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道家思想的弘揚與莊子的精神追求

5.1 考點歸納

一、《太一生水》所展現(xiàn)的宇宙生成過程

1道家思想的走向

(1)一種是以個人生命為中心,關切的是自我、自由與本真,內在精神生命追求,以楊朱、莊周為代表。

(2)一種是以社會政治為中心,最終落實為君人南面之術,屬外在事功建構,主要指稷下學派的一批人物。

2“太一生水”說對老子宇宙論的展開

(1)宇宙生成過程

“太一”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太一”最先產生出水。

水生成后又反過來輔助“太一”,產生了天。

天生成后反過來輔助太一,從而產生了地。

天地形成之后,情況有所變化,被輔助的對象已經(jīng)不再是“太一”,而是天地自身。結果由天地的相互輔助,便一步步地生成了神明、陰陽、四時、寒熱、濕燥,最后完成了一個歲時的周期。

(2)“太一”的內涵

“太一”是萬物的本源(“母”)。

“太一”也是萬物運動變化所依據(jù)的準則或規(guī)律(“經(jīng)”)。

(3)《太一生水》對本源與萬物關系的看法深受老子的影響

《太一生水》認為“太一”生成水和萬物之后,就內在于水和萬物之中(“藏”),這正是老子“道生之,德畜之”所表達的意思。

《太一生水》說“太一”“周而又始”,老子同樣認為,“道”“周行不殆”。

《太一生水》把“太一”稱作“萬物之母”,老子則說“道”“可以為天下母”。

《太一生水》還沿襲了老子的“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功成而身不傷”“道亦其字也”等觀念。

3“太一生水”說與老子宇宙論的差別

(1)《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論更具體、更系統(tǒng)

老子曾經(jīng)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太一生水》對“太一”到萬物之間各個生成環(huán)節(jié)有了細致的說明。

(2)《太一生水》提出“尚水”說

老子講“水”只是為了比喻道,《太一生水》則把“水”當成了宇宙演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

(3)《太一生水》的宇宙論有一個術數(shù)的背景

《太一生水》描述的是一種宇宙生成圖式,但又和當時的一些技術性知識有關。“太一藏于水,行于時”即是后來術數(shù)中“太一行九宮”的雛形。

(4)《太一生水》的宇宙論

主張生成物對本源有一種“反輔”的作用,認為人雖是天地的造物,但只要按至誠的要求去做,就可以反過來幫助天地化育萬物。

非常強調天地、神明、陰陽、四時、寒熱、濕燥等許多對范疇之間的相反相成。

(5)對《太一生水》的看法

在道家發(fā)展史中,《太一生水》代表了一種努力方向,那就是把老子學說與民間信仰和民間數(shù)術結合起來。這種嘗試雖游離于先秦道家的主流,但卻成了后來道教的思想源頭之一。

二、莊子的“齊物論”

1莊子

(1)莊子,名周,他把老子思想發(fā)展成以個人本我、本真與自由為價值取向的一種內在精神生命的追求,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人的心理性格產生了重大影響。

(2)《莊子》一書,是莊周學派的著作總集,在內、外、雜三部分中,最有可能出于莊周之手的是內七篇。

2經(jīng)驗事物的相對性、不確定性辯證

(1)莊子與老子的比較

相同之處

a.莊子如老子一樣,以“道”為最高范疇。

b.莊子如老子一樣,大量地接觸到經(jīng)驗世界、經(jīng)驗事物存在的矛盾性問題。

不同之處

a.老子捕捉到事物的矛盾性,許多時候會被轉化為人生處世的一種智巧。

b.莊子暴露事物的矛盾,是為暴露事物存在的相對性、不確定性,引出“萬物一齊”的“齊物”之論。

(2)事物及其存在的相對性、不確定性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從此物看,對方為“彼”;然而從彼物自己一方面看,它即是“此”。此即表明,物與物之間這種彼與此的區(qū)分,是極其相對的、極不確定的。

(3)經(jīng)驗事物的“齊同”“齊一”

經(jīng)驗事物在性質、功能上的種種區(qū)分,都是在相與對待的情況下才出現(xiàn)的,是極不確定與極可變動的,所以,在本然的意義上,在未落入對待的情況下,它們實際上是“齊同”“齊一”的。

