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中國哲學史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2字
- 2021-06-04 17:16:32
第7章 名辯思潮與后期墨家
7.1 考點歸納
宇宙論屬于存在論范疇,名辯思潮關切認識論問題。
一、名家和“辯者”
1名家
先秦稱“名家”為“辯者”。名家往往說一些似非而是的話,在與人辯論中,往往對別人否定的加以肯定,而對別人肯定的又加以否定,以此而著名。名家的代表性人物有:公孫龍、惠施和桓團。
2辯者
(1)“辯者”源自訴訟專家,鄧析便是其中最早的人物。但他只是分析“名”“實”問題的一個先驅,在哲學上的貢獻不大,真正創立名家哲學的是惠施和公孫龍。
(2)惠施和公孫龍代表了名家的兩種不同傾向:惠施強調現實事物的不斷變化和相對性;公孫龍則強調“名”是不變的、絕對的。
二、惠施的“合同異”辨析
1惠施
惠施(約公元前370~前318年),針對六國紛爭的政局,惠施曾提出過“去尊”(針對強秦)“偃兵”(反戰)的主張。
2“散于萬物而不厭”的求知精神
(1)惠施能夠不假思索地回答黃繚的追問,表明他平時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
(2)《莊子·天下》篇批評惠施“弱于德,強于物”,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惠施熱衷于研究自然現象。
(3)惠施對外部世界的了解遠遠超前于時代,其名學背后有一個原始自然科學的依托。
(4)中國文化偏重于人文精神,自然科學知識與作為認識工具的邏輯學等研究均相對匱乏,惠施這種“強于物”的精神就顯得尤為可貴。
3“歷物十事”的認識意義
(1)“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①“大到極點,再也沒有什么東西在它外面,就叫大一;小到極點,再也沒有什么東西在它里面,就叫小一。”
②表明一切有限的東西,其大小都是相對的;“至大”雖然大到不能再大,“至小”雖然小到不能再小,但它們在都具有無限性這點上卻是同一的。
(2)“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
同一事物,由于觀察角度不同,既可以是有,又可以是無。因此,有無并不必然是非此即彼、截然對立的關系,它們可以結合在同一事物之中。
(3)“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①依常識,天在上,地在下,二者相隔遙遠;山是高的,澤是低的,山和澤并不處于同一平面上。但常識之所以為常識,就在于它是約定俗成的產物。
②換一個角度來看,地之上的空間即謂天,天地本來就是毗連在一起的。山就是地面形成的高聳部分,其頂部是山,底部也是山,從山的底部看,它和澤就處于同一個水平面。
③惠施的這一命題意在說明,事物在空間位置上的差異是相對的,遠近高低依觀察視角而別,人們不應當把各種差異絕對化。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惠施把時間理解為綿延之流,其中,“中”與“睨”、“生”與“死”屬于一個不能分割的連續體,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確定不變的界限。
(5)“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①“小同異”
“小同異”是指世俗或常識的觀點,堅持在事物中間區別異同。此物與彼物,或同或異。
②“大同異”
從天地一體來看,萬物只是一物,此之謂“畢同”;從萬物的差別看,萬物各是一物,此之謂“畢異”。
(6)“南方無窮而有窮。”
如果已知地球是圓的,那么從地球的任一點向南行,都可以無限地循環下去,是謂“南方無窮”;當繞行一周時,可以回到出發點,是謂“南方有窮”。
(7)“今日適越而昔來。”
對于同一事件,由于空間位置的差異,所經歷的時間可有不同的估量。“到越國去,是一連續性的動作,站在出發地的立場看,是今天發生的事兒,站在越國的立場看,則昨天就已起程。
(8)“連環可解也。”
難與易具有相對性。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古代中國人常常認為,燕之南、越之北是天下的中心。但是,如果已知地球是圓的,那么在地表上就不存在一個固定的中心,燕之北、越之南同樣可以說是天下的中央。
