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442字
- 2021-06-04 16:55:27
3.3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一、填空題
1弗洛伊德認為文學藝術實質上是性本能的“________”。[南開大學2011年研]
【答案】升華
【解析】弗洛伊德認為,文藝本質上是被壓抑的性本能沖動的一種“升華”。在他看來,“藝術的產生并不是為了藝術,它們的主要目的是在于發(fā)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壓抑了的沖動。”
2“文學者,游戲之事業(yè)也”見于________的________。[首都師范大學2013年研]
【答案】王國維;《文學小言》
【解析】“文學者,游戲之事業(yè)也”出自王國維的《文學小言》。《文學小言》是王國維早期的學術隨筆,從文學本體論、價值論、分類法等不同層面提綱挈領地勾勒了作者早期文學思想的精華。它不僅奠定了王國維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而且鮮明地體現(xiàn)了古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意識的通融,在20世紀學術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古典文學理論認為,構成文學作品基本要素的是________。[四川大學2013年研]
【答案】文學形象
【解析】文學形象是古典文學理論中構成文學作品的基本要素,它在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為具體的感性的、具有藝術概括性的、體現(xiàn)著作家審美理想的、能喚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圖畫。文學形象中包含了深刻的社會生活的本質與內涵,能夠表達豐富的內在意蘊,同時文學形象的運用也是文學不同于哲學、宗教、科學之處,其塑造得成功與否,是衡量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重要標志。
二、名詞解釋
1文學活動[中山大學2012年研]
答:文學活動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是人所從事的文學創(chuàng)作、接受、研究等活動的總稱。它本身是一個包含諸多方面的復雜系統(tǒng),同時又是作為人的整個社會活動的一個子系統(tǒng)而呈現(xiàn)出來的。文學作品是人寫的,是直接或間接地寫人的,并且是為了人的需要而寫的,人是文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根據(jù)美國當代文論家M. H. 艾布拉姆斯的觀點,文學活動由四個要素構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讀者。文學活動作為一種審美精神活動,在人的生活活動中處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識形態(tài)特征。
2文學性[武漢大學2010年研;四川大學2011年研]
答:文學性是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羅曼·雅各布森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術語,意指文學的本質特征。文學性是指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的性質,如押韻、對偶等。文學性存在于話語從表達、敘述、描寫、意象、象征、結構、功能以及審美處理等方面的普遍升華之中,存在于形象思維之中。形象思維和文學幻想、多義性和曖昧性是文學性最基本的特征。文學性的定義與語言環(huán)境以及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文學性”的定義中,接受者的角色是主動的,而非被動的。文學性的概念一直是開放的、宏觀的,而非一成不變的。
3欲望升華說[南京大學2011年研]
答:欲望升華說是弗洛伊德關于藝術本質和審美本質的學說,該學說以精神分析學作為哲學基礎。在弗洛伊德看來,盡管藝術活動是受本能欲望驅使的非理性的直覺活動,但藝術家能夠在理智的控制下構建一個象征體系,使本能欲望及其引起的種種沖突以社會公認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正是藝術使被壓抑的本能欲望在想象中得到能量的釋放和升華,因而藝術品給人以美感。簡言之,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和美根源于人的本能欲望,藝術美的本質在于對本能欲望的升華。
4模仿說[中國人民大學2014年研]
答:模仿說是古希臘學者對于文藝與現(xiàn)實關系的樸素表達與概括,認為藝術的本質在于模仿或展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的事物,其形成與演變經(jīng)歷了一定的歷史時期,柏拉圖使之初具理論體系,直至亞里士多德方成為完整的學說理論,成為美學和文學理論的核心用語。模仿說不僅在西方文學理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對于兩千年來的西方文學創(chuàng)作,同樣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5文以載道[南京大學2013年研]
