關系中產生的。

“禮”確立的原則

“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即不能只顧及人的欲望,而要讓物與欲“兩者相持而長”,在物質的增長與欲望的增長之間保持平衡。

(2)“禮法”

荀子認為“禮”的作用是對人的利欲的無限追求做出限制,二者之間不免有沖突。為了確保公共秩序的正常運作,“禮”的遵循就要訴諸于一種強制性。

“法”的制定與行使不純屬利益分配問題,還要有一個道義問題。

“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貴族與平民的界限,使一切人平均化了,但“禮”的持守卻仍然使得有學養的人們不至于沉淪。

3“強國裕民”的王道政治理想

(1)裕民

儒家裕民的思想傳統

a.孔子有“富而后教”的提法。

b.孟子有“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的論說。

荀子的裕民思想

荀子認為,治理國家的關鍵不在于“去欲”“寡欲”,而在于“道(導)欲”“節欲”。這也是對老子“去知去欲”和孟子“養心莫善于寡欲”主張的批評。

(2)荀子“強國裕民”的政治理想

表現

a.國家的富足,就表現在裕民之中,這就把富民本身作為治國的目的。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與民的這種舟與水的關系,也是他的理想政治的一個重要表征。

對荀子“強國裕民”政治理想的評價

a.荀子的理想政治,以承認人的利欲追求的正當性為起點,承認“禮”“法”兼用的必要性,雖仍與孔孟的“民本”傳統有關,不過已作了很大的修正。

b.荀子曾以“隆禮尊賢”為“王道”,“重法愛民”為“霸道”。實際上荀子自己的政治理念是王霸兼宗,或是力求在“王”與“霸”之間保持一種張力。

四、荀子對先秦百家之學的批判和旨歸

1對道家、墨家和思孟學派的批判

(1)荀子對慎子(慎到)、老子、墨子和宋子(宋钘)的批判

慎子主“棄知去己”,惟以客觀既成之“勢”是從,荀子認為慎子只顧及已然的(在后的),未顧及所以然的(在先的)。

老子講“柔弱勝剛強”,為道家處世的基本主張,荀子認為老子只顧及“屈”(詘)的一面,未顧及“伸”(信)的一面。

墨子主“兼愛”,帶有平均主義色彩,荀子認為墨子只顧及“齊同”(齊)的好處,未顧及“差等”(畸)之必需。

宋子主“情欲寡”,也近于墨者,荀子認為宋子只看到“少欲”的重要性,未看到“多欲”也有其正當性。

(2)荀子的基本立場與著眼點

荀子的基本立場是國家在統一的禮法治理下的秩序與穩定,其著眼點是現實政治的,而不是超越性與精神性的。

(3)荀子對子思與孟子的批判

《五行》把“五行”看作是內在于人的心性中的,而荀子卻認為,人的心性本質上是追求情欲的。

《五行》把“德”看作是“天道”,而荀子卻認為,天道是自然的,“德”完全是“人道”,是人為(偽)地建立的。

2對名家的批判與對邏輯學的發展

(1)“制名以指實”

“制名以指實”的含義

荀子依其知識論的思想路向,在名實關系上,確認“實”(客觀存在)是第一性的,“名”(名詞)是第二性的,主張根據事物的實際情況給予事物以恰當的名稱,即“制名以指實”。

“制名”的必要性

制名以指實,使名實相符,使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都有明確的貴賤、同異區別,其目的是為了提供確定的認識和與他人正確地進行交流。

“制名”的根據

荀況認為人們對同類事物大致可以得到相同的感覺和認識,所以人們的“制名”不是主觀隨意的,而是約定俗成的。

“制名”的原則

荀子提出了“同實同名”“異實異名”,有類屬關系則使用“共名”“別名”以識別等原則,以確保“名”與“實”的對應性。

(2)“三惑”

“惑于用名以亂名”

“盜”與“人”,在內涵上是有別的,但在外延上卻又是相關的。“殺盜非殺人”的命題,是利用名稱在內涵上的區別制造混亂。

“惑于用實以亂名”

惠施學派的做法是用個別的實來否定概念的普遍意義,從而混淆視聽。故荀子認為這是“用實以亂名”。

“惑于用名以亂實”

“牛馬(群)”與“馬”在概念上是不同的,但是在事實上“馬”即包含于“牛馬(群)”中。“牛馬非馬”的命題是用“名”的區別擾亂了它們在事實上的聯系。

(3)荀子的邏輯理則

“實不喻然后命”

這說的是“名”的作用,“命”就是“命名”,給每種“實”都安上一個名。

“命不喻然后期”

這說的是“辭”的作用,如果只用一個名詞還不能使人了解,就要用不同的名詞組合(辭)來表達它,從而使人得以了解(期)。

“期不喻然后說,說不喻然后辨”

“名”相當于“概念”,“辭”相當于判斷,“說”和“辨”則相當于推理,即在概念和判斷的基礎上對某個或某類事物及其相互聯系作出判斷,提出結論。

3“齊言行,一統類”的思想旨歸

(1)荀子批判百家之學的原因

由于百家之學各逞其“邪說”“奸言”,致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存”,故荀子才對他們作出批判。

(2)荀子批判百家的宗旨或目的

圣人的分類

a.未得“勢”(權位)者,如孔子(仲尼)、子弓之屬,他們提出的主張可以成為統一思想的基礎。

b.已得“勢”者,如舜禹諸君,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權位使“通達之屬莫不從服”而實現政治的統一。

荀子的追求

“上則法舜禹之制,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以務息十二子之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页游| 凌源市| 大理市| 顺义区| 扬中市| 揭东县| 城市| 康马县| 美姑县| 星子县| 景东| 通海县| 太和县| 安平县| 松潘县| 兰西县| 铜梁县| 南京市| 连江县| 图木舒克市| 佳木斯市| 永嘉县| 铜梁县| 胶南市| 大石桥市| 西平县| 塔城市| 松原市| 文登市| 兴城市| 正安县| 西城区| 米脂县| 临湘市| 莱州市| 上栗县| 沭阳县| 长春市| 临澧县| 安徽省| 孝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