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中國哲學史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4441字
- 2021-06-04 17:16:32
第6章 陰陽五行說的發展與《易傳》的氣化流行論
6.1 考點歸納
一、六種術數
1方術
先秦的陰陽家源自古代的方術,行方術的即是術士。《漢書·藝文志》根據劉歆《七略·術數略》,把方術分為六類。
2術數的分類
(1)天文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紀吉兇之象。”
(2)歷譜
“歷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
(3)五行
“其法亦起五德(金木水火土,謂之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
(4)蓍龜
①由巫史取蓍草,每兩株為一份,最后所剩,非奇數即偶數。如是六次,得出每三個一組的組合,再查《易經》卦象、爻象,據以判斷所問事項吉兇,稱為“筮”。
②在龜甲或平骨上鉆一洞,放在火上烤,小洞四周受熱后出現裂紋,管占卜的巫史據以判斷所問事項吉兇,稱為“卜”。
(5)雜占
卜筮之外的占卜術。
(6)形法
包括相面術和后來所稱的“風水”。
3“方士”的由來
周朝初年封建制全盛時期,每個貴族都有世襲的術士。貴族有任何重要行動之前,必先問卜。隨封建制的逐漸沒落,這些貴族世家的術士漸漸失去地位,散落社會,但繼續以方術為生。這是“方士”的由來。
4術數或法術的作用
(1)術數或法術本是來自迷信,但它們往往是古代科學的萌芽。
(2)方術和科學都試圖以積極態度解釋自然現象,使人得以征服自然,使自然為人所用。
(3)方術對超自然力量不再迷信后,它便開始試圖解釋自然現象,從而向科學轉變。人類最初對自然力量的觀念盡管十分原始簡單,但它終究是科學的開始。
5理解宇宙的兩種思想路線
(1)以陰陽家為代表的思想路線。
(2)由一些佚名的儒家,以“易傳”(注釋)的方式,寫在《易經》正文的后面。
(3)這兩種思想似乎各自獨立地發展。《洪范》和《月令》,注重五行,而不曾提及陰陽;在“易傳”里則談及陰陽的地方很多,而不提五行。后來,這兩條思想路線漸漸融會在一起。
二、《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1五行的含義
五行的本義是五種動因、五種活動。在中國古籍里,又稱“五德”,意思是“五種能力”。
2五行的具體內容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3“九疇”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然后是“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義,明作哲,聰作謀,睿作圣。”
4對《洪范》中五行觀念的評價
(1)在《洪范》中,五行觀念還處于粗糙階段。作者在談到五行時,所想的還是具體的水、火等,還沒有如后來那樣,以水、火等代表抽象的力量。
(2)作者認為人類社會和自然世界是聯結在一起的,國君的惡行伴隨有自然世界的不正常現象。這個理論在后代發展成為“天人感應”學說。
5“天人感應”
(1)基于目的論的解釋,認為國君惡行使天地震怒,天地震怒便造成自然界的不正常現象,以給國君警告。這種學說更多反映了它來自方術的社會根源。
(2)機械式的解釋,認為整個宇宙乃是一個機械的整體,其中任何一部分失去平衡,其他部分勢必受到牽連。國君的過失必然造成宇宙天地失去平衡,于是就產生不正常的自然現象。這種學說反映了陰陽家中的科學精神。
三、《月令》
1《月令》
陰陽家的另一部重要文獻是《月令》,首見于《呂氏春秋》。這是公元前3世紀末的著述,后來又載入《禮記》。它告訴國君和大眾,每個月當做什么,不當做什么,以求得與天地萬物的和諧。這也是其名稱的來源。
2《月令》的具體內容
(1)四季與方位的結合
①春季和東方結合,這是太陽升起的地方。
②夏季與南方結合。
③秋季和西方結合,那是太陽落下的地方。
④冬季和北方結合。
(2)四季與日夜的結合
早晨代表春季,中午代表夏季,傍晚代表秋季,午夜則代表冬季。
(3)“五德”、方位和季節的聯系
①南方和夏天之所以熱,因為熱在南方,就時間說,夏季是炎熱季節,火德盛。
②北方和冬天則冷,因為冷在北方,冬季是嚴寒季節,水德盛,水和冰雪是連在一起的。
③東方是春季,木德為主,因為春天萬木茂盛,故此,東方總是和春天聯結在一起。
④金德則代表西方,又和秋季相連,因為金屬代表堅硬、嚴酷,秋季又是肅殺之氣盛,萬木蕭條,走向衰亡。
⑤土德在五德里是居中的,因此,在地理上,土德代表中央,它統治的時間,據說是夏秋之間的一段短暫時間。