答:文以載道是宋代理學家周敦頤關于文道關系的主張,是中國古代對文學本質的一種重要論述。它由中唐時期韓愈等古文運動家提出的“文以明道”發(fā)展而來,經(jīng)宋代理學家的解釋得到完善。“文以載道”的意思是說“文”像車,“道”像車上所載之貨物,通過車的運載,可以達到目的地。文學就是傳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這一文學觀念偏于文學的教化目的。
6語言本體論[北京師范大學2015年研]
答:語言本體論是自索緒爾之后的現(xiàn)代語言學對于語言的一種全新理解,過去的語言學認為語言是工具,人是語言的中心,而語言本體論則認為,說話的主體并非語言的控制者,語言本身是一個獨立的體系,“我”只是語言體系的一部分,是語言說“我”,而不是“我”說語言。語言本體論反映在文學上則認為,語言是人們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文學語言就是人們審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語言是存在的家園,語言也是文學的家園。
三、簡答題
1如何理解文學活動及其意義?[中國傳媒大學2010年研]
答:(1)文學活動
文學活動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是人所從事的文學創(chuàng)作、接受、研究等活動的總稱。它本身是一個包含諸多方面的復雜系統(tǒng),同時又是作為人的整個社會活動的一個子系統(tǒng)而呈現(xiàn)出來的。文學作品是人寫的,是直接或間接地寫人的,并且是為了人的需要而寫的,人是文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根據(jù)美國當代文論家M.H.艾布拉姆斯的觀點,文學活動由四個要素構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讀者。文學活動作為一種審美精神活動,在人的生活活動中處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識形態(tài)特征。
(2)文學活動的意義
文學活動基本上屬于精神活動的范疇。它作為一種審美精神活動在人的生活活動中處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識形態(tài)特征和一定的美學意義。人類文學活動的美學意義,其實講的是人與對象的關系,這種人與對象的關系應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是一種詩意情感的關系。它能引起人的自覺能動的、含目的性的文學創(chuàng)造,讓人的本質力量充分地得到體現(xiàn)。
換言之,人的生活活動,無論是物質的生產活動還是精神創(chuàng)作活動,都是人意志的表現(xiàn),從精神創(chuàng)作活動方面來看,文學活動也是一種展現(xiàn)的方式,并因此而呈現(xiàn)一定的美學意義,具體表現(xiàn)在:①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自由的關系;②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詩意情感的關系;③人可以通過“自然的人化”使得自然成為具有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④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和欣賞,人的本質力量可以讓“人化的自然”盡情展現(xiàn)出來。
總之,文學活動本身是一個包含諸多方面的復雜系統(tǒng),同時又是作為人的整個社會活動的一個子系統(tǒng)而呈現(xiàn)出來的。文學作為一種活動,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現(xiàn)象。與人類的其他活動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文學作品是人寫的,是直接或間接地寫人的,并且是為了人的需要而寫的,人是文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
2簡述藝術起源“游戲說”的主要觀點。[北京師范大學2010年研]
相關試題:游戲說[名詞解釋,北京大學2015年研]
答:“游戲說”是關于文學藝術起源的具有代表性的學說之一,其主要觀點有:
(1)藝術本質特征就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最早從理論上系統(tǒng)闡述游戲說的是德國哲學家康德。他認為,藝術是“自由的游戲”,其本質特征就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換言之,藝術作為自由的游戲,就是合目的性和無目的性、有意圖性和無意圖性、藝術和自然的統(tǒng)一。
(2)“過剩精力”是文藝與游戲產生的共同生理基礎
席勒在康德的基礎上加以發(fā)揮,他認為人的藝術活動是一種以審美外觀為對象的游戲沖動。“過剩精力”是文藝與游戲產生的共同生理基礎。游戲,其實也是一種審美活動。在席勒看來,人之所以會產生游戲的沖動,是因為生命力的盈余。審美的游戲,是對動物性游戲的提升,它根本上是一種想象力的游戲。游戲,作為游戲沖動,作為調和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的中介,創(chuàng)造了最廣義的美。
(3)自由是審美與游戲的根本特征
游戲可以調和人身上自然與理性的矛盾,使人處于自由狀態(tài),從而達到人性的完滿實現(xiàn)。席勒認為,游戲的根本特征在于自由。而人只有在審美活動中才是自由的。基于以上觀點,他認為審美與游戲是相通的。這也正是在審美擺脫任何外在目的,而以自身為目的,心靈各種內力達到和諧因而是自由的這一意義上使用游戲這一概念的原因。
(4)藝術活動是“內模仿”的心理活動,其在本質上與游戲相通