3經(jīng)驗知識的人為性、主觀性判認

(1)莊子“齊物論”的目的

致力于暴露經(jīng)驗事物的相對性、不確定性以引出“齊物”之論。

更致力于暴露經(jīng)驗知識的相對性、不確定性而引出齊同種種之“物論”。

(2)引發(fā)認知的相對性、不確定性的原因

由不同認知主體所引發(fā)的認知的相對性、不確定性。

同一認知主體由于主觀訴求上的原因亦會引發(fā)出認知的相對性、不確定性。

(3)經(jīng)驗知識的人為性、主觀性判認

在莊子看來,人們慣常認定的經(jīng)驗世界、經(jīng)驗事物在性質、功能、價值上的種種差別,實際上都來自于人的認知上的判定,都是人的心智強加給外界的。

(4)莊子強調經(jīng)驗世界、經(jīng)驗事物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的原因

從社會變動的角度看,人們以往擁有的知識、特別是價值性的認知判定,不得不失去事實的依據(jù)。莊子由此出發(fā)而暴露人的認知的相對性、不確定性,這是他的洞見。

(5)莊子對認知的一般特點、一般功能的揭露

莊子對認知的這種一般特點、一般功能的揭露,是十分睿智的。不過,莊子對主觀的、人為的東西取否棄態(tài)度,卻表現(xiàn)了他的獨特的立場、獨特的人生態(tài)度。

三、莊子的“道通為一”說

1“道”從消解經(jīng)驗事物的分判而確立

(1)“道”從何給出

從“道通為一”中給出,即在“道”的層面和審視上,萬物在經(jīng)驗世界、經(jīng)驗事物范圍內的分判都是沒有本真意義、沒有真確價值的,都可以化去。

(2)莊子“道”的生成

借化去經(jīng)驗世界、經(jīng)驗事物的對待性及由對待性引發(fā)的種種差別與區(qū)分而建立。

借拒斥作為宇宙本源本始的實存性而證成。

2“道”借剝離經(jīng)驗知識的不真而凸顯

(1)超越經(jīng)驗知識分判而建立的“道”

《莊子》:“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惟有說“馬非馬而非馬是馬”,才可以超越經(jīng)驗分判,而升進于“道”。在“道”的境界上,天地無非一指,萬物無非一馬,并沒有彼與此、是與非之區(qū)別。

(2)消解認知分判的意義

莊子認為,存在界的種種差別,其實出自人認知上的分判,是人的認知加給世界的。因而,消解經(jīng)驗知識凸顯的“道”,即以未落入經(jīng)驗分判之前的一種自然——本然性的存在狀況為“道”。

(3)未落入經(jīng)驗分判之前的存在狀況

莊子認為,未落入經(jīng)驗分判之前的存在狀況,并不是像老子那樣指稱為實存性的本源,而純屬于一種精神境界。

(4)未落入經(jīng)驗分判之前的境界追求

莊子建構的形上學為境界形上學。莊子以未落入經(jīng)驗分判之前的自然本然性的存在狀況為“道”,所顯示的境界追求,為以回歸自然為特征的一種精神追求。

四、莊子的“逍遙游”

1“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出世追求

(1)莊子“道”

莊子的“道”,首先是借化去經(jīng)驗世界、經(jīng)驗事物的差別與對待而確立的,“道”作為一種精神意境也必由超越經(jīng)驗世界的對待關系中求取。

(2)莊子的出世

莊子認為人一旦有己、有待,則無法擺脫有限性而求得逍遙游。

惟有“無己”(不執(zhí)著個我)、“無功”(不留戀功業(yè))、“無名”(徹底舍棄名位)的人,才可以超出一切對待關系,與“道”冥合為一而作逍遙游。

(3)莊子的理想人格與儒家的區(qū)別

莊子以至人、神人、圣人稱謂那些得以成就逍遙游的人,顯示了莊子的理想人格與儒家的重大區(qū)別。

儒家以賢圣論人格,透顯出對世間道德生活與秩序生活的關愛;莊子卻以出離世間污濁為所愿,向往漂泊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

2“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的游世意識

(1)莊子論“道”

莊子以齊同萬物、齊同是非論“道”,莊子之“道”,講齊同萬物,齊一是非,不僅消解了物與物、人與物的對待關系,也消解了世間與出世間、鬧市與山林的分割對待關系。因此,莊子實際上是以世間為出世間的。

(2)何為出世

在莊子看來,在世與世俗處,卻不將世俗的是非、善惡區(qū)分當真,即可出世。

(3)莊子的游世意識

莊子的荒誕與自嘲

a.在莊子筆下,那些得道的真人,都是形體殘缺之人。這即體現(xiàn)為一種“自嘲”。

b.在莊子看來,人一旦視世間為荒誕,在世間,便可以通過游戲人間的方式而出世。

莊子游戲人生的態(tài)度和意識

a.莊子“處乎才與不才、可與不可、用與不用”之間的態(tài)度,也為一種游戲人生的態(tài)度。

b.莊子對世間生活抱有一種濃厚的游戲意識。

3莊子的自由境界與傳統(tǒng)中國的自由精神

(1)莊子對本真與自由的追求

莊子之游戲人生實為消解矛盾對待、消解知識理性的肢解與遮蔽而采取的一種人生策略、人生藝術。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相當好的修為、相當高的精神心境。

