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中國哲學史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3965字
- 2021-06-04 17:16:30
3.2 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一、名詞解釋
1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山東大學2015研]
答:“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語出《墨子·非命上》,是墨子三表法里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以古代圣明帝王的事跡為判斷標準。墨子認為,言論必須設定一些標準和儀法,這些標準和儀法是判斷該言論是否正確的基本依據。“三表法”是墨子正面論證自己思想觀點的基本方法。判斷一種言論是否正確的標準一共有三個,即“本之”“原之”和“用之”。“本之”,就是根據前人的經驗教訓,其依據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之中。《墨子》書中《尚賢》以下各篇對記載于詩書中古圣先王事跡的征引都可看作是對這一方法的應用。
2非命[西北政法大學2014研]
答:“非命”是墨子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張之一。“非命”論極力反對定命論,目的是為了高揚人的能動精神。墨子反對“定命論”的原因有:定命說使人相信命運而不強力從事,因而使賞罰失去作用,人倫遭受破壞,社會出現混亂。定命說宣傳天、鬼之外還有另一種力量存在,這與天、鬼的絕對權威相矛盾。他認為天、鬼是宇宙的主宰,其賞善罰暴的根據在人的行為:行善者得賞,作惡者受罰。他的非命論繼孔子之后又一次把人的主體性以系統的理論形式表達出來。非命論反映了墨家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
3尚賢·尚同[武漢大學2015研]
答:“尚賢”“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張,二者的結合反映了墨子獨特的治國理念。“尚賢”是指任用人才,不計出身貴賤,一切以能力為準。墨子認為,尚賢是政治根本。這種思想直接沖擊了宗法世襲制,為戰國時期平民階層的廣泛崛起奠定了理論基礎。“尚同”是指一切有關善惡、是非的意見及行動上都必須統一、服從于上級。墨子獨到地揭示出國家這種變化的客觀必然性,但“尚同”說的專制色彩太濃厚,會引起暴政和集權。這一思想經過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為中國古代極為盛行的專制主義思想的理論源頭之一。
4小故[北京大學2014研]
答:“小故”源自于墨子的《經說上》,是指造成某一結果的若干條件中的一個條件或部分條件。“故”是指某事物產生的原因和條件。“故”的提出是為了探尋所論問題的原因、根據和理由。《經說上》將“故”分為大故和小故兩種。小故與大故相對應,它們相當于假言命題的前件或直言推理中的小前提。
5取實予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研]
答:“取實予名”出自于墨子的著作《墨子·貴義》,是指根據事物的實際情況給予相稱的名稱,強調“實”是第一性的。在“實”的基礎上,看重通過實踐來對各種言論進行檢驗。認為立論要切合實際,而且要身體力行。
6兼愛
答:“兼愛”是春秋戰國時期墨子提出的一種倫理學說,意即同時愛不同的人或事物。墨子說:“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墨子提倡兼愛互助,認為“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反對儒家“愛有差等”的觀念,認為這樣會導致“強劫弱,眾暴寡,詐謀愚,貴傲賤”等種種惡果。墨子提倡“兼”而反對“別”,且把兼愛作為仁義的主要內容。墨子把興利除害與兼愛相聯系,反復闡述“兼相愛,交相利”的道理,主張不分人我、彼此,“愛人若愛其身”,“為彼猶為己也”。墨子指出“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做到“天下之人皆相愛”,就能將社會矛盾消除。事實上墨子的兼愛理想在當時無法實現。
7非攻
答:“非攻”是春秋戰國時期墨子提出的一種倫理學說,意在反對諸侯間的相互攻戰殺伐。墨子主張“非攻”,反對王公大人使用武力攻打“無罪之國”、侵城掠地、殺戮“萬民”的行為,他認為這種戰爭是最大的“不義”。墨子“非攻”主張的具體實踐有歷史上流傳的“止楚攻宋”故事。“非攻”并非無條件地反對一切戰爭,而是反對侵略戰爭,如“湯伐桀,武王伐紂”的征伐戰爭,他認為不是“攻”伐無罪,而是“誅”討有罪。非攻是墨子軍事思想的集中體現,在當今時代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簡答題
1義,利也。愛利,此也;所愛所利,彼也。愛利不相為內外,所愛利亦不相為外內。其為仁內也、義外也,舉愛與所利也,是狂舉也。[中山大學2014研]
答:(1)釋義
愛人之心與利人之心都是在“我”的,而所愛所利都是在他人的。在“我”的仁與義“不相為內外”,因為都是在“我”的;在他人的所愛與所利也“不相為外內”,因為都是在他人的。把仁與義作外內區分是荒謬的。
(2)主張
墨家不主張“仁內義外”,認為仁是愛,義是利,愛利都是發自自己。而所愛所利的對象是別人。所以無論是從內來看,愛利在內;從外來看,愛利的對象也是同一個人,愛利仍然在內。墨家認為愛、利不可分,對內對外的標準不應該有等差,這就是墨家的兼愛。義的標準來自于外,而不是來自自心。義是人們的共識,義的指向是人們合作共存。所以,義是來自外部的標準。
①“兼愛”的涵義
“兼愛”是墨家區別于其他各家的標志。“兼愛”的基本涵義是視人如己,不分親疏遠近、貧富貴賤,同等程度地愛一切人。
②“兼愛”學說和儒家的“仁愛”學說的區別
a.在愛的范圍和程度上
儒家依據宗法倫理,承認有親疏遠近之別、貴賤差等之分。墨子則堅決反對宗法倫理,主張愛無差等:“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b.在先后順序上
儒家主張先愛自己之“親”,然后再推及別人之“親”,是謂“推己及人”。墨子則要求人們首先去愛利別人的父母:“必吾先從事于愛利人之親,然后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
c.在愛與被愛的關系上
儒家主張盡心,不言回報,只求盡職盡倫,不過問自己的權利。墨子則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對等互報的原則。