谷魯斯也標舉游戲說,但認為過剩精力說難以解釋人在游戲類型上的選擇性和殫思竭慮、廢寢忘食的專注。他還認為,游戲有隱含的實用目的。谷魯斯借鑒了文藝史上古老的模仿說,認為藝術活動可以歸結為“內模仿”的心理活動,它在本質上與游戲相通。該學說認為,藝術活動是無功利無目的自由的游戲活動,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藝術就起源于人的游戲本能或沖動。當然這種“內模仿”區(qū)別于動物的模仿,而具有人的本能的特點。
總之,游戲說試圖從心理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的角度揭示藝術發(fā)生的奧秘,無疑是十分必要的,它將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核心,對于人們理解藝術的本質和藝術創(chuàng)造的基本動因,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但游戲說忽略了更為重要的社會原因,把藝術活動僅僅歸結為“本能沖動”或者“天性”,并且不能解釋這種“本能沖動”或“天性”來自何處,這樣就難以從根本上揭示藝術起源的真正原因。
3簡要陳述文學起源的勞動說?[中國傳媒大學2016年研]
答:馬克思認為,文學起源于人的生產勞動,最早的文學藝術作品產生于人類的勞動過程。把勞動作為文學發(fā)生的起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動的前提,這一方面在于人要在滿足其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從事其他活動,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這種生產活動中生成的。人并不是本來就優(yōu)于其他動物的,只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通過勞動才從一般動物界中分離出來。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
(2)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人的活動都伴隨著一個自覺的目的,而這一目的又是為某種需要而設定的。史前人類在集體進行的勞動中,出于協(xié)調行動、交流情感與信息、減輕疲勞等方面的需要,創(chuàng)造出了語言和最初的文學。
(3)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遠古時代遺存的作品大都描寫了當時人們勞動的內容。如《擊壤歌》中寫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這反映出了早期農耕生活中人們自給自足、隨遇而安的歷史情況。
(4)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的形式。各民族最早的文學體裁是詩,而詩在當時是必須吟唱的,而且以載歌載舞的方式來表現(xiàn),因此早期的文藝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結合體。這種早期文藝的形式同勞動過程直接相關。原始人將勞動動作和被狩獵的動物的動作衍化為舞蹈,將勞動時的號子與呼喊發(fā)展為詩歌,而勞動時發(fā)出的各種聲音和體現(xiàn)的節(jié)奏,則為原始人提供了音樂的靈感。詩、樂、舞三位一體,是勞動過程中這幾種藝術形式的萌芽因素統(tǒng)一在一起的反映。
四、論述題
1參照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tǒng)》提出的文學活動四要素模式,分析文學活動四種理論視野各自的理論依據(jù),請簡述之,并指明它們的合理性與片面性。[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研]
答:(1)文學活動四要素
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tǒng)》提出的文學活動四要素模式,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讀者,它們共同構成了文學活動。這一理論的提出,打破了傳統(tǒng)文學批評觀念中只研究作家與作品關系的桎梏。世界、作者、作品和讀者四要素在文學活動整體中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世界是文學活動產生和存在的物質基礎,更是文學作品再現(xiàn)或反映的對象;作者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不僅是寫作的主體,而且也是把自己對世界的體驗通過作品傳達給讀者的主體;讀者是文學接受的主體,通過閱讀作品而與作者達成溝通;作品是作者的創(chuàng)造物和讀者閱讀的對象,是使上述一切環(huán)節(jié)成為可能的中介。
(2)文學活動四種理論視野各自的理論依據(jù)及其合理性與片面性
文學理論所把握的不是這四個要素中孤立的一個要素,而是四個要素構成的整體活動及其流動過程和反饋過程,這四個要素在文學活動中形成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體關系。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分別是世界視角、作者視角、作品視角、讀者視角。從上述每一個要素視角出發(fā),都會看到文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如果只從其中某一個視角看文學,便會暴露片面性。
①世界