(10)“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天地萬物本無嚴格的彼此之分,本來都是一體的。個人作為這個一體中的一員,也不應當妄分彼此,而應當對萬物施以普遍的愛。
4評價
這十條貫穿著一個基本精神,即強調事物的存在和人的認知、認知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疇的相對性,反對把概念或范疇之間的差異絕對化。這種精神使惠施的思想充滿辯證的氣息。
三、公孫龍的“離堅白”論難
1公孫龍
公孫龍是當時積極回應惠施問題的著名辯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為《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和《名實論》。
2“白馬非馬”之說
(1)對“白馬非馬”的論證
①從概念的內涵上進行論證
“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
②從概念的外延上進行論證
“馬”的外延廣,包括一切馬;“白馬”外延狹,只包括白馬。“馬”對于顏色沒有限定,“白馬”對顏色有限定,對于顏色有限定與對于顏色沒有限定是不一樣的,因此,“白馬非馬”。
(2)評價
公孫龍注意到概念在內涵與外延的區別問題,這在邏輯發展史上是甚有貢獻的。
3“離堅白”之論
“白”和“堅”是石頭的兩種屬性,它們共同構成了這塊石頭的基本特質。即“堅白相盈”或“堅白不相外”。但公孫龍認為“堅”和“白”并不是“相盈”的,而是相離的。
(1)“堅”“白”相離
①同一種視覺活動,對一塊石頭的兩種屬性卻有“見”,有“不見”,這說明“堅”和“白”并不同時共存于一事物中,而是相互分離的,即“一二不相盈”。
②“自藏”即事物的屬性可以與事物本身相分離。這樣,不僅堅、白不相盈,堅、白和石頭也是不相盈的。一切屬性皆可離物而自存,這就是公孫龍之“離堅白”。
(2)評價
①公孫龍的獨到處在于追求概念內涵的確定性與精確性。
②公孫龍的局限性在于顛倒了名言與存在的關系。
(3)惠施與公孫龍對名實關系的比較
①惠施是借存在物的相對性、復雜多變性,懷疑講求確定性的名詞概念把握存在界的可靠性。
②公孫龍為求名詞概念的確定不變性而拒斥復雜多變的實存物,懷疑它們的存在性。
4公孫龍與惠施的不同
(1)惠施重視事物的同一性,強調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公孫龍則重視事物的差異性,堅持認為事物及其屬性是靜止不變的。
(2)惠施對名言的世界不太信任,處處強調概念和范疇的相對性,公孫龍對辯言正辭則抱有濃厚的興趣,并一直致力于分析概念間的細微差異。
(3)惠施的學說以“合”為主,公孫龍的學說則以“離”為主。“合同異”“離堅白”準確地把兩家的精神實質勾勒了出來。
四、后期墨家的知識論與邏輯學
1后期墨家
后期墨家是指活躍于戰國中、后期的一批墨者。著有《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和《小取》。這6篇文章在《墨子》一書中自成一體,哲學史上通常把它們合稱為《墨經》或《墨辯》。
2從墨子到后期墨家
(1)《墨經》與《墨子》的比較
①《墨子》
《墨子》一書討論的主要是政治、倫理問題,目的在提供一套救世的哲學。
②《墨經》
《墨經》6篇卻很少涉及政治、倫理問題,大量的內容都是屬于邏輯和科學的范疇。
(2)后期墨家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就
①幾何學方面,提出了平、中、圓、方、厚等概念的定義,并討論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有窮無窮問題,點、線、面以及形體之間的相交相切、相比等重要問題。
②光學方面,討論了投影、重影針孔成像、反射以及球面鏡成像原理等問題。其中,光的直線傳播原理是后期墨家最杰出的發現,他們做了世界上最早的針孔成像實驗。
③力學方面,討論了時空概念、運動和時空的關系、力的定義、杠桿原理、滑輪和斜面的作用等問題。
(3)后期墨家在科學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原因
①墨者大多來自社會下層特別是手工業者,有從事具體技術活動的經驗。
②墨家是一個半軍事化的學術團體,有時需要替弱小國家執行守城、防御等任務。守城防御就必須掌握一些筑城和制造軍械方面的技術,這有助于科學理論的發現。
③最重要的是墨辯知識論和邏輯學為后期墨家研究科學提供了一套系統的方法。