四、陰陽五行說的發展與鄒衍的“五德終始”說
1“陰陽”說與“五行”說的結合和傳播
(1)“陰陽”觀的生成與發展
①《易經》雖沒有直接講到“陰陽”,但用“-”和“--”兩爻代表宇宙間兩種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屬性,顯然即與陰陽觀念相一致。
②西周末年三川地震,伯陽父認為是“陽伏不能出,陰迫不能蒸”所引發,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業已基本形成。
③春秋時期,“陰陽”觀念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已提出了陰陽相克的觀念。
④《老子》進一步把陰陽二氣看做是萬物生成、演化的內在根源,也就把陰陽理論發展為先秦最深刻的哲學形上學。
(2)“五行”說的起源與發展
①“五行”源出于殷人對“五”的數字崇拜。
②西周末年,史伯始創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又以“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為說。
③春秋戰國,五行相克(相勝)、五行相生的觀念出現。
(3)“陰陽”說與“五行”說的結合
①《管子·四時》篇
“春氣曰風,風生木與骨;夏氣曰陽,陽生火與氣;中央曰土,土為火之子,故攝于夏;秋氣曰陰,陰生金與甲;冬氣曰寒,寒生水與血。”木、火、土、金、水的排列順序就體現了五行相生的關系。
②《禮記·月令》篇
《月令》篇不僅把陰陽與五行連結起來,把四時、五方與五行配搭起來,從而建構起一個關于宇宙世界相互聯結、互相推蕩的完整自然哲學體系。
(4)“陰陽五行”說的具體觀點
①依陰陽五行家的看法,人的一切行為,都必須以陰陽、四時、五行在相互聯結中給出的規則為依據。
②社會人事方面的一切舉措,包括慶賞與刑罰等種種社會政治舉動,都必須遵循陰陽、四時、五行在相互聯結的過程中形成的理則,才會獲得成功,否則將要引發災禍。
2鄒衍的“五德終始”的歷史理論
(1)鄒衍的“五德終始”的歷史理論
①鄒衍(約公元前305~前240),本是齊稷下學者之一,他把五行相勝的觀念與社會歷史變遷相穿鑿附會,創立了一套解釋朝代興衰的神秘主義理論。
②朝代的更替是受五行生克的規則支配的;而且,在發生更替之前,“天必先見祥乎下民”,以各種征兆預示變化的到來。周朝為“火德”,水勝火,下來取代周朝的必以“水德”勝。
(2)鄒衍的“五德終始”循環論的影響
鄒衍創設的這套“五德終始”循環論,對當時乃至后來的社會政治變革產生了重大影響。秦并天下后,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尚黑。此即可見其影響。
(3)產生影響的原因
春秋戰國以來社會的變動,使得統治者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解釋社會治亂的理論。鄒衍的理論能夠為爭奪霸權的諸侯們的“順天承命”提供神學上的依據,因而很受統治者歡迎。
五、《易傳》的“變易”思想與氣化流行觀
1《易傳》
《易傳》是戰國年間一些儒生在傳述《易經》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全書共有十篇,又稱“十翼”,即《系辭》(上、下)、《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闡發《易經》,給這部原本用作占卦的書賦予了哲學的意味。
2“生生之謂易”的氣化流行觀
(1)宇宙的生成過程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①“易有太極”的提法,與老子一派的“道生一”“太一生水”的觀念有關,“太極”被易學家們看作是宇宙的最初本源,是陰陽未分之本然狀態。
②“兩儀”象征從太極分化出來的陰陽二氣。
③由陰陽二氣演化為春、夏、秋、冬(或曰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時,四時在占筮系統中對應于“四象”。
④四象再衍生出天、地、山、澤、風、雷、水、火八物,八物對應于占筮系統為“八卦”。
(2)《易傳》的基本精神
天有開創萬物之德,坤有成就萬物之功。萬物皆因乾坤之功德而生,由“太極”至“陰陽”至“八卦”的演化過程中體現的“生生之德”,構成《易傳》的基本精神。
(3)“一陰一陽之謂道”
①宇宙萬物都處在永不止息的生化過程中,“道”即構成為這種變化的規則。
②作為一陰一陽變化規則的“道”,是自行發動、自然生化萬物的,不具有目的性。
③陰陽及其“道”,其存在變化都是不露形跡的,其生化的萬物才是有形跡、可把捉的。
(4)《易傳》的宇宙論與陰陽五行家的宇宙論的不同之處