(2)莊子學說對后世的影響

影響

在中國思想史上,莊子開啟的這種對自然-本然、對本真與自由追求,曾對知識精英的精神心理產生過深刻影響。在魏晉風度、明末士風中,人們更可以品味到莊子的神韻。

影響產生的原因

人進入社會即意味著必須接受對待關系的約束并改變自己,人被文化即意味著必須受到“裝飾”并被理性化。這都會使人失去自然-本然性情,喪失本真與自由。莊子所表達的,莊子影響于后人的,也許就是人類的這種困頓與迷失。

五、援道入法的稷下之學

1慎到的“棄知去己”說與重“勢”觀

(1)慎到的學說

“齊萬物以為首”。

“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

“棄知去己”“無用賢圣”。

(2)慎到的學說與老子、莊子的比較

聯(lián)系

a.慎到的學說的有些觀點直接來自于老子。

b.慎到的學說的有些觀點與莊子的說法相接近,如慎到對“齊萬物”的解釋。

區(qū)別

a.老莊“道”論均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慎到“道”反而成了論證君主統(tǒng)治合理性的工具:“道”之包容萬物,不加選擇,轉化為為君之“道”,也應兼畜下民,無所去取。

b.老莊提倡“明”“公”,提倡“去私去欲”,慎到主張公正、不阿私的目的卻是為了說明禮、法對于一個社會的重要性。

c.老莊反智反圣賢,主要是因為提倡圣、智容易導致競爭之心,違背道家自然無為的理想;慎到反智反圣賢所顧及的是,智慧和圣賢不足以作為治國的常道。

(3)無用賢圣

慎到認為君主的智慧未必是最高的,即使是最高的也不可能把天下事全都包辦。所以圣、智是靠不住的,治國的關鍵還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禮法。

(4)重“勢”觀

君主維持自己的地位靠權勢。“賢而屈于不肖者,權輕也;不肖而服于賢者,位尊也。”

君主一旦有了這種地位和權利,就可以居高臨下地駕御臣民,而臣民無不為之懾服。

2《管子》四篇的“精氣”說與“心術”論

(1)《管子》

《管子》一書并非管子的作品,它實際上是一部雜儒、道、法、兵、陰陽等各家學說在內的論文匯編。這些論文的作者大多是寄身于齊國的稷下學者。

《管子》一書中《白心》《內業(yè)》《心術上》和《心術下》四篇自成一體,可以相信是稷下黃老道家的作品。

(2)以“氣”釋“道”,系統(tǒng)地論證了精氣說

“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

“凡道無根無莖,無葉無榮,萬物以生,萬物以成,命之曰道。”

精氣即“道”

a.“道”即精氣,精氣即“道”,精氣不僅可以流布于天地之間,生為鬼神,而且可以藏在人的胸中,成就圣人。

b.人的智慧和精神都是這種精氣的產物,保存有足夠的精氣,人的身體和智力都會受益,人還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努力來摶氣聚精。

(2)心術論

《管子》四篇對道家修身之法的繼承與發(fā)展

道家重修身和養(yǎng)生,方法多與虛、靜有關。《管子》四篇對此有進一步的發(fā)揮,它講“虛”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修身或認知,它最終是要說明虛靜對于治國的重要性。

心術論

心的作用是統(tǒng)領九竅,所以心靜則九竅自然各司其職,心亂就會產生耳聾目盲。君臣關系也如此,君守著自己的本位,臣下就會各盡其責;君若越權妄動,臣下將不知所措。所以,明君都懂得“無為制竅”、以靜制動的道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留县| 孟村| 元阳县| 南丹县| 衡南县| 商丘市| 旌德县| 贡山| 井研县| 富宁县| 神木县| 大理市| 公安县| 塘沽区| 宣汉县| 岳阳县| 南宫市| 朝阳县| 潼南县| 沙雅县| 奉化市| 文登市| 莱州市| 霍城县| 辽中县| 林西县| 亳州市| 五常市| 麻阳| 弥勒县| 内黄县| 定陶县| 溆浦县| 会昌县| 柯坪县| 成武县| 洪泽县| 英吉沙县| 许昌市| 元阳县| 错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