d.在性質上
儒家的仁愛學說是一種徹底的義務論,墨子的兼愛論因對實際利益和后果的重視而呈現出功利主義的色彩。
③墨子對儒家“差等之愛”的評判
a.墨子認為儒家“差等之愛”的出發點其實是自私自利,因而在最終結果上和極端的利己主義并無不同。
b.社會中的許多罪惡和不平等現象如王公大人的骨肉之親無故獲得富貴,也都是由這種“差等之愛”引起的。
c.墨子相信把這種“差等之愛”推到極致,必然會出現“處大國攻小國,處大家亂小家,強劫弱,眾暴寡,詐欺愚,貴傲賤”的結局,因此,他堅決主張“兼以易別”,即用平等的無差別的愛來代替那種有差等的愛。
2墨子“非命”與“天志”的矛盾。[南開大學2015研]
答:(1)“非命”
墨子在提出尊天明鬼的同時,力主“非命”。從內容上講,這種世界觀可以分為“天命論”和“定命論”。“天命論”是說天有賞善罰暴的能力,它根據人們行為的善惡來決定具體的賞罰。“定命論”是說在人力之外還有一種無法把握的盲目的支配力量存在,人的吉兇禍福、壽夭貴賤,社會的安危治亂,都由這種外在的盲目的力量所支配,這是春秋晚期新出現的命運說,以儒家的主張最力。墨子不反對“天命論”,但對“定命論”進行了猛烈的攻擊。墨子反對“定命論”,主要是出于以下兩種考慮:
①定命說使人相信命運而不強力從事,因而使賞罰失去作用,人倫遭受破壞,社會出現混亂。
②定命說宣傳天、鬼之外還有另一種力量存在,這與天、鬼的絕對權威相矛盾。
墨子認為,天、鬼是宇宙的主宰,它們有意志,可以賞善罰暴。其賞善罰暴的根據在人的行為:行善者得賞,作惡者受罰。只要人的行為改變了,天意也就會跟著變動。但“命”(定命)的觀念就不同了。“命”是人力無法預見的力量,與人的行為并無直接的關聯,因此,經常會出現這種結果,即行善者未必得福,作惡者未必受報。這樣,一旦承認有“命”的存在,那么不但人力無法發揮作用,就連天、鬼的權威也會受到動搖。人力無法發揮作用,自然會使人陷于消極怠惰;天、鬼的權威受到動搖,則會使墨子失去推行自己主張的一個重要支柱。因此,從推行自己學說的角度考慮,墨不得不堅決反對有“命”說。他認為,命定論是幫助暴君來欺騙百姓的,決定社會治亂和人們命運的,不是“命”,而是“力”。
(2)“天志”
墨子在否定命定論的同時,提出了“天志”說。墨子認為上天有賞善罰惡的意志,“天志”規范制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天志”是法律的來源,“天志”的核心是“兼相愛,交相利”。“天”全知全能,無所不在。天對人的行為能賞善罰惡。賞罰完全看人是否服從了天的意愿,如果順從了天的意愿,那么就會得賞,否則,懲罰就會接踵而至。這實際是墨子所代表的下層勞動者的利益和愿望的主觀意識的外化。墨子希望利用“天志”的威信來警戒統治者行善除惡。
(3)“非命”與“天志”的矛盾
墨子思想體系中的“非命”論與“天志”說是存在矛盾的。這一矛盾反映了小生產者身上所具有的進步和落后的雙重性格。
①他們對暴王、暴政的剝削壓迫和宗教欺騙強烈不滿,希望擺脫種種束縛而依靠自己的力量改變自己的處境,因而主張“非命”“尚力”。
②由于認識的局限,他們不可能徹底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也找不到更有效的手段來制約上層統治階級,只能寄希望于理想的“天”和“鬼神”這種神秘力量。
墨子思想體系中的這一矛盾,在現實中可以得到解釋。他提出這些學說的目的都是為了維護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對統治階級的行為進行一定的約束,以實現自己“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的社會理想。
3談談墨子的“三表法”。
答:“三表法”是春秋戰國時期墨子主張的檢驗認識真理性的三條標準。
(1)“三表法”的內容
墨子主張用古代圣王的歷史記載、老百姓之親身經驗以及實際運用是否有利于國家和人民來判斷認識的正確與否。在此,墨子強調感覺經驗、聞見之知,更加重視古代文獻的記載,尤為強調社會效果是衡量諸種學說是非曲直的重要標準。
(2)“三表法”確立的意義
①積極意義
“三表法”的確立有積極意義。在中國哲學史上,墨子首次提出了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問題,這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②局限性
“三表法”也存在嚴重的局限性,它建立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之上,卻忽視了理性思維的作用。由于古籍中有鬼神的記載,百姓中有鬼神的傳聞,因此墨子根據相同的標準論證了鬼神存在的正確性,而且他還認為鬼神的威懾性有利于國家治理和人民安定。
- 劉意青《簡明英國文學史》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4版)
- 章志光《社會心理學》(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中國哲學史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鄭振龍《金融工程》(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藍鴻文《新聞采訪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馬海濤《中國稅制》(第6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風笑天《社會研究方法》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4版)
-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6小時高清視頻】
- 2020年新聞與傳播碩士《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上)
- 帕金《宏觀經濟學》(第8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贈兩套模擬試題及詳解】
-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837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國際經濟學部分)》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 Kang-tsung Chang《地理信息系統導論》(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682公共行政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