世界即現(xiàn)實世界、社會生活。文學與生活密切相關,文學中的客觀材料與主觀情思來源于社會生話,生活是文學藝術的惟一源泉,從古希臘的“模仿說”,到近代的“再現(xiàn)論”,再到我國解放后的“反映論”,都大體表達了這樣的認識:強調文學與生活世界的聯(lián)系。其理論依據(jù)是:文學是一種意識反映行為,沒有反映對象,就沒有反映;文藝起源于對自然的模仿;文學作品中確實包含著現(xiàn)實世界的影子,這也是其合理性所在。不過,如果只看到文學與生活世界的聯(lián)系,看不到二者的區(qū)別,看不到文學同時也是一種作者的主觀表現(xiàn),就具有片面性。
②作者
文學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作者通過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并試圖喚起讀者的相應感受,因此,文學也是一種作者的表現(xiàn)活動。從中國古老的“詩言志”“詩緣情”到西方“心靈表現(xiàn)論”,都認為文學是作者心靈與情感的表現(xiàn)。其理論根據(jù)是:文學是作家“情動”與要表達情感的產物,文學中也確實包含著作者主觀的思想情感與理想。不過,倘若只把文學看作作者情感的表現(xiàn),而看不到文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
③作品
作品是文學的最終表現(xiàn)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現(xiàn)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終都要表現(xiàn)為文學作品。不過,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現(xiàn)生活和表現(xiàn)作者生活中的情感,即它是按美的規(guī)律改造了生活與情思,這是其短處,也是其長處。它是以超越事物的本來形態(tài),創(chuàng)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審美世界,包含更深廣的意蘊,這說明文學作品確實有其審美的獨立自主性。但如果過分強調了這一點,而割斷了文學作品與生活、與作者的聯(lián)系,也是片面的。
④讀者
文學只有經(jīng)過讀者的閱讀,文本的價值才能實現(xiàn)。而讀者的閱讀,既是對作品、人情世態(tài)與作家思想感情的了解與“復原”,又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即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文化修養(yǎng)對作品的意義進行具體化的理解,其結果必然與作品原意既有重合,也有所不同。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接受美學與讀者反應批評強調文學欣賞與接受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認為作品是由作家與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這一說法有其積極意義。但他們過于夸大文學接受中的再創(chuàng)造,宣布文本一經(jīng)寫出,“作家就死了”,作品任由讀者去理解,有否認作品“原意”的意向,暴露出片面性。
總體而言,對文學活動四要素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幾乎所有片面的理論都只明顯地傾向于一個要素。即批評家往往只是根據(jù)其中的一個要素,就生發(fā)出他用來界定、劃分和剖析藝術作品的主要范疇,生發(fā)出借以評判作品價值的主要標準,這種做法是片面的。在運用文學活動四要素中的某一個要素進行作品分析時,一定要兼顧到其他三個要素,以免有失偏頗。
2論述文學與生活的關系。[東北師范大學2018年研]
答:文學與生活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點:
(1)文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理論,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依賴于社會而產生,同時又對社會產生一定的作用。文學來源于生活,因為文學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闡述和揭示;文學高于生活,因為文學作品的內容雖然并不是指生活中具體的某個人或者某件事,但是卻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來自社會生活,卻又不同于普通的實際生活。
(2)文學素材的本質是揭示生活現(xiàn)實
由于文學素材總是要通過作家的分析、選擇、加工改造,因此對作品題材的篩選和對主題的闡述都取決于作家對生活現(xiàn)象的分析和比較。這些分析和比較的結果都來自作家主觀意識和世界觀的指導下做出的判斷。之所以選擇這些現(xiàn)象為素材,是因為作家認為這些現(xiàn)象比其他現(xiàn)象更有意義,更能充分的反應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的本質。
(3)文學以典型形象反應生活
文學中的藝術形象是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它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作家的成功之處是在于能夠在作品中塑造典型的藝術形象,即文學的典型形象,來詮釋作家所要表達的現(xiàn)實意義。典型形象是作家筆下一個特殊的領域里的人們的代表,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的、個別的人的體現(xiàn),具有獨特性和概括性的典型人物,與時代有著密切的關系。
(4)文學對生活的作用