④后期墨家精研思維形式以及推理的規則,為他們研究自然界的規律提供了思維的工具。
3后期墨家的知識論
(1)后期墨家知識論的性質
后期墨家站在常識的立場上,首先肯定外部自然世界的存在,然后把知識規定為對這個外部自然世界的反映,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討知識論中的其他重要問題。
(2)知識的本質
知識是對“物”的摹寫和反映。在《墨辯》中,獨立存在的外部世界被通稱為“物”。“物”是達名,是一切存在物的總稱。
(3)知識的構成
辯是知識的一種形式,本身又包括名、辭、說三種思維形式。說由辭構成,辭由名構成,名則直接“舉實”。實即“摹萬物之然”中的萬物的本然狀況,亦即客觀存在的外部世界。
(4)認識過程的構成要素
①“知,材也”
“知,材也”的“知”是指人的認識能力。
②“慮,求也”
“慮,求也”的“慮”是指認識能力求知的狀態,也可看作認識活動的基本動力。
③“知,接也”
“知,接也”的“知”是指一種知覺,屬于認識的感性階段。
④“知,明也”
“知,明也”的“知”是指一種心智的作用,屬于認識的理性階段。
(5)知識的分類
①根據來源對知識的分類
a.“聞知”是由傳聞或傳授得來的知識,略相當于現在所說的間接知識。
b.“說知”是由推理得到的知識,它主要借助于已有的經驗進行比方類推,屬于間接知識的一種。
c.“親知”是通過自己感覺經驗得來的知識,相當于現在所說的直接經驗。
②根據內容對知識的分類
a.“名知”是對名詞或概念的知識。
b.“實知”是對具體事物的知識。
c.“合知”是把名實正確地配合起來的知識。
d.“為知”是關于行為的知識,它告訴人們做的目的(“志”)以及究竟怎么做(“行”)。“為知”是一切認知的最終目的。
4后期墨家的邏輯學
(1)關于辯的作用和目的
《小取》篇云:“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別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
①明是非
“辯”就是判定爭論雙方真假對錯的一種手段。后期墨家認為,只有通過辯才能發現誰的說法與事實相符,誰的說法與事實不符,才能判定真假。
②別同異
“是非”是就認識方面說,“同異”則講的是對象本身的關系。后期墨家認為要明辨是非,就必須先區分開事物的同異關系。
③察名實
名即概念名稱,實即概念名稱反映的事物,名實關系即指概念名稱和它所反映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后期墨家認為,通過“辯”有助于重新訂正名實之間的關系。
④處利害
“處利害”意為具體衡量一件事物的好處和害處。后期墨家繼承了墨子的功利主義思想,反對把辯僅僅當作單純的區分是非同異的理論活動,而認為辯應能給人帶來實際的好處。
⑤決嫌疑
“決嫌疑”即是對疑惑不明的事理做出正確的判斷。后期墨家主張把消除疑惑看成辯的一項重要作用。
⑥審治亂
“審治亂”是辯的更重要的目的。它把范圍擴展到了整個社會的治亂存亡。依此,辯不只是處理個別問題的途徑,而且成了治理國家的工具。
(2)關于辯的程序和步驟
①“以名舉實”
a.名與實
“名”是語言構成的基本單位,它和具體事物(“實”)之間是一種摹擬和被摹擬的關系。名只是實的標記,實則是名的基礎。名總是實的名,而實卻不必有名。
b.名的分類
第一,“達名”是外延最大的概念,包括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
第二,“類名”外延次于達名,大于私名,是包舉一類對象的概念。
第三,“私名”是外延最小的概念,它所指稱的僅是一個特定的個體。
c.“以名舉實”作用與局限
“以名舉實”為辯提供了堅實的知識論基礎,但還不能說構成了知識。因為僅有名,還不足以表達思想,只有把名、辭結合在一起構成判斷,然后才能把所要表達的意義表述出來。
②“以辭抒意”
a.辭與名
名對應的是具體的事物(“實”),而辭對應的則是事物之間的聯系;名實之間只有恰當與否的關系,辭所表述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則有真假對錯之別。和這種聯系相符的辭才可稱為真的,否則便是假的。
b.后期墨家對判斷的分類
根據模態性又把判斷分為正、宜、必三種。《經上》云:“合:正,宜,必。”
③“以說出故”
a.“說”的含義
把一個辭所以能成立的理由和根據闡述出來的論證過程。
b.“故”的分類
按照后期墨家,任何一種現象都有產生它的原因,這些原因根據其性質和范圍又可分為“大故”和“小故”兩種。
④名、辭、說的區分的作用