①《易傳》沒有引入“五行”說。因為《易傳》的解釋受制于筮法的數學遞變規則,筮法的遞變是以平方的方式增長的,沒有辦法容納“五”這個數字。
②《易經》的思想與農業社會有關。它的“太極”“陰陽”“四時”“八卦”的觀念,及其“生生之德”的基本精神,都顯示著農業社會普遍流行的思想與信仰。
3“唯變所適”的“變易”思想
(1)“一陰一陽之謂道”
①這意味著承認陰陽是宇宙間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統一體,陰陽生化萬物。
②又意味著矛盾統一為宇宙間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的普遍法則。
(2)易經對矛盾對立雙方的了解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3)《易經》肯定對立雙方的相互轉化
《易經》之謂“易”,在《易傳》看來包含有簡易、變易、不易三義,而變易是其中最根本的一義。
(4)“唯變所適”
①《易傳》稱:“《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②《易傳》基于“變易”的這種絕對性而提出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變革理念,并且把這一理念引入社會歷史領域。
(5)《易傳》與老子宇宙論的比較
①《易傳》是直面宇宙大化和在大化中變革的意義的,而老子對宇宙大化則取反省與批判的態度。
②《易傳》認為,宇宙大化由本源向萬物的生成過程為一不斷豐富、不斷增長的過程,故值得贊許;老子認為宇宙大化由本源向萬物的生成過程為一不斷地為矛盾對立所困擾、肢解,不斷走向墜落的過程。
4《易傳》與儒家的“性命”學說
(1)儒家的“性命”學說的局限
①在《性自命出》那里,由于把“情性”賦予“天命”的意義,雖然“情性”與“天命”有了貫通,然而,在價值取向上卻更容易走向自然主義。
②在《中庸》那里,“天命之謂性”的說法,也使“人性”與“天命”貫通,然而,對于“天命”是什么和它為什么可以成為人類的價值源頭的問題都語焉不詳。
③《中庸》并未確指“天命”是什么,卻稱“天命之謂性”,難免費解。
(2)《易傳》與儒家的“性命”學說
①《易傳》從“氣化流行”論道德性命,把儒家之“仁”的價值觀與氣化流行的“生生”聯系起來,使“仁”的價值觀獲得了宇宙論的支撐。
②《易傳》把“天命”展現為宇宙由太極、陰陽、四時之生生化化。
③《易傳》立足于宇宙生化來提示道德性命的確當性。“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3)《易傳》自身的局限
①由于它是對《易經》的傳述,不免仍舊帶有巫術文化與鬼神信仰的成分。
②它借推尋天道以論定人間政治秩序的做法,不僅明顯地帶有階級統治的印記,而且也封殺了它自己原本強調的“變易”精神。
- 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第12版)名校考研真題詳解
-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643教育學(A)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811民法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8歷年考研英語真題名家詳解
- 劉家林《中國新聞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642教育學(B)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劉建明《新聞學概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贈5套名校考研真題】
-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820經濟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910法學綜合二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鄧學鈞《路基路面工程》(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考研政治重難點答疑手冊
- 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809翻譯與寫作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