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2 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一、名詞解釋

1不忍人之心[湘潭大學2017年研]

答:不忍人之心是由孟子首倡的一個有關人之本性的觀點。孟子通過“孺童入井”的例子以說明“不忍人之心”乃是作為人所自然而有的,不假外而得。他指出:“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他進一步論述“不忍人之心”實際上是每個人天生具有的“四端”:“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他提出,人天然具備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推極擴充,就能成為仁、義、禮、智四德。

2思孟“五行”

答:思孟“五行”是指思孟學派所提倡的仁、義、禮、智、圣五種德行。《荀子·非十二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加以評述,荀子批評子思、孟軻“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1973年,人們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卷后,發現一篇被定名為《五行》的古佚書。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中也有一篇《五行》。至此,五行才被明確為仁、義、禮、智、圣。

3求放心

答:求放心是指把放失的良心再找回來,恢復心中的善性。孟子在《告子上》中指出雖然人生來就具有善端,但它在人心中并不牢固,如果不對其加以保養,很有可能喪失,這稱為“放心”。人們丟失了雞犬還知道去找,可悲的是“有放心而不知求”,因而孟子提出“求放心”。“求放心”的過程是“學問之道”,即求仁為善之道。顯然,孟子說學問之道只是“求放心”,是由于考慮到人難免會出現道德失誤,而正是“求放心”才可以使道德修養得以繼續進行。

4王與霸

答:王與霸是指王道和霸道,是《孟子》中著重討論的兩種統治術。《孟子·公孫丑上》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指出“王”和“霸”的根本區別體現在“以德”與“以力”的區別。霸道是依靠武力的強權政治,王道是以道德為基礎的仁政,孟子推崇王道而貶抑霸道。王霸之辯成為后來許多學者討論的話題,也成為統治者兩手并用的統治方法。

二、簡答題

試比較荀子與孟子王霸觀的異同。

答:(1)荀子認為王與霸是程度上的不同

荀子主張,“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王與霸都可以強國,但是比較而言,“粹而王,駁而霸”(《王霸》),與霸道相比,王道可謂是更為理想的政治主張。荀子認為,王與霸的不同不是種類上的不同,而是程度上的不同。

(2)孟子認為王與霸是種類上的不同

孟子則認為王、霸的不同是種類上的不同,是相互對立的。孟子非常輕視齊桓公,他認為:“仲尼之門無道桓、文之事者。”荀子則認為齊桓公有“天下之大節”(《仲尼》),基本上肯定齊桓、管仲建立的霸業,只是認為齊桓、管仲的霸業還可以進一步完善為“王”。

總而言之,孟子認為王與霸的不同只是種類上的不同,荀子則認為是程度上的不同,這就是他們的王霸觀區別。

三、論述題

1比較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中山大學2013研]

答: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是兩種對立的人性論。

(1)孟子的性善論

“性善論”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孟子提出的一種人性論。“性善論”闡述了孟子對人性的看法,他認為人性本來就是善的,人的仁、義、禮、智、信等品德是天生固有的,封建倫理道德是天賦予人的本性。人為惡是后天環境和主觀不努力造成的。孟子以“性善論”為根據,主張在政治上施行“仁政”。

(2)荀子的性惡論

“性惡論”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荀子提出的一種人性論,與孟子的“性善論”對立。荀子否認了天賦的道德觀念,指出人性的本質是無所謂善惡的原始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轉化為惡的可能,也有發展為善的機會。因為人的本性有惡的因素,那么就要通過道德教育加以完善,強調了后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自身努力的產物。

(3)二者的異同

聯系

孟子和荀子同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都遵循了儒家“仁政”理想和“求”與“學”的實踐原則。因而,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都認為人的德性培養在于人本身,而且人本身具有這種力量,都強調人在社會中進行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區別

兩種人性觀,對人類發展史起了巨大的啟示作用。兩者的區別在于:

a.德性的本質不同。性善論認為人性是天生的,本來就是善,作惡是人后天的不努力造成的;荀子否認了“人性天生”的說法,認為人性本無所謂善惡,卻有作惡的可能,人的善良也是后天努力對自身修養提升的結果。

b.培養德性的方法不同。性善論以同類意識為邏輯起點,不僅指人的自然屬性相同,并在此基礎上類推“人心”的相同。孟子認為道德修養要先內求而后外求,強調道德自律的方式,將善行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完成道德實踐過程;性惡論以人性為惡,善是人為培養的過程,以道德他律為主并結合自律的方式,鼓勵人們改造人性,完成道德實踐過程。

c.德性修養的目的不同。性善論主張人性本善,修善的目的是找回失去的善心;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修善的目的是改造人性中的惡端,人為地培養善心。

2試述孟子的“知言養氣”說及其“大丈夫”人格理想。

答:(1)“知言養氣”說

知言可養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記載有一段孟子與其弟子公孫丑的談話,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他將氣和道德意識緊密結合在一起,認為如果缺乏道德意識,或因做了于心有愧的事而損害道德意識,人馬上會感到氣餒。加強道德意識的過程也就是培養浩然之氣的過程。這種氣是經過道德實踐的長期積累自然產生于內心的,不是僅憑偶然幾次合乎道德的行為勉強襲取的。只要培養得法,這種氣就會變得剛強而偉大,并可四處擴散,上下流行,充滿天地之間。由此可見,“浩然之氣”是天地之正氣,也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態和高尚的人格。

“知言”的含義與目的

孟子用“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來解釋“知言”,即不全面的言辭“我”可看出其片面性所在,過分的言辭“我”可看出其失足所在,不合正道的言辭“我”可看出它與正道的分歧所在,躲閃的言辭“我”可看出它的理屈所在。

由于不正當的言論反過來會迷惑、傷害其心,所以“知言”的目的是為了辨志與養心,所謂“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于其政,害于其事”。

(2)“大丈夫”人格理想

孟子蔑視權貴,贊賞弘大剛毅、堅定不移的氣節與情操。他心中的“大丈夫”理想人格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滕文公下》)即真正的“大丈夫”,他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之中,處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之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義”之上;得志時,與老百姓一起循著正道前進;不得志時,也能堅守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亂其心,貧賤不能改其志,威武不能屈其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夏市| 潮安县| 射阳县| 五原县| 溆浦县| 玉树县| 周宁县| 深圳市| 西宁市| 噶尔县| 永福县| 拉孜县| 革吉县| 安岳县| 红河县| 增城市| 浙江省| 呼玛县| 宁晋县| 白朗县| 兰溪市| 昔阳县| 惠水县| 黄梅县| 偃师市| 资阳市| 衢州市| 三穗县| 武安市| 彭山县| 牙克石市| 白水县| 茌平县| 娱乐| 郁南县| 灵台县| 凤山市| 东宁县| 北碚区| 上饶县| 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