文學對生活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和影響。文學本身的特有規(guī)律決定了它具有影響政治的功能,并且具有很廣泛的社會作用,而文學的政治功能和廣泛的社會作用的實現(xiàn),來自文學對人精神面貌的藝術感染。通過文學的教育手段,來發(fā)展人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這是作家社會責任感和職責的體現(xiàn)。此外,文學可以讓人們認識社會歷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讓人認識現(xiàn)實的是非問題。文學作品內容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提高了人們的藝術審美觀。
五、作品分析題
席勒:“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北京師范大學2012年研]
答:(1)對這句話的理解
席勒“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這句話是說人之所以會產生游戲的沖動,是因為生命力的盈余,即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游戲可以調和人身上自然與理性的矛盾,使人處于自由狀態(tài),從而達到人性的完滿實現(xiàn),即人完全是人。
在這句話中,席勒闡發(fā)了他關于游戲說的兩個觀點:
①“過剩精力”是文藝與游戲產生的共同生理基礎
席勒在康德的基礎上加以發(fā)揮,認為人的藝術活動是一種以審美外觀為對象的游戲沖動。“過剩精力”是文藝與游戲產生的共同生理基礎。所謂游戲,其實也就是一種審美活動。在席勒看來,人之所以會產生游戲的沖動,是因為生命力的盈余。審美的游戲,是對動物性游戲的提升,它根本上是一種想象力的游戲。游戲沖動作為調和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的中介,創(chuàng)造了最廣義的美。
②自由是審美與游戲的根本特征
游戲可以調和人身上自然與理性的矛盾,使人處于自由狀態(tài),從而達到人性的完滿實現(xiàn)。席勒認為,游戲的根本特征在于自由。而人只有在審美活動中才是自由的。基于以上觀點,他認為審美與游戲是相通的。這也正是在審美擺脫任何外在目的,而以自身為目的,心靈各種內力達到和諧因而是自由的這意義上使用游戲這一概念的原因。
席勒認為游戲不僅是審美活動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擺脫動物狀態(tài)達到人性的一種主要標志。席勒所說的游戲,是指人在擺脫了物質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懶散后所從事的一種真正自由的活動。游戲,其實就是一種審美活動。
(2)席勒“游戲說”的貢獻與不足
席勒試圖從人的生命活動的獨特性質中去探尋審美發(fā)生的直接精神動力,并且敏銳地揭示審美活動與人自由本質之間的內在關系。他既看到了人的審美活動與動物游戲活動的不同,也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存在的某種深層的聯(lián)系。
然而,席勒“游戲說”忽視了對動物向人的游戲轉化過程的機制及人的游戲得以發(fā)生和進行的社會歷史條件的探討,在他看來,游戲與審美幾乎是同義詞。
-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湖南大學等四校合編《土木工程材料》(第2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含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中央財經(jīng)大學財政稅務學院436資產評估專業(yè)基礎[專業(yè)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含復試)及詳解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分冊(統(tǒng)考版)
- 浙江理工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939西方經(jīng)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楊保軍《新聞理論教程》(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639基礎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陳雨露《公司理財》(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333教育綜合[專業(yè)碩士]歷年真題考研匯編
- 羅斯《公司理財》(第9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347心理學專業(yè)綜合[專業(yè)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yè)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天津外國語大學日語學院705(基礎日語+漢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yè)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448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專業(yè)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