a.在后期墨家那里,名、辭、說的這種區分被看作在辯論中使自己的說法得以成立的必要條件。
b.實際上后期墨家對名、辭、說的區分討論也是知識的形成過程。
(3)關于辯的規則和方法
①關于辯的規則
a.“以類取,以類予”
后期墨家非常重視類同原則,他們強調在辯論中必須嚴格注意辯論的對象是否同類,只有同類的才可使論辯雙方共同取予,從而補充和完善自己的正確論據,拋棄不正確的判斷。異類不能相比。
b.“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
這條所強調的是,在辯論中必須堅持不矛盾律,從而保持思維的一致性。
②關于辯的方法
a.“辟”
“辟”就是比喻,即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說明另一件事情或道理。它接近于傳統邏輯中的類比推理。“名若畫虎也”。
b.“侔”
“侔”是齊等的意思,就是說通過對比從一個判斷推導出另一個判斷,相當于傳統邏輯中的直接推理。
c.“援”
“援”就是援引對方的論斷作為自己立論的根據,從而駁倒對方的立辯方法。
d.“推”
“推”即推理,就是由已知的事物推出未知的事物,其前提亦是兩者必須屬于同類,這樣才能由已知推出未知。所以,嚴格地說,“推”也是類比推理的一種。
③關于辯的方法可能產生的誤用的討論
a.語言的意義、推論的方式多種多樣,事物的性質也是多方面的,在某一方面相同,在另一方面就不必相同,所以,具體論證的時候就不能單純執著于個別的方面。
b.“辟”“侔”“援”“推”雖然是一些有用的推理方式,但由于以上原因,它們在實踐中就會產生差異、流為詭辯,以至完全偏離了初衷。
5評后期墨家的貢獻
(1)后期墨家承接墨子開創的思想路向,不但比較全面地探討了邏輯的規則、方法、程序和作用,而且接觸到了充足理由和不矛盾等邏輯規律,建立了一個初步的邏輯系統,從而對中國邏輯學的發展做出了相當重要的貢獻。
(2)后期墨家把《墨經》中的邏輯學理論充分應用到同其他各家各派的論戰之中,這不但有助于揭露對方的錯誤之處,而且也促進了其他各家對邏輯和方法的重視。
(3)中國傳統學術中的古典邏輯,得以在世界思想寶庫中占有一席之地,后期墨家功不可沒。
6對先秦哲學演變至名辯學的認識
(1)把對象世界簡約化與靜在化
①把對象世界簡約化與靜在化是指人們只顧及復雜世界中跟人的需要相聯系的某些方面,并把這些方面設定為不變的。
②知識的成立,以切斷認知對象與不可名狀的終極本源的聯系為條件。而終極本源是作為價值信仰的終極依托而被設定的。
(2)把主觀觀念客觀化與形式化
把主觀觀念客觀化與形式化,即舍棄主體的價值立場與價值內容。知識論與邏輯學的發展,正是客觀化、形式化的標志。
- 丁柏銓《新聞采訪與寫作》(修訂版)筆記和典型題詳解
- 河南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812綜合考試(英2)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葛洪義《法理學》(人大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考古學與文博綜合[專業碩士]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饒立華《電子媒介新聞教程:廣播與電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朱瀅《實驗心理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5年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邏輯歷年真題分類精解
- 廈門大學245德語(二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張永桃《行政管理學》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黎民《公共管理學》(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朱新蓉《貨幣金融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中山大學801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2小時高清視頻】
- 李